丙烯腈生产“三废”影响因素探讨及对策

丙烯腈生产“三废”影响因素探讨及对策

一、丙烯腈生产中影响“三废”的因素探讨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方锦波[1](2021)在《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研究(1964-1990)》文中研究表明

冯星[2](2018)在《丙烯腈装置运行条件对“三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丙烯腈装置运行特点,从原料配比、工艺技术参数等方面分析产生"三废"的影响因素,运用可行措施,降低"三废"排放量,有效的提高了产品收率。

杜欣[3](2018)在《高端密封材料专用丁腈橡胶NBR2805(E)产品的研制及试生产》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高端密封材料专用丁腈橡胶新产品NBR2805(E)的研发进行了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及世界其它国家丁腈橡胶的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作者所在单位-兰州石化公司丁腈一车间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的概况和工艺流程、生产情况等。阐述了新产品NBR2805(E)的开发对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的重大意义,是企业产品进军高端密封橡胶领域的里程碑。论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了丁腈橡胶新产品NBR2805(E)的小试配方的确定及聚合系统单体配比、引发剂、调节剂等助剂对成品物性,门尼的影响。中试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生产中各工艺参数对生产过程及产品性能的影响,利用小试所得结果,并结合装置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并实施应对措施,在一次性生产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日后生产中可能遇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小试及工业化试生产过程研究,论证了在兰州石化公司1.5万吨/年丁腈装置上生产高端丁腈橡胶牌号NBR2805(E)的可行性,所得结果为该产品投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霍永新[4](2013)在《宝莫股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产品能够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造纸等行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鼓励支持能源和环保行业发展,为我国丙烯酰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外部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大,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丙烯酰胺行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国内丙烯酰胺生产企业规模及效益相差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差,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的形势下,丙烯酰胺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本文选取了丙烯酰胺行业中比较典型的一家上市公司——宝莫股份作为案例,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定性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应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宝莫股份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PEST模型五力分析模型,对宝莫股份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内部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宝莫股份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制定了宝莫股份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及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运用SWOT分析制定了宝莫股份发展战略的备选方案为SO战略为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提高宝莫股份在未来竞争中的竞争力,利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对四个备选的SO战略进行排序,最终选择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作为宝莫股份的发展战略为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宝莫股份须采取提出了宝莫股份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包括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快产品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延伸改组营销事业部实施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实现宝莫股份抓住外部机遇,发挥内部优势,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张利辉[5](2013)在《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吉林市吉林石化公司丙烯腈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生产废水运行过程中经常受泡沫、死泥(污泥解体)、污泥膨涨、污泥上浮、澄清区跑泥、进水指标(COD、pH值)波动的影响。一旦运行发生以上问题会导致处理效果的降低以及运行费用的升高。因此,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开展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对于确保污水处理系统正常、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目前国内外丙烯腈废水处理现状和活性污泥法应用及发展现状,分析了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时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原因,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技术对策,并考察了对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导致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过程中产生泡沫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温度低,其控制方法为:一是向曝气区的泡沫表面加消防水除泡沫,二是控制加入的营氧盐磷酸二氢钾量柬调节池中P元素的含量,直至泡沫消除止。导致死泥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曝气池溶解氧低、有毒废水的进入等,控制方法主要为;采用投加工业甲醇方法进行恢复。导致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为:大量含酸废水误排入污水处理装置中,导致pH值降低等,控制方法为:加入片碱(纯NaOH)和碳酸氢钠来调节曝气区内的pH值,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目的。导致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为;澄清区污泥堵塞导致缺氧引起污泥上浮,其控制方法为:对澄清区进行反清洗,同时在上浮污泥表面喷洒水。解决澄清区跑泥问题的方法为:反清洗、调整空气提升器鼓入的空气量。通过措施实施前后运行效果比较表明,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可以解决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贾曌[6](2008)在《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运用生物技术用天然蛋白对合成纤维进行改性或修饰,开发研制多种差别化新型纤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聚丙烯腈纤维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外观蓬松、柔软,有良好的弹性与保暖性。但由于它是疏水性纤维,吸湿性差、易起静电,其穿着舒适性远远不及羊毛,从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首次提出用蛋白质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的机制: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由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酰氯化及与蛋白质的接枝反应三部分组成。通过水解将聚丙烯腈纤维表面的氰基极性基团(–CN)转化为成羧基基团(–COOH),从而为酰氯化提供条件。通过羧基与氯化亚砜之间的酰氯化反应,赋予纤维以酰氯强极性基团(–COCl),这是实现聚丙烯腈纤维与蛋白质接枝的基础。接枝是通过酰氯基团与蛋白质中的氨基(–NH2 )和羟基(–OH)发生不可逆氮酰化和酯化反应实现的。首次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豆浆实现了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揭示了各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接枝纤维的结构和形态,并对其回潮率、吸水率、抗静电性、力学性质、热稳定性等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以豆粕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50℃、pH值10.0、固液比1:10,浸提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率为79.36%。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过程与水解时间、氢氧化钠浓度和温度都有关系。研究发现当水解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14%,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为l5 min时接枝效果最好。水解导致纤维表面刻蚀、裂缝和空洞,从而引起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的降低。但是接枝大豆分离蛋白可以较好地弥补因纤维水解而产生的表面损伤和力学性能下降等缺陷,使力学性能得到相应修复。当氯化亚砜加入量约占接枝纤维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30min时,可以获得接枝率较高的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接枝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的氢氧化钠加入量为1.0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min条件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接枝效果。对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进行了FTIR、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分别在1630cm-1和1530 cm-1处新增蛋白质酰胺I带和酰胺Ⅱ带的特征吸收峰,在3400cm-1左右处新增蛋白质羟基特征吸收峰;同时,原样聚丙烯腈纤维2243 cm-1处氰基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明显降低。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分别在2θ=16.8?处有强衍射峰,在2θ=29.5?处有相对较弱的衍射峰,在2θ= 1729?之间发生漫散射,基本保持了原有聚丙烯腈纤维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聚集态结构特征。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表面覆盖着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聚丙烯腈纤维经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后,由于大分子中羧基、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大量存在,纤维的回潮率由接枝前的2%提高到5.2%,吸水率由接枝前的12.5%提高到23.6%,质量比电阻由接枝前的1.91×109?·g/cm2下降到4.63×108?·g/cm2,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吸湿性、吸水性和抗静电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服用纤维的穿着舒适性。同时,聚丙烯腈纤维经过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后,虽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起始失重温度和残余质量有微降,但总的来说,纤维固有的强伸性质和热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韩娜[7](2008)在《含相变材料微胶囊的丙烯腈/第二单体共聚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合成了系列丙烯腈基共聚物,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第二单体、不同含量相变材料微胶囊以及不同的亲水性物质与添加剂对丙烯腈基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旨在探索制备非增塑可熔融丙烯腈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研制聚丙烯腈基储热调温纤维开发出一条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共聚物的组成比与投料比接近,且分解温度均较聚丙烯腈有所提高,其变化规律分别为:丙烯腈/丙烯酸甲酯(AN/MA)共聚物的分解温度逐渐升高;丙烯腈/醋酸乙烯酯(AN/VAc)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先升高后降低;丙烯腈/丙烯酰胺(AN/AM)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其热稳定性依次为:AN/MA>AN/VAc>AN/AM。随着第二单体含量的增加,AN/MA共聚物的熔点下降最快,AN/AM共聚物的熔点下降最慢。(2)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合成的AN/MA(85/1,摩尔比)和AN/MA(90/10)的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别为12,748和32,419,符合熔融纺丝的要求。(3)当第二单体的含量为15 mol%时,AN/MA的熔点可下降至174.4℃,较其它两种共聚物的熔点低,而其分解温度高达320.9℃,较其它两种共聚物的分解温度高。(4)随相变材料微胶囊含量的增加,三种共聚物的分解温度逐渐升高,而结晶度与熔点均呈降低趋势。(5)随着体系中亲水性物质含量的增加,含有碳酸乙烯酯的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而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则逐渐降低;含有聚乙二醇的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先降低后升高,而熔点与结晶度则是先升高后降低。(6)马来酸单十二醇酯可提高共聚物稳定性,同时降低共聚物的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添加了1~3 wt%马来酸单十二醇酯的AN/MA(85/15)共混物在220℃下可以稳定30min。(7)AN/MA(85/15)共混物的结晶温度随着马来酸双十八醇酯或硼酸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热稳定剂马来酸双十八醇酯或硼酸的添加量为1 wt%时,共混物在220℃下的稳定性较好。(8)对添加热稳定剂的AN/MA共混物进行熔融加工,温度应控制在230℃以下。

芦长椿[8](2007)在《环境、资源与化学纤维技术动向》文中提出介绍了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世界化纤技术现状与趋势。着重论述了聚丙烯腈纤维和传统粘胶纤维面临的环境挑战,生物聚合物开发与应用,NMMO技术与新溶剂系统ILS的研究进展以及PET回收技术等几方面变化;阐明了面对环境与资源的严峻形势,加强化纤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性。

王筠[9](2007)在《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资源价值论、统计学、线性规划理论、环境经济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用实物期权法建立石油资源的价值模型对吉林油田新民区块油藏的石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从而把资源的有价论从定性的讨论具体延伸至定量的分析;构建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和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说明石油工业各子系统之间物质流量和相互影响,对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首次通过定量分析对比说明吉林省石油工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把线性规划和投入产出法结合起来建立引入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能源多功能模型,用实例分析研究,制定企业生产的优化方案,保证企业实现经济、环境的“双赢”;从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出发构建适合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最后,提出支持石化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从多方面对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吉林省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李蓉晖[10](2007)在《浅谈回顾分析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由丙烯腈改扩建项目谈起》文中认为建设项目的回顾分析通过生产规模、工艺技术选择、物耗与能耗水平、"三废"排放水平、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回顾评价,有利于改扩建项目工艺技术的选择与优化,可为工程分析提供类比资料,为清洁生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确保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

二、丙烯腈生产中影响“三废”的因素探讨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烯腈生产中影响“三废”的因素探讨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丙烯腈装置运行条件对“三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概况
2 影响“三废”产生的因素分析[2-3]
    2.1 进料配比的影响
        2.1.1 氨比
        2.1.2 空比
    2.2 工艺参数的影响
        2.2.1 急冷塔上段液p H值
        2.2.2 反应器线速
    2.3 急冷塔后冷器自身循环的影响
    2.4 旋风分离器分离效果的影响
3 对策及效果
    3.1 控制氨比
    3.2 控制空比
    3.3 控制工艺参数
    3.4 取消急冷塔后冷器的自身循环
    3.5 保证料腿反吹系统正常, 防止料腿堵塞
4 结语

(3)高端密封材料专用丁腈橡胶NBR2805(E)产品的研制及试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发背景
        1.1.1 产品简介
        1.1.2 丁腈橡胶的发展趋势
    1.2 兰州石化1.5万吨/年丁腈装置工艺简介
        1.2.1 装置简介
        1.2.2 装置技术特点及可投产牌号
        1.2.3 工艺流程说明
    1.3 选题依据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难点的应对措施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1.5 NBR2805(E)技术考核指标
    1.6 本论文中所用的行业术语解释
第二章 NBR2805(E)小试研发过程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规格及仪器设备
        2.2.1 试剂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3 测试方法
    2.3 NBR2805(E)的合成步骤及制备工艺
        2.3.1 工艺流程
        2.3.2 试生产过程研究
    2.4 研发产品NBR2805(E)的小试工艺条件确定
        2.4.1 聚合反应中温度的影响
        2.4.2 聚合体系中丁二烯-丙烯腈单体配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2.4.3 聚合体系中引发体系的确定及其对反应和产品性能的影响
        2.4.4 聚合体系中调节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2.4.5 稳定性重复试验
        2.4.6 胶乳后处理调整
        2.4.7 产品老化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BR2805(E)工业中试生产
    3.1 引言
    3.2 主要原料及助剂规格
    3.3 试验设备
    3.4 工业试验方案的确定
        3.4.1 工业中试工艺流程简图
        3.4.2 聚合原料配方
        3.4.3 NBR2805(E)的中试工艺指标
        3.4.4 NBR2805(E)产品性能指标的确定
    3.5 工业化试生产过程
        3.5.1 试生产过程的关键节点控制
        3.5.2 试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指标控制结果
        3.5.3 NBR2805(E)成品性能检测结果
    3.6 试生产过程的难点及解决
        3.6.1 聚合胶浆结合丙烯腈含量及门尼粘度的控制
        3.6.2 成品橡胶结合丙烯腈含量及门尼粘度的控制
        3.6.3 胶浆库存的控制
        3.6.4 胶浆过渡料及胶浆掺混
        3.6.5 胶浆管线堵塞问题的解决
        3.6.6 过渡牌号的设置
        3.6.7 试生产过程中凝聚工艺的控制
        3.6.8 提高抗氧剂k-nox50262的加入比例
    3.7 NBR2805(E)产品试生产过程的风险评价与环境评价
        3.7.1 风险评价
        3.7.2 环境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NBR2805(E)的设计思路及小试结果
    4.2 NBR2805(E)工业化试生产结果
    4.3 NBR2805(E)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宝莫股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的内涵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 分析模型
        2.2.2 五力分析模型
        2.2.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2.2.5 德尔菲法
        2.2.6 SWOT 分析
        2.2.7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三章 宝莫股份外部环境分析
    3.1 宝莫股份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宝莫股份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丙烯酰胺行业概况
        3.2.2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4 供方议价能力
        3.2.5 买方议价能力
        3.2.6 替代品的威胁
    3.3 宝莫股份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3.3.1 宝莫股份关键外部因素
        3.3.2 宝莫股份 EFE 矩阵
第四章 宝莫股份内部环境分析
    4.1 宝莫股份简介
    4.2 宝莫股份资源现状
        4.2.1 组织资源现状
        4.2.2 财务资源现状
        4.2.3 实物资源现状
        4.2.4 技术资源现状
        4.2.5 人力资源现状
        4.2.6 声誉资源现状
    4.3 宝莫股份能力现状
        4.3.1 生产能力现状
        4.3.2 市场营销能力现状
        4.3.3 盈利能力现状
        4.3.4 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4.4 宝莫股份的优势和劣势
        4.4.1 市场营销方面
        4.4.2 生产方面
        4.4.3 技术研发方面
        4.4.4 人力资源方面
        4.4.5 生产成本方面
        4.4.6 财务管理方面
    4.5 宝莫股份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4.5.1 宝莫股份内部因素
        4.5.2 宝莫股份 IFE 矩阵
第五章 宝莫股份发展战略
    5.1 宝莫股份发展战略选择
        5.1.1 宝莫股份 SWOT 矩阵
        5.1.2 宝莫股份的战略方案
        5.1.3 宝莫股份 QSPM 矩阵
        5.1.4 宝莫股份发展战略
    5.2 宝莫股份的战略指导思想
    5.3 宝莫股份的战略方针
        5.3.1 抓住机遇谋发展
        5.3.2 克服劣势增强竞争力
        5.3.3 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5.3.4 充分利用资本平台
    5.4 宝莫股份的战略目标
        5.4.1 宝莫股份总体目标
        5.4.2 市场目标
        5.4.3 财务目标
        5.4.4 人力资源目标
第六章 宝莫股份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6.1 扩大产能提高生产线柔性
        6.1.1 扩大三次采油用聚丙烯酰胺产能
        6.1.2 扩大丙烯酰胺单体产能
        6.1.3 生产线柔性改造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6.2.1 把人力资源当作战略资源
        6.2.2 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2.3 增强服务和工程承包人才储备
        6.2.4 重视东道主人才的使用
    6.3 加快产品技术创新
        6.3.1 加快采油用耐温抗盐型产品的研发
        6.3.2 加快水处理造纸用产品的技术升级改造
        6.3.3 适时进行阳离子单体生产技术的研发
        6.3.4 加快丙烯酸共聚型丙烯酰胺产品技术研发
        6.3.5 加快水处理用反向乳液产品的技术升级
    6.4 推进产业链延伸促进企业转型
        6.4.1 以反向乳液产品为突破,拓展水处理污泥脱水服务市场
        6.4.2 以三次采油用产品为重点,拓展注聚服务市场
        6.4.3 采取灵活的服务市场开拓模式
    6.5 销售部改组为营销事业部
        6.5.1 增设营销副总经理
        6.5.2 重新组建营销事业部
        6.5.3 营销事业部人员调整
        6.5.4 完善营销事业部的薪酬考核
    6.6 实施精细化管理
        6.6.1 树立全员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6.6.2 加强生产精细化管理
        6.6.3 强化过程控制细化部门职能
        6.6.4 加强技改项目管理
        6.6.5 树立“管理成本”的观念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其废水处理现状
    1.1 丙烯腈生产工艺简介
    1.2 丙烯腈废水来源及成分
        1.2.1 丙烯腈废水来源
        1.2.2 丙烯腈废水的成分
    1.3 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技术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
    1.5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吉林石化公司丙烯腈废水处理工艺和运行现状
        2.1.1 吉化丙烯腈废水处理工艺
        2.1.2 主要运行参数控制指标
        2.1.3 操作要求
        2.1.4 污水装置运行现状
    2.2 曝气区产生泡沫时池中泥水特征、废水处理效果及原因分析
        2.2.1 曝气区产生泡沫时池中泥水特征
        2.2.2 曝气区产生泡沫时废水处理效果
        2.2.3 曝气区产生泡沫的原因分析
    2.3 曝气区死泥时池中泥水特征、废水处理效果及原因分析
        2.3.1 曝气区死泥时池中泥水特征
        2.3.2 曝气区死泥时废水处理效果
        2.3.3 曝气区死泥的原因分析
    2.4 曝气区污泥膨胀时池中泥水特征、废水处理效果及原因分析
        2.4.1 曝气区污泥膨胀时池中的泥水特征
        2.4.2 曝气区污泥膨胀时废水处理效果
        2.4.3 曝气区产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分析
    2.5 澄清区污泥上浮时池中泥水特征、废水处理效果及原因分析
        2.5.1 澄清区污泥上浮时池中泥水特征
        2.5.2 澄清区污泥上浮时废水处理效果
        2.5.3 澄清区污泥上浮的原因分析
    2.6 澄清区跑泥时池中泥水特征、废水处理效果及原因分析
        2.6.1 澄清区跑泥时池中泥水特征
        2.6.2 澄清区跑泥原因分析
第3章 针对吉化丙烯腈废水处理存在问题的技术对策
    3.1 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废水的生物本质
        3.1.1 基本原则
        3.1.2 除碳
        3.1.3 脱氮
        3.1.4 除氰根
    3.2 监测值的作用及监测方式
        3.2.1 监测活性污泥浓度
        3.2.2 监测溶解氧
        3.2.3 监测污泥沉降比和体积
        3.2.4 生物相镜检
        3.2.5 出水井
    3.3 曝气区产生泡沫时处理对策及采取措施后废水处理效果
        3.3.1 曝气区产生泡沫时处理对策
        3.3.2 丙烯腈厂曝气区起泡采取措施及废水处理效果
        3.3.3 曝气区起泡采取措施前后出水指标对比
    3.4 曝气区产生死泥时的处理对策及采取措施废水处理效果
        3.4.1 曝气区产生死泥时的处理对策
        3.4.2 丙烯腈厂曝气区死泥采取措施及废水处理效果
        3.4.3 曝气区死泥采取措施前后出水指标对比
    3.5 曝气区产生污泥膨胀时的处理对策及采取措施后废水处理效果
        3.5.1 曝气区产生污泥膨胀时的处理对策
        3.5.2 丙烯腈厂曝气区污泥膨胀采取措施及废水处理效果
        3.5.3 曝气区污泥膨胀采取措施前后出水指标对比
    3.6 澄清区污泥上浮时的处理对策及采取措施后废水处理效果
        3.6.1 澄清区污泥上浮时的处理对策
        3.6.2 丙烯腈厂澄清区污泥上浮采取措施及废水处理效果
        3.6.3 澄清区污泥上浮采取措施前后出水指标对比
    3.7 澄清区跑泥时的处理对策及采取措施后废水处理效果
        3.7.1 丙烯腈厂澄清区跑泥时的处理对策
        3.7.2 丙烯腈厂澄清区跑泥采取措施后废水处理效果图
    3.8 丙烯腈污水处理装置废水处理经验总结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世界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发展概况
        1.2.2 我国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发展现状
        1.2.3 我国聚丙烯腈纤维改性的发展趋势展望
    1.3 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研发现状
        1.3.1 天然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发展回顾
        1.3.2 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的研究与发展
    1.4 合成纤维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腈纤维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2.1 聚丙烯腈纤维表面接枝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2.1.1 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
        2.1.2 聚丙烯腈纤维的酰氯化
        2.1.3 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接枝
    2.2 聚丙烯腈纤维表面接枝蛋白质的工艺过程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与试剂
        2.3.2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2.3.3 考马斯亮蓝试剂的配置
        2.3.4 改性过程
        2.3.5 结构形态测试
        2.3.6 性能测试
第3章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3.1 引言
    3.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提取原理
    3.3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3.3.1 原料对提取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
        3.3.2 粉碎与脱脂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3 浸提工艺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3.3.4 粗滤与一次分离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5 酸沉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6 二次分离与洗涤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4 大豆分离蛋白的红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丙烯腈纤维的碱性水解
    4.1 引言
    4.2 水解正交实验
    4.3 水解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4.3.1 氢氧化钠浓度
        4.3.2 水解温度
        4.3.3 水解时间
    4.4 水解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4.4.1 红外光谱
        4.4.2 X 射线衍射分析
        4.4.3 表面电镜分析
    4.5 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解聚丙烯腈纤维的酰氯化
    5.1 引言
    5.2 酰氯化正交实验
    5.3 酰氯化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5.3.1 氯化亚砜加入量
        5.3.2 酰氯化温度
        5.3.3 酰氯化时间
    5.4 酰氯化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5.4.1 红外光谱分析
        5.4.2 X 射线衍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丙烯腈纤维的大豆分离蛋白接枝反应
    6.1 引言
    6.2 聚丙烯腈纤维蛋白质接枝正交实验
    6.3 接枝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6.3.1 接枝温度
        6.3.2 接枝蛋白质溶液中氢氧化钠用量
        6.3.3 接枝时间
    6.4 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6.4.1 红外光谱分析
        6.4.2 X 射线衍射分析
        6.4.3 表面电镜分析
    6.5 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6.5.1 力学性能
        6.5.2 抗静电性
        6.5.3 回潮率
        6.5.4 热性能
    6.6 考马斯亮蓝染色反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用豆浆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
    7.1 引言
    7.2 豆浆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工艺过程
    7.3 豆浆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正交实验
    7.4 接枝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7.4.1 接枝温度
        7.4.2 接枝时间
        7.4.3 氢氧化钠加入量
        7.4.4 纤维与豆浆浴比
        7.4.5 豆浆浓度
    7.5 豆浆接枝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7.5.1 红外光谱分析
        7.5.2 X 射线衍射分析
        7.5.3 表面电镜分析
    7.6 豆浆接枝聚丙烯腈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7.6.1 回潮率
        7.6.2 比电阻
        7.6.3 吸水率
        7.6.4 力学性能
        7.6.5 热性能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含相变材料微胶囊的丙烯腈/第二单体共聚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外聚丙烯腈纤维的研究进展
    1.2 我国聚丙烯腈纤维的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差别化腈纶纤维的发展现状
    1.4 储热调温纺织品的研究
        1.4.1 相变材料的特性
        1.4.2 储热调温纺织品的保温机理
        1.4.3 储热调温纺织品的研究状况
        1.4.4 储热调温纤维的制备方法
    1.5 熔纺丙烯腈基共聚物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内容和意义
    1.7 本论文拟采用的试验原料与实验过程
        1.7.1 实验原料结构式:
        1.7.2 主要的聚合反应方程式
        1.7.3 实验基本流程
        1.7.4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二章 丙烯腈基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丙烯腈基共聚物的合成
        2.2.1 原料
        2.2.2 丙烯腈基共聚物的水相沉淀聚合实验
    2.3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2.3.1 红外分析(FTIR)
        2.3.2 核磁分析(~1H NMR)
        2.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4 热重分析(DTG)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元素分析
        2.3.7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2.3.8 粘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AN/MA)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2.4.2 丙烯腈/醋酸乙烯酯(AN/VAc)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4.3 丙烯腈/丙烯酰胺(AN/AM)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4.4 不同共聚单体对丙烯腈共聚物的熔融及分解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含有MicroPCMs的丙烯腈基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3.1 前言
    3.2 含MicroPCMs的丙烯腈基共混物的合成
        3.2.1 原料
        3.2.2 共混物的制备
    3.3 共混物的性能测试
        3.3.1 红外分析(FTIR)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3.4 热重分析(TG)
        3.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icroPCMs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3.4.2 含有MicroPCMs的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混物
        3.4.3 含有MicroPCMs的丙烯腈/醋酸乙烯酯共混物
        3.4.4 含有MicroPCMs的丙烯腈/丙烯酰胺共混物
    3.5 小结
第四章 添加亲水性物质的丙烯腈基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聚合物的合成
        4.2.1 试验原料
        4.2.2 聚合试验
    4.3 共聚物的性能测试
        4.3.1 红外分析(FTIR)
        4.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3.3 热重分析(DTG)
        4.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添加碳酸乙烯酯的AN/MA共聚物
        4.4.2 添加聚乙二醇的AN/MA共聚物
    4.5 小结
第五章 添加剂对丙烯腈基共聚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原料
        5.2.2 LAM的合成
        5.2.3 DOM的合成
        5.2.4 试验过程
    5.3 共混物的性能测试
        5.3.1 红外分析(FTIR)
        5.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5.3.3 热重分析(DTG)
        5.3.4 热台显微镜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添加LAM的AN/MA(85/15)共混物
        5.4.2 添加DOM的AN/MA(85/15)共聚物
        5.4.3 添加硼酸的AN/MA(85/15)共聚物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实验结论
    6.2 未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石油工业资源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1.2.2 中国的石油分布与利用现状
        1.2.3 石油等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2.4 石油资源应用与开发政策
    1.3 开展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科学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2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
        2.2.1 “人”的假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2.2.2 对高科技的研究
        2.2.3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
        2.2.4 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
    2.3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3.2 循环经济的三重循环
        2.3.3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线—生态工业链
        2.3.4 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生态工业园
        2.3.5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物质资源减量化
        2.3.6 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2.4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2.4.1 清洁生产评价的提出
        2.4.2 清洁生产的概念
        2.4.3 清洁生产的原理与主要内容
    2.5 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与实践
        2.5.1 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建立
        2.5.2 发达国家石油工业循环经济的实践
    2.6 石油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6.1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2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2.7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资源价值观
    3.1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3.1.1 自然资源价值的基本概念
        3.1.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资源价值观
        3.2.1 我国石油资源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3.2.2 实现石油资源价值管理的目标
        3.2.3 石油资源价值管理的基本原则
        3.2.4 石油资源管理的内容
    3.3 石油资源资产的价值
        3.3.1 石油资源的所有权价值
        3.3.2 石油资源资产的自身价值
        3.3.3 石油资源的劳动价值
        3.3.4 石油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
    3.4 石油资源资产价值评估
        3.4.1 传统评估方法
        3.4.2 实物期权法评估石油资源价值
        3.4.3 石油资源价值模型的确定
    3.5 结论
第四章 吉林省石油工业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估
    4.1 吉林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4.1.1 吉林省自然条件概况
        4.1.2 吉林省社会经济概况
    4.2 吉林省石油工业发展基础优势
        4.2.1 资源优势
        4.2.2 石油化工装置的规模和产品优势
        4.2.3 科技优势
        4.2.4 存在问题
    4.3 吉林省石油工业的清洁生产
        4.3.1 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中采取的清洁生产工艺
        4.3.2 吉林省石油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
    4.4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4.4.1 主要目标
        4.4.2 发展方向
    4.5 吉林油田油藏价值评估——以新民采油厂为例
        4.5.1 新民采油厂概况
        4.5.2 新民采油厂油藏价值评估
    4.6 结论
第五章 石油工业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
    5.1 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5.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5.2.3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5.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5.3.1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3.2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4 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5.4.1 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5.4.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主成分分析步骤
    5.5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及评价
        5.5.1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5.2 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5.5.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
        5.5.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6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及评价
        5.6.1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6.2 吉林省石油工业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5.6.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
        5.6.4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7 结论
第六章 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研究
    6.1 环境经济系统模型
        6.1.1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1.2 环境经济系统模型简介
    6.2 引入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分析
        6.2.1 引入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平衡表
        6.2.2 环境经济线性规划模型
        6.2.3 吉化助剂厂建模分析
    6.3 吉化炼油厂环境经济多功能模型
        6.3.1 炼油厂生产特点和模型结构的选择
        6.3.2 炼油厂矩型投入产出模型
        6.3.3 线性规划模型
        6.3.4 模型的功能
    6.4 结论
第七章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7.1 石油企业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
        7.1.1 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7.1.2 考虑环境污染成本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7.1.3 环保型经济增长的综合模型
    7.2 石油工业循环经济链分析
        7.2.1 石油工业循环经济链图
        7.2.2 “三废”综合利用链
    7.3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7.3.1 油气开采循环经济体系
        7.3.2 吉林省石油资源开采产业链
        7.3.3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基础的五大化工产业
        7.3.4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链
        7.3.5 吉林省石化产品的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链
    7.4 石油工业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7.4.1 采油过程中的环保设施经济收益分析
        7.4.2 输油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分析
        7.4.3 石油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分析
    7.5 结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丙烯腈生产中影响“三废”的因素探讨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研究(1964-1990)[D]. 方锦波. 兰州大学, 2021
  • [2]丙烯腈装置运行条件对“三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 冯星. 齐鲁石油化工, 2018(04)
  • [3]高端密封材料专用丁腈橡胶NBR2805(E)产品的研制及试生产[D]. 杜欣. 兰州大学, 2018(11)
  • [4]宝莫股份发展战略研究[D]. 霍永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5]活性污泥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张利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6]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D]. 贾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3)
  • [7]含相变材料微胶囊的丙烯腈/第二单体共聚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韩娜.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8]环境、资源与化学纤维技术动向[J]. 芦长椿. 合成纤维, 2007(12)
  • [9]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D]. 王筠. 吉林大学, 2007(05)
  • [10]浅谈回顾分析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由丙烯腈改扩建项目谈起[J]. 李蓉晖.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8)

标签:;  ;  ;  ;  ;  

丙烯腈生产“三废”影响因素探讨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