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椭圆背角无齿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背角无齿蚌,贝壳,结构,软体动物
椭圆背角无齿蚌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蒲德永,王志坚,张耀光[1](2013)在《椭圆背角无齿蚌贝壳棱柱层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adonta woodiana elliptica贝壳的横截面、纵截面和水平截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边长为10~50μm、高度为35~47μm的多边棱柱体是贝壳棱柱层结构的基本单元。它们在贝壳的水平轴和横轴的二维空间方向逐步进行堆砌,以形成棱柱层。在堆砌时所形成的夹角,导致了贝壳在横轴和纵轴方向形成一定的弧度。在外套膜分泌形成贝壳的过程中,依次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3年02期)
李雨奎[2](2011)在《椭圆背角无齿蚌肝脏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椭圆背角无齿蚌肝脏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肝脏是一对大型的腺体,消化腺为复管状腺,由分泌管、导管、连接管及间质构成,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众多的囊泡和颗粒。(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杜丽娜,李原,陈小勇,杨君兴[3](2011)在《滇池金线鲃对椭圆背角无齿蚌寄生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着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着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着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李雨奎[4](2010)在《硫酸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鳃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铜常用于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但当水体中的铜离子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对软体动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本研究选取椭圆背角无齿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进行组织石蜡切片制作.研究浓度为0.01mg/L、0.1mg/L、1mg/L和10 mg/L的硫酸铜作用不同时间后椭圆背角无齿蚌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0.01mg/L硫酸铜处理7 d和14 d后,鳃的组织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硫酸铜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鳃丝逐渐变得短粗,细胞空化逐渐加重,鳃丝、丝间隔和鳃小管的上皮细胞变小.(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李雨奎[5](2010)在《椭圆背角无齿蚌胃的组织学及铜对其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铜常用于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但当水体中的铜离子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对软体动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研究选取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进行组织石蜡切片制作,从组织学角度研究了浓度为0.01 mg·L~-mg·L~(-1)、0.1 mg·L~(-1)、1 mg·L~(-1)和10 mg·L~(-1)的硫酸铜作用不同时间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胃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0.01 mg·L~(-1)硫酸铜处理7d和14d后,仅胃绒毛变短,随着硫酸铜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胃绒毛逐渐变短,肌层变薄,腺细胞数量减少直至空化;低于10mg·L~(-1)的硫酸铜中毒7d和14d后,胃晶杆头直径和胃楯长度出现增大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陈修报,杨健,闻海波,刘洪波,赵颖[6](2010)在《椭圆背角无齿蚌发育关键阶段形态结构以及寄生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观察椭圆背角无齿蚌原肠胚期的受精卵、双壳期的钩介幼虫、成熟的钩介幼虫以及刚脱落稚贝的形态特征,并统计研究了钩介幼虫寄生在黄颡鱼鳃丝上发育到刚脱落稚贝过程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在常见淡水双壳类中属大型;钩介幼虫寄生发育到稚贝的生物学零度为8.89℃,有效积温为86.39℃·d;寄生前后,稚贝的壳长和铰合线长生长显着(P<0.01),壳高变化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陈修报,赵颖,闻海波,杨健[7](2009)在《椭圆背角无齿蚌的发育与生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有效的椭圆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技术,进一步了解其寄生变态发育过程,进而为构建渔业生态环境"标准淡水贝类观察"体系打下基础,本研究选取了3~4龄的自然受精个体为繁殖用母蚌,以黄颡鱼为寄生鱼,进行了椭圆背角无齿蚌浅池流水人工繁育的尝试。当稚蚌生长发育为幼蚌后,转移至池塘进行网箱吊养。期间,连续测量水质指标,定期观察钩介幼虫、稚蚌以及幼蚌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在常见淡水双壳类中属于大型,钩介幼虫指数Gin=0.0770;钩介幼虫寄生在黄颡鱼鳃丝上发育到刚脱落稚蚌过程的生物学零度C=8.89℃,有效积温K=86.39℃·d;刚脱落的稚蚌发育到120 d的幼蚌过程中,壳长的平均日增长率为1.64%;壳长(L)与生长时间(t)呈非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L=45.958/(1+170.531e-0.063t)(R2=0.999);壳长(L)与壳高(H)呈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L=1.659H-0.281(r=0.999)。(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10)
王丽珍,王魏根,刘永定,肖邦定,杨洋[8](2005)在《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水中重金属的积累作用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饲养在滇池水中的椭圆背角无齿蚌氨基酸含量只有饲养在松华坝水库水中蚌的氨基酸含量一半,质量分数分别是680 57mg/hg和1477 14mg/hg。检测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对砷、铅、锌、铜、铁元素有一定的富集能力,说明由于滇池污染,椭圆背角无齿蚌在滇池中虽然可以生存,但这一物种资源的利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2005年02期)
王丽珍,王魏根,刘永定,肖邦定,鲍慈光[9](2005)在《滇池污染对椭圆背角无齿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背角无齿蚌 (Anodontawoodianaelliptica)是俗称河蚌的一种 ,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 ,半埋在泥沙中 ,在中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类。它们是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 ,对于人类来说 ,也是重要的蛋白质资源 ,其蛋白质含量约为(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魏根,王丽珍,刘永定,肖邦定,杨洋[10](2004)在《椭圆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元素的积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检测了滇池水饲养 1a的椭圆背角无齿蚌 (Anodontawoodianaelliptica)体内重金属等元素含量 ,结果显示椭圆背角无齿蚌体内锌含量为 7.0 8× 1 0 2 mg/kg ,铅为 3 5 .6 8mg/kg ,铜为 9.0 4mg/kg ,铁为 4 .74× 1 0 3mg/kg ,砷为 6 2 .0 9mg/kg ,磷为 4 .4 4× 1 0 4mg/kg .与滇池水中锌 0 .0 2 0 5 μg/L ,铅 0 .4 1 2 μg/L ,铜 3 .1 98μg/L相比较 ,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对锌、铅、铜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椭圆背角无齿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椭圆背角无齿蚌肝脏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肝脏是一对大型的腺体,消化腺为复管状腺,由分泌管、导管、连接管及间质构成,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众多的囊泡和颗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椭圆背角无齿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彬,蒲德永,王志坚,张耀光.椭圆背角无齿蚌贝壳棱柱层的结构[J].四川动物.2013
[2].李雨奎.椭圆背角无齿蚌肝脏的组织学观察[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
[3].杜丽娜,李原,陈小勇,杨君兴.滇池金线鲃对椭圆背角无齿蚌寄生效果的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1
[4].李雨奎.硫酸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鳃的组织结构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李雨奎.椭圆背角无齿蚌胃的组织学及铜对其结构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0
[6].陈修报,杨健,闻海波,刘洪波,赵颖.椭圆背角无齿蚌发育关键阶段形态结构以及寄生有效积温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
[7].陈修报,赵颖,闻海波,杨健.椭圆背角无齿蚌的发育与生长特征研究[C].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8].王丽珍,王魏根,刘永定,肖邦定,杨洋.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水中重金属的积累作用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J].水利渔业.2005
[9].王丽珍,王魏根,刘永定,肖邦定,鲍慈光.滇池污染对椭圆背角无齿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5
[10].王魏根,王丽珍,刘永定,肖邦定,杨洋.椭圆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元素的积累作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