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致歉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致歉言语行为,冒犯行为,主体态度,语境
致歉言语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关英明[1](2019)在《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致歉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的实施与否、实施方式、实施频率和实施效果等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冒犯行为是致歉的根本原因,是致歉言语行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致歉言语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致歉策略和致歉话语的选择;主体对致歉言语行为的认知态度将影响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致歉主体的年龄、职业和情绪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致歉策略和话语形式的选择;致歉语境中的物理时空、背景知识和交际方式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致歉策略和话语形式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雪瑶[2](2018)在《浅析空乘人员致歉言语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是一种人类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言语行为,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弥补一方的冒犯而进行的弥补性行为,以达到恢复双方和谐友善的关系。近几年,空乘人员向乘客致歉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效果也是大有不同。本文就空乘人员致歉言语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入手,分析其真正的性质和功能,并相应提出在今后客舱服务中该如何选择致歉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修复乘客和空乘人员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2期)
王子嘉[3](2016)在《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从冒犯行为因素、交际主体因素、语境因素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道歉作为言语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这就决定了它的运用受到人自身条件和所处社会背景的制约,所以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是以主体认知为基础,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14期)
刘建楠[4](2015)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致歉言语行为语用迁移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产出中致歉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从汉语中习得的致歉策略是否影响他们在英语中致歉行为的实施。本文的研究问题总体上可概括为:(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实施致歉的言语行为时,语用迁移是否发生?(2)语用迁移和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依据蒋景阳和胡蓉对于Meier“修复工作”理论的完善,总结出以汉语致歉特点为基础的七种致歉策略,它们包括:(1)预防性致歉,(2)高级致歉语,(3)莫须有致歉,(4)躲避致歉,(5)互相致歉,(6)致歉表感谢,(7)打喷嚏致歉语。其中,前两种致歉策略共通于汉英两种语言,而后五种策略则是汉语致歉语独有的特征。本研究采用了一套基于对比的方法验证语用迁移,该方法提供如下叁种证据:组内同质、跨语言一致和语内差异。这叁种证据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证实语用迁移的发生。本研究的参与者为74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中级英语学习者和高级英语学习者。研究工具是根据上述七种致歉策略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问卷分为英汉两个版本,为了避免英汉两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本研究先后进行了两次数据收集。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产出致歉言语行为时,确实受到了基于汉语独有的致歉策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语用迁移的发生。此外,高级英语学习者在致歉策略的选择上和中级英语学习者没有显着性差异。尽管如此,高级英语学习者对上述两种英汉一致的致歉策略的使用正确率均高于中级英语学习者;而对于英汉不一致的致歉策略的使用正确率,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互相致歉,躲避致歉和打喷嚏致歉语方面高于中级英语学习者。本研究结论对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致歉言语行为语用迁移的发生是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习者对英汉文化的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英汉文化间的对比,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并有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关英明,代钰[5](2014)在《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策略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策略是实施致歉言语行为的指导。分析、研究1000多个现代汉语致歉语例,概括出致歉言语行为的六大类策略:陈述冒犯事实、解释冒犯原因、表达歉疚情感、提出补偿措施、保证改过自新、请求对方谅解。其中,表达歉疚情感策略是直接致歉策略,细分为认可责任、直接表达歉意和表达悔恨、痛苦,其他五大类策略是间接致歉策略。(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关英明,刘晶晶[6](2014)在《致歉言语行为主体的角色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言语行为的主体包括致歉方和受歉方。他们都是各自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的复合体。在致歉言语行为中,致歉方为扮演好交际角色,在兼顾自己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十分关注称谓表达。致歉方对受歉方的称谓主要表现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指代称谓和姓名称谓。致歉方的自称主要表现为贬损的自我指称、正常的自我指称、模糊的自我指称。(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关英明,刘晶晶[7](2014)在《致歉言语行为的功能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言语行为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行为,它具有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等功能。在功能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将致歉言语行为分成利人致歉、利己致歉、双赢致歉和虚拟致歉四种类型。(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徐思佳[8](2014)在《致歉言语行为的话语序列与认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礼貌行为,其机理是致歉方在发生冒犯行为后通过言语的方式向受谦方表示歉意;其目的是使交际双方的关系重新获得平衡,满足意向实施者的交际意图。通过对致歉言语行为的线性话语形式序列、话语结构与认知模式的探讨,来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模式探究致歉言语行为实现的动态组合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关英明[9](2014)在《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歉言语行为属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类中的表达类,是我们日常交际中的礼貌言语行为之一,是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一种,可见,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以往对致歉言语行为的研究大都是在某些方面、某个片段上的研究,本文尝试在致歉事件的整体框架下对其展开研究,解读致歉言语行为的实现过程,以期获得对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全面、深刻认知。首先,我们对致歉言语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明确。重新定义致歉言语行为是“在交际主体A、B之间,A由于冒犯、歉疚等原因而引发的,向B表达歉意的补偿性言语行为,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A是致歉方,B是受歉方)。”定义中强调了行为的起因和结果。致歉言语行为的性质是引发性和补偿性,它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是冒犯行为引起的、歉疚心理触发的;它的实施是以补偿为结果,补偿可分为两种情况:抵消损失、消耗和补足缺欠、差额。致歉言语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着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叁种功能。其中,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和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是直接功能,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是间接功能。依据直接功能的分布情况,我们将致歉言语行为分为利人致歉言语行为,利己致歉言语行为,双赢致歉言语行为,虚拟致歉言语行为四类,相对于虚拟致歉言语行为,前叁类可称为真实致歉言语行为,本文重点关注真实致歉言语行为。致歉言语行为的结构包括致歉主体、致歉意图、致歉形式等因素,致歉主体是致歉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分别是致歉方和受歉方。首先,致歉主体是社会主体,具有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其次,致歉主体是交际主体,具有交际角色,交际角色是临时的。致歉方和受歉方都是临时的交际角色,他们的致歉言语行为受其固有的社会角色因素的影响。此外,致歉方是由冒犯方转换交际角色而来的,受歉方是由被冒犯方转换交际角色而来的。致歉意图是致歉言语行为的核心,是致歉言语行为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致歉意图的实现与否是评价致歉言语行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致歉意图是致歉方真诚实施致歉言语行为的内在动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致歉意图的成因主要源于冒犯事实、致歉方内心歉疚、考虑受歉方感受、维护双方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规范制约等五个方面。其中,冒犯行为的发生是促使致歉方产生致歉意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因。认定冒犯行为有两条标准:一是从被冒犯者的角度来认定,这是最重要的标准,被冒犯者的感受对于某个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冒犯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从冒犯者的角度来认定,这是辅助的标准。被冒犯者和冒犯者判断冒犯行为的标准主要是对所在社会群体道德行为准则的习得、认可和个人生活、成长的特殊经历的感触。虽然双方的认定标准来源渠道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每个主体对所在社会群体道德、行为准则的习得、认可具体情况不同以及个人生活、成长的特殊经历不同,所以,他们所把握的具体标准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致歉意图的结构是:致歉[X]。这个图式表示:致歉方有关于“X”的致歉意向,“X”是致歉意向内容。致歉意图作为一个整体,致歉意向及意向内容都是存在的,但在具体的致歉言语表达上,如何选择表现致歉意图结构的语言具有一定差别。致歉意图主要使用致歉标志语标识。致歉言语行为的实施表现为语言形式和与其相伴随的非语言形式。致歉言语行为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为标识致歉意图的语言形式、标识致歉主体的语言形式以及标识致歉度的语言形式。致歉意图必须在致歉事件框架内实现,其实现的过程,也是致歉言语行为意义的建构过程。致歉标志语包括施为动词和人们习以为常的惯用语,如赔罪、道歉、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等,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称谓语一般位于话首,是致歉方对自己及对方交际角色的定位,恰当使用称谓语能营造较好的致歉氛围,收获理想的言后效果。对受歉方的称谓主要表现在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和指代称谓四大系统中的礼貌称谓上。致歉方的自称主要表现为贬损的自我指称,正常的自我指称,模糊的自我指称。致歉度是致歉方在致歉言语行为中表达出的歉意程度。致歉度对于致歉方和受歉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致歉方,致歉度的恰当把握可以避免其无谓损失过多的“面子”,同时,可以实现成功、得体的致歉。对于受歉方,因为遭受了某种程度的冒犯,他(她)对致歉方的致歉度是有所期待的,只有达到或超过他(她)的期待,受歉方才能真正谅解致歉方。但致歉度如果过高于冒犯度,受歉方又会质疑致歉方的交际意图。致歉度与冒犯行为产生的冒犯度密切相关。致歉度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数量象似性原则的指导,采取语言方式中词语、句法、重迭、策略等手段和非语言方式中表情、动作等手段。致歉言语行为的实施将受到冒犯行为因素、致歉方对致歉言语行为的态度、交际主体个人因素及其差别、语境因素等的影响。我们认为冒犯行为是致歉言语行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它既影响其发生的可能性,也制约其发生的方式。致歉方对致歉言语行为的态度主要影响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致歉方对交际主体个人因素及其差别和语境因素的推测、评估主要制约致歉言语行为发生的方式。致歉意图的落实和理解都离不开主体及其自身认知状况的参与。主体的地位、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情绪等以及主体间的社会距离、权势关系、性别差别、年龄差距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致歉方话语形式的选择。语境是语言交际时的时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语用因素,能对表达不充分的话语做出意义补充,影响致歉方语用策略和话语形式的选择。语境包括交际情境、交际背景和交际方式。我们依据对1000多个致歉语例的分析、研究,抽象、概括出致歉言语行为的六大类策略:陈述冒犯事实、解释冒犯原因、表达歉疚情感、提出补偿措施、保证改过自新、请求对方谅解。最后,我们探讨了指导致歉方顺利获得致歉言语行为成功的语用原则:真诚性原则、礼貌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关英明[10](2014)在《致歉语“对不起”的言语行为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起"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致歉语,常用于实施致歉言语行为。通过对搜集到的有关口语语料统计和分析,可以见出"对不起"还参与许多其他言语行为的实施,而且这些言语行为的实现受它出现位置的影响。随着"对不起"被不断广泛而高频地使用,其语义有进一步泛化的趋势,话首是它语义泛化程度最高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4年03期)
致歉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致歉,是一种人类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言语行为,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弥补一方的冒犯而进行的弥补性行为,以达到恢复双方和谐友善的关系。近几年,空乘人员向乘客致歉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效果也是大有不同。本文就空乘人员致歉言语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入手,分析其真正的性质和功能,并相应提出在今后客舱服务中该如何选择致歉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修复乘客和空乘人员之间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歉言语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关英明.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雪瑶.浅析空乘人员致歉言语行为[J].青年文学家.2018
[3].王子嘉.影响致歉言语行为的因素[J].新西部(理论版).2016
[4].刘建楠.中国英语学习者致歉言语行为语用迁移现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
[5].关英明,代钰.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策略类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关英明,刘晶晶.致歉言语行为主体的角色及其实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7].关英明,刘晶晶.致歉言语行为的功能分类[J].文化学刊.2014
[8].徐思佳.致歉言语行为的话语序列与认知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14
[9].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关英明.致歉语“对不起”的言语行为类型[J].北方论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