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词损耗,词汇具体性,词汇知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隋丽[1](2019)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名词损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0名中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4(损耗时间跨度:时间1—大一、时间2—大二、时间3—大叁、时间4—大四)×2(词汇知识:接受性词汇知识、产出性词汇知识)×2(词汇具体性:具体名词、抽象名词)的实验设计,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名词损耗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确实存在英语名词损耗情况。(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6期)
王小潞,王艺臻[2](2019)在《母语迁移对EFL学习者隐喻输出的制约——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试中的习作为例,分析该群体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输出情况,研究发现:隐喻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与作文题目无关,但与学生的二语水平及其对隐喻的掌握程度有关;EFL学习者对隐喻的掌握受母语迁移影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概念负迁移对隐喻输出所造成的制约;EFL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其作文中的隐喻密度越大,输出的正确隐喻越多。以上结论也为EFL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佳荔[3](2019)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重音感知与产出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词重音是超音段特征中最为显着和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重音的位移会对说话者的清晰度和可理解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词重音位移现象,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焦点为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感知和产出英语词重音过程中出现的重音位移现象。为给未来的语音教学提供一些实际的教学建议,被试在词重音感知和产出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也将得到探究。本文共由六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其内容为介绍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整体的论文框架。第二章包含相关研究的研究情况并阐述有关术语。第叁章介绍基础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为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最后一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讨论了本研究对语音教学的启示及研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中的96名被试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均在上海求学。他们的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岁。参与实验的被试无任何的言语或听力障碍。在本次实验中,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词重音感知和产出测验等方式来探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词重音感知和产出方面出现的重音位移倾向。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相关实验结论如下:首先,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词重音感知和产出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次,单词的音节数和词类会影响词重音的感知和产出情况,并且形态相似词的重音模式也会对词重音的产出造成一定影响。再次,就词重音感知和产出过程中出现的重音位移的整体倾向来说,实验结果表明单词中的第一个音节最容易被错误地感知为重读音节,并且被试最容易将重音位移至该音节上。最后,就被试在复合词和拼写相同但重音模式不同的词的重音产出的表现情况来看,被试在英语词重音规则和理论方面掌握情况不佳,说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关注此方面的教学。总的来说,产生词重音感知和产出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英汉两种语言韵律系统的差异性,学生缺乏重音规则和理论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缺乏对重音这一超音段特征的注意。据此,本研究向英语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语音教学带来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素华[4](2019)在《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选修课的意义和教学实践——以福州大学海洋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介绍和学习西方文化为主的现象,忽略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和关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十分具有必要性。(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04期)
胡楠林[5](2019)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语用失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是各民族所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可以减少言语冲突,增进人际关系,从而能够建立、维护和巩固和谐的社会关系。礼貌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含义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此外,由于地理因素、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也会形成不同的礼貌用语,甚至礼貌原则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交流,而交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是否得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依据本土文化的礼貌原则,来判断对方言行是否得体,因此造成误解或交际失败在所难免。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差异,掌握因不同文化而形成的礼貌原则,避免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才能实现积极且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英国语言学家Thomas首次提出,指听话者“不能理解说话者话语内容的含义”(Thomas,1983,P91)。在交际中,只要听话者所感知到的话语意义并非是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时,就产生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语法错误只不过反映出说话人对第二语言掌握得不熟练;而语用失误往往会被认为是说话人品质的缺陷。比如本族语者对说话流利(即具有语法能力)的非本族语者表现出的不礼貌或不友好,不会归咎于是非本族语者的语言不熟练,而会认为是说话人粗野或有恶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和英语语言教学,语用失误的研究都有着切实的意义。首先,它能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更好地了解对方,意识到自己认为得体的言语行为在其他语言的文化氛围里或许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其次,语用失误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交际失误的原因,从而找到调整措施来避免交际冲突。除此之外,它使英语学习者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提高自身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水平。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在礼貌言语行为方面的语用失误,旨在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与不同文化(尤其是其礼貌原则)对礼貌用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两种研究方法。问卷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10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礼貌语语用失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内容涉及7种言语行为的礼貌语:称呼语、问候语、告别语、请求语、拒绝语、道歉语和恭维语及其回应。此外,本论文通过结构式访谈了解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礼貌用语语用失误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找出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礼貌语方面的语用失误的策略。本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礼貌用语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用失误。其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的约定及侧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以及对语用原则不成系统的教学。针对这些造成礼貌用语语用失误的原因,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叁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首先,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将显性文化导入与隐形的文化价值探讨相结合,注重让学生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最后,学生应该合理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将自身融入到地道的语言环境,发现和习得目的语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从而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张景[6](2018)在《对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不同方面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学生从整体上认同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闫桉琪,杨彪,王馨昱,林莹莹[7](2018)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情态动词can的习得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CLEC和LOCNESS语料库,总结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本族语学生在情态动词can使用方面的异同点及存在的错误。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can表示"能力"的基本语义使用较多,而表示"许可"和"推断可能"的深层语义使用很少,同时还存在一些对can的误用和滥用现象,说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can的理解使用还有一定欠缺。(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11期)
钟悦欣,徐晓燕[8](2018)在《显性连接与回避使用: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过渡标记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标记语是语篇构建中不可缺少的连接手段,对英语学习者作文的语篇连贯性有重要影响。对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过渡标记语使用的语料库研究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增补义过渡标记语和比较义过渡标记语的使用上,随年级的变化呈"升—降"趋势;结果义过渡标记语的使用,一直呈显着上升的趋势。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过渡标记语显着偏多,且过度使用非正式场合的过渡标记语,文章呈显性连接的特点;但他们又回避使用学术场合的过渡标记语,文章有口语特点。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本族语者使用过渡标记语的句中位置有较大差异,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把过渡标记语置于句首;而本族语者常把过渡标记语置于句中。研究学生英语写作中过渡标记语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和写作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琼[9](2018)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概要写作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107名中等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在测试条件下撰写的英语概要。结果显示,多数概要没有正确指明原文出处,缺少主题句或主题句要点概括不全面;虽基本能抓住要点、准确反映原文内容,但字数显着超出写作要求,且概括比较弱。因此,应明确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概要写作,以写促读、以写促学。(本文来源于《中国ESP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高倩[10](2018)在《语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包含英语专业在内的某高校多个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情况展开问卷调查,调查从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和文化行为叁个方面展开。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文化认同水平,以及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文化认同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24期)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试中的习作为例,分析该群体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输出情况,研究发现:隐喻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与作文题目无关,但与学生的二语水平及其对隐喻的掌握程度有关;EFL学习者对隐喻的掌握受母语迁移影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概念负迁移对隐喻输出所造成的制约;EFL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其作文中的隐喻密度越大,输出的正确隐喻越多。以上结论也为EFL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隋丽.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名词损耗研究[J].英语教师.2019
[2].王小潞,王艺臻.母语迁移对EFL学习者隐喻输出的制约——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为例[J].外语教学.2019
[3].王佳荔.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重音感知与产出情况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郑素华.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选修课的意义和教学实践——以福州大学海洋学院为例[J].英语广场.2019
[5].胡楠林.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语用失误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张景.对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
[7].闫桉琪,杨彪,王馨昱,林莹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情态动词can的习得情况研究[J].散文百家.2018
[8].钟悦欣,徐晓燕.显性连接与回避使用: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过渡标记语的运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李琼.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概要写作特点研究[J].中国ESP研究.2018
[10].高倩.语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比较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