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角蛋白论文-胡军,付丽,张彬,刘艳红,贾栋

触角蛋白论文-胡军,付丽,张彬,刘艳红,贾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触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莲草直胸跳甲,全长转录组测序,气味结合蛋白,触角

触角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胡军,付丽,张彬,刘艳红,贾栋[1](2019)在《莲草直胸跳甲气味结合蛋白鉴定及其在触角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对其寄主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专一性识别过程中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OBP)的作用,基于莲草直胸跳甲叁代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获得其所有OBP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最大似然法构建莲草直胸跳甲OBP的系统进化树,并通过定量PCR分析这些OBP基因在其触角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鉴定得到53个莲草直胸跳甲AhygOBP基因,所编码蛋白有36个属于Minus-C家族,11个属于Classic家族,5个属于Plus-C家族,1个属于Atypical家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莲草直胸跳甲AhygOBP与其它目昆虫OBP为直系同源。莲草直胸跳甲AhygOBP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将表达量最低的AhygOBP31作为基准1,表达量最高的依次为AhygOBP53、AhygOBP32、AhygOBP13、AhygOBP28、AhygOBP44、AhygOBP45、AhygOBP29、AhygOBP37、AhygOBP24,其中AhygOBP53的表达量是AhygOBP31的106 000倍。推测这些触角中高表达的AhygOBP可能在宿主植物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2](2019)在《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是一类小分子的可溶性蛋白,在昆虫中发挥多种作用。本研究旨在组装中国北方主要草原害虫之一——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触角转录组,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及分析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NA-Seq对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及测序,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应用q PCR分析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和口器的头、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胸部、跗节、翅和腹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转录组,共获得61 62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33 nt,总长度和N50分别为45 175 449和1 130 nt。其中26 064个unigenes(42. 29%)注释到6个数据库(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通过Blast验证、克隆和测序鉴定出17个CSP基因; BlastP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小车蝗CSPs (OasiCSPs)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SPs (LmigCSPs)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CSPs(SgreCSPs)关系最密切。q PCR分析表明,8个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Oasi CSP8在下唇须和下颚须中高表达,而OasiCSP11和Oasi CSP13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OasiCSP15在化学感受器官(触角、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和跗节)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非化学感受器官(去掉触角和口器的头部、胸部、翅和腹部)中的表达量,而OasiCSP12在几乎所有测定的组织中具有相似的表达分布。【结论】OasiCSPs在亚洲小车蝗化学感受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多种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学感受蛋白在亚洲小车蝗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海博,胡镇杰,李定旭,朱品红,董钧锋[3](2018)在《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专性危害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本研究旨在获得该害虫触角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信息,以期寻求有效控制害虫的嗅觉分子靶标。【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OBP基因在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雌雄成虫触角6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0.87 Gb clean reads,各样品的序列长度均达到6.31 Gb。转录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26个推测的悬铃木方翅网蝽OBP基因,其编码蛋白中24个(CcilOBP1-24)属于Classic OBPs,CcilOBP25/26属于Plus-C OBPs;与半翅目其他昆虫相关OBP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CcilOBPs形成独立一簇,少数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直系同源。qPCR分析显示,有11个OBP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中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有9个OBP基因(CcilOBP5/6/9/10/17/18/21/24/25)在雄成虫触角中显着高表达,有2个OBP基因(CcilOBP14/16)在雌成虫触角中显着高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信息,研究结果为生物控制该害虫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候选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吉帅帅,庄翔麟,刘乃勇[4](2018)在《灭字脊虎天牛触角转录组中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掘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成虫触角中的OBP基因,明确OB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平台对灭字脊虎天牛的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BLAST同源搜索的方法鉴定OBP基因,采用RT-PCR技术研究OBP基因的表达谱。【结果】从灭字脊虎天牛的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到24个OBP基因,所有OBP基因均具有全长开放阅读框(123~180个氨基酸)和信号肽序列(16~23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不同OBP间一致性较低,其平均值为19.4%。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9个OBP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Classic OBPs家族;15个OBP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s家族。RT-PCR结果表明,Xqua OBP4、OBP8、OBP18和OBP21在触角特异表达;Xqua OBP2、OBP3、OBP7和OBP20在触角高表达,另外在其他组织中也有表达;其他OBPs基因在检测的两个或多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从灭字脊虎天牛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得到24个OBP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在触角特异或高表达,很可能参与嗅觉功能;部分基因在非嗅觉组织中有表达,很可能具有非嗅觉功能。(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谭静[5](2017)在《中华蜜蜂触角特异化学通讯蛋白CSP1及ASP2与化学配基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昆虫通过其敏锐的化学通讯系统来识别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息物质,并作出反应。在昆虫化学感受系统中,往往存在着两类酸性、低分子量的蛋白,即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和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简称中蜂)善于采集零星蜜源,具有灵敏发达的化学感受系统。触角是蜜蜂重要的化学通讯器官,因此研究中蜂触角特异表达蛋白的生理功能,对于深入了解中蜂化学通讯识别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蜜蜂因受到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高致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新烟碱杀虫剂已被证实即使在亚致死剂量下仍能对蜜蜂嗅觉、化学感受和学习等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发现的几个高丰度表达于工蜂触角的CSPs和OBPs基因和配基结合功能基础上,通过多重荧光光谱实验及热动力学分析它们与相应天然配基以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结合特性,并用分子对接和定点突变技术鉴定了CSP1分别与β-紫罗兰酮和吡虫啉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证实了在亚致死剂量下的吡虫啉仍然能对CSP1与β-紫罗兰酮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对于触角特异表达蛋白OBPs家族成员ASP2进行了基因编辑分析及定点突变实验,并确定ASP2与β-紫罗兰酮和吡虫啉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最后还利用免疫胶体金电镜定位技术对CSP1进行了亚细胞定位,丰富了中蜂触角特异蛋白的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SP1、CSP2、CSP4重组蛋白对花香类物质β-紫罗兰酮,蜂王信息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HOB),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均有较强结合。同步荧光光谱显示,触角特异表达蛋白CSP1的荧光强度主要来源于色氨酸。紫外吸收光谱显示,CSP1与β-紫罗兰酮和吡虫啉的结合模式均为动态结合。圆二色谱结果显示,β-紫罗兰酮的结合会使CSP1蛋白α-螺旋增加,而吡虫啉的结合则会导致CSP1蛋白α-螺旋减少。分子对接模拟了CSP1分别与β-紫罗兰酮和吡虫啉结合的叁维模型。最后,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初步证实了亚致死剂量下的吡虫啉仍可显着降低CSP1与天然配基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2.CSP1配基结合功能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确定和点突变实验。对突变蛋白(CSP1-F44G、CSP1-Q63G和CSP1-F44Y26G)进行了荧光猝灭、热力学及分子对接等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突变体对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均变弱,KA值分别降低了60.82%、46.80%和、51.38%,证明了F44和Q63是维持CSP1与β-紫罗兰酮相互作用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力与静电作用力的重要氨基酸残基。与吡虫啉作用的实验结果发现,对比野生型CSP1,CSP1-F44G的与吡虫啉的KA值较野生型降低了5.1%,CSP1-Q63G和CSP1-F44Y26G反而升高了3.8%和20.1%,突变结果表明与docking预测结果差异较大,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3.中蜂气味结合蛋白ASP2的基因序列可变性验证。对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ASP2进行了T载体克隆,并随机挑取10个单菌落,经测序分析,在10个单菌落中,4个(ASP2-1、4、6、10)与NCBI中上传结果一致,其余6个(ASP2-2、3、5、7、8、9)均发生了一个或多个碱基的变化。其中第97位T突变为C,第30位G突变为T,均出现2过次,猜测ASP2可能有多种基因表型。对10个基因的蛋白序列对比发现,除了ASP2-3,其他9个克隆中碱基的变化并未导致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因此ASP2虽然有多个不同的基因表型,但大多数并不会影响蛋白功能。4.ASP2与配基作用的重要氨基酸位点确定和点突变实验。对ASP2确定了5种突变(K51、S123、Y10、M55和K51Y10)。利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分析显示,与β-紫罗兰酮作用时,五种突变体的KA值分别较野生型下降了从22.69%~43.59%,表明所有预测位点均是ASP2与β-紫罗兰酮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氨基酸。其中,M55下降了43.59%,表明其作用最大。ASP2与吡虫啉结合实验中,S123、Y10和K51Y10的KA值分别较野生型下降了从25.58%~48.37%,而K51的KA值上升了17.12%,表明S123与Y10才是ASP2和吡虫啉的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氨基酸。5.通过对中蜂工蜂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了至少七种感受器,包括:板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Sp),坛形感器sensillum ampullaceum(Sa),钟形感器sensillum campaniform(Scf),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毛形感器A B CD sensilla trichoidea A B CD(St A B CD),其中以板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居多。利用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对CSP1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P1在板形感器的内部以及周围附属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周围附属组织中的表达多于感器内部。免疫电镜结果表明中蜂触角特异蛋白CSP1与ASP2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暗示了触角特异蛋白的功能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丹丹[6](2017)在《核桃举肢蛾触角和足超微结构及气味结合蛋白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Yang)属于鳞翅目织蛾科,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一种主要蛀果性害虫。为了解其触角表面组织超微结构特征及探讨其在物体表面静止和爬行时具有将后足向身体两侧上举、摆动习性的生物学意义。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和足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为深入了解核桃举肢蛾触角嗅觉机制,通过提取核桃举肢蛾触角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其嗅觉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及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I型耳形感器和II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分布及形态上均存在差异。2.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小孔可分为单孔、双孔、叁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触角各节鳞片上小孔的排列及丰富度存在一定规律及差异。3.雌雄成虫前、中及后足均为步行足,后足体表的感受器、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与前、中足并无显着差异,差别在于后足较前足和中足粗壮,后足胫节着生较多披针形鳞片。雌雄成虫足部感受器类型主要有鳞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足部鳞片有多种类型,可分为窄叶形、阔叶形、圆叶形、披针形和锥形鳞片等5种类型。4.通过对触角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共编码了83个嗅觉蛋白:29条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26条嗅觉受体蛋白(olfactory receptor OR),9条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19条亲离子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本研究明晰了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筛选出来多个嗅觉基因,为进一步了解其化学通信系统及开发新的绿色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明确了雌雄虫前、中及后足的形态类型及足表面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后足上举、摆动习性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刘航玮[7](2017)在《绿盲蝽四个触角特异气味结合蛋白配体结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Bt基因棉花的在我国大范围种植显着提高了棉田治理水平,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棉铃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棉田次要害虫绿盲蝽(A.lucorum)数量急剧增加,为害多种经济作物。绿盲蝽嗅觉系统在其寻找寄主、交配及趋避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绿盲蝽嗅觉系统对设计绿盲蝽行为调控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嗅觉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绿盲蝽OBPs的气味识别谱对深入解析绿盲蝽嗅觉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对绿盲蝽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本实验室前期在绿盲蝽鉴定类38个OBPs,本文系统研究了4个触角特异表达的AlucOBPs(AlucOBP14、AlucOBP21、AlucOBP22、AlucOBP24)的配体结合特征,主要内容如下:对4个触角特异表达AlucOBPs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纯化,得到的4个AlucOBPs重组蛋白。利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研究了4个重组蛋白与68种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征,候选配体化合物包括潜在的性信息素及性信息素类似物、萜烯类化合物以及绿叶挥发物。结果发现,AlucOBP14与β-紫罗兰酮,己酸己酯,丁酸辛酯,十二醛能够有效结合。AlucOBP21能够与β-紫罗兰酮,β-石竹烯有效结合。AlucOBP22能与β-紫罗兰酮,β-石竹烯,己酸己酯,丁酸辛酯有效结合。AlucOBP24与β-紫罗兰酮,β-蒎烯有效结合。表明,4个AlucOBPs在绿盲蝽嗅觉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AlucOBP14,AlucOBP22能与性信息素类似物己酸己酯结合,推测这两种AlucOBPs可能同时发挥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和普通气味化合物结合蛋白的双重作用。4个重组AlucOBPs都能与β-紫罗兰酮结合,表明β-紫罗兰酮是AlucOBPs的重要识别配体。另外,利用微量热涌动(MST)技术对AlucOBP21进行了平行功能分析,其结合结果基本与荧光竞争结合试验一致,另外相对于荧光竞争结合试验,MST技术测得的结合谱更加广泛,结合解离常数更小更加灵敏。利用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技术对AlucOBP22的结构和关键功能位点进行分析。以蚜虫MvicOBP3(4Z39)为模板构建AlucOB22叁维结构,利用模建的结构与β-紫罗兰酮,β-石竹烯,己酸己酯,丁酸辛酯进行分子对接试验,寻找关键结合位点。结果表明,6个位点3Asp、5Leu、40Ile、41Met、44Val和45Met可能在与这4个配体小分子结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定点突变试验发现,两个位点5Leu,44Val突变之后,突变体失去了对β-石竹烯,己酸己酯,丁酸辛酯的结合能力,但仍然保留了对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这可能与β-紫罗兰酮特有结构有关。综合表明5Leu,44Val是AlucOBP22分子的关键作用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李广伟,陈秀琳,尚天翠[8](2017)在《黄斑星天牛雌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组织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触角OBPs基因,采用Illumina Hi Seq2500测序平台对雌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及传统测序验证鉴定OBPs基因,半定量PCR检测OBPs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黄斑星天牛雌虫触角中共鉴定到16种OBPs基因,包括11种Minus-C OBPs、3种Classical OBPs和2种Plus-C OBPs。每个蛋白序列其N端均有由16~25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不同亚家族OBPs均具有各自典型保守的Cys残基。黄斑星天牛OBPs之间高度分化,序列相似度在8.00%~48.44%。黄斑星天牛与其他昆虫OBPs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虽然同种或不同物种的OBPs之间高度分化,但大多数OBPs亚家族基因在进化树中仍聚类到独立的进化枝,表明它们具有同源性。16种OBPs在雌虫触角中的表达量差异明显,其RPKM值在12.0~9065.5,其中AnobOBP1、AnobOBP2、AnobOBP3和AnobOBP7在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其他OBPs除在触角中表达外,还在头、胸、腹、足、翅的个别组织中表达,表明OBPs除执行嗅觉生理功能外,还参与其他生命代谢活动。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黄斑星天牛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因保障,也为利用信息化学物质治理钻蛀性害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邓培渊,李俊杰,李玉华,王林青,李长看[9](2016)在《中华蜜蜂触角特异蛋白AcerASP4结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反转录RT-PCR克隆和正确表达了中华蜜蜂AcerASP4基因,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重组AcerASP4蛋白与29种配基结合特性,发现其与辛醛、苯甲醛、顺-茉莉酮、吲哚、苯基乙醇和十六酸甲酯结合,解离常数分别为7.91、10.49、11.89、13.93、26.10、37.31μmol·L~(-1),据此推测AcerASP4参与了中华蜜蜂对这6种气味分子识别的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邓培渊,袁伟,李玉华,王林青,李长看[10](2016)在《小菜蛾触角结合蛋白PxylABP结合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触角结合蛋白(Antennal binding proteins,ABPs)的生理功能,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小菜蛾Pxyl ABP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测定其与29种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并运用Auto Dock 4.2进行Pxyl ABP蛋白和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xyl ABP与异硫氰酸丙烯酯、己醛、己烷、2-己酮、吲哚和β-紫罗兰酮结合,解离常数分别为0.91,1.81,1.17,2.71,2.74,14.95μmol/L;分子对接显示,Tyr100与异硫氰酸丙烯酯形成1个氢键。说明Pxyl ABP参与了小菜蛾识别十字花科蔬菜和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触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是一类小分子的可溶性蛋白,在昆虫中发挥多种作用。本研究旨在组装中国北方主要草原害虫之一——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触角转录组,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及分析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NA-Seq对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及测序,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应用q PCR分析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和口器的头、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胸部、跗节、翅和腹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转录组,共获得61 62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33 nt,总长度和N50分别为45 175 449和1 130 nt。其中26 064个unigenes(42. 29%)注释到6个数据库(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通过Blast验证、克隆和测序鉴定出17个CSP基因; BlastP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小车蝗CSPs (OasiCSPs)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SPs (LmigCSPs)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CSPs(SgreCSPs)关系最密切。q PCR分析表明,8个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Oasi CSP8在下唇须和下颚须中高表达,而OasiCSP11和Oasi CSP13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OasiCSP15在化学感受器官(触角、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和跗节)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非化学感受器官(去掉触角和口器的头部、胸部、翅和腹部)中的表达量,而OasiCSP12在几乎所有测定的组织中具有相似的表达分布。【结论】OasiCSPs在亚洲小车蝗化学感受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多种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学感受蛋白在亚洲小车蝗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角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胡军,付丽,张彬,刘艳红,贾栋.莲草直胸跳甲气味结合蛋白鉴定及其在触角中的表达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9

[3].杨海博,胡镇杰,李定旭,朱品红,董钧锋.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鉴定[J].昆虫学报.2018

[4].吉帅帅,庄翔麟,刘乃勇.灭字脊虎天牛触角转录组中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5].谭静.中华蜜蜂触角特异化学通讯蛋白CSP1及ASP2与化学配基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7

[6].陈丹丹.核桃举肢蛾触角和足超微结构及气味结合蛋白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7].刘航玮.绿盲蝽四个触角特异气味结合蛋白配体结合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8].李广伟,陈秀琳,尚天翠.黄斑星天牛雌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组织分布[J].生态学杂志.2017

[9].邓培渊,李俊杰,李玉华,王林青,李长看.中华蜜蜂触角特异蛋白AcerASP4结合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邓培渊,袁伟,李玉华,王林青,李长看.小菜蛾触角结合蛋白PxylABP结合模式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6

标签:;  ;  ;  ;  

触角蛋白论文-胡军,付丽,张彬,刘艳红,贾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