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习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习语,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方法,分析
隐喻习语论文文献综述
龙东林[1](2016)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中国隐喻习语的翻译方法分析——以“洪荒之力”的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多维度适应原则出发,对2016年奥运会后各国英文媒体对"洪荒之力"这一中国隐喻习语的英译版本进行翻译策略分析,从而验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国隐喻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付鸣芳[2](2016)在《《红楼梦》中隐喻习语会话含义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对存在对等习语的隐喻习语的翻译虽然汉英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性,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方面总有共通或相似之处,因此如上所述,汉语中有些隐喻习语是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或相似表达法。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这样的隐喻习语,译者自然选择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例如第二十五回中:原文: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译文:This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the old lady's anger.(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17期)
肖宇[3](2015)在《隐喻习语中带音韵的习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词汇教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语义延伸和语音延伸。英语习语学习的有效性也涉及这两个方面:语义和语音。与语义相关的是习语的意义与组成习语的词汇意义有差异;与语音相关的是习语的音韵特点。迄今为止,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的语义理据上,而对语音理据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发现,押头韵等具有音韵现象的习语,更易被学生记忆;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和注意习语的隐喻义和音韵现象,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记忆习语。鉴于此,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四川石化仓储部四个班级的员工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习语隐喻义和音韵现象是否对学习者学习习语具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1)学习具有押头韵习语的实验组比学习不带押头韵的习语的控制组成绩更好;2)教师介入让学生注意押头韵的实验组比没有教师介入的控制组表现更好;3)教师介入给予隐喻义解释的实验组比没有教师介入的控制组成绩更好。由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指出习语的隐喻义,同时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习语的音韵现象及其分类,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习语和其它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率地学习习语及其它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5-04-01)
方媛媛[4](2013)在《中国大学生对英语隐喻习语理解迁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回顾剖析习语迁移的研究缺口,以问卷和有声思维法验证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习语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揭示了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正确理解率以及迁移度的相关关系,并从认知视角探讨了迁移发生的心理机制并绘制了隐喻习语理解路径模型。(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蔡清青[5](2013)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金融时报》中隐喻习语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隐喻习语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隐喻习语所独有的生动简练使新闻报道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并创造出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隐喻习语的恰当翻译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是一项极具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它不只是词语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到目前为止,专门以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翻译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和分析不多。本文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和举例分析的方法,根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研究以英国《金融时报》为例的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最佳翻译。根据2004年出现的这一理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以原文和译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作者从英国《金融时报》中收集英语隐喻习语,进行总结分类,并将它们在FT中文网中相应的译文与之进行比较分析。作者针对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一是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二是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叁个维度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通过分析,本文得出针对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活动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生态环境,需要译者的努力维护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3-03-01)
马晓媛[6](2013)在《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隐喻习语汉译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语是人类语言中常见的话语类型,在语言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常被认为是语言的精华,其结构简洁,意蕴不凡。各民族的语言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且大部分都是隐喻性的,如何准确通顺地翻译好习语对跨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习语汉译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就是习语中所包含的大量隐喻。因此,英语隐喻习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分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如何把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针对英语习语中的隐喻现象,该论文尝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语隐喻习语为语料,对英语隐喻习语的翻译过程进行解读。旨在为英语隐喻习语翻译的认知过程提供科学可行的框架模式,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隐喻习语汉译的可行性。通过其中的叁种主要的概念整合网络,总结出概念整合网络框架下英语隐喻习语的翻译策略,为英语习语翻译提供新视角。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探讨了为什么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应用到英语隐喻习语的汉译中;概念整合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解释了英语隐喻习语的汉译过程和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有哪些有效的针对英语隐喻习语汉译的翻译策略。经过具体实例论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隐喻习语汉译过程有一定的解释力;并可以为英语隐喻习语汉译的认知过程提供有效翻译框架;针对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下指导的具体翻译实例,依据文化导向或读者导向,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隐喻习语翻译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概念整合理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英语习语的翻译研究也有帮助。虽然概念整合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文体的翻译实践当中,但对隐喻习语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探讨了英语隐喻习语汉译的可行性,在充分理解其深层的隐喻意义基础上,探究出隐喻习语的翻译方法,并且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求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来增强隐喻习语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英汉翻译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陈晓东[7](2012)在《会议口译中隐喻习语的ICM认知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中的理解表现了译员与众不同的思维运作和"职业化"的认知方式。理念化认知模型(ICM)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模式化的心理构建。汉语隐喻习语具有形象生动、言浅旨丰的特点,为会议口译交际中的高频词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实时语料的采集,结合ICM进行分析,比较ICM对等、ICM缺失和ICM重合叁种认知模型,提出了隐喻习语在英译过程中ICM的不同处理方式,即"完全植入新型ICM、部分植入新型ICM和ICM零植入"叁种处理模式以及针对不同关系所采取的分类译法。(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11期)
张小奎[8](2012)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隐喻习语研究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这一术语从心理学进入到认知语言学,而后又逐渐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中。翻译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涉及到人对语言符号的认知理解。语言作为认知过程的产物,能够反映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或信念而形成的概念结构。隐喻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具有强烈的文化特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而隐喻习语的翻译不止是两种语码的简单转换,更多的是要探究隐喻习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呈现的诸多差异。这些异同及其理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注意。然而,目前可得到的文献显示少有研究者从框架语义学视角对英汉隐喻习语进行系统性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运用认知框架对英汉隐喻习语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并试图实现以下两个研究目的:(1)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为英汉隐喻习语的异同提供一种新的认知阐释;(2)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索英汉隐喻习语的翻译策略。框架语义学认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型,是连接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并与某个特定的语言形式相关联,从而建立起一个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协调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则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支撑点。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就是看译者在目的语中所采用的语言表达式能否激活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由于隐喻习语是基于文化约定俗成的表达式,其认知框架在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译者必须在目的语中对框架进行加工重构以避免框架成分之间的冲突。隐喻习语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认知框架视角的探讨却并不多见。本文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入手,首先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性习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了英汉隐喻习语在喻体方面的异同及其在框架借用层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其次把认知框架的理论应用到英汉隐喻习语的翻译实践中,集中探讨了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过程,隐喻习语翻译应遵从的叁原则和英汉隐喻习语翻译的四种策略。(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2-05-01)
罗珊,牛新生[9](2012)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03期)
肖志清,双文庭[10](2012)在《英语隐喻习语文化探源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习语是结构稳定、语义特殊的短语或句子,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以及时髦语、俚语等等。习语是文化的积淀,是英语词汇的精华,掌握习语是突破英语学习瓶颈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国内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看重词汇量而忽略了习语的习得;二是不重视各类习语的文化语义探源。通过对某些隐喻习语的文化理据等方面的探究,提出一方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重视各类习语的教学,尤其要重视英语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并注重文化词源的导入和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2年02期)
隐喻习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对存在对等习语的隐喻习语的翻译虽然汉英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性,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方面总有共通或相似之处,因此如上所述,汉语中有些隐喻习语是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或相似表达法。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这样的隐喻习语,译者自然选择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例如第二十五回中:原文: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译文:This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the old lady's ange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习语论文参考文献
[1].龙东林.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中国隐喻习语的翻译方法分析——以“洪荒之力”的英译本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6
[2].付鸣芳.《红楼梦》中隐喻习语会话含义的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3].肖宇.隐喻习语中带音韵的习语教学的实证研究[D].西华大学.2015
[4].方媛媛.中国大学生对英语隐喻习语理解迁移的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蔡清青.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金融时报》中隐喻习语翻译[D].长春理工大学.2013
[6].马晓媛.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隐喻习语汉译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7].陈晓东.会议口译中隐喻习语的ICM认知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8].张小奎.框架语义学视角下英汉隐喻习语研究与翻译[D].广州大学.2012
[9].罗珊,牛新生.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10].肖志清,双文庭.英语隐喻习语文化探源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