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表面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肛周脓肿皮肤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疗效
皮肤表面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诗君,岳毅刚,邵家松[1](2018)在《小儿肛周脓肿表面皮肤切除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小儿肛周脓肿表面皮肤切除术和单纯切开引流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小儿肛周脓肿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实施脓肿表面皮肤切除术,对照组实施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愈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研究组治愈率为89.58%(4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33/48)(P<0.05)。研究组肛门部分功能失禁、肛门完全功能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4.17%(2/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3%(10/48)(P<0.05)。结论:小儿肛周脓肿表面皮肤切除术疗效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复发情况均优于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静[2](2018)在《从循经感传前后皮肤表面温度和电位的变化分析经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循经感传前后经脉线路上穴位皮肤表面温度和电位的变化,以此来验证导师关于“经脉本质”假说中“只有筋膜呈现线性兴奋的时候对应的皮肤表面才能表现出“高温”和“高电位”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皮肤也是一种‘特化的筋膜’”,从而分析经脉的特征。方法:实验一:观察感传出现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共选取15名受试者,选1名受试者,沿背部的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走罐,采集走罐前、走罐后即刻、去3分钟及去5分钟背部红外热像图,比较走罐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分别选取3名受试者,对其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小腿部足少阳胆经、前臂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刺,运用电针短程接力的方法进行循经诱导,直至产生循经感传,分别采集针刺前、起针后即刻及去叁分钟红外热像图,比较循经感传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选穴:足太阳膀胱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手阳明大肠经: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叁里。选5名受试者,快速的做100次腿部拉伸,分别采集拉伸前、结束即刻、5分钟及10分钟下肢膀胱经腿红外热像图,比较拉伸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选穴:足太阳膀胱经:殷门、委中、合阳、承筋、承山。实验二:观察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变化:运用BL-420F生物机能试验系统进行感传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探测。将大椎穴作为参考电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经穴,以及非经脉线上的叁个刺激点作为探测点进行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探测。针刺后运用循经叩击刺、循经针刺诱导及循经电针短程接力诱导的方式,使其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整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选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叁里。非经穴:非经穴一:阳溪与阳池连线的中点处。非经穴二:偏历与支沟连线的中点处。非经穴叁:温溜与叁阳络连线的中点处。结果:实验一:观察感传出现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1)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的结果:通过对走罐前后、去3分钟及去5分钟,皮肤平均温度值的比较,走罐后平均温度值上升,去3分钟后平均温度值明显上升,去5分钟后平均温度值降低,但仍高于走罐前平均温度值。(2)(1)背部膀胱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1名继续降低,另2名较即刻回升,但仍未超过感传前。(2)小腿部胆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1名继续降低,2名较即刻稍回升,其中1名超过感传前。(3)前臂大肠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人均出现回升,1人超过感传前,另2人未超过感传前。(3)腿部拉伸:运动拉伸后,腿后部肌群酸沉,类似“感传”的感觉。分析比较拉伸前、结束即刻、去5分钟及去10分钟的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5名受试者拉伸后即刻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降低;去5分钟有3名受试者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升高;去10分钟5名受试者均升高,其中有3名受试者的平均值高出拉伸前。实验二:观察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变化:通过对手阳明大肠经循经感传前后电位值、非经脉线上的叁个刺激点感传前后电位值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可知,刺激前和得气后的电位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脉皮肤表面走罐可以诱发循经的“高温带”;刺激对应经脉皮肤下的深筋膜,皮肤表面反而出现“低温带”。2.传统经脉对应皮肤表面在“安静”状态下,没有“高电位”特征,只有在“感传时”才能呈现“高电位”。3.对非经脉进行刺激出现后亦可引起电位升高的变化,说明了在筋膜类组织上诱导出线性的兴奋,会表现出与“传统经脉”相同的特征。4.如果导师的“经脉本质假说”理论被证实,为中医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能够指导目前临床上出现的其他针灸系列疗法,例如:揿针、筋针、腹针、脐针、浮针、皮内针、干针、激疼点针刺,等。(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30)
甘瑶,何聪芬,贺可可,李欣超,贾焱[3](2018)在《基于脂质组学的青年女性早晚面部皮肤表面脂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脂质组学的面部皮肤表面脂质(SSL)采集、检测及分析方法。通过脂质组学方法采集和检测同一组青年女性早晚不同时间的SSL,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晚面部SSL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分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早晚面部SSL的八大类脂质成分和含量均有差异,且常见的甘油叁酯、甘油二酯和神经酰胺等脂质成分也有不同,提示这些差异脂质可能与不同节律下的皮肤状态有关。(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吕峻闽,梅少环,缪春池[4](2016)在《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人脸皮肤表面色斑评估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医学美容领域开始研究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新方法来进行人脸面部色斑的评估——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皮肤表面色斑的检测。利用此方法提取的色斑特征参数在评估色斑时,相较于传统的方法而言有着可信度较高、成本代价小的优点。本文先采用了灰度变换、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区域标记、freeman链码以及边缘检测等方法来提取图像中色斑的特征参数;再通过观察法来分析利用本文的方法提取到的特征参数在评估色斑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06期)
姚雪,刘文丽,裴广倩,童贻刚,罗亚平[5](2016)在《宏基因组靶向测序分析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方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筛选出尽可能真实反映含量较低的皮肤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使用多因素多水平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分析DNA提取、PCR扩增、样品采集、测序过程中各种实验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样品采集方面,筛选出了最佳的采集拭子与采集液体;在DNA提取方面,筛选出了最佳的前处理方法及试剂盒种类;在PCR反应方面,筛选出了最佳的模板浓度及退火温度;在测序方面,筛选出了合适的测序深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条件筛选,确定了适合分析低含量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特征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人类手掌面皮肤。(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冯涛,王旭梅,吴心怡,霍卫荣,吴颖[6](2012)在《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用于血液病患儿腰椎穿刺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穿刺是血液病患儿常用的检查治疗技术之一,它贯穿化疗的整个过程。由于腰椎穿刺具有一定的痛苦,患儿会有紧张、恐惧情绪,常由于反抗剧烈导致穿刺失败,而血液病患儿具有血小板低、出血不易控制等特点,操作的一次成功和操作本身同样重要。为了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提高穿刺成功率,我病房自2001年对首次穿刺时反抗强烈的40例患儿选用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静脉诱导麻醉进行腰椎穿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2年12期)
冯涛,王旭梅,吴心怡,霍卫荣,吴颖[7](2011)在《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用于血液病患儿腰椎穿刺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穿刺是血液病患儿常用的检查治疗技术之一,它贯穿了化疗的整个过程,由于腰椎穿刺具有一定的痛苦,患儿会有紧张恐惧情绪,往往由于反抗剧烈导致穿刺失败,而血液病患儿具有血小板低、出血不易控制等特点,操作的一次成功和操作本身同样重要,为(本文来源于《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6-12)
蒋大林,张泓[8](2006)在《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图像的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图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和检测.为了比较治疗前后图像的变化,计算了毛细血管的管径、长度和密度等参数.利用此方法对雀斑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图像分析的正确率达到90%,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柳朋生,郑家润[9](2000)在《分析皮肤表面局部解剖的测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平滑度评价已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在美容研究领域。目前在评价皮肤平滑度方面已建立了一些方法 ,但最近推出的新方法反映出要更精确和实用的需求。在角质层表面超微结构的基础研究中扫描电镜是一种适用方法。一种直接的方法是活体皮肤表面评价。与之相似的间接法则是应用皮肤复制品作光学面形测量。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为透光度面形测量皮肤影像仪 ,用于显示皮肤病的皮肤显微立体特征 ,或者在应用化妆品或药品后对皮肤表面局部解剖作时间 -依赖的动态测量。(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期刊2000年04期)
周涛红[10](1996)在《湿润烧伤膏治疗表面皮肤擦伤68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润烧伤膏治疗表面皮肤擦伤68例临床分析临汾地区人民医院(041000)周涛红我急诊科自1995年5月以来,采用湿润烧伤膏用于表面皮肤擦伤。并与同期对伤口使用外科清创术后涂沫龙胆紫等进行临床比较,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1996年06期)
皮肤表面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循经感传前后经脉线路上穴位皮肤表面温度和电位的变化,以此来验证导师关于“经脉本质”假说中“只有筋膜呈现线性兴奋的时候对应的皮肤表面才能表现出“高温”和“高电位”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皮肤也是一种‘特化的筋膜’”,从而分析经脉的特征。方法:实验一:观察感传出现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共选取15名受试者,选1名受试者,沿背部的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走罐,采集走罐前、走罐后即刻、去3分钟及去5分钟背部红外热像图,比较走罐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分别选取3名受试者,对其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小腿部足少阳胆经、前臂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刺,运用电针短程接力的方法进行循经诱导,直至产生循经感传,分别采集针刺前、起针后即刻及去叁分钟红外热像图,比较循经感传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选穴:足太阳膀胱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手阳明大肠经: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叁里。选5名受试者,快速的做100次腿部拉伸,分别采集拉伸前、结束即刻、5分钟及10分钟下肢膀胱经腿红外热像图,比较拉伸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选穴:足太阳膀胱经:殷门、委中、合阳、承筋、承山。实验二:观察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变化:运用BL-420F生物机能试验系统进行感传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探测。将大椎穴作为参考电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经穴,以及非经脉线上的叁个刺激点作为探测点进行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探测。针刺后运用循经叩击刺、循经针刺诱导及循经电针短程接力诱导的方式,使其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整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选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叁里。非经穴:非经穴一:阳溪与阳池连线的中点处。非经穴二:偏历与支沟连线的中点处。非经穴叁:温溜与叁阳络连线的中点处。结果:实验一:观察感传出现前后对应体表温度的变化:(1)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的结果:通过对走罐前后、去3分钟及去5分钟,皮肤平均温度值的比较,走罐后平均温度值上升,去3分钟后平均温度值明显上升,去5分钟后平均温度值降低,但仍高于走罐前平均温度值。(2)(1)背部膀胱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1名继续降低,另2名较即刻回升,但仍未超过感传前。(2)小腿部胆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1名继续降低,2名较即刻稍回升,其中1名超过感传前。(3)前臂大肠经感传前后温度变化:3名受试者起针后即刻的标线温度均较感传出现前降低;起针3分钟后人均出现回升,1人超过感传前,另2人未超过感传前。(3)腿部拉伸:运动拉伸后,腿后部肌群酸沉,类似“感传”的感觉。分析比较拉伸前、结束即刻、去5分钟及去10分钟的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5名受试者拉伸后即刻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降低;去5分钟有3名受试者对应皮肤平均温度值升高;去10分钟5名受试者均升高,其中有3名受试者的平均值高出拉伸前。实验二:观察感传出现前后穴位皮肤电位值的变化:通过对手阳明大肠经循经感传前后电位值、非经脉线上的叁个刺激点感传前后电位值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可知,刺激前和得气后的电位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脉皮肤表面走罐可以诱发循经的“高温带”;刺激对应经脉皮肤下的深筋膜,皮肤表面反而出现“低温带”。2.传统经脉对应皮肤表面在“安静”状态下,没有“高电位”特征,只有在“感传时”才能呈现“高电位”。3.对非经脉进行刺激出现后亦可引起电位升高的变化,说明了在筋膜类组织上诱导出线性的兴奋,会表现出与“传统经脉”相同的特征。4.如果导师的“经脉本质假说”理论被证实,为中医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能够指导目前临床上出现的其他针灸系列疗法,例如:揿针、筋针、腹针、脐针、浮针、皮内针、干针、激疼点针刺,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表面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刘诗君,岳毅刚,邵家松.小儿肛周脓肿表面皮肤切除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2].马静.从循经感传前后皮肤表面温度和电位的变化分析经脉特征[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3].甘瑶,何聪芬,贺可可,李欣超,贾焱.基于脂质组学的青年女性早晚面部皮肤表面脂质差异分析[J].日用化学工业.2018
[4].吕峻闽,梅少环,缪春池.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人脸皮肤表面色斑评估的可行性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
[5].姚雪,刘文丽,裴广倩,童贻刚,罗亚平.宏基因组靶向测序分析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方法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6
[6].冯涛,王旭梅,吴心怡,霍卫荣,吴颖.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用于血液病患儿腰椎穿刺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2
[7].冯涛,王旭梅,吴心怡,霍卫荣,吴颖.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用于血液病患儿腰椎穿刺的效果分析[C].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1
[8].蒋大林,张泓.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图像的检测与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
[9].柳朋生,郑家润.分析皮肤表面局部解剖的测量技术[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
[10].周涛红.湿润烧伤膏治疗表面皮肤擦伤68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