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视线论文-陈果,卢永刚,陈华

非视线论文-陈果,卢永刚,陈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视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视线传播,声源定位,TDOA,互相关函数

非视线论文文献综述

陈果,卢永刚,陈华[1](2019)在《考虑非视线传播的炸点声学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炸点位置测量是武器系统打击精准度评估的环节之一,声学定位是其中的重要方法。目前针对炸点位置声定位的研究,都是假设在空旷,开阔的场景,但是当前作战环境日趋复杂,很多时候武器测试场景也相对更为复杂,如城市场景,山地场景等,此时,由于炸点声源到传感器的传播路径不只是视线传播,因为会被山体,房屋等阻挡或者反射,声传感器接受到的信号通常含有非视线传播和视线传播两部分,使得声定位中关键的时延估计产生误差甚至失效。针对这一问题,对传统时间延迟估计方法进行改进,利用互相关函数和自相关函数提取沿视线传播的时间延迟,进而得到炸点位置。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视线传播的情况相比,所设计的考虑非视线传播的炸点声学定位方法,能提取出视线传播的TDOA,进而有效对炸点位置进行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李斌[2](2018)在《非视线激光通信接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主流的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在一些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和部分紧急的通信场合,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主流通信技术的应用受到不同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非视线激光通信可以作为其有用的补充。非视线激光通信是利用激光信号与大气信道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分子发生米氏散射或者瑞利散射来实现通信的一种方式,由于该方式具有非视线通信的特点,可以为复杂环境下的应急通信和救援通信增加一种可能的通信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非视线激光通信接收系统进行设计,并实现通信功能,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和激光在大气信道传输中发生的吸收和散射情况,重点对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这两种散射原理进行描述和分析。以米氏散射作为非视线激光通信的理论基础,利用单次散射理论建立非视线激光通信传输链路模型,对散射相函数、非对称因子、散射有效体积和能见度等影响散射情况的因素进行介绍和分析。引入椭球坐标系,对非视线激光通信系统的接收功率进行公式推导和简化。其次,根据链路模型的推导公式对影响接收功率的发射束散角、接收视场角、发射/接收俯仰角等因素进行理论计算,确定非视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和系统的性能参数,并对接收系统展开设计。采用大口径、大视场角的接收天线对散射信号进行接收,接收视场角设计为扇形,以降低对空中指向的精度要求,并用干涉滤光镜对背景光噪声进行滤除。完成接收电路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采用信号阈值和噪声阈值双通道工作模式,一路提取激光回波信号,一路根据虚警情况控制探测器的响应灵敏度,配合响应度高的雪崩光电探测器,抑制噪声的同时使接收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设计和完成信息解码电路原理图设计,对信息传输的编码解码技术进行介绍并完成软件编程。最后,搭建平台对激光通信接收系统进行测试,在距离513米,散射角为35°的情况下稳定通信,误码率小于1%,系统的指标参数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非视线激光接收系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10-18)

王晓芳[3](2018)在《非视线紫外光大气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对大气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现在用于测量空气速度、密度等特性的激光雷达的原理是利用空气的后向散射光并对其进行处理。对于气溶胶含量较高的大气,我们可以采用波长为10.6μm、2μm、1.06μm的激光来进行探测,但对于气溶胶含量微少的大气,我们要通过探测分子散射回来的激光来进行相关计算。为了提高散射光强并提高信噪比,我们采用266nm的“日盲”紫外光作为工作波长。本论文围绕紫外光在大气中的散射问题展开创新性的理论研究,运用单次散射模型和多次散射模型模拟分析了在不同工作模式及不同大气环境下非视距紫外光的散射传输特性,并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其中主要工作如下:一依据瑞利散射理论,研究了特定粒子的瑞利散射系数和波长的关系。根据米氏散射理论,将气溶胶尺寸参数对米氏散射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大气环境确定各散射系数的大小以及各散射所占的比例。二基于单次散射模型,首先研究了共面和非共面的相关理论。对于不同的收发距离、收发仰角、收发半角对探测器探测到的通量密度和能量密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然后针对同轴激光雷达将单散射模型进行了改进简化。运用单次散射模型分析了紫外光的脉冲响应特点,并研究了链路损耗。叁基于多次散射模型,首先研究了蒙特卡罗方法直接模拟光子传输的问题,然后利用指向概率法对直接模拟方法进行改进,并运用指向概率法模拟了不同的收发距离、收发仰角、收发半角以及不同的天气条件,比较了单次散射模型和多次散射模型的模拟结果,并指出各模型的优缺点。基于多次散射模型分析了收发轴偏转角以及分子散射比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测器探测到的脉冲响应以及能量密度两个物理量上,通过对脉冲响应特性和链路损耗的研究,得到了紫外光在大气中散射传输的特性。这些研究为以后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兵,王巨胜,杨泽后,李晓锋,樊冬[4](2014)在《基于非视线红外激光大气散射通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非视线激光大气散射通信,根据米氏散射理论,建立了非视线通信链路模型,研究了1.06μm激光的大气散射通信技术,分析了激光接收功率、激光发射功率、激光发散角、接收视场、探测器灵敏度、发射机倾角、接收机倾角、大气衰减和通信距离的关系,并搭建了试验原理系统,进行了1km距离的散射通信试验,获得了激光散射信号。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波长为1.06μm的红外激光进行信号传输,有望实现远距离的大气散射通信。(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左勇,伍剑,肖后飞,林金桐[5](2013)在《非视线紫外光通信在大气湍流中的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on-Line-of-Sight(NLOS)Ultraviolet(UV)communication uses the atmosphere as a propagation medium.As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increases,turbulence becomes a significant atmospheric process that affects the propagation of optical waves.This paper presents a more accurate NLOS channel model by considering turbulence-induced Scintillation Attenuation(SA).Then,the Bit Error Rate(BER)during turbulence of the NLOS UV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On-Off Keying(OOK)modulation and Maximum Likelihood(ML)detection is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in free space without turbulence.The BER dependence is also analysed for different factors,including the refractive index structure parameter,transceiver range,pointing angles,transmitted power,and data rate.(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期刊2013年11期)

胡磊[6](2013)在《基于ARM的非视线范围内道路交通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工业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交通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人们生命的一大威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5万人死于车祸,而很大部分是由于道路状况不清楚导致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的。在城市中,很多双向直行车道设置了掉头点,由于车道中间一般是隔离绿化带,车辆掉头时不容易看清对面的车况,因此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安装红绿灯,但使用红绿灯在车辆少的时候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车辆多时造成交通拥堵。本设计创新地提出采用无线裁决模式,即当有车辆要掉头时才启动预警系统,既预防了掉头碰撞的危险,也避免了造成交通拥挤和资源的浪费。它的设计原理是在多个道路通行请求中选择一个,以避免多个通行请求产生冲突。本课题所设计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组合了车辆通过检测器、车辆停留检测器、前向警示器、后向警示器、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和语音通信及广播等模块,实现了给车辆和行人等交通参与者提供避免冲突的光线、声音等多重预警示信号,既强化了警示效果,又拓宽了应用范围。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①介绍了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给出了课题的研究目标,最后对每个章节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②在前文分析了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系统原理进行了概述,给出了系统方案设计,并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③详细叙述了各部分的硬件电路设计,包括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最小系统电路、FLASH接口电路、SRAM接口电路、EEPROM接口电路、RF无线收发电路、电源管理电路以及蓄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并给出了系统PCB设计要点。④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思想,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模块,主要包括在ARM中各种启动程序、片外FLASH驱动程序、EEPROM配置程序、电源保护程序、LED显示驱动程序以及上位机软件开发。⑤最后总结了当前工作的完成情况,并指出了本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4-01)

尹红伟[7](2011)在《非视线偏振紫外大气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视线紫外通信是近年来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一个典型应用,其利用波长200~300nm之间的紫外光的“日盲”特性实现全天工作,利用大气粒子对光的散射实现非视线传输,是一种可非视线工作的光通信手段。论文研究非视线偏振紫外大气传输特性,目的是获得定量评估紫外通信信号强度和偏振的手段,并找出提高紫外通信性能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偏振散射模型。紫外通信的信号具有强度和偏振两个特征,而现有基于椭球坐标系的单次散射模型和基于Monte Carlo的多次散射模型不能计算偏振特征。论文把现有的非偏振散射模型扩展为偏振散射模型,可以定量计算散射信号的偏振,并可计算收发偏振设置对散射信号的影响。提出偏振紫外通信的概念和系统结构,并完成验证性实验。现有的紫外通信系统只能检测散射信号的强度,其通信速率大多在几K到几十Kbps之间,远低于理论预言的通信速率。通过同时检测散射信号的强度和偏振,可以使现有系统的通信速率得到成倍的提高,此即偏振紫外通信。偏振紫外通信系统的发射端为配有1个时间相关偏振器的光源,接收端为配有1个时间无关检偏器阵列的探测器阵列;光源发出光子,通过起偏器而实现偏振编码,接着被大气粒子散射,然后被检偏器阵列检偏,最后根据探测器阵列上散射信号的分布特征实现偏振解码。初步实验证明2-偏振紫外通信是可行的。简化基于椭球坐标系的单次散射模型的计算过程;提出共面非偏振单次散射能量的经验公式。Elshimy提出的基于椭球坐标系的单次散射模型可以计算任意的收发几何设置,但其计算过程相当繁琐;论文大大简化了相关计算过程,降低了计算难度。所提出的共面非偏振单次散射能量的经验公式中,收发几何设置、大气参数和收发距离对于单次散射能量的影响非常直观,用于指导短距离紫外通信系统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10-01)

杨磊,宫朝霞[8](2010)在《以色列研制的非视线长钉导弹》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钉非视线导弹(Spike NLOS)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反坦克导弹和精确打击导弹系列中的一款新式导弹,该导弹尺寸更大,结构与早期的长钉导弹有很大区别。2009年12月初,拉斐尔公司就披露了该型导弹,该公司表示,导弹已经通过了战地试验,现在完全可以投产。因(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10年07期)

王巨胜,侯天晋,周鼎富[9](2010)在《非视线大气散射传输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视线单次散射激光大气传输模型分析了工作在日盲紫外光谱区的激光散射通信系统接收机、发射机的收发视场、俯仰角以及传输距离等几何参数对系统路径传输损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发射机的视场变化对路径传输损耗几乎没有影响,接收机视场的大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在发射激光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接收机的视场可以显着地提高接收机的信号强度,减少系统的路径传输损耗,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射机的仰角变化对系统的影响较大,而接收机的仰角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王巨胜,侯天晋,周鼎富,兰戈[10](2010)在《非视线单次散射大气传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波长为1.06μm的红外激光散射通信系统各种几何参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非视线单次散射大气传输模型分析了接收机、发射机的收发视场、俯仰角以及传输距离等几何参量对接收机接收功率和路径传输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接收机的视场可以提高探测到的散射光信号功率,而增加发射机的发散角则基本不影响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在其它参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接收机或者发射机的仰角都减小了接收机的探测到的信号功率;在散射角和传输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适当地降低发射机的仰角可以提高接收机探测到的散射光信号功率。这些结果对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非视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主流的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在一些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和部分紧急的通信场合,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主流通信技术的应用受到不同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非视线激光通信可以作为其有用的补充。非视线激光通信是利用激光信号与大气信道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分子发生米氏散射或者瑞利散射来实现通信的一种方式,由于该方式具有非视线通信的特点,可以为复杂环境下的应急通信和救援通信增加一种可能的通信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非视线激光通信接收系统进行设计,并实现通信功能,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和激光在大气信道传输中发生的吸收和散射情况,重点对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这两种散射原理进行描述和分析。以米氏散射作为非视线激光通信的理论基础,利用单次散射理论建立非视线激光通信传输链路模型,对散射相函数、非对称因子、散射有效体积和能见度等影响散射情况的因素进行介绍和分析。引入椭球坐标系,对非视线激光通信系统的接收功率进行公式推导和简化。其次,根据链路模型的推导公式对影响接收功率的发射束散角、接收视场角、发射/接收俯仰角等因素进行理论计算,确定非视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和系统的性能参数,并对接收系统展开设计。采用大口径、大视场角的接收天线对散射信号进行接收,接收视场角设计为扇形,以降低对空中指向的精度要求,并用干涉滤光镜对背景光噪声进行滤除。完成接收电路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采用信号阈值和噪声阈值双通道工作模式,一路提取激光回波信号,一路根据虚警情况控制探测器的响应灵敏度,配合响应度高的雪崩光电探测器,抑制噪声的同时使接收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设计和完成信息解码电路原理图设计,对信息传输的编码解码技术进行介绍并完成软件编程。最后,搭建平台对激光通信接收系统进行测试,在距离513米,散射角为35°的情况下稳定通信,误码率小于1%,系统的指标参数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非视线激光接收系统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视线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果,卢永刚,陈华.考虑非视线传播的炸点声学定位方法[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2].李斌.非视线激光通信接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王晓芳.非视线紫外光大气散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

[4].刘兵,王巨胜,杨泽后,李晓锋,樊冬.基于非视线红外激光大气散射通信技术研究[J].激光技术.2014

[5].左勇,伍剑,肖后飞,林金桐.非视线紫外光通信在大气湍流中的性能(英文)[J].中国通信.2013

[6].胡磊.基于ARM的非视线范围内道路交通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13

[7].尹红伟.非视线偏振紫外大气传输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8].杨磊,宫朝霞.以色列研制的非视线长钉导弹[J].飞航导弹.2010

[9].王巨胜,侯天晋,周鼎富.非视线大气散射传输仿真研究[J].激光杂志.2010

[10].王巨胜,侯天晋,周鼎富,兰戈.非视线单次散射大气传输模型研究[J].激光技术.2010

标签:;  ;  ;  ;  

非视线论文-陈果,卢永刚,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