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方言论文-陈瑶,陈泽平

祁门方言论文-陈瑶,陈泽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祁门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徽语,祁门方言,完成体标记,语法化等级

祁门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陈泽平[1](2018)在《安徽祁门方言完成体标记“着”“失”“掉”》一文中研究指出徽语祁门方言的完成体标记有"着""失""掉"叁个。它们在某些语境中可以互相交替,还可以有规律地互相重迭,但在其他一些语境中则存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差异。本文对比性地描写它们的共时表现,分析其语法化程度差异,最后讨论它们的来源以及语法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8年02期)

王琳[2](2013)在《祁门箬坑方言长元音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门箬坑方言,属于徽语的祁婺片,除具有徽语的一些典型特点外,最突出的是具有成系统的长元音韵母。长元音现象在粤语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存在,在其它方言中较少,解析祁门箬坑方言的长元音与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中长元音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与周围方言的比较探讨其形成原因。这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方言中的长元音现象。(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瑶[3](2011)在《徽语祁门方言中的名词后缀“-n”和“la~0”》一文中研究指出祁门方言的名词词缀"-n"和"la0",在分布上呈互补趋势,功能及组合能力上则各有特色。在对"-n"和"la0"的分布范围、语法功能进行细致描写后,本文对这两个词缀的来源及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东方语言学》期刊2011年02期)

陈瑶[4](2011)在《徽语祁门方言的复数标记“大家”和“旺”》一文中研究指出徽语祁门方言中存在两个复数标记:"大家"、"旺",这两个复数标记在语法功能、语义上同中有异。"大家"还保留一定的词汇意义,而"旺"的虚化程度较高,其本字应为"物"。"物"的复数标记之用法乃由"物"的"人"之义项引申发展而来。(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陈瑶[5](2011)在《徽语祁门方言可能式“得”字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琳[6](2010)在《祁门箬坑方言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祁门箬坑方言,位于赣语与徽语的交界地带,语音特点十分突出,到目前为止尚无人涉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箬坑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梳理,并简单归纳分析了音韵特点,为徽州方言研究补充一些材料。(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陈瑶[7](2008)在《祁门方言方位词“着”的来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t■‘■]在祁门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较重的词,它有方位介词、动态助词、方位词、语气词四类用法。从认知角度探讨方位词"着"的来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上"、"沿"等词集动词、方位词用法于一身的现象,可以看出方位词"着"[.t■‘■]与方位介词"着"[.t■‘■]一样是源于附着义的动词"着"[t■‘■33]。(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王琳[8](2007)在《祁门(箬坑)方言语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箬坑方言,位于赣语与徽语的交界地带,特点突出,到目前为止尚无人涉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箬坑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描写,归纳音系并分析音韵特点。然后针对祁门箬坑方言中的两种特殊的语音现象——中折调和长元音进行专题讨论:中折调问题,首先对箬坑方言的中折调现象进行描写,包括发音特点、声调分布、在语流中的表现和发展演变,然后根据中折调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讨论中折调的界定、地域分布、发音特点、在方言中的功能、形成原因、发展趋向等;长元音问题,首先对箬坑方言的长元音进行描写,包括发音特点和中古来源,然后具体讨论长元音的基本概念、地域分布、箬坑方言长元音的特殊性、形成原因及与周围方言的比较。(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7-06-01)

陈瑶[9](2006)在《祁门境内方言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门方言属于徽语。徽语与在地域上相邻的赣方言和江淮方言等差别极大,与吴方言也有区别,其系属在语言学界尚存争议。祁门县境内方言差异亦较明显,通话程度很低,没有通行的强势土话。自上个世纪叁十年代始,虽有学者论及祁门方言,但都只以祁门城区话为描写对象。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基础上,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将祁门境内的方言分为六片,并通过这六片(七点)的对比研究,探讨六片(七点)方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及其成因。 语音部分,主要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七个方言点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 词汇部分则以共时比较的方法考察七个方言点的词汇差异体现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语法部分则选了十个小语法专题来论述城区话的语法特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4-01)

陈瑶[10](2006)在《祁门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祁门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方式主要包括偏正式、附加式、重迭式、后补式,体现出它们不同于普通话和其它方言的特色。(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祁门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祁门箬坑方言,属于徽语的祁婺片,除具有徽语的一些典型特点外,最突出的是具有成系统的长元音韵母。长元音现象在粤语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存在,在其它方言中较少,解析祁门箬坑方言的长元音与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中长元音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与周围方言的比较探讨其形成原因。这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方言中的长元音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祁门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陈瑶,陈泽平.安徽祁门方言完成体标记“着”“失”“掉”[J].方言.2018

[2].王琳.祁门箬坑方言长元音现象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

[3].陈瑶.徽语祁门方言中的名词后缀“-n”和“la~0”[J].东方语言学.2011

[4].陈瑶.徽语祁门方言的复数标记“大家”和“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陈瑶.徽语祁门方言可能式“得”字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

[6].王琳.祁门箬坑方言音系[J].黄山学院学报.2010

[7].陈瑶.祁门方言方位词“着”的来源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8

[8].王琳.祁门(箬坑)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9].陈瑶.祁门境内方言的对比研究[D].贵州大学.2006

[10].陈瑶.祁门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J].黄山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祁门方言论文-陈瑶,陈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