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芦晓明,付婷,杜琪琪,张林,王亚锋

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芦晓明,付婷,杜琪琪,张林,王亚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东南,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

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文献综述

芦晓明,付婷,杜琪琪,张林,王亚锋[1](2019)在《藏东南亚高山暗针叶林干扰迹地森林更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东南为我国主要天然林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该地区天然林曾受到干扰(采伐、林火)的影响.为了探究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和火烧迹地上森林更新的过程,本研究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设置了8块森林样地(30 m×30 m),采集树轮样本并进行样地调查.通过对干扰迹地边缘区树轮序列的生长释放分析,推测采伐活动发生在1991年左右,火烧迹地形成于1942年左右.样地调查揭示,干扰迹地内树种更新密度为222~589株/hm~2.过去30~70年来,西北坡向采伐迹地上的更新以急尖长苞冷杉为主,而西南坡火烧迹地的原生林则主要被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des)、高山柏(Sabina squamata)和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次生林所取代.因此,今后的研究亟待监测干扰迹地内的微环境状况,以期为变暖背景下藏东南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罗辑,杨丹荔,李伟,何咏梅[2](2019)在《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的工作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对海拔3 000 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进行定位观测,并对峨眉冷杉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长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是阔叶>针叶>枯枝,峨眉冷杉林的阔叶、针叶和枯枝等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8年、10.5年和14.5年,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3年、45.6年和63.1年;(2)无论阔叶还是针叶、枯枝,其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有机碳分解率均随着时间而增高;利用指数衰减模型,获得凋落物有机碳的分解系数是阔叶>针叶>枯枝;(3)在每年凋落物输入峨眉冷杉林林地时,其中的阔叶、针叶和枯枝已经开始分解,当年可释放的有机碳分别为52.18 kg·hm~(-2)、4.32 kg·hm~(-2)和0.67 kg·hm~(-2),各类凋落物每年有机碳释放总量为61.13 kg·hm~(-2),占凋落时有机碳量的6.58%。(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罗辑,李伟,贾国清,杨丹荔,何咏梅[3](2019)在《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土壤呼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在各个月份存在差异;(2)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成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82μmol·s~(-1)·m~(-2)~5.88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50.6%,中龄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52μmol·s~(-1)·m~(-2)~3.52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48.5%;(3)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着性正相关;(4)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土壤CO_2释放率的Q_(10)值分别为3.2和2.6,峨眉冷杉成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中龄林。(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夏万才,黎大勇,和鑫明,谢建国,彭建生[4](2016)在《滇金丝猴 高山暗针叶林里的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滇金丝猴又叫黑白仰鼻猴,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分布在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海拔3000-4100米的高山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被称为"雪域精灵",是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朋克头"、"丹凤眼"、"朝天鼻"、(本文来源于《森林与人类》期刊2016年07期)

陈有超,罗辑,吴艳宏,余东,佘佳[5](2012)在《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碳汇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贡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土壤呼吸和碳储量的观测,测定了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碳汇作用。结果表明:峨眉冷杉成熟林的碳汇作用明显,演替林的碳汇作用次之,而采伐迹地表现出明显的碳源作用,气候变暖将会加剧采伐迹地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而影响贡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区的碳汇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期刊2012-08-09)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6](2012)在《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红桦、岷江冷杉土壤种子损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 100—3 600 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年生的箭竹-阔叶林、藓类-阔叶林,50年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年生的箭竹-暗针叶老龄林、藓类暗针叶老龄林)的群落为研究对象,于种子成熟散落前(8月)采集土壤样品,应用网筛分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挑选种子,实验室发芽试验法和四唑染色法对种子生活力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内先锋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顶极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的残余种子总数、组分及其分布格局;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红桦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呈减少的趋势,而岷江冷杉则相反。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总体上大于藓类林型相应恢复阶段。岷江冷杉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腐烂种子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藓类-暗针叶老林龄;2)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阶段,红桦和岷江冷杉的种子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别为腐烂种子和发育不全种子,在暗针叶老龄林阶段,红桦的腐烂种子和空粒种子的比例位居前列,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比例最大;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红桦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红桦和岷江冷杉不同组分的种子在枯枝落叶层所占地比例在72.85%—94.28%;4)红桦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减小,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增大。在8月份,土壤中已经不存在红桦和岷江冷杉有生活力的种子,两种植物的种子只能形成短暂土壤种子库。(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于方明,刘华,刘可慧,马姜明,周振明[7](2012)在《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采样、测定混合样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BLF、MCBLF、BBLF不同土层土壤pH值均低于5.0,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机碳、全氮与A层土壤差异显着(P<0.05)。MBLF和BBLF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而MCBLF土壤脲酶活性以B、C层活性最高,分别为A层的1.22和1.08倍。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MCBLF活性最高;在林型MCBLF和BBLF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层显着降低(P<0.05),而MBLF、MCBLF、BBLF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D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A层的60.21%、73.37%和46.84%。(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马姜明,刘世荣,刘兴良[8](2010)在《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根系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及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低海拔(2 900~3 250 m)还是在高海拔处(3 250~3 600 m),随着森林的恢复,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加。在低海拔处,不同恢复时期根系生物量为21.000~51.583 t/hm2;在高海拔处,不同恢复时期根系生物量为20.363~35.316 t/hm2。对于相同林龄的林分,高海拔处根系生物量比低海拔处均有所减少。在低海拔处,10~20 cm土壤层根系生物量最大,而在高海拔处,0~10 cm土壤层根系生物量最大。90%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30 cm的土壤层。径级>5 mm的粗根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5.0%以上,径级2~5 mm的小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对于相同林龄的林分,粗根(径级>5 mm)、小根(径级2~5 mm)和细根(径级<2 mm)生物量呈现低海拔处大于高海拔处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鲁旭阳,霍常富,范继辉,程根伟[9](2009)在《气候变化对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Forest-DNDC模拟气候变化对贡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的影响。以位于贡嘎山东坡海拔3000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中龄林为研究对象,以1999-2006年8年的日气候数据进行平均得到的日平均最高温度、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降水总量作为基线(Base)气候情景,另外设置了温度+2℃(T+)、温度-2℃(T-)、降水量+20%(P+)、降水量-20%(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8种气候变化情景。结果显示: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土壤CO2释放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土壤N2O释放对降水量改变敏感,而土壤NO的释放对温度和降水的改变均比较敏感,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情景下土壤CO2释放最高,高于基线情景的36.08%;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情景下土壤CO2释放最低,低于基线情景的36.89%。土壤N2O释放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降水量减少而降低;温度和降水量同时增加时土壤NO释放均高于单一增加温度或降水量情景,而温度和降水量同时降低时土壤NO释放均低于单一降低温度或降水量情景。(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缪宁[10](2009)在《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a生的箭竹阔叶林、50a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160~200a生的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20~40a生的藓类阔叶林、50a生的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a生的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的群落为研究对象,共设置了50个样方(20m×20m),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了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的天然更新状况,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箭竹和藓类两种森林类型岷江冷杉幼苗、幼树和小树的密度偏低。对于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岷江冷杉幼苗密度<幼树密度<小树密度;对于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藓类阔叶林幼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小树密度,藓类针阔混交林小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幼树密度,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幼苗密度大于幼树和小树密度。藓类林型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好于箭竹林型。对箭竹林型而言,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母树密度、倒木蓄积量、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其中母树密度和倒木蓄积量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促进作用,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阻碍作用;对于藓类林型而言,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灌木盖度和苔藓层厚度。灌木和苔藓有利于幼苗的发生,但不利于幼苗向幼树、小树的过渡。(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的工作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对海拔3 000 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进行定位观测,并对峨眉冷杉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长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是阔叶>针叶>枯枝,峨眉冷杉林的阔叶、针叶和枯枝等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8年、10.5年和14.5年,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3年、45.6年和63.1年;(2)无论阔叶还是针叶、枯枝,其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有机碳分解率均随着时间而增高;利用指数衰减模型,获得凋落物有机碳的分解系数是阔叶>针叶>枯枝;(3)在每年凋落物输入峨眉冷杉林林地时,其中的阔叶、针叶和枯枝已经开始分解,当年可释放的有机碳分别为52.18 kg·hm~(-2)、4.32 kg·hm~(-2)和0.67 kg·hm~(-2),各类凋落物每年有机碳释放总量为61.13 kg·hm~(-2),占凋落时有机碳量的6.5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参考文献

[1].芦晓明,付婷,杜琪琪,张林,王亚锋.藏东南亚高山暗针叶林干扰迹地森林更新调查[J].科学通报.2019

[2].罗辑,杨丹荔,李伟,何咏梅.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J].四川林业科技.2019

[3].罗辑,李伟,贾国清,杨丹荔,何咏梅.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土壤呼吸[J].四川林业科技.2019

[4].夏万才,黎大勇,和鑫明,谢建国,彭建生.滇金丝猴高山暗针叶林里的生活[J].森林与人类.2016

[5].陈有超,罗辑,吴艳宏,余东,佘佳.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碳汇作用[C].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PublicHealth(CEPPH2012).2012

[6].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红桦、岷江冷杉土壤种子损耗特征[J].生态学报.2012

[7].于方明,刘华,刘可慧,马姜明,周振明.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

[8].马姜明,刘世荣,刘兴良.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根系生物量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鲁旭阳,霍常富,范继辉,程根伟.气候变化对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

[10].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缪宁.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及其影响因子[J].植物生态学报.2009

标签:;  ;  ;  ;  

亚高山暗针叶林论文-芦晓明,付婷,杜琪琪,张林,王亚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