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疗法治疗注射后硬结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琴[1](2021)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是肛肠科的少见良性病,古代中医称“脱肛”。中医固脱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痛苦小等优势。消痔灵是固脱剂的代表药物。本课题组长期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消痔灵注射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成为治疗的难点。针对复发这一难题,本课题组曾探索性将双层四步注射(简称“双层四步”)改进为直肠周围间隙八步注射(简称“单层八步”),经过前期病例系列的观察,发现消痔灵单层八步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因未与双层四步注射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单靠改进注射方式以减少复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因素较多,但还没有一个量化工具对复发进行准确预测。因此,后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找出影响复发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对复发概率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对高复发人群提前进行重点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射方式作为影响复发的可能因素之一,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即比较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的近远期疗效,进一步分析不同注射方式对治愈率、复发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于临床研究,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落后,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作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整合药理学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上,解析了中药复方的分子生物网络和药理效应。将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阐释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中,以探索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和效应途径。研究目的1.探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客观评估其复发概率,重点加强对高复发人群的及时干预,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以减少复发。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作为复发影响因素之一的不同注射方式(单层八步与双层四步)的近期疗效和远期复发率,并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的混杂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采用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注射方式10个潜在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采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整个队列1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特征进行一般描述。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整个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两种方法筛选影响因素,分别为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法,以及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确定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其中分类变量采用R3.6.3软件包survminer,绘制两组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判断曲线有无交叉,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survival软件包。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以P<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对于连续变量,利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断有无线性相关。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筛选出的复发影响因素,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复发的能力差异经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比较,选择预测能力较好的模型,进一步采用R3.6.3软件的foreign包、survival包、rms包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预测模型,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检验。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术前症状总积分,消痔灵的浓度比例(1:1、2:1)及用量,并计算原液总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尿潴留、便秘、腹泻)和不良事件(小腹坠痛、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及坏死、前列腺炎)情况。收集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将队列分为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两组。两组间混杂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加以平衡,卡钳值设为0.2,PSM分析通过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的PSM扩展程序实现。最终按1:1匹配后的病例进行比较。近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次要观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处理及转归。远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次要观察复发后脱垂长度、伴随症状及治疗情况。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均为双侧假设检验,其中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认为统计学上有差异。计量资料分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两种情况:前者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后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Wilcoxon秩和检验被用于组间比较。频数/百分率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构成比,其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PSM前后脱垂长度的小提琴图。利用R3.6.3软件的survminer包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survival包对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水平。检验效能利用PASS 15.0.1软件计算。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基于TCMIP V2.0(整合药理学平台)以预测消痔灵和直肠脱垂的靶标,然后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GO基因功能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建立“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1.1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随访过程中,累计死亡4例,累计失访35例(第二次和第三次随访后的失访累计例数)。复发79例(52.7%),未复发71例(47.3%)。150例患者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6.5-73.5))。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3%、87.3%、80.3%、68.2%、55.1%、38.9%、22.1%。1.2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入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28.75-68.25岁)。包括81例男性,69例女性,男女比例1.17:1。体质指数为23.66±3.54。10年以下的病程占57.3%,10-50年病程占40%,50年以上病程占2.7%。脱垂长度在6 cm以下者占62.7%。圆柱形脱垂形状最多见,占64.7%。以Ⅱ型Ⅰ度、Ⅱ型Ⅱ度脱垂占比更高(70%)。约一半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肛门括约肌无收缩力的患者占16%。伴随小肠脱垂的患者比例稍高,占52%。消痔灵原液低剂量与中高剂量所占比例各约一半。行单层八步注射84例,双层四步注射66例。1.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中老年居多,合并小肠脱垂者占多数,采用双层四步注射占比更大,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大多数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性别、体质指数、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女性患者分娩与未分娩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1.4.1 Cox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把影响因素(P≤0.1)纳入Cox多因素中,以输入法的方式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P=0.000<0.01),肛门括约肌无力(X2,P=0.032<0.05),小肠脱垂(X3,P=0.018<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4,P=0.016<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1.344*X1+0.730*X2+0.610*X3-0.592*X4)。1.4.2 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Ⅱ度(X],β=0.763,P=0.069>0.05)、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β=1.278,P=0.001<0.01),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X2,β=0.558,P=0.054>0.05),肛门括约肌无力(X2,β=0.703,P=0.037<0.05),小肠脱垂(X3,P=0.010<0.05),脱垂长度(X4,P=0.158>0.05),年龄(X5,P=0.027<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6,P=0.009<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0.763/1.278*X1+0.558/0.703*X2+0.648*X3+0.058*X4+0.012*X5-0.675*X6)1.5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根据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AUC(t)显示,与Cox单、多因素筛选法(4个危险因素)相比,随机生存森林筛选法(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Cox预测模型,在术后每个随访节点的AUC值均高于前者,其均值也大于前者(0.803 versus 0.773)。1.6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由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筛选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1.7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由校准曲线可知,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注射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2.1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情况PSM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形状、小肠脱垂及术前症状总积分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但两组脱垂长度差异则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脱垂长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需采取PSM法平衡两组间的这一差异。2.2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情况PSM后,单层八步组中有35例未能匹配,双层四步组中有17例未能匹配,均被排除,最终两组均纳入49例,组间达到平衡并具有可比性。2.3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近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术后,两组间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比较中,在术后第1天,其差异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术后第3、7、15天,单层八步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双层四步组,脱垂症状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等级均为轻度。单层八步组共发生3例(6.1%),其中1例尿潴留,1例便秘。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2.2%),其中2例尿潴留,3例便秘,1例腹泻。两组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总发生率具有差异(P<0.05)。单层八步组共发生14例(28.6%),包括小腹坠痛8例,肛门坠胀3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1例,血压、心率下降1例,无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和前列腺炎发生。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6.3%),包括小腹坠痛1例,肛门坠胀1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2例,直肠粘膜溃疡1例,无前列腺炎及血压、心率下降发生。其中,单层八步组发生小腹坠痛明显多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前列腺炎,血压、心率下降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出现不明原因血压、心率下降1例,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双层四步组出现1例便血后,肠壁柱状坏死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4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远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总复发率为51.0%(25/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5.2-74.8))。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9%、91.8%、87.6%、73.4%、58.2%、31.0%。双层四步组的总复发率为65.3%(32/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24月(95%CI(11.4-36.6))。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79.6%、66.7%、49.4%、38.4%、25.8%。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P=0.152)。单层八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60月VS 24月)。单层八步组复发25例,其中13例男性、12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5岁,60岁以上者10例,病程10年以上者13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双层四步组复发32例,其中16例男性、16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7岁,60岁以上者有13例,病程10年以上者有18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两组复发患者脱垂长度的比较,单层八步组短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和便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有13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8例再次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经肛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肛门环缩术联合外括约肌折叠术。双层四步组有11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1例再次行双层四步注射,4例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2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单层八步注射联合自动痔疮套扎术。1例第二次行单层八步注射后再次复发,第三次予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TCMIP V2.0,设置药物相似性阈值≥0.6,去除重复靶标后,共获得消痔灵有效成分鞣酸的304个药物靶标,直肠脱垂靶标55个,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出6个药物作用的关键靶标(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转录正调控DNA模板、蛋白质磷酸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获得的信号通路有6条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别为 RIP-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 via ZBP1、TRAF6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TAK1 activates NF-κB by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IKKs complex、NF-κB is activated and signals survival、Activation of NF-kappaB in B cells、FCERI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研究结论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筛选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是否复发作为结局变量,并考虑未复发时间与复发结局的关系,采用两种方法:Cox单因素、多因素法和随机生存森林法,筛选复发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由后者所建立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性能更好。进一步构建了注射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概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年龄、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长度、小肠脱垂得分越高,则术后复发的概率越大。采用单层八步注射的复发概率低于双层四步注射。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后,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今后需不断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如影像学、组学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外部队列数据验证,以便实际运用于临床,提高医师临床决策能力。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近期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术后第3、7、15天症状总积分低于后者,脱垂症状改善更好。两组的近期总有效率相当,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远期疗效中,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单层八步组比双层四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更高,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复发患者的脱垂长度更短。可推荐将单层八步注射作为注射疗法的首选术式。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获得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关键作用靶点有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参与的信号通路中,与6条NF-κB信号通路相关,推测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消痔灵注射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为今后体内外实验验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彭思琦[2](2021)在《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通过观察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每分钟肠鸣音次数、便秘症状积分等来评价其效果,为穴位贴磁在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严格遵循纳入及排除标准,将88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磁组及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执行骨科常规护理,穴位贴磁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天枢、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中脘、气海、支沟(双)进行穴位贴磁,于术前1d开始治疗(术日不进行干预),每日8:00、17:00各一次,每次贴敷1h,干预至术后第6d,共治疗7d。研究过程中脱落10例,最终纳入78例,穴位贴磁组40例,对照组38例。收集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前、术后第2d、3d、4d、5d、6d收集两组患者肠鸣音次数;术前、术后第3d、第6d收集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积分。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在性别、主要照顾者、手术节段、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医保、疾病诊断、病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年龄、术前肠鸣音次数、术前便秘症状总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2.51±1.58h)早于对照组(36.21±2.35h)。3.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首次肛门排便时间(55.46±2.44h)早于对照组(83.03±5.60h)。4.术后第2d、3d、4d、5d、6d肠鸣音次数对比术后第2d、3d、4d、5d、6d穴位贴磁组和对照组的肠鸣音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磁组肠鸣音次数高于对照组。5.便秘症状总积分及各项目积分对比术后第3d、术后第6d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便秘症状总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便秘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d、第6d穴位贴磁组和对照组的腹胀积分、排便频率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磁组腹胀积分、排便频率积分低于对照组。结论1.穴位贴磁可以提前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穴位贴磁可以加快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肠鸣音的恢复,促进患者胃肠蠕动。3.穴位贴磁可以降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总积分,改善患者腹胀、排便频率低等症状。
廖志远[3](2021)在《芍倍注射液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对比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注射液、内痔结扎术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硬化剂与软化剂的临床差异,为治疗内痔提供临床依据及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Ⅱ~Ⅲ期内痔患者90例,随机分入芍倍组、消痔灵组、手术组。观察对比三组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术后便血发生率、术后疼痛、硬结情况、术后并发症(肛门坠胀、肛缘水肿、尿储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内痔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对比性;(2)三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便血发生率:三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治疗后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疼痛评分:芍倍组与消痔灵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倍组与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指检硬结情况:芍倍组与消痔灵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倍注射后硬结情况发生明显少于消痔灵注射,手术组非手术区域未发现有硬结情况;(6)术后尿储留:芍倍组与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痔灵组与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倍组与消痔灵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肛门坠胀:芍倍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痔灵组与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倍组与消痔灵组无明显差异(P>0.05),注射后肛门坠胀感均较轻;(8)术后肛缘水肿发生率:术后第三、七天注射两组分别与手术组对比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三组患者肛缘水肿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统计学方法分析,P值均<0.05,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芍倍组及消痔灵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手术组,但芍倍组与消痔灵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芍倍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内痔结扎术治疗Ⅱ~Ⅲ度内痔具有相同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都可明显改善内痔患者便血、脱出的症状。2.芍倍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较内痔结扎术治疗Ⅱ~Ⅲ度内痔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产生的术后并发症少、轻。3.芍倍注射液较消痔灵注射液在指检硬结情况上明显较轻。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从组织病理学观察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注射液对大鼠直肠肛管组织变化,并初步探讨硬化剂与软化剂治疗痔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芍倍组、消痔灵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5只,经麻醉后,分别予芍倍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注射量按实验动物与成人用量换算5.25ml/1000g配置),注射一次。注射后每天观察大鼠一般活动、排便不畅、便血等情况及不适体征,分别于第1、3、7天,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肛管直肠段组织,先视诊,再以右手食指进行触诊,主要观察注射点与周围组织区别,有无硬结等情况,并制成HE染色切片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如血管变化差异、组织排列(增生、纤维变化)炎细胞浸润情况、吞噬细胞、组织坏死等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及肛管直肠组织大体形态学观察:除第一天生理盐水对照组死亡1例外,其他两组均未见有死亡。余每日观察各组大鼠无排便不畅、便血、疼痛等不适表现。第一天取材:芍倍组与消痔灵组均见注射部位颜色暗红,并随着时间的递增变浅,消痔灵见1例组织肿胀,伴轻度组织坏死样变化,生理未见明显异常。第三天取材:芍倍组注射部位组织颜色均较前两天浅,指诊轻柔;消痔灵组颜色仍呈暗红,有2例触诊有局部硬结出现;生理盐水组同前。第七天取材:芍倍组见注射位置组织呈现较周围组织萎缩变小,颜色稍白,触诊轻柔;消痔灵组颜色仍暗红,有2例肿胀,轻度糜烂样改变,触诊有3例硬结,生理盐水组同前。(2)各组大鼠肛管直肠组织病理学观察芍倍组:注射后组织排列相对整齐完整,血管收缩明显,随着时间的递增呈萎缩状紧密,并伴有血栓形成,结缔组织产生,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未见有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消痔灵组:注射后粘膜组织排列较紊乱,血管收缩明显,部分闭塞,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有水肿出现,随着时间的递增各肌层组织排列贴合紧密,有局部水肿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出现。生理盐水组:注射后组织排列整齐,无血管闭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出现。结论: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注射液对大鼠肛管直肠组织均有血管收缩、闭塞等作用,但芍倍注射液较消痔灵注射液对大鼠肛管直肠组织产生硬结情况明显较轻,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朱瑜琪,吴淑萍,杨胜平,张韩瑜嘉,陈天鑫[4](2021)在《枝川注射疗法的起源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枝川注射疗法的起源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表明近二十年来,从单一枝川液、改良枝川液注射治疗和枝川注射疗法配合针刺、推拿、针刀及其他疗法联合应用,可发挥类针灸样双向调节作用、对局部硬结的松解和刺激作用及糖皮质激素的消炎作用,具有适应范围广、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安全方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配合其他非手术的中医外治疗法,其协同作用更能提高疗效,并对枝川注射疗法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总结。
陈怡,邓叶美,吴卫照,邓冠瑶,何适欣,刘焕娟[5](2021)在《生姜、土豆混合蜡泥灸外敷早期护理干预减少黄体酮肌注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使用生姜、生土豆泥联合石蜡制成泥灸和按药物说明常规温水加土豆片外敷这两种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对用黄体酮注射液肌注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后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在我院因早孕、孕酮低,遵医嘱执行黄体酮肌注天数≥30d的患者共220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两组患者肌注时均采用左边臀部深部肌肉注射的方法实施操作。观察组采用生姜、土豆混合蜡泥灸外敷患者的左侧臀部,对照组采用温水、土豆片外敷患者左侧臀部。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生姜、土豆混合蜡泥灸对黄体酮肌注施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说明书中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能更有效地缓解注射部位的各种不良反应。更因操作过程便捷快速,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心[6](2020)在《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通过疗效评定,为临床上治疗混合痔,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于更好服务于患者。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本试验研究的80例诊断为混合痔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每组各40例。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术前的准备工作相同,术前的相关检查已经完善,排除有关手术禁忌症,均在腰腧穴麻醉+静脉强化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联合治疗组40例病患术中予芍倍注射液(芍倍注射液+生理盐水,配比浓度为1:1)直接注入痔核结扎基底处、结扎线上1cm黏膜下以及为结扎的、较小的内痔内注射,每点约5ml,伴直肠粘膜松弛者同时在松弛粘膜下注射。单纯治疗组40例病患术中不进行芍倍注射液粘膜下注射。两个组上的病人都在术后第一天进行换药操作,且操作方法一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肛缘水肿、疼痛、出血、坠胀、肛门狭窄、大小便等情况;并对本试验中的病人进行远期电话随访,观察远期复发率情况。所有试验相关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分析,采取卡方检验、t检验或轶和检验等检验方法完成相关数据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在诊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2)术后疼痛及肛缘水肿方面:术后1天、3天,对比两组病人肛缘水肿情况,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于术后1、3、7天,对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3)术后肛门狭窄情况:联合治疗组肛门狭窄情况明显少于单纯治疗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关于术后排尿、排便方面:术后排尿情况,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一次排便情况,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排便情况优于单纯治疗组;(5)疗效评定方面:术后6个月,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进行对比,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单纯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医治混合痔的综合性医疗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破坏小,几乎无不良反应,复发概率相对低,并发症及后遗症少,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肛管局部解剖结构的损坏,最佳地保护了肛门的功能(主要是保护黏膜,修复肛垫,不破坏或损伤正常组织),提高疗效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为临床上医治混合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有用、有效的医疗方式。
胡莘,陈江贇[7](2018)在《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的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所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现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超过1亿糖尿病患者,居全球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1]。治疗高血糖,胰岛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其中I型糖尿病,胰岛素是唯一的治疗药物。预测到2025年中国必需
廖明,林宏城,任东林,李如职,陈杏仪,梁家基,肖柳[8](2014)在《两种注射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间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ⅠⅡ度直肠脱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芍倍注射液注射法)和对照组(40例,消痔灵注射液四步注射法)。以术后6月排粪造影显示的直肠脱垂长度作为近期疗效指标,结合术后2年的临床症状及排粪造影结果来评估远期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远期后遗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术后6月排粪造影显示,治疗组中位直肠脱垂长度由术前的5 cm减少为0.5 cm,对照组则由术前的5 cm减少为1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7例(92.5%)和35例(87.5%)患者获得痊愈,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8/40)(P<0.01)。结论芍倍注射液注射法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能取得与消痔灵硬化疗法相当的近、远期疗效,且其安全性显着提高。
范学顺[9](2012)在《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痔(现代医学包含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直肠末端、肛管及肛门边缘静脉丛淤血、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我国是医学史上对痔的记载和治疗最早的国家,在距今3000千年的殷商时代,古人镌刻于龟甲上已记载了“下痢”,“疾腹”等病名。在迄今发现的古文献中,《山海经》最早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并用一些食物治疗痔瘘病。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将痔进行了分类并记载了痔的证候,该书将痔分为牡痔、牝痔、脉者、血痔四种,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痔的分类方法的书籍,其中除脉痔和血痔仅有治疗而无症状外,牡痔和牝痔均有完整的证候和治法。该书还最早提出了痔的结扎疗法,“絮以小绳,剖以刀”即是治疗外痔的结扎切开术,说明当时对这些疾病的手术方法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为后世之结扎疗法奠定了基础,此外术中还有对牡痔采用枯痔疗法的记载,为后世之坏死疗法开创了先河。《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回肠、大肠、广肠、魄门的解剖概念,该书还对痔的病因病机做了进一步阐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痔是由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即由于筋脉的松懈与扩张导致痔的发生,该理论至今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学静脉扩张学说一致。《难经》首先提出了“肛门”一词。宋代开始广泛应用枯痔疗法治疗痔疮,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将砒溶于黄蜡中,捻为药条,纳于痔瘘疮窍之中,并记载了枯痔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本书还对痔的结扎疗法有了明确描述,如“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就是对结扎疗法的形象描述。明清时代发展了治痔的枯痔疗法、结扎疗法,如《外科正宗》记载了枯痔散和三品一条枪治疗痔疮的具体方法,书中还描述了痔核的干枯、坏死、脱落、痊愈的变化过程。《医宗金鉴》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医书中的有关文献,并详细记载了枯痔、结扎、熏洗等疗法,该书对肛肠病的理法方药更为完善和精细。由于中医学对痔的认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所以在世界肛肠学科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中医学为后世治疗痔病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传至今天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当时医学科技水平的限制,所以一些治疗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痛苦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目前我国早已不再使用枯痔钉、枯痔散等传统方法。自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由于现代医学能够从微观层次上阐述各种肛肠病的病因病机并对局部解剖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为中国中医肛肠事业填补了很大空白,特别是现代医学采用药物注射治疗内痔的成功为中医药治痔病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源于1869年英国学者Morgan等人的注射疗法,在国外应用了百余年的历史。我国20世纪30年代已经采用注射疗法治疗痔疮,之后的20年左右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注射药物,并在注射药物及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丰富、提高和发展了这一疗法,扩大了国外硬化、坏死疗法的适应症。自解放后,中医肛肠工作人员纷纷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纯中药注射治疗剂,并获得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如60年代国内学者在枯痔散、枯痔钉基础上研制的新6号枯痔液、内痔枯痔油、内痔枯脱油等均广泛应用临床,这些药物根据其作用于痔核的机理称为坏死剂,其现代医学作用机制一方面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组织引起蛋白质变性;另一方面,药物作用于血管和血液有形成分,使之形成血栓阻断远端的组织血液供应,又称坏死疗法。由于坏死剂所致的疼痛重、坏死大出血等并发症较多,70年代一些学者改进了注射药物,减少了坏死疗法的并发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大量药物筛选,先后研制了603消庤液和消痔灵注射液等,尤其消痔灵注射液的研制成功成为当时注射液的代表,这些药物根据作用机理称为硬化萎缩剂,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为在痔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血管闭塞,通过纤维化粘连而达到防止痔脱出、出血的目的,又称硬化萎缩疗法。但纵观国内注射药物仍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国内现在大多数痔疮注射药物尚处于硬化剂的范畴,硬化剂少量注射可起到局部蛋白凝固作用,多量往往产生坏死,所以硬化剂与坏死剂无本质的区别,两者仅是量的区别。由于硬化与坏死的很难准确地掌握,注射后仍不能避免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如痔核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直肠狭窄等,这些并发症国内时常可见报道。所以寻找一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并采用新的治痔理念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目标。笔者认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①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满意;②治疗方法简易,疗程短,便于推广和基层开展;③治疗后无痛或痛苦很小;④无大小便困难;⑤无出血和继发感染性大出血;⑥无合并感染发生;⑦术后肛门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与肛门松弛后遗症。导师安阿玥教授70年代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周济民、史兆岐教授,并参与了消痔灵注射液的研发、试验、临床观察等工作,对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特点非常熟悉,在大量的病例观察中对传统注射方法及药物的弊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导师遵古而不拘泥于古,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并根据《黄帝内经》“筋脉横解”致痔观点,结合“酸可收敛,涩可固脱”、“凉血散瘀”中医理论,首次提出将“收敛”与“化瘀”相结合治痔新思想(又称“收敛化瘀法”),同时研制了新一代治疗痔的新药芍倍注射液,芍倍注射液创新点在于:传统中药硬化剂或坏死剂只注重收敛而不化瘀,过度收敛而产生硬结甚或坏死;芍倍注射液则在收敛的同时佐以化瘀,因而收敛而不留瘀,所以不产生硬结或坏死。此外老师对痔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因此临床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高。通过文献复习芍倍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优于消痔灵注射液,而且芍倍注射液注射后所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明显少于消痔灵注射液。在跟师期间,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科住院的内痔、混合痔患者136例,分别在术后做了详细观察和随访,结论为芍倍注射液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硬化剂消痔灵注射液,且疗效可靠,使用安全,因而前景广阔。所以,总结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很好地加以总结并得到继承是学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目的:观察比较内痔混合痔患者接受芍倍注射液注射和消痔灵注射,两组患者术后3d、7d痔核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术后随访半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136例内痔、混合痔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进入试验共130例,其中治疗组67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加芍倍注射液注射或芍倍注射液单纯注射;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加消痔灵注射或单纯消痔灵注射,按照试验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后3天、7天肛门疼痛程度、痔核黏膜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及随访半年后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创口愈合时间治疗组为12.OOd±1.76,对照组12.41d±1.46,两组均尤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在1年内均无复发。并发症分析:治疗后3天及7天,两组在疼痛程度,痔核黏膜表面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在排便困难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出现直肠狭窄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芍倍注射液组在有效率、注射药量方而与消痔灵组无明显差异,在减少术后痔核表面黏膜糜烂、出血、局部硬结、排尿困难、随访半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方面芍倍注射液组明显优于消痔灵组。
唐晖[10](2011)在《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自然疗法,具有适应症广、廉价、方便易用等特点。寻找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对扩大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减轻国家和人民的医疗负担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艾灸疗法的文献,发掘艾灸疗法的应用规律,为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明清及以前的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对艾灸疗法的医学文献研究以期了解艾灸疗法在各个时期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及艾灸疗法的历史发展的源流。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找出艾灸疗法的内容,从艾灸疗法应用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文献中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及同时期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研究结论现存的先秦时期针灸医学的文献较少,从此期的文献可知先秦时期灸法己日臻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灸法在秦汉时期己被广泛使用,并已有灸法的适宜症和禁忌症的明确记载,及灸针药并用的先例,已形成灸法理论指导灸法的应用,为以后灸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灸法文献可以看出,灸法的适应症己大大扩大,不但应用于日常的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而且用于急症的治疗。灸法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隔物灸。灸法的理论也日益丰富,已有禁灸穴和慎灸穴等的记载。隋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出现了不少灸法专着,当时在不少综合性的医籍中也有大量的灸法的内容。从此期的文献可以看出灸法治症越来越广泛,灸法治疗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灸法的种类逐渐增多,施灸逐渐规范,灸疗的理论逐渐完善。金元时期,可能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灸法治疗的内容也散见于各医家的着作中。但仍然在不少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灸补脾胃的主方和热证施灸理论的探讨。并出现了现在所用的铺灸和非瘢痕灸的萌芽。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医学从完备走向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研究,灸法仍然有一定的发展。此期的灸法专着有21种之多,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灸法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后人在总结前人灸法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灸法的应用和理论越来越完备和成熟。灸法应用的病症越来越多。灸法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灸法。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近三十年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以期发掘现代临床使用艾灸疗法的规律。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灸法的文献,再按照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阅读和检索,获得所研究的文献。病症名和病症系统按国际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统计标准(ICD-10)进行分类和统计。将所收集的文献的有效信息:篇名、所治病症、所用的方法、所用的穴位、有效率、发表年份、有无对照组、有对照组的有无用随机方法、有无提及盲法、有无提及退出与失访、Jadad评分等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得到15个系统的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788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166篇,其后依次为泌尿生殖系统149篇,消化系统病症142篇,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症最少仅9篇。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20%,为最多,其下依次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19%,消化系统病症为1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本次研究共获得15个系统178种艾灸疗法治疗的病症,按病症多少依次排序,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29种,其次是消化系统病症数量为25种,泌尿生殖系统为21种,消化系统病症均为20种。788篇文献中无对照组的文献有491篇,有对照组的文献有297篇,有随机字样的文献259篇。Jadad评分得分为1分的文献187篇,得2分的文献59篇,得3分的文献13篇。研究结论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数量从总体趋势上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文献数量增加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文献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通过分析,本次研究收集了788篇文献,分析得出艾灸疗法适宜病症有178种病症,平均每种病症有4.4篇次文献。主要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文献数量大于5的病种即优势病种有泄泻、痛经、尿潴留、带状疱疹、慢性结肠炎、肱骨外上髁炎、面神经麻痹、强直性脊柱炎、哮喘、胎位不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遗尿症、颈椎病、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褥疮、肩周炎、腹胀、肠易激综合征、睡眠障碍、疮疡、白细胞减少症、足跟痛、围绝经期综合征、高脂血症、梅尼埃病、腱鞘炎、便秘、尿失禁、肥胖症、骨质增生症、胃痛、功能性子宫出血、脑血管病、注射后硬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痹证、肌筋膜炎、寻常疣、腹痛、前列腺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皮肤表浅溃疡、呃逆、慢性咽炎、软组织损伤等50种。对这些病症进行灸法和用穴的频次统计,统计得出的灸法和用穴规律为: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强直性脊柱炎的优选灸法为铺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鹤顶、血海、阿是穴、梁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命门、脾俞、神阙、大椎、督脉穴区、至阳、肾俞、膻中、中脘、肝俞;颈椎病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大椎、阿是穴、天柱、热敏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环跳、腰阳关、阳陵泉;肩周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曲池;腱鞘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跟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骨质增生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肌筋膜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和阿是穴;痹证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面神经麻痹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阳白、地仓、颊车、翳风、迎香、下关、四白、颧髎、太阳、合谷、牵正、攒竹;眩晕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和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大椎、热敏点;慢性结肠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天枢、大肠俞、气海、神阙;泄泻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腹胀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中脘、上巨虚、曲池;便秘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热敏点;胃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中脘、神阙、足三里;腹痛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痛经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三阴交;尿潴留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气海;遗尿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膀胱俞、百会、足三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大赫、足三里;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隐白、大敦;前列腺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热敏点;乳腺增生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三里;尿失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命门;月经不调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隐白;肠易激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神阙、大肠俞、关元;睡眠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神阙、百会、心俞、涌泉;性功能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中极;带状疱疹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寻常疣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哮喘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肺俞、大椎、膏盲、膻中、天突、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定喘;过敏性鼻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上星、肺俞、合谷、大椎、印堂、迎香、热敏点、脾俞、肾俞、列缺;慢性咽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突、廉泉、太溪;呃逆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中脘、关元、膻中、足三里;脑血管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足三里、阳陵泉、曲池、手三里、合谷、列缺、委中、环跳、风市、悬钟;注射后硬结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软组织损伤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胎位不正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至阴;高脂血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丰隆、足三里、巨阙、天枢、脾俞、心俞、肝俞;肥胖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枢、关元、丰隆、阴交、水分、太溪、三阴交、支沟、内庭、曲池、腹结、带脉、血海、神阙;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三阴交、阳池、太溪、肾俞、脾俞、外关、涌泉;褥疮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疮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皮肤表浅溃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梅尼埃病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百会;白细胞减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脾俞、肾俞、大椎、膈俞、胃俞。这些用灸规律可供我们临床使用灸法时作为看考,并为我们下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试验提供依据。从现代文献中研究得知,现代临床所用的艾灸疗法仍以传统的艾炷灸法和艾条灸法为主,以温灸器灸法和铺灸法为辅。艾炷灸法以隔物灸法为主,而艾条灸法以非隔物灸法为主。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统计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艾灸疗法文献的临床研究的质量不高。从每10年艾灸疗法的文献分析,文献的临床研究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磁疗法治疗注射后硬结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疗法治疗注射后硬结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历史源流及发展概况 |
1 肛肠疾病注射疗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2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历史源流 |
3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发展概况 |
3.1 国外发展概况 |
3.2 国内发展概况 |
3.3 注射疗法联合其他术式 |
4 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 消痔灵的作用机理研究 |
2 五倍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收敛作用 |
2.2 抗菌 |
2.3 抗病毒 |
2.4 抗氧化 |
2.5 抗癌 |
3 明矾的药理作用研究 |
3.1 抗菌及抗病毒 |
3.2 抗癌 |
3.3 收敛作用 |
3.4 毒性和安全性 |
4 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处理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随机对照文献的相关情况 |
2.3 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的的相关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及数据录入 |
1.6 伦理审查 |
1.7 随访内容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 |
2.2 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
2.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
3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与赋值 |
4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筛选方法 |
4.1 Cox回归变量筛选 |
4.2 随机生存森林变量筛选 |
5 Cox比例风险假定的检验 |
5.1 分类变量的PH假定检验 |
5.2 连续变量的PH假定检验 |
6 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 |
6.1 模型一: Cox回归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
6.2 模型二: 随机森林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
7 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 |
8 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 |
9 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
10 讨论 |
10.1 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10.2 影响因素筛选方法 |
10.3 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10.4 列线图的建立及校准曲线的验证 |
11 研究的局限性 |
11.1 样本量的问题 |
11.2 失访的问题 |
11.3 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问题 |
12 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同第三部分研究 |
1.2 诊断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
1.3 纳入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
1.4 排除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
1.5 伦理审查: 同第三部分研究 |
1.6 技术路线 |
2 资料收集 |
2.1 人口学资料 |
2.2 病情资料 |
2.3 治疗情况 |
2.4 并发症 |
2.5 不良事件 |
2.6 随访资料 |
3 治疗方案 |
3.1 注射方法及步骤 |
3.2 观察项目 |
4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5 统计学处理 |
6 近期疗效比较 |
6.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比较 |
6.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比较 |
6.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
6.4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术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6.5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
6.6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
7 远期疗效比较 |
7.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
7.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7.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情况 |
8 典型病例 |
8.1 单层八步组典型病例 |
8.2 双层四步组典型病例 |
9 讨论 |
9.1 真实世界研究 |
9.2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9.3 近期疗效分析 |
9.4 关于在直肠前壁注射消痔灵的安全性探讨 |
9.5 远期疗效分析 |
9.6 样本量的问题 |
10 研究的局限性 |
11 小结及展望 |
临床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消痔灵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源及靶标收集 |
1.2 直肠脱垂疾病候选靶标收集 |
1.3 蛋白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
1.4 GO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5 构建“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消痔灵的潜在靶标 |
2.2 直肠脱垂靶标 |
2.3 核心靶标网络构建 |
2.4 GO基因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 |
2.5 “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
3 讨论 |
3.1 整合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
3.2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探讨 |
3.3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动物模型选择的理论探索 |
3.4 研究的局限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
附录二: Wexner便秘评分量表 |
附录三: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 |
附件 |
(2)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 |
2.2 现代医学对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认识 |
2.4 磁疗法的临床应用 |
3 穴位贴磁作为干预方法的依据 |
4 选穴依据 |
5 研究假说 |
6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3 评价指标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质量控制 |
5.1 操作人员规范化培训 |
5.2 严格计算机随机化分组 |
5.3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
6 伦理考虑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 |
1.1 研究完成情况 |
1.2 术前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对比 |
1.3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评价指标对比 |
2 讨论 |
2.1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及安全性分析 |
2.2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分析 |
2.3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对比分析 |
2.4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肠鸣音次数对比分析 |
2.5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便秘症状总积分及各个条目对比分析 |
2.6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中医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芍倍注射液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主要药物 |
3.2 主要耗材 |
3.3 分组方法 |
3.4 围手术期交谈 |
3.5 术前准备 |
3.6 各组治疗操作方法 |
3.7 治疗后措施 |
3.8 观察指标 |
3.8.1 患者疗效 |
3.8.2 疼痛 |
3.8.3 术后并发症 |
3.8.4 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
3.8.5 观察时间及随访节点 |
3.9 安全性指标 |
3.10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 |
3.11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三组一般资料对比 |
4.3 三组治疗后便血改善情况对比 |
4.4 三组治疗后3 个月复诊疗效比较 |
4.5 三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分度比较 |
4.6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4.7 三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4.8 安全性指标 |
5 讨论 |
5.1 痔的中医病因病机 |
5.2 痔的西医病因病机 |
5.2.1 血管增生学说 |
5.2.2 静脉曲张学说 |
5.2.3 细菌感染学说 |
5.2.4 肛垫下移学说 |
5.2.5 痔产生其他因素 |
5.2.6 痔注射疗法发展现状 |
5.2.7 软化萎缩与硬化坏死概述 |
5.2.8 芍倍注射液说明 |
5.2.9 其他注射药物 |
5.3 问题与展望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标本采集与处理、观察指标 |
1.2.3 病理切片制作 |
1.2.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 |
2.2 大鼠直肠组织大体形态学观察 |
2.3 各组大鼠直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痔病的中医药治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4)枝川注射疗法的起源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枝川注射疗法的定义与起源 |
2 枝川注射疗法的理论机制 |
3 枝川注射液组成及改良 |
3.1 枝川注射液的配制 |
3.2 枝川注射液的改良 |
4 枝川注射疗法的技术操作 |
4.1 确定病变部位 |
4.2 注射方法 |
5 枝川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 |
5.1 枝川注射疗法单独应用 |
5.2 枝川注射疗法合用其他方法 |
5.2.1 枝川注射疗法合用针灸 |
5.2.2 枝川注射疗法合用推拿 |
5.2.3 枝川注射疗法合用针刀 |
5.2.4枝川注射疗法合用其他方法 |
6 结语 |
(5)生姜、土豆混合蜡泥灸外敷早期护理干预减少黄体酮肌注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观察组 |
1.2.2 对照组 |
1.2.3 一般护理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硬结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局部瘙痒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便利感比较 |
3 讨 论 |
(6)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必须每条均符合) |
1.4 排除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即排除)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病例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3 术前检查 |
2.4 术前准备工作 |
2.5 手术体位 |
2.6 麻醉方法 |
2.7 手术方法 |
2.8 术后常规处理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价标准 |
3.2 观察周期及随访时间 |
3.3 安全性评价 |
4.统计学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
5.1 病例入组情况分析 |
5.2 一般情况比较 |
5.3 手术时间比较 |
5.4 术后疗效观察 |
6.安全性评价 |
7.讨论 |
7.1 痔的概念 |
7.2 痔的认识 |
7.3 痔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7.4 痔的手术治疗方法 |
7.5 痔的注射疗法的发展 |
7.6 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的认识 |
7.7 芍倍注射液的药理分析及作用 |
7.8 芍倍注射液注射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
7.9 芍倍注射液的药用特点 |
7.10 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痔的相关分析 |
8.结论 |
9.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1:文献综述 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1.1 窦状静脉扩张理论 |
1.2 肛垫下移理论 |
1.3 血管增生理论 |
2.痔的手术治疗现状 |
3.痔术后常见症状 |
3.1 术后肛缘水肿 |
3.2 术后疼痛 |
3.3 术后出血 |
3.4 术后肛门坠胀不适 |
3.5 术后肛管狭窄 |
3.6 术后尿潴留 |
4.芍倍注射液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
参考文献 |
附2 临床观察表 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
病例报告表 |
知情同意书 |
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的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硬结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
1.1 产生原因 |
1.1.1 患者因素 |
1.1.2 胰岛素种类 |
1.1.3 注射部位和方法 |
1.1.4 无菌观念不强 |
1.2 硬结的危害 |
1.2.1 影响胰岛素吸收 |
1.2.2 影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值 |
1.2.3 影响外观形象 |
1.2.4 增加经济负担 |
1.2.5 出现严重并发症 |
2 胰岛素所致硬结的预防干预 |
2.1 注射方法 |
2.2 规范消毒 |
2.3轮换注射部位 |
2.4 健康教育 |
2.5 更换胰岛素制剂 |
3 胰岛素所致硬结的治疗对策 |
3.1 外敷法 |
3.1.1 硫酸镁湿敷法 |
3.1.2 中药外敷法 |
3.2 物理疗法 |
3.3 手术治疗 |
4 结语 |
(9)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痔治疗的研究现状 |
1 学术渊源 |
2 痔的治疗现状 |
2.1 注射疗法 |
2.2 其它非手术疗法 |
2.3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安阿玥教授治疗肛肠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 安阿玥教授简介 |
2 学术思想 |
2.1 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兼顾个体差异 |
2.2 重视内因外因、扶正与袪邪相结合 |
2.3 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 |
2.4 强调既病早治,未病先防 |
3 老师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 |
3.1 创建收敛化瘀治疗痔疮新方法,研制内痔注射剂“芍倍注射液” |
3.2 创肛裂原位切除加内括约肌松解新疗法 |
3.3 创直肠黏膜点状结扎加芍倍注射液注射术治疗直肠脱垂新方法 |
3.4 创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治疗复杂性脓肿与肛瘘的新理念 |
3.5 创非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与肛瘘的新理念 |
3.6 创肛管麻醉新方法 |
3.7 创气液检查肛瘘内口新方法 |
3.8 发挥中药内服外灌特长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 |
4 老师治疗痔的经验整理与研究 |
4.1 老师认为中医对痔的发病机理与现代医学机理一致 |
4.2 创新治痔新方法“收敛化瘀法” |
4.3 改进痔的注射方法,创“十六字”注射方针 |
4.4 重视药物的收缩作用 |
4.5 切口选择宁长勿短,宁窄勿宽的原则 |
4.6 手术辨痔定位,先大后小 |
4.7 足否切断内括约肌 |
4.8 重视嵌顿痔的手术时机 |
4.9 重视术后洗剂坐浴 |
4.10 重视术后病人宣教工作 |
第三部分:芍倍注射液治疗痔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内痔 |
2.2 混合痔 |
3 病列纳入、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疗效判断标准 |
4.1 单纯内痔注射术 |
4.2 内痔注射加外剥内扎术 |
4.3 观察指标 |
5 治疗方法 |
5.1 治疗组手术方法 |
5.2 对照组手术方法 |
6 术后处理 |
7 统计学处理 |
8 结果 |
9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附件1:痔诊治暂行标准 |
附件2: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0)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明清及以前艾灸疗法的研究 |
1 秦汉时期的艾灸疗法的应用 |
1.1 《黄帝内经》中灸法的应用 |
1.2 《伤寒杂病论》中灸法的应用 |
1.3 秦汉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的应用 |
2.1 《针灸甲乙经》中灸法的应用 |
2.2 《肘后备急方》中灸法的应用 |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3 隋唐宋时期灸法的应用 |
3.1 孙思邈的灸法应用 |
3.2 《针灸资生经》中灸法的应用 |
3.3 隋唐宋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4 金元时期灸法的应用 |
4.1 《卫生宝鉴》灸法的应用 |
4.2 金元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5 明清时期灸法的应用 |
5.1 《针灸大成》灸法的应用 |
5.2 《神灸经纶》灸法的应用 |
5.3 明清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艾灸疗法应用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的检索策略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疾病系统的分类 |
1.4 关于文献临床研究质量的评价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
2.2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
2.3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治疗病症总体情况 |
2.4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中所使用的艾灸疗法种类的总体情况 |
2.5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所载的病症治疗有效率的总体情况 |
2.6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研究质量的总体情况 |
2.7 1981年到2010年每10年文献的总体情况分析 |
2.8 各系统疾病的文献情况及优势病种分析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关于艾灸疗法适宜病症和优势病种研究的思考 |
2 关于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的确定 |
3 优势病种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优势病种分析 |
5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6 灸法选择的因素分析 |
7 关于本次研究文献的研究质量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磁疗法治疗注射后硬结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D]. 陈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D]. 彭思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芍倍注射液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廖志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枝川注射疗法的起源与临床应用[J]. 朱瑜琪,吴淑萍,杨胜平,张韩瑜嘉,陈天鑫.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3)
- [5]生姜、土豆混合蜡泥灸外敷早期护理干预减少黄体酮肌注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 陈怡,邓叶美,吴卫照,邓冠瑶,何适欣,刘焕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01)
- [6]芍倍注射液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的防治研究进展[J]. 胡莘,陈江贇. 护理与康复, 2018(02)
- [8]两种注射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 廖明,林宏城,任东林,李如职,陈杏仪,梁家基,肖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07)
- [9]安阿玥教授治疗痔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 范学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10]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D]. 唐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