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脏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土,情志病,情志,脏腑
中脏腑论文文献综述
程勋树,王海军[1](2019)在《中土五行理论中脏腑与情志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中土五行理论,结合医案医论与中医基本理论综合讨论肝血、心神、肺气、肾精,四脏及血气精神与情志的关系。认为中土五行理论可以解释情志的发生发展,在正常情志发生中,心肝二脏所藏精气及气机升降关系直接相关,肺肾二脏间接相关;而脾胃是情志发生的基础。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生气血精神为情志发生的基础,二是脾胃气机升降为正常情志的发生方式。情志病会引起脾胃功能失常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把握住中土化生气血为气机枢纽是防治情志病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陈婷婷,任晋婷,任丽娜,贺忠延,孙畅[2](2018)在《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点中医证候分布、腑实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历回顾研究的分析方法,对204例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经络组)与217例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脏腑组)的基本信息、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腑气通畅与否及腑实持续时间、不同时段(发病1~3 d、发病4~7 d、发病8~14 d)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数据结构化录入,对数据所得临床特点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脏腑组患者NIHSS评分中除意识状态以外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中经络组(P<0.01);中脏腑组患者平均腑气通畅时间明显长于中经络组(P<0.01),且急性期内中脏腑组腑气始终未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经络组;中经络组中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14 d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中脏腑组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7 d呈现递增趋势,发病8~14 d呈现递减趋势;中经络组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在4~14 d的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中脏腑组阴虚风动、痰热瘀血、风痰瘀血在8~14 d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结论痰热腑实证的持续时间与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神经功能缺损重、持续时间长。(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文敏,倪靖怡[3](2017)在《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组,两组均参照2014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诊治指南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采用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可显着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王慧如,王维广,刘哲,梁艳,陈子杰[4](2017)在《中医诊断学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变迁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进行梳理,探讨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的变迁。脏腑辨证独立于脏腑经络体系,其涵盖内容和表述形式上均有改变,同时证型也在不断地整合与扩增。通过对脏腑辨证的演变和发展的梳理,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的动态演变观完善中诊理论辨证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24期)
康瑞霞,闫炳苍,刘磊[5](2017)在《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为甚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物理降温和一般常规抗生素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饲退热汤,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降低患者夜间体温的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杨帏勋[6](2017)在《伤寒论中脏腑别通的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辨证论治从《伤寒论》中继承内经等古籍,留给后世的治病概念,为辨别其症、证明其要、论病其机、治患其疾,其隐含八纲、脏腑等多种横纵交叉的辨证体系,为后世医家垫下稳定的辨证基石,而温病学家从中窥得其精要,并延其概念创"卫气营血、叁焦"等辨证思维。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寻除表里关系之外的脏腑辨证,而"脏腑别通"亦是解析藏象间的另一种联系方式。明·李梴《医学入门》一书指出,别通,乃有别于脏腑表里联系,但未详述关系是如何建立与联络。直至清·唐宗海以"气化"观念,并且参阅当时解剖观念,考以王清任,尊以陈修园,借古为镜,以西医辅以梳理,乃好古而不腐之人,以述其别通关联,并论其病因病机与经脉密切相关,经脉的循行路径,凭借经气互通相连。此研究运用唐宗海"气化理论"来探讨"六经"实质,研究"辨证"意义的基础上,面对于复杂病变,运用多种辨证交叉织网,系统地阐发脏腑失调所导致病变的藏象观。以助于理解《伤寒论》条文与"别通"关系的临床应用,为藏象提出另一个思考辨证路径。方法:以中医气化理论、临床运用,阐述气化实质,并对于运用气化理论及现代诊疗现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了解目前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再者,整理古代医家着作及相关文献研究,确认气化的基本原理,重点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分类分析,并联系后世注家论点,在此基础上联系"开阖枢"与"脏腑别通"叁者关联性,以"气化"为纲;"开阖枢"为目;"阴阳"为科;"脏腑"为属;"别通"为种联系图。最后,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病因-病位-病机,并提出相应的"别通"治则,以期提供辅助临床诊疗思路。成果:解剖学的发展,使得当前医学的飞进,若以现代观点来看待传承已久的传统医学的脏腑观念,有失公允,前者乃是实质性组织,其解剖形体,可触,可视;后者重视脏腑的比邻关系,以阴阳出发点、类比取象脏腑,以气血流动营养,以表里为界限,今天用整体观中来看待一个机体,并解析互相影响的因素。而"脏腑别通"理论也是其中一种联系方式,阐述气化流窜经络以联脏腑。多一角度看待与理解《伤寒论》,并使得"别通理论"为辨证体系的辅证。结论:①论述"脏腑别通"理论的认识与现况研究。②将《伤寒论》以开枢阖-叁阴叁阳-两经一气为纲领分类,分别对应"别通"关系,以条文、症状、方药做一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情况。③医家对脏腑别通理论对经方运用的见解。④临床医案报道。⑤展示脏腑别通对《伤寒论》的应用与意义并总结。(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任丽娜,任晋婷,陈婷婷,贺忠延,孙畅[7](2017)在《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张晓阳[8](2016)在《探讨安宫牛黄丸在治疗中风中脏腑证中的中医辨证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在治疗中风中脏腑中的中医辨证疗效。方法 50例中风中脏腑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25例。西医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采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以中医辨证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中医组基本痊愈2例(8%),显效10例(40%),有效9例(36%),无效2例(8%),恶化2例(8%),总有效率为84%;西医组基本痊愈1例(4%),显效7例(28%),有效6例(24%),无效6例(24%),恶化5例(20%),总有效率为56%;中医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风中脏腑疾病的治疗,在传统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方式的基础之上,增加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未来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29期)
黄伟贞[9](2016)在《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经CT诊断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根据双盲原则,由中医医师通过四诊进行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及分类,同时由放射科医师填写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等脑CT征象。分析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者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脏腑证者(P<0.05),而脑干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1型、2型及中脏腑证阳闭、脱证者中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而中脏腑证阴闭者脑叶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候间脑出血部位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经络证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中脏腑证者(P<0.05),发生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均<0.05)。中经络证1型、2型患者出血量及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脏腑证脱证者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阴闭者明显高于阳闭者(P<0.05),中脏腑证各证候发生中线移位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破入脑室所占比例脱证者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情况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CT影像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中风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客观量化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史先芬,吴自光[10](2016)在《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55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的疗效。方法:将55例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中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及恶化5例,总有效率为82.14%,治疗后合并症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中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及恶化10例,总有效率为62.96%,治疗后合并症发生率为54.07%。结论: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中脏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点中医证候分布、腑实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历回顾研究的分析方法,对204例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经络组)与217例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脏腑组)的基本信息、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腑气通畅与否及腑实持续时间、不同时段(发病1~3 d、发病4~7 d、发病8~14 d)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数据结构化录入,对数据所得临床特点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脏腑组患者NIHSS评分中除意识状态以外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中经络组(P<0.01);中脏腑组患者平均腑气通畅时间明显长于中经络组(P<0.01),且急性期内中脏腑组腑气始终未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经络组;中经络组中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14 d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中脏腑组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7 d呈现递增趋势,发病8~14 d呈现递减趋势;中经络组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在4~14 d的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中脏腑组阴虚风动、痰热瘀血、风痰瘀血在8~14 d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结论痰热腑实证的持续时间与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神经功能缺损重、持续时间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脏腑论文参考文献
[1].程勋树,王海军.中土五行理论中脏腑与情志的关系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9
[2].陈婷婷,任晋婷,任丽娜,贺忠延,孙畅.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3].张文敏,倪靖怡.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的疗效[J].哈尔滨医药.2017
[4].王慧如,王维广,刘哲,梁艳,陈子杰.中医诊断学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变迁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7
[5].康瑞霞,闫炳苍,刘磊.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
[6].杨帏勋.伤寒论中脏腑别通的理论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7].任丽娜,任晋婷,陈婷婷,贺忠延,孙畅.化痰通腑法治疗217例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
[8].张晓阳.探讨安宫牛黄丸在治疗中风中脏腑证中的中医辨证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
[9].黄伟贞.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10].史先芬,吴自光.通腑开窍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55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