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卧位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推拿,颈源性眩晕,椎动脉
卧位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孟利锋,贺竟哲,杜江[1](2019)在《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和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9-2017-08就诊的11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将55例进行推拿治疗者设为对照组,55例采取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者设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双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为(15.51±4.26)分,显着低于联合组的(18.29±4.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双侧椎动脉Vs、Vd均小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显着低于联合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采取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治疗,可有效提高其肢体功能、改善双侧椎动脉Vs、Vd的血流情况,从而促进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诸红萍,王蓉,徐桂花[2](2018)在《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老年人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改良后Epley管石复位法及改良Semont管石复位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17%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05,P=0.00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3%明显高于治疗组的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8,P=0.046)。结论: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36期)
李冠彦,张盛强,朱干,高群兴,李明明[3](2018)在《活血通络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活血通络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及对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收治的CSA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抽签原则分成观察组(n=53)以及对照组(n=52)。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活血通络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颈椎功能变化情况、动脉血流速度以及颈椎屈伸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颈椎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颈椎屈伸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CSA的疗效较好,有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流速度以及颈椎病理状况。(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6期)
区志坚[4](2018)在《养血舒筋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养血舒筋汤和尼莫地平分别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2例。在观察组中采用养血舒筋汤,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尼莫地平,两组同时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测定的椎动脉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血管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TCD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舒筋汤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和TCD相关指标,临床上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13期)
徐创龙,唐春兰,刘红平,富雅丽,曹玉凤[5](2017)在《卧位调衡手法联合颈部五禽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卧位调衡手法联合颈部五禽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卧位调衡手法联合颈部五禽操治疗,推拿治疗组采用常规颈椎推拿手法治疗,均治疗2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治疗20 d后及治疗结束后10 d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田中靖久等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疼痛程度和临床综合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2例患者和推拿治疗组1例患者未能坚持完成治疗予以剔除。治疗及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5.000,P=0.000);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0.970,P=0.000;F=7.950,P=0.000)。治疗前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9±0.74)分,(8.37±0.70)分,t=0.517,P=0.606];治疗10 d后、治疗20 d后及治疗结束后10 d时联合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推拿治疗组[(4.58±1.30)分,(5.20±0.82)分,t=2.820,P=0.006;(1.17±1.10)分,(2.71±1.22)分,t=5.207,P=0.000;(0.67±0.34)分,(1.51±1.21)分,t=3.235,P=0.002]。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7.110,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临床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2.456,P=0.000),治疗后2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1.074,P=0.428)。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463,P=0.089)。结论:卧位调衡手法联合颈部五禽操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其效果优于常规颈椎推拿手法,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短期综合疗效与常规颈椎推拿手法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7年06期)
刘东钱,胡迪,尚荣安,栾彦军[6](2017)在《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影响。方法:将我院脊柱骨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患者,按就诊序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组经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0,P=0.000<0.05);2组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t=-0.642,P=0.6212>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5,P=0.004<0.05);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对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改善明显,治疗方法简便可行,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7年01期)
余红超,郭中华,董博,李小群,孙菊[7](2016)在《针刀整体松解术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针刀整体松解术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9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应用针刀整体松解术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45例应用传统推拿手法,7~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较传统推拿手法效果明显,且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27期)
王亮,唐强,赵中才,高莉,符丽娜[8](2016)在《小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小针刀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配合TDP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结论:小针刀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杨兴伟[9](2016)在《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的疗效依据和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Vs、Vd的血流变化及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改变,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症状与功能总积分、眩晕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症状与功能总积分,眩晕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但观察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TCD数据: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Vs、Vd数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双侧椎动脉Vs、Vd值进行组间比较,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2.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能增加椎动脉供血,有效增加脑部供血。3.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期刊2016-05-01)
周秋云[10](2016)在《卧位牵引结合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卧位牵引结合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加手法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纯采用牵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82.0%,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观感觉、上肢肌力和上肢腱反射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但治疗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结合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二者共奏温经散寒、舒筋缓急、通络止痛之功,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卧位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老年人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改良后Epley管石复位法及改良Semont管石复位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17%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05,P=0.00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3%明显高于治疗组的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8,P=0.046)。结论: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卧位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孟利锋,贺竟哲,杜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联合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
[2].诸红萍,王蓉,徐桂花.半卧位翻身训练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
[3].李冠彦,张盛强,朱干,高群兴,李明明.活血通络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4].区志坚.养血舒筋汤联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
[5].徐创龙,唐春兰,刘红平,富雅丽,曹玉凤.卧位调衡手法联合颈部五禽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7
[6].刘东钱,胡迪,尚荣安,栾彦军.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
[7].余红超,郭中华,董博,李小群,孙菊.针刀整体松解术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
[8].王亮,唐强,赵中才,高莉,符丽娜.小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
[9].杨兴伟.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
[10].周秋云.卧位牵引结合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6
标签:颈椎卧位多向调整手法; 推拿; 颈源性眩晕; 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