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测定当地灵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

HPLC法测定当地灵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

一、HPLC法测定荡涤灵冲剂中芍药甙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毛金强[1](2014)在《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抗病毒滴丸是由连翘、板蓝根、石膏、生地黄、石菖蒲、广藿香经加工制成的口服滴丸剂,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处方中各味药的理化性质,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对该滴丸进行了临床前药学部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在提取工艺研究中,以连翘苷和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提取精制工艺为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加8倍量水浸泡1小时,水蒸气蒸馏3小时,收集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β-环糊精为1:7,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3小时);水煎液滤过,药渣和浸泡1小时的其余药材再加分两次加入14倍量水煎煮,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所有滤液,减压浓缩(0.07Mpa,60~70℃)至相对密度为1.15(5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为70%,搅拌,低温静置24小时,滤过,将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0.07Mpa,60~70℃)至相对密度为1.34(50℃),减压干燥得干浸膏,粉碎成细粉。在成型工艺研究中,以滴丸圆整度、硬度、耐热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抗病毒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确定工艺为:将干浸膏粉加入到90℃熔融的PEG4000与PEG6000的混合基质中(PEG4000与PEG6000比为1:2,干浸膏粉与基质比为1:1.5),充分混匀,再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搅拌均匀,以甲基硅油作冷却液,冷却液温度为20~10℃。料罐温度90℃,滴头温度90℃,滴头内径2.5mm,滴速40~50滴/min,滴头至冷却液面距离为3cm。用石油醚(30~60℃)洗除粘附在丸上的剩余的甲基硅油,整粒,包装。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连翘、石菖蒲、板蓝根、广藿香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和连翘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I K滴丸剂项下要求规定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等项目检查。对三批样品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滴丸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稳定可控,成品质量基本稳定。

施翠英,叶俏波,王祥红,张廷模[2](2012)在《虎杖在《中药部颁标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配伍中药虎杖的方剂组成、运用及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查阅《中药部颁标准》中应用虎杖的复方,分析虎杖在复方中的配伍特点。结果:《中药部颁标准》中虎杖配伍以活血化瘀功效为主,依次为清利湿热、清热解毒等。结论:掌握虎杖的配伍规律,可探寻出虎杖的功能主治特点与治疗相关疾病的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点,不仅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对进行深入的药效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中医药理论指导。

白梓静[3](2012)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HPLC在中药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以及中药材在含量测定时的指标成分选择。研究报告部分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炎康冲剂、消炎利胆冲剂、咽扁宁冲剂、皮炎消冲剂、复方生化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具体包括以下5个部分。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炎康冲剂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妇炎康冲剂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以及同时测定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分别为甲醇-1%醋酸溶液(25:75)、水(A)—甲醇(B),梯度洗脱(0~15min,58%B;15~35min,80%B;35~40min,58%B);检测波长分别为280nm、254nm;流速分别为1.0mL min-1、1.2mL min-1;柱温28℃。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分别在1.408~704、1.096~548、1.0976~784、0.6888~492、1.0136~724、0.5824~416、0.5152~368μg·mL-1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3%、102.1%、100.2%、99.97%、98.93%、100.83%、99.38%,RSD分别为0.86%、0.70%、1.34%、2.57%、1.53%、2.42%、2.64%。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建立了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分析虎杖苷: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波长:306nm;流速:1.0mL·min-1;虎杖苷在0.424~84.8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9)。分析白藜芦醇:流动相为乙腈-4%冰醋酸(27:73);波长:308nm;流速:1.2mL·min-1;白藜芦醇在2.44~244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8)。分析芍药苷: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40:60);波长:230nm;流速:1.0mL·min-1;芍药苷在1.008~168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8)。分析大黄酸、大黄素:流动相为甲醇-0.2%冰醋酸溶液(80:20);波长:254nm;流速:1.0mL·min-1;大黄酸、大黄素分别在0.054~180μg·mL-1、0.0612~204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关系(r=0.9999)。采用HPLC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可靠,可用于消炎利胆冲剂的质量控制。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建立了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梓醇: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95:4:1),波长212nm,流速1.0mL·min-1;肉桂酸:流动相为甲醇-1%冰乙酸溶液(50:50),波长278nm,流速1.2mL·min-1;绿原酸:流动相为甲醇-3%冰醋酸溶液(15:85),波长327nm,流速1.0mL·min-1。梓醇、肉桂酸、绿原酸分别在3.36~168、0.156~104、0.3544~177.2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梓醇102.09%,RSD1.09%;肉桂酸102.12%,RSD0.99%;绿原酸100.7%,RSD1.14%。此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咽扁宁冲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建立了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丹皮酚流动相为:甲醇-水(67:33),波长274nm,流速1.0mL·min-1;黄芩苷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55:45),波长为278nm,流速为1.2mL·min-1。丹皮酚、黄芩苷分别在0.136~272、1.428~476μ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丹皮酚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2%,RSD1.39%.黄芩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2%,RSD1.33%。此方法可用于皮炎消冲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结果满意。5.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7nm。柚皮苷、橙皮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64~116.9、1.06~42.4μg·mL-1。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果较为准确,可用于复方生化颗粒的质量控制。

陈薇莉[4](2009)在《白头翁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方的应用在近代中医临床研究上益发展露头角,以其方虽简,却用量讲究,配伍严谨,疗效卓着,临床随证选用,每建奇功。此次研究特选白头翁汤来做探讨。白头翁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厥阴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传统为治疗热痢下重的中医经方。本论文的目的为探求古方中是否能再找出新思维?白头翁汤是否仅能用于治疗热痢,若配伍其他方药或方剂是否更能强化其作用抑或能用于新的疾病治疗上。甚者,于现代临床使用上有何新的方法与禁忌。通过对白头翁汤相关文献的研究,详细地比对白头翁汤方源的组成及不同的功效,并回顾了该方在我国古代临床应用的历史,结合现代的临床应用,对白头翁汤的病因病机及药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白头翁汤的病因为湿热,其表现常兼肝火、湿热、气滞三者互结之证。除具备了清热燥湿、凉肝解毒的功效外,也确立了归经于肝,为治疗厥阴热利主药的盛誉。此外立基于上,通过现代各大医师于期刊发表之白头翁汤新用及在台湾中医院临床应用体会,探讨了白头翁汤的常用治疗疾病谱和加减药物后对不同疾病的诊治,发现,白头翁汤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从基本的热痢表现如急、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到湿热气滞或兼夹火毒表现者皆可参酌用之。如痔疮、泌尿道感染、湿疹、带状疱疹、银屑病、产后血淋、带下、痿症等。又以其病位在肝、大肠,故可以使用于症如急性结膜炎、肝胆囊疾患、妇女乳痈、月经病、军丸炎、反复性鼻衂、肝脾不和所致之胃炎、木火刑金之肺系疾病等。当然,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白头翁汤煎液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故可用于相关感染性疾患的治疗,如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疡,细菌性痢疾,泌尿道感染,霉菌及滴虫性阴道炎,急慢性盆腔炎、人芽囊原虫病等。也发现在治疗使用汤药的方法上除去口服之外还有灌肠、甚至外敷等方法对疗效的增加有正向的帮助。又,以方中四药尽皆苦寒原不适用于阴虚血少或脾胃虚寒者但透过适当的加减则仍可使用收效。所以慎用而毋须禁用。透过对白头翁汤的研究,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方药应用广泛,在某些疾病治疗上与西方医学有不惶多让之效,甚至,毒副作用更小,从而关心中医药、热爱中医药药和研究中医药。

张素中[5](2008)在《肾安康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肾安康胶囊是由生大黄、党参、丹参、茯苓、野菊花、白术、肉桂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尿期、尿毒症早期的治疗,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活血化瘀消肿之功。本论文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依病选择剂型;根据组方各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制剂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制备工艺路线;通过各工艺条件、参数的研究,确立了肾安康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TLC、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了肾安康胶囊的质量标准考察指标与方法,起草了一套质量标准草案。采用初步稳定性试验和常温稳定性试验方法,完成了药物稳定性试验。在制备工艺方面,将组方中主药生大黄磨成细粉,备用。采取现代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FE-CO2)方法对组方中野菊花、白术、肉桂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运用L9(34)正交试验对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三个工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确立了最优SFE-CO2萃取工艺参数。采用传统的水提方法对组方中党参、茯苓的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L9(34)正交试验对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三个因素考察,确定了最佳水提取工艺参数。采用水提醇沉方法对组方中丹参、野菊花、白术、肉桂的水溶性组分群进行提取分离,运用L9(34)正交试验对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三个因素考察,确定了最佳水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单因素对照法对加醇量、醇沉时间及沉醇前浸膏的相对密度等醇沉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确立了水提醇沉工艺参数。通过对浓缩液中主成分含量跟踪检测,确定采用减压真空浓缩法浓缩药液。通过对几种常用干燥方法对比试验,确定采用喷雾干燥法干燥,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进风温度、浸膏相对密度和出风温度三个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确立喷雾干燥工艺参数。采用干压制粒法将填充粉末制成颗粒、改善胶囊填充料的流动性、吸湿性,并通过对颗粒临界相对湿度、吸湿百分率与休止角的考察,确定了制剂成型工艺及生产条件。将上述确立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三批药材量为31.38kg的中试,均获得成功。结果显示,该制剂工艺合理,化学成分转移率高,有效物质不易被破坏,放大投料实际生产是可行的。在制定质量标准方面,根据多批次制剂的外观性状,确定为内容物呈棕黄色至棕褐色颗粒状粉末,气香,味苦涩。根据肾安康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白术、野菊花、肉桂的脂溶性成分进行鉴别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白术、野菊花、肉桂与对照药材在薄层色谱中相对应的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确立的丹参、白术、野菊花、肉桂的鉴别方法作为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测项目。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对制剂中的砷盐、重金属、水分、崩解时限等指标进行了考察,结果均符合胶囊剂的制剂通则要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肾安康胶囊中的生大黄、丹参的特征成成分大黄酚和大黄素、丹参素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素的回归方程为Y=6105.76X+8.4034,r=0.9996,线性范围为0.020160.10080μg;大黄酚回归方程为Y=8657.71X+6.9594,r=0.9999,线性范围为0.034560.17280μg;丹参素钠的回归方程为Y=1931.21149X+2.160000636,r=0.9996,线性范围为0.14480.8688μg。大黄素、大黄酚、丹参素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97.69%、97.52%。所建立的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监测。三批中试产品按制定质量标准草案进行检测,各项目均符合有关规定,说明该该质量标准草案可行。在对制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方面,选用样品性状、鉴别检查、装量检查、微生物学检查与含量测定等为指标进行考察,对制剂在样品包装条件下,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考察3个月,及在室温下留样观察12个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在正常条件存放下,质量稳定。肾安康胶囊,采用磨粉、SFE-C02、水提醇沉工艺相结合,不但适应了药物的性质要求,而且生产出的成品含药量增高、临床服用量减少、吸湿率低、易于保存、制剂质量稳定可控。研究成果将为肾安康胶囊的开发提供科学数据。

桑咏梅,赵稷[6](2007)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分离纯化苷类有效部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阅读近年文献,对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苷类有效部位的因素作一总结,并对该技术分离纯化苷类有效部位的应用进行综述,评价了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的因素,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常明向[7](2007)在《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目的:1.对中西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现代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探索新的研究途径与方法。2.研制开发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中药复方新制剂——利胆排毒口服液。3.探讨利胆排毒口服液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机制,验证该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西医抗内毒素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内毒素血症病机假说、相应治疗方案,并进行了理论论证。以此假说为指导,选择有效的单味药和基础方,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处方组成。2.通过体外鲎试剂反应,筛选有效的抗内毒素单味药或活性成分。3.用二倍稀释法,研究单味中药的抗大肠杆菌作用,并求出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4.选择几种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与大肠杆菌作用,研究大肠杆菌释放内毒素的水平。5.以醋酸铅(PbAC)为增敏剂制作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为中药处方筛选及其它药效学研究打下基础。6.根据处方组成,结合各单味药的理化性质、预试验药物与药效学关系、临床最佳适用剂型需求等,通过文献研究及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确定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成型工艺。7.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200%利胆排毒口服液,观察用药后小鼠的活动及死亡情况,研究该制剂的安全性。8.分别以PbAC和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药,观察用药后小鼠的死亡率。9.采用肠管运动在体实验法测定小鼠排便时间、频率和碳粒肠推进距离。10.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利胆排毒口服液,观察对二甲苯诱发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1.通过小白鼠碳粒廊清试验,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的免疫清除作用。12.以大鼠胆汁流量的变化为指标,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是否有利胆作用;CCL4肝损伤试验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的保肝作用。13.给大鼠注入利胆排毒口服液后,采取胆汁及尿液,采用显色基质法测定内毒素含量。14.采用鲎试剂试管凝集反应、显色基质偶氮法进行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采用电镜法观察其对内毒素显微结构的直接裂解作用。15.用二倍稀释法,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的抗大肠杆菌作用,并求出利胆排毒口服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6.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静脉注射造成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利胆排毒口服液对模型动物的解热作用。17.用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造成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检测利胆排毒口服液对模型动物的LPS含量、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18.给兔灌服利胆排毒口服液后,采取血清进行血清灭活内毒素研究。19.以兔为实验对象,注射大剂量内毒素,观察用药或不用药兔的组织切片病理结果。以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药,观察用药后小鼠的组织切片病理结果。结果:1.提出了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治疗方案,并进行了理论论证。2.根据假说,提出了中药抗内毒素血症的新组方思路,在此组方思路指导下,将茵陈蒿汤为基础进行加减,筛选出抗内毒素血症新复方---利胆排毒口服液。3.中药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中药对内毒素释放影响不同。中药对内毒素释放的状况与抗生素相比有着很大差异,这种特征有利于中药对内毒素血症的控制与治疗。4.各中药抗大肠杆菌(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黄连0.125、赤芍0.125、生大黄0.25、虎杖0.25、连翘0.25、败酱草0.25、蒲公英0.5、枳实0.5、白头翁0.5、金银花0.5、黄芩0.5、丹参0.5、茵陈1、甘草1、栀子1、柴胡1(g/mL);利胆排毒口服液MIC为0.125g/mL。5.各单味药或活性成分抗内毒素最小稀释浓度分别为黄连素0.1∶125、苦参碱0.1、脱氧胆酸钠0.1∶625、甘氨酸0.5、黄芩苷0.1∶625、栀子苷0.1∶25、甘草0.1、金银花0.1、大黄0.1∶5、连翘0.1、白头翁0.1∶5、黄芪0.1∶5、金钱草0.1(g/mL);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最小稀释浓度为0.1∶125g/mL。6.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7.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鲎试剂反应、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内毒素有直接的破坏、降解、灭活作用。8.PbAC对小鼠增敏明显,结果准确可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PbAC为增敏剂制作的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是成功的。9.以PbAC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对照组死亡率100%,利胆排毒口服组死亡率0%;以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对照组死亡率100%,地塞米松组死亡率60%,利胆排毒口服组死亡率20%。10.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增强小鼠吞噬功能,降低小鼠肠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抗二甲苯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小鼠肠推进功能。11.最大耐受量试验显示,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小鼠无毒副作用。12.大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肝脏免受四氯化碳的损伤,减少胆汁及尿液中内毒素含量。13.兔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抑制模型动物的发热效应,减少兔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14.兔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利胆排毒口服液能增强兔血清体外灭活内毒素的能力。15.利胆排毒口服对大剂量内毒素所引起的兔病理损伤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对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内毒素病理模型小鼠病理损伤也有良好的防护作用。结论:1.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小,对内毒素血症具有明确的疗效。其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一方面是其对内毒素的直接裂解、灭活,另一方面是通过利胆、促进肠推进、解热、抗炎、降低体内炎性介质等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实现的。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最新医药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中药中筛选出了对内毒素损伤小鼠高保护率的新复方—利胆排毒口服液。利胆排毒口服液的研究,验证了我们假说的正确性,也验证了通过利胆排毒为主多法联合运用来防治内毒素性疾病设想的可行性,将为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相信其将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创新点:1.提出了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并进行了理论论证。2.根据假说,拟定了中药抗内毒素血症的组方,对组方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组方对PbAC为增敏剂的致命性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保护率可达到100%,对氨基半乳糖致敏的致命性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保护率可达到80%,有较好疗效。3.首次研究了几种中药对细菌内毒素释放的影响。发现其中大黄能减少大肠肝菌内毒素的释放,黄连促进内毒素释放,赤芍则不影响内毒素的释放,这一研究结果将对内毒素血症的选方用药具很好的指导作用。4.再次验证了泌尿道是排泄内毒素的途径之一。

蒋贵仲[8](2007)在《中药中马兜铃酸含量的HPLC测定及复方减毒效果的MLA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中药引起的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一套从细胞和分子遗传突变水平来评价含马兜铃酸中药毒性作用的检测体系。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摸索出一套检测含马兜铃酸中药毒性作用的体系。为了建立从提取到检测含马兜铃酸中药毒性作用的整套流程,本课题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了八种中药中马兜铃酸的含量,并选定其中马兜铃酸含量较高的单方青木香和复方龙荟丸。然后利用“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致突变试验”(L5178Y/TK+/- Mouse Lymphoma Mutation Assay,MLA简称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检测选定的这两种中药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从马兜铃酸含量的检测结果来看:八种中药中马兜铃酸含量在0~4.72 mg/g,其中单方中药中青木香的马兜铃酸含量最高(3.11512 mg/g),而复方中龙荟丸最高(4.72044 mg/g)。该方法不仅简便,结果稳定,分离效果好,同时回收率、精密度、重现性均达到满意效果。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结果表明,马兜铃酸浓度分别为0、25、50、100、200μg/mL,单方青木香提取液对小鼠淋巴瘤L5178Y3.7.2c-tk+/-细胞(简称小鼠淋巴瘤细胞)造成的tk基因突变频率为:115.3×10-6、303.1×10-6、632.4×10-6、1346.2×10-6、2972.3×10-6;而复方龙荟丸提取液的结果依次为:115.3×10-6、122.9×10-6、237.2×10-6、586.7×10-6、1150.8×10-6。相对存活率(RS),相对悬浮增长率(RSG),相对总增长率(RTG)这些细胞毒性指标都与青木香和龙荟丸提取液中马兜铃酸浓度呈反向关系。这些说明青木香和龙荟丸对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都随提取液中马兜铃酸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另外,实验研究中发现复方龙荟丸提取液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明显低于单方青木香提取液,说明复方可能有减毒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综上,本课题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检测含马兜铃酸中药毒性作用的体系,为下一步探索中药复方减毒规律奠定了基础。

段志红[9](2004)在《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熊胆丸制剂缺乏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的问题,结合中药品种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要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显微鉴别方法、TLC、HPLC 色谱分析技术,对熊胆丸现行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建立其指纹图谱。从提取、浓缩和制剂等方面,优化了熊胆丸的工艺,建立了熊胆丸的显微鉴别特征、主要成分龙胆的 HPLC 鉴别方法及黄连、大黄、决明子、黄芩、栀子、冰片的 TLC 鉴别方法,确立了黄连的 HPLC、大黄的 TLC 扫描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质量标准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确保了产品质量。通过与功能主治有关的部分药效学量效关系试验,证实熊胆丸具有抗炎、镇痛、抑菌、利胆和解痉胆囊平滑肌的作用,为增加治疗急性咽炎、牙周病和胆囊炎适应症提供依据,为实现中药制剂的二次开发积累经验。通过对色谱条件的研究,建立了熊胆丸的 HPLC 指纹图谱。在 254 nm 检测波长下,确定了 26 个共有峰作为熊胆丸质量体系的指纹特征。并通过共有峰与药材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龙胆、黄连、大黄、栀子和黄芩的专属吸收峰。经方法学考察,证明该 HPLC 指纹图谱精密度高、重现性强、稳定性好,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原则,完全可用于控制熊胆丸的成品质量,为该品种实现制剂的中药现代化,逐步成长为“大品种”奠定了基础。

王剑波,白皓,赵小兵,黄旭[10](2003)在《安太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安太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方法 用 TLC法对安太胶囊中的大豆异黄酮、肉桂、大黄进行了定性鉴别。用 HPLC法对制剂中的大黄素进行了含量测定。色谱柱 :Diamonsil TMC18柱 ( 4 .6mm× 2 5 0 mm,5 μm) ;流动相 :甲醇 - 1 g·L-1磷酸溶液 ( 97.5∶ 2 .5 ) ;柱温 :室温 ;流速 :1 .0 m L· min-1;检测波长 :440 nm。结果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5 % ,RSD 2 .5 7% ( n =5 ) ,TLC图谱斑点清晰 ,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 方法简便 ,重现性好 ,可有效控制制剂的质量

二、HPLC法测定荡涤灵冲剂中芍药甙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荡涤灵冲剂中芍药甙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1.1 病毒性感冒解析
        1.1.2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治疗
    1.2 处方药物的文献研究
        1.2.1 处方的来源、组成及研究
        1.2.2 处方中药物的文献研究
    1.3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
        1.3.1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
        1.3.2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
        1.3.3 滴丸的生产的工艺控制
第二章 药材及辅料来源与质量检查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和试药
    2.2 药材来源及质量检查
        2.2.1 连翘
        2.2.2 板蓝根
        2.2.3 石膏
        2.2.4 生地黄
        2.2.5 石菖蒲
        2.2.6 广藿香
    2.3 辅料来源及质量检查
        2.3.1 聚乙二醇4000
        2.3.2 聚乙二醇6000
        2.3.3 β-环糊精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抗病毒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和试药
    3.2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选
        3.2.1 试验方法的设计
        3.2.2 投料形式考察
        3.2.3 浸泡与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3.2.4 加水量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3.2.5 挥发油提取条件验证
    3.3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优选
        3.3.1 包合方法
        3.3.2 正交试验的设计
        3.3.3 挥发油包合率的测定
        3.3.4 验证
    3.4 水提工艺的优选
        3.4.1 正交试验的设计
        3.4.2 测定方法和结果
        3.4.3 最佳工艺验证
    3.5 纯化工艺的优选
        3.5.1 方法与结果
        3.5.2 验证
    3.6 浓缩与干燥工艺的研究
        3.6.1 浓缩方法的选择
        3.6.2 浓缩的稠膏相对密度的选择
        3.6.3 干燥方法的选择
    3.7 成型工艺的优选
        3.7.1 基质与冷却液的筛选
        3.7.2 滴丸滴制参数的优选
    3.8 冷却液的洗除工艺
    3.9 中试生产
    3.10 抗病毒滴丸制备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 抗病毒滴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和试药
    4.2 鉴别
        4.2.1 连翘TLC鉴别
        4.2.2 石菖蒲TLC鉴别
        4.2.3 板蓝根TLC鉴别
        4.2.4 广藿香TLC鉴别
    4.3 检查
        4.3.1 重量差异
        4.3.2 溶散时限
        4.3.3 微生物限度
    4.4 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4.4.1 色谱条件
        4.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4.3 线性关系考察
        4.4.4 专属性试验
        4.4.5 精密度试验
        4.4.6 稳定性试验
        4.4.7 重复性试验
        4.4.8 加样回收率试验
        4.4.9 样品测定
    4.5 质量标准(草案)
第五章 抗病毒滴丸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和试药
    5.2 考察方法
    5.3 检测项目及结果
        5.3.1 性状
        5.3.2 鉴别
        5.3.3 重量差异
        5.3.4 溶散时限
        5.3.5 含量测定
        5.3.6 微生物限度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剂型选择
    6.2 制备工艺
    6.3 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
    6.4 创新和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药综述
    1.中药概述
        1.1 中药的起源
        1.2 中药的发展
        1.3 中药的研究现状
    2. 高效液相色谱概述
    3. HPLC 在中药含量测定方面研究状况
        3.1 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测定
        3.2 中药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3.3 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3.4 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3.5 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
        3.6 萜类成分含量测定
        3.7 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3.8 甾酮、甾醇类成分含量测定
    4. 中药复方制剂含量测定时的指标成分选择方法
        4.1 含测指标与药物的有效性、可靠性的关系
        4.2 含测指标成分的理化性质
        4.3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需考虑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4.4 新药稳定性研究
        4.5 指标成分与工艺的关系
        4.6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4.7 与基础研究的关联
        4.8 其他
    5.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HPLC法测定妇炎康冲剂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鸡血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2.2 丹参、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鸡血藤中被测成分的讨论
        3.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1.2 流动相的选择
        3.2 丹参、穿心莲中被测成分的讨论
        3.2.1 流动相的选择
        3.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4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5 超声时间的选择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芍药苷、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虎杖苷含量测定
        2.2.2 白藜芦醇含量测定
        2.2.3 芍药苷含量测定
        2.2.4 大黄酸、大黄素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3.2 提取溶剂的选择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3.4 超声时间的选择
    第三章 HPLC 法测定咽扁宁冲剂中梓醇、肉桂酸、绿原酸的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精密度
        2.2.6 重复性
        2.2.7 稳定性
        2.2.8 加标回收率
        2.2.9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 样品待测成分的提取
    第四章 HPLC 法测定皮炎消冲剂中丹皮酚、黄芩苷的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精密度
        2.2.6 稳定性
        2.2.7 重复性
        2.2.8 回收率试验
        2.2.9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 超声时间选择
        3.3 流动相的选择
    第五章 HPLC 法复方生化颗粒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材料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线性关系
        2.2.5 稳定性
        2.2.6 重复性
        2.2.7 精密度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9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 提取溶剂的选择
        3.4 超声时间的选择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白头翁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白头翁汤相关文献概述
    1.1 白头翁汤的方源与组成
    1.2 白头翁汤的临床应用概况
        1.2.1 白头翁汤的古代应用
        1.2.2 白头翁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1.3 白头翁汤的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第二章 白头翁汤的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资料收集
        2.1.2 资料整理
        2.1.3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2.1 白头翁汤原文研究
        2.2.2 白头翁汤类方研究
第三章 白头翁汤在台湾的应用体会
第四章 讨论
    4.1 白头翁汤的应用指征
        4.1.1 白头翁汤的疾病谱
        4.1.2 白头翁汤方证
        4.1.3 白头翁汤常用加减药物探讨
    4.2 白头翁汤的类证鉴别
        4.2.1 葛根芩连汤
        4.2.2 黄芩汤
        4.2.3 乌梅丸
    4.3 白头翁汤方应用的其它相关问题
        4.3.1 白头翁汤的剂量、剂型及给药方法
        4.3.2 白头翁汤的禁忌症
第五章 结语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肾安康胶囊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
    二、本方的处方分析
    三、处方中原料药的研究概况
        (一) 大黄
        (二) 党参
        (三) 丹参
        (四) 茯苓
        (五) 白术
        (六) 野菊花
        (七) 肉桂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制备工艺研究
    一、剂型选择
    二、制备工艺
    三、提取工艺研究
        (一) 大黄粉碎工艺研究
        (二) 肉桂、白术、野菊花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
        (三) 党参、茯苓水提工艺研究
        (四) 丹参等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四、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一) 浓缩工艺研究
        (二) 干燥工艺研究
    五、成型工艺的研究
        (一) 辅料的选择
        (二) 颗粒的的制备
        (三) 休止角测定
        (四) 堆密度的测定
        (五) 吸湿性试验及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六) 胶囊的填充
    六、中试研究
        (一) 中试生产所用设备型号、规格
        (二) 中试生产用药材、进货单位
        (三) 中试工艺参数
        (四) 小结
    七、工艺流程图
    八、小结
第三部分 质量标准研究
    一、药品标准草案
    二、药品标准起草说明
        (一) 成品的名称、处方制法及外观性状
        (二) 成品所含药材的定性鉴别
        (三) 检查
        (四) 含量测定
        (五) 其他项目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稳定性研究
    一、制剂稳定性研究
    二、包装材料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
    三、小结
结语
    一、肾安康胶囊的制备工艺有如下特点
    二、质量标准研究
    三、’肾安康胶囊的特点
    四、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一、内毒素血证病机假说、治疗方案及中药处方筛选
    参考文献
二、单味中药实验研究部分
    1 单味中药抗大肠杆菌作用研究
    2 单味中药及活性成分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3 单味中药对内毒素释放的影响
三、利胆排毒口服液工艺及质量研究部分
    1 利胆排毒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2 利胆排毒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3 利胆排毒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四、利胆排毒口服液药效学实验研究部分
    1 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2 利胆排毒口服液兔含药血清药理学研究
    3 一种新的小鼠内毒素病理模型建立
    4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内毒素血症小鼠保护性研究
    5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小鼠肠推进影响及急性毒性研究
    6 利胆排毒口服液抗炎及免疫清除作用研究
    7 利胆排毒口服液保肝利胆作用研究
    8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鼠胆汁及尿中LPS含量的影响
    9 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兔内毒素血症的研究
    10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剂量LPS致兔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束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待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专着
致谢

(8)中药中马兜铃酸含量的HPLC测定及复方减毒效果的MLA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马兜铃酸概况
    1.3 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
    1.4 遗传毒理学介绍
    1.5 胸苷激酶TK 基因体外突变试验介绍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单复方中药中马兜铃酸含量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检测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录用、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熊胆丸质量标准现状
    1.2 熊胆丸制备工艺研究
    1.3 黄连的显微鉴别
    1.4 龙胆苦苷的 HPLC 鉴别
    1.5 黄连、大黄、决明子、黄芩、栀子、冰片的薄层鉴别
    1.6 黄连的 TLC 含量测定及 HPLC 含量测定
    1.7 大黄酸的薄层色谱扫描法含量测定
    1.8 熊胆丸拓展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1.9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1.9.1 中药指纹图谱
        1.9.2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意义
        1.9.3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原则与方法
        1.9.4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1.9.5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发展趋势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10.1 制备工艺的系统研究
        1.10.2 熊胆丸质量控制研究
        1.10.3 熊胆丸新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1.10.4 熊胆丸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二章 熊胆丸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工艺路线设计
        2.2.1 剂型
        2.2.2 工艺路线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药制粉工艺
        2.3.2 煮提工艺
        2.3.3 浓缩工艺
        2.3.4 醇沉除杂质
        2.3.5 浸膏干澡与制粉工艺
        2.3.6 制剂工艺条件
        2.3.7 中试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熊胆丸的质量控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3.1.2 试剂和对照品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鉴别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熊胆丸的显微鉴别
        3.2.2 龙胆的鉴别
        3.2.3 黄连的鉴别
        3.2.4 大黄、决明子的鉴别
        3.2.5 黄芩的鉴别
        3.2.6 栀子的鉴别
        3.2.7 冰片与薄荷脑的薄层色谱鉴别
    3.3 检查
        3.3.1 装量差异
        3.3.2 水分测定
        3.3.3 崩解时限
        3.3.4 微生物限度
    3.4 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薄层色谱扫描方法建立
        3.4.2 薄层色谱扫描方法的考察
        3.4.3 样品测定
        3.4.4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建立
        3.4.5 高效相色谱方法考察
        3.4.6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熊胆丸样品
    3.5 大黄酸的薄层色谱扫描测定方法建立
        3.5.1 溶液制备
        3.5.2 色谱条件
        3.5.3 测定方法
        3.5.4 方法考察
        3.5.5 熊胆丸样品中大黄酸测定
    3.6 小结
第四章 熊胆丸增加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4.1.2 实验药物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2 熊胆丸的抗炎作用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熊胆丸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4.2.3 熊胆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4.3 熊胆丸的镇痛作用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熊胆丸对小鼠热板实验痛阀值的影响
        4.3.3 熊胆丸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4.4 熊胆丸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培养基和菌液的制备
        4.4.3 抑菌实验
    4.5 熊胆丸对大鼠体胆囊平滑肌的影响研究
        4.5.1 实验方法
        4.5.2 熊胆丸对大鼠离体胆囊平滑肌的影响
    4.6 熊胆丸的利胆作用研究
        4.6.1 实验方法
        4.6.2 熊胆丸的利胆作用
    4.7 小结
第五章 熊胆丸指纹图谱研究
    5.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5.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5.1.2 仪器及试药
    5.2 色谱条件选择
        5.2.1 溶液配制
        5.2.2 样品提取
        5.2.3 色谱条件选择实验设计
        5.2.4 HPLC 色谱确定
    5.3 共有峰的确定
    5.4 方法学考察
        5.4.1 精密度试验
        5.4.2 重现性试验
        5.4.3 稳定性试验
    5.5 样品测定
    5.6 样品中共有峰与药材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原质量标准
附录二:修订后的质量标准
致谢

(10)安太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定性鉴别
        2.1.1 大豆异黄酮的薄层鉴别
        2.1.2 大黄的薄层鉴别
        2.1.3 肉桂的薄层鉴别
    2.2 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供试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重现性试验
        2.2.7 稳定性试验
        2.2.8 回收率测定
        2.2.9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四、HPLC法测定荡涤灵冲剂中芍药甙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D]. 毛金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2]虎杖在《中药部颁标准》中的应用研究[J]. 施翠英,叶俏波,王祥红,张廷模. 亚太传统医药, 2012(09)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D]. 白梓静. 延安大学, 2012(05)
  • [4]白头翁汤方证研究[D]. 陈薇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5]肾安康胶囊的药学研究[D]. 张素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分离纯化苷类有效部位中的应用[J]. 桑咏梅,赵稷.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05)
  • [7]利胆排毒口服液抗内毒素的作用研究[D]. 常明向.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8]中药中马兜铃酸含量的HPLC测定及复方减毒效果的MLA试验研究[D]. 蒋贵仲.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9]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D]. 段志红. 天津大学, 2004(04)
  • [10]安太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J]. 王剑波,白皓,赵小兵,黄旭. 西北药学杂志, 2003(05)

标签:;  ;  ;  ;  ;  

HPLC法测定当地灵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