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部肿瘤,放射治疗,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坐标系统
放射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高路,刘青峰,谢克北,王亿龙,李光[1](2019)在《放射治疗CT机自身坐标系统测量内靶区在肺中下部肿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放射治疗CT机自身坐标系统测量内靶区在肺中下部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肺中下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集其自由呼吸、吸气末及呼气末憋气CT扫描图像,通过最大肿瘤层面图像中的肿瘤位置信息对内靶区范围进行评估。根据CT图像上的坐标系统,对升降床左(X+)、右(X-)方向及升降床前(Z+)、后(Z-)方向的外放范围分别进行测量,并根据CT图像层面信息对头(Y+)、足(Y-)方向的外放范围进行评估,做好相关记录。结果:X+、X-方向的平均距离值分别为(0.70±0.22)mm和(0.72±0.23)mm;Y+、Y-方向的平均距离值分别为(4.20±1.32)mm和(4.34±1.30)mm;Z+、Z-方向升降床的平均距离值分别为(1.20±0.35)mm和(1.34±0.42)mm。Y+及Y-方向与X+及X-、Z+及Z-方向平均距离值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t=1.351,t=1.066;P<0.05),而同一坐标不同方向的距离值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放射治疗CT机自身坐标系统测量内靶区在肺中下部肿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许红玉,王远军[2](2019)在《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国内放射测量与防护课程教材短缺,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发展和学生授课需求,有必要对现有自编教材做深入修改和补充。该文主要对现有自编教材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对放射测量设备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对防护学内容进行丰富,并建议增设适量的实验课程,建立放射测量与防护远程教学网站。设置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知识点微视频,建立相关教学网站,供学生自由学习。(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孙显松,周兵,张宇,杨志伟,汪之群[3](2019)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床沉降规律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 Therapy)治疗床沉降规律测量结果的分析,拟合计算公式,以指导靶区margin的外放以及图像引导扫描范围的选择。方法:从Tomo Therapy治疗床床头敏感电子元件标记线开始,将治疗床划分成不同的压载区,设计26组系列压载方案,自床头标记线开始每隔10 cm为1个沉降测量点,在机器等中心处测量治疗床的沉降值;根据测量结果拟合治疗床沉降值计算公式,并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过测量数据拟合与优化选择,得出治疗床等中心点沉降值y(mm)与治疗床等中心点前段承重x(kg)的关系公式为:y=-0.0781x-0.5557(r~2=0.89)。结论:等中心处治疗床的沉降值与治疗床等中心前的承重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的线性函数可以很好的反应治疗床的沉降情况。针对人体体重分布特点,实测与计算值均反应胸腔及上腹部经过等中心点时床沉降变化的速度较快,对长靶区的治疗需要考虑治疗床沉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6期)
黄晓蓉,王焕文,徐建,陈文娟,徐坚[4](2018)在《B超与锥形束CT测量宫颈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膀胱体积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利用B超测量调强放射治疗中宫颈癌患者膀胱体积与锥形束CT(CBCT)勾画出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018年5—6月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25例。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利用常规B超测量膀胱体积。同时进行CBCT扫描,图像传输至计划系统进行逐层勾画膀胱轮廓线,计算出膀胱体积。分析B超测量膀胱体积与CBCT勾画膀胱体积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 B超测量的膀胱体积为(256.6±61.1)mm~3,CBCT图像计算的膀胱体积为(249.3±58.8)mm~3。CBCT与B超测量的膀胱体积相关系数为0.918(P<0.05),体积配对t检验结果为-1.418(P=0.169)。结论利用B超快速测量的膀胱体积与CBCT测量的膀胱体积有密切的相关性。利用B超可以准确地确定膀胱的充盈程度,从而提高宫颈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17期)
别业俊,常晓涛,徐燕笑,武凯,张史飞[5](2018)在《腰椎椎板间隙的放射解剖学测量及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测腰椎椎板间隙的宽度、高度和面积的差异及其形状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常平医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0月拍摄的156例腰椎正位X线片(男67例,女89例)。测量L1~2到L5~S1的椎板间隙高度、宽度及面积。对比不同节段及不同性别腰椎椎板间隙宽度、高度及面积的差异,并对其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1)不同节段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与L2~3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间椎板间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从L1~2到L5~S1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5~S1椎板间隙宽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4~5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隙宽度从L3~4到L5~S1呈显着性递增,L5~S1椎板间隙面积显着大于L4~5;不同性别L4~5和L5~S1的宽度有显着性差异;L1~2和L2~3节段椎板间隙为椭圆形,L3~4为扇形,L4~5和L5~S1近似蝶形。(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刘毅[6](2018)在《锥形束CT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量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对于摆位误差校正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患者,均进行叁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之前对其进行CBCT扫描同时和计划的CT图像进行匹配,记录旋转和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对摆位误差进行合理校正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结果对80例患者共进行了CBCT扫描1 685次,校正后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比校正前要显着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之前,通过CBCT扫描校正摆位误差,能够有效提升治疗部位的精度,提升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陈建锋,范运洲,李鹏,黄松正[7](2018)在《智能放射吸收法的临床应用——人体手臂骨骨密度的测量及其骨质疏松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介绍了一种称为智能放射吸收法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并给出了测量结果。方法首先,在228名男女受试者的前臂上采集了数字放射(Digital Radiography,DR)图像,然后用智能放射吸收法(Intelligent 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i-RA)处理这些DR图像。选取距离非优势侧前臂超远端1/3桡骨长处的桡骨区域(简称1/3区域)为我们测量骨密度的区域,并将智能放射吸收法与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Dual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所获得的骨密度值和T-值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性、以及ROC曲线分析计算。结果与使用DXA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并被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黄金标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984(基于BMD值),及r=0.979(基于T-值),灵敏度为98.5%,特异度为98.2%,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98。结论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文的智能RA测量法可替代传统的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的骨密度仪,来对人体前臂桡骨1/3部位处骨密度进行临床检测,及其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8年03期)
艾雪儒,刘新军,龚翔,陈静波,田文虹[8](2016)在《乌鲁木齐地区人群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骨密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RA),获得乌鲁木齐地区人群指骨正常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BMD参考值,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受检者4828例均剔出骨代谢相关疾病及服用激素类药物史者,用美国Compu Med Osteo Gram-2000骨密度仪测定受检者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骨密度,按10岁一个年龄组男女各分7组。测试先用岛津XHD-150G 60 X线机对患者非优势手指进行摄片,使用相同摄影条件先后曝光两次。将数据通过美国柯达CR850系统以及Easywork影像工作站(mini PACS)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传输。最后采用美国Osteo Gram2000骨密度仪进行检测、分析(无片式诊断系统)。结果根据骨密度仪所提供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本组4828例受检者中,提示骨质量减少(T值介于-1~-2.5之间)者1587例。其中男性548例,占34.5%(548/1587),女性1039例,占65.5%(1039/1587)。诊断骨质疏松症(T值低于-2.5)者1452例。其中,男性384例占26.4%(384/1452)。女性1068例,占73.6%(1068/1452)。本地区受检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0.0%。男女性骨质丢失率在40岁开始上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丢失率不断上升。女性44岁(平均44.2±2.6岁)以上开始绝经,绝经后骨量开始快速丢失,当绝经后16~20年时丢失率迅速加快,20年以后缓慢上升。男性骨量减少发生例数与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女性骨质疏松发生例数与男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年龄与骨量丢失率成正比关系(r=0.9643,P<0.01),绝经0~15年内骨量丢失率平稳上升,16~20年时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绝经21年以后骨量丢失率变缓,但仍处于上升趋势。结论通过运用放射吸收法对乌鲁木齐地区4828例受检者非优势手指骨骨密度的统计与分析,有效的反映了本地区人群骨矿含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与乌鲁木齐地区DXA与QCT的检测结果相似。但该检查技术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价格低廉,更适合基层医院用于临床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惠文军,王晓红[9](2016)在《大跨度放射状悬挑钢屋盖高空测量监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全面静力分析,从整体上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优化。根据模型计算的变形结果对结构进行适当预调节。施工过程中加强变形控制措施,确保了大跨度大悬挑放射状花冠钢屋盖高空安装达到设计要求的造型及精度。(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6年14期)
张宝平[10](2016)在《癌细胞力学性质测量及放射诱导下细胞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外科手术、化学药物以及其他生物物理等手段。而放射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以及化疗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性。重离子放射作为一种目前最好的外在放疗工具,被用于治疗多数无法手术的肿瘤。碳离子束作为重离子治癌最常用的一种放射线,基于自身独特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效应已被运用到各种肿瘤的治疗中。尤其对那些具有辐射抗性的乏氧肿瘤或者临近危险器官的深在肿瘤病例,如脑肿瘤、头颈肿瘤、肺癌、肝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皮肤癌等,较常规放射具有更显着的疗效。由于辐射诱导细胞凋亡作为肿瘤治疗起效的关键机制,研究细胞凋亡发生的调控机制对临床中抗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评估重离子束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细胞杀伤机制以及引起的副作用,是完善这一先进治疗手段的必要条件。由于细胞凋亡过程不仅伴随着细胞形态学表型的改变,而且也存在细胞力学性质(机械信号)的演化,二者与凋亡分子通路之间如何耦合关联是一仍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重离子辐射的诱导作用建立了体外细胞凋亡、体内细胞损伤模型。通过采用MTT、免疫印迹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细胞力学技术以及临床细胞学分析,研究如何将细胞力学特性的变化纳入到评估癌症杀伤机制、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的研究体系当中。获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力学性质变化表征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差异,发现肝癌细胞系较正常肝细胞弹性小(软),随着癌细胞侵袭力的增加,其细胞弹性值降低。并且细胞粘附力和粘附能量也随着癌细胞侵袭力的增加,表现一致增加的趋势。因此,提出对于具体的生物过程中选择力学特性(如细胞弹性、刚度等)用于描述评价该生物学事件,或者通过力学指标去甄别细胞演化过程中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差异,这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2)基于碳离子辐射对肝癌细胞杀伤的效果,通过对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体外建立经典细胞凋亡模型中调控分子通路的分析,确认了碳离子诱导肝癌细胞系经由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途径的激活来参与凋亡发生。从力学特性表征的角度,发现凋亡过程中细胞形态、细胞力学性质、细胞骨架以及凋亡信号分子表达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这表明细胞力学性质、形态学重构与分子通路之间的紧密耦合相互作用而调控细胞凋亡的进程。针对细胞凋亡过程中体现出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应用统计热力学方法首次提出描述细胞凋亡过程的力学模型,揭示了凋亡小体出芽过程的力学机制。这些发现预示了力学性质的变化可作为评价重离子肿瘤放射治疗中杀伤效果的有效指标。(3)针对辐照对金黄地鼠红细胞损伤副作用的评价,发现不同剂量的离子辐照可导致明显的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且细胞数量和细胞形态学方面的损害程度,随辐照剂量的改变而微妙变化,主要体现为红细胞大小、形态以及力学性质以及辐照引起骨架蛋白spectrin-α1表达减少,这一普遍表现的结果。从力学性质与构型变化两方面阐明了离子辐射诱导红细胞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并首次提出红细胞刚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离子辐射引起红细胞损伤分级以及副作用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碳离子辐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不仅存在保守的分子途径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调控途径,而且也存在一个与形态-力学-分子途径叁者紧密耦合交互机制来决定细胞凋亡的进程。基于生物力学方案的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能为临床碳离子放射治疗中更深入的认识癌症杀伤机制提供实验支持及理论依据。而对于红细胞辐射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通过分析离子辐射诱导红细胞形态重构过程中细胞力学性质的改变,我们推断细胞形态学和力学性质的变化可以预测评估肿瘤放射治疗所产生副作用的影响。这将为临床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副作用的评估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6-01)
放射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国内放射测量与防护课程教材短缺,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发展和学生授课需求,有必要对现有自编教材做深入修改和补充。该文主要对现有自编教材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对放射测量设备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对防护学内容进行丰富,并建议增设适量的实验课程,建立放射测量与防护远程教学网站。设置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知识点微视频,建立相关教学网站,供学生自由学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高路,刘青峰,谢克北,王亿龙,李光.放射治疗CT机自身坐标系统测量内靶区在肺中下部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许红玉,王远军.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9
[3].孙显松,周兵,张宇,杨志伟,汪之群.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床沉降规律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拟合[J].中国医学装备.2019
[4].黄晓蓉,王焕文,徐建,陈文娟,徐坚.B超与锥形束CT测量宫颈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膀胱体积的相关性[J].医疗装备.2018
[5].别业俊,常晓涛,徐燕笑,武凯,张史飞.腰椎椎板间隙的放射解剖学测量及分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6].刘毅.锥形束CT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量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8
[7].陈建锋,范运洲,李鹏,黄松正.智能放射吸收法的临床应用——人体手臂骨骨密度的测量及其骨质疏松的评估[J].中国医疗设备.2018
[8].艾雪儒,刘新军,龚翔,陈静波,田文虹.乌鲁木齐地区人群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骨密度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
[9].惠文军,王晓红.大跨度放射状悬挑钢屋盖高空测量监测技术[J].施工技术.2016
[10].张宝平.癌细胞力学性质测量及放射诱导下细胞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6
标签:肺部肿瘤; 放射治疗;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坐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