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柠檬醛论文-刘宪圣

环柠檬醛论文-刘宪圣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柠檬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藻水华,聚积厚度,温度,β-环柠檬醛

环柠檬醛论文文献综述

刘宪圣[1](2017)在《蓝藻聚积衰亡过程中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释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是由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嗅味污染物,伴随微囊藻水华的暴发而大量产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水质状况,也给沿湖居民以及水生生物带来危害。目前对这两种嗅味物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野外水样调查和检测分析阶段,而环境因素(如温度、蓝藻聚积厚度)对其释放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太湖的上覆水以及沉积物中β-Cyclocitral和β-Ionone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沉积物中嗅味物质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型,探讨了蓝藻衰亡过程中,温度及蓝藻聚积厚度对两种嗅味物质释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在太湖毛渎港的分布特征:近岸带蓝藻聚积区的含量显着大于湖区内,其中上覆水中两种嗅味物质的浓度,分别高达12.02和5.52 μg/L;表层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高达616.47和758.63 ng/(g·dw),表明底泥疏浚时需要重点考虑近岸带200米范围;沉积物中营养盐与两种嗅味物质分布趋势一致,根据预测模型,可用TOC和硝氮预测β-Cyclocitral的含量,TOC预测β-Ionone的含量。(2)温度对β-Cyclocitral和β-Ionone的释放影响显着:当蓝藻聚积厚度一定时,温度越高,蓝藻衰亡分解速率越快,且嗅味物质释放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验初期(1-2天),模拟水体中两种嗅味物质的浓度就已经达到最高值,其中35℃模拟系统水体中,β-Cyclocitral和β-Ionone的浓度最高分别是25℃模拟体系的216.44倍和393.34倍,是30℃模拟系统的46.57倍和81.51倍,散发出浓烈的臭味。并与水体中DO, ORP以及营养盐等关系密切。(3)蓝藻聚积厚度对β-Cyclocitral和β-Ionone的释放在蓝藻衰亡初期影响显着:当水温一定时,在“蓝藻-水-沉积物”体系,蓝藻衰亡初期(1-2天),蓝藻聚积厚度10 cm体系的水体中释放的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分别是3 cm体系的1.73倍和5.47倍,是5 cm体系的1.02倍和4.5倍;两种嗅味物质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9)

代志刚,蒋永光,谷依露,胡晗华,李仁辉[2](2014)在《异味物质β-环柠檬醛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是由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异味污染物之一。利用稀释涂平板法,从采集到的微囊藻水华水样中分离得到两株降解β-环柠檬醛的菌株DH16和DH18,16S rR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属于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实验室保藏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Novosphingobium sp.THN1对β-环柠檬醛也有降解效果,该菌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对叁株菌进行以β-环柠檬醛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实验,气相色谱检测分析表明DH18和THN1两株菌具有高效降解β-环柠檬醛的能力,可以作为研究β-环柠檬醛生物降解机理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马晓雁,倪梦婷,李军,陈晨[3](2013)在《UV-C辐照降解水中藻源性污染物β-环柠檬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环柠檬醛为典型目标污染物,采用UV-C辐照工艺进行了降解研究,目标物质在254nm处具有最高的吸收峰,光降解特性良好.灯管功率6W,β-环柠檬醛初始质量浓度为1 552ng/L,反应60min时,去除率可达96.3%,β-环柠檬醛光降解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增大光强和提高初始质量浓度均可提高反应速率;弱碱性最有利于UV-C辐照降解β-环柠檬醛;水中存在的阳离子对光降解速率影响不大;阴离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强弱顺序为NO-3>CO32->HCO-3>SO2-4;投加H2O2可提高光降解速率;水质条件对β-环柠檬醛光解存在影响,水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原水中β-环柠檬醛降解速率最低.(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邵戴妮,夏燕华,廖先智,张锦超,吴方丽[4](2012)在《3-氧代-α-环柠檬醛缩二甲醇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α-环柠檬醛为原料,先经缩醛反应,再采用NHPI与乙酰丙酮亚钴为催化剂活化分子氧氧化制备得到3-氧代-α-环柠檬醛缩二甲醇,两步收率67.2%。(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2年07期)

沈润溥,胡四平,宋小华,陈建辉,孙雄生[5](2011)在《由α-环柠檬醛直接缩合制备β-紫罗兰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柠檬醛为原料经酸化环化得到α-环柠檬醛,然后直接与丙酮缩合得到产物β-紫罗兰酮。对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催化剂NaOH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得到如下较佳工艺条件:α-环柠檬醛和丙酮在5%的NaOH水溶液作用下于45℃反应6 h,减压精馏得到产物β-紫罗兰酮,收率为71.6%,含量为93.5%(GC)。得到的含有α-环柠檬醛、β-环柠檬醛及α-紫罗兰酮的前馏分可以回收套用。本工艺反应机理为在碱催化下缩合反应通过两种途径同时进行,一是α-环柠檬醛先重排成β-环柠檬醛再与丙酮缩合,另一种是α-环柠檬醛先与丙酮缩合成α-紫罗兰酮,再重排得目标产物β-紫罗兰酮。与已有工艺相比,本路线采用了α-环柠檬醛为原料,且步骤简洁、收率良好,对探索合成β-紫罗兰酮的有工业意义的路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成银,高乃云,张可佳,安娜,戎文磊[6](2011)在《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的颗粒活性炭吸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饮用水源中2种典型的嗅味物质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吸附平衡试验和吸附动力学方面进行了颗粒活性炭(GAC)吸附试验。结果表明,GAC吸附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均同时符合伪1级反应动力学和伪2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4种等温吸附模型中,Freundlich方程能最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GAC对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的吸附容量较大,当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00μg.L-1时,吸附容量分别达到8.680、16.04 L.mg-1;pH>10时更有利于GAC吸附二甲基叁硫,而pH为2~13对β-环柠檬醛的吸附效果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张可佳,高乃云,黎雷[7](2011)在《高锰酸钾氧化嗅味物质β-环柠檬醛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处理常用氧化剂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致嗅物质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进行氧化去除和动力学分析,并研究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破坏和β-环柠檬醛释出及其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β-环柠檬醛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溶液pH=7和温度15℃时其速率常数为107.2 mol-1.L.s-1;溶液pH对反应影响不大;当pH=2~9时,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kobs为(0.078±0.016)min-1;高锰酸钾的加入造成藻细胞的破裂程度达到90%,使主要存在于胞内的β-环柠檬醛释出并降解;高锰酸钾能将铜绿微囊藻细胞内的β-胡萝卜素氧化成β-环柠檬醛,导致总β-环柠檬醛浓度在氧化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莺,陈学恒,崔志敏[8](2005)在《环柠檬醛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柠檬醛为原料,经胺基化,环化,水解叁步合成环柠檬醛的方法。探索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的环化反应,避免了原文献低温的反应条件,优化的环化条件:投料比n(醛亚胺)∶n(浓硫酸)∶n(氯仿)=1∶2.5∶4.5,环化温度-5~8°C,环化时间为20 min,在该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为78%~81%,纯度达98%(质量分数),并用90%β-环柠檬醛为标品,进行产品结构分析,产物为α,β同分异构体混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5年10期)

王志刚,和承尧,李美荣,胡元文[9](2004)在《臭氧法制备β-环柠檬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市售β 紫罗兰酮为起始物,经臭氧化反应制备β-环柠檬醛。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体系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优化,使反应温度由-30℃提高至-8℃,臭氧化产物的还原过程也更易控制。(本文来源于《香料香精化妆品》期刊2004年06期)

黄霞琼,吴世晖[10](2004)在《β-环柠檬醛的水相烯丙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在水相中进行β-环柠檬醛和异环柠檬醛的烯丙基化反应。反应过程中避免了使用无水乙醚的Grignard反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本文来源于《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3-01)

环柠檬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是由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异味污染物之一。利用稀释涂平板法,从采集到的微囊藻水华水样中分离得到两株降解β-环柠檬醛的菌株DH16和DH18,16S rR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属于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实验室保藏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Novosphingobium sp.THN1对β-环柠檬醛也有降解效果,该菌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对叁株菌进行以β-环柠檬醛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实验,气相色谱检测分析表明DH18和THN1两株菌具有高效降解β-环柠檬醛的能力,可以作为研究β-环柠檬醛生物降解机理的理想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柠檬醛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宪圣.蓝藻聚积衰亡过程中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释放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代志刚,蒋永光,谷依露,胡晗华,李仁辉.异味物质β-环柠檬醛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14

[3].马晓雁,倪梦婷,李军,陈晨.UV-C辐照降解水中藻源性污染物β-环柠檬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邵戴妮,夏燕华,廖先智,张锦超,吴方丽.3-氧代-α-环柠檬醛缩二甲醇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2012

[5].沈润溥,胡四平,宋小华,陈建辉,孙雄生.由α-环柠檬醛直接缩合制备β-紫罗兰酮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

[6].成银,高乃云,张可佳,安娜,戎文磊.二甲基叁硫和β-环柠檬醛的颗粒活性炭吸附机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

[7].张可佳,高乃云,黎雷.高锰酸钾氧化嗅味物质β-环柠檬醛的动力学[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王莺,陈学恒,崔志敏.环柠檬醛的合成[J].化学世界.2005

[9].王志刚,和承尧,李美荣,胡元文.臭氧法制备β-环柠檬醛[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4

[10].黄霞琼,吴世晖.β-环柠檬醛的水相烯丙基化反应[C].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环柠檬醛论文-刘宪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