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获取类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获取类动词,高频搭配,类联接,语义特征
获取类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娇[1](2018)在《现代汉语获取类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汉语获取类动词中使用率和留学生偏误率较高的“得到”“获得”“取得”“获取”“收获”“接收”“收到”七个获取类动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用法和语义方面的异同。并且,以留学生偏误语料库为基础,我们对获取类动词偏误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在用法层面,我们考察了获取类动词的高频搭配词和类联接情况。通过对高频共现词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获取类动词的宾语以抽象名词为主,做状语的修饰词以副词为主。不同获取类动词在宾语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积极性和消极性上都具有一定差异。在类联接的考察上,我们将获取类动词左联接和右联接情况分别进行对比,考察获取类动词句法形式的不同。其中,“得到”的类联接形式最丰富,且获取类动词在“动词+修饰性成分+名词”这一类联接中表现出一致性,其他类联接情况各具异同。在语义层面,我们以BCC语料库为基础,依据第一章总结的高频搭配词及类联接情况,详细地描述获取类动词及其宾语的语义特征。我们发现,本文所考察的获取类动词都具有[+有意识]、[+抽象性]、[+积极性]、[+主动性]、[+程度中等或较浅]、[+非延续性]、[+可计量]的语义特征;在[+无意识]、[+具体性]等语义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别,宾语的语义类别也各不相同。最后一章中,我们先是对获取类动词的词典释义进行考察,结合前两章分析的结果,对词语释义做出适当的补充。然后,我们对获取类动词偏误的类别及成因进行了简单分析。获取类动词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动词误代和宾语错漏,其中,因用法相近而语义不同的动词误代最为常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相关教材以及获取类动词的教学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严俊彤[2](2017)在《基于HSK语料库的获取类动词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类,从词义概括的角度对动词进行分类,可以将具有"获得"、"得到"、"取得"一类意义的动词归为获取类动词。学界对给予类动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描述,但对相对的获取类动词则论述较少,尤其在获取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拟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获取类动词偏误情况,归纳留学生在学习运用获取类动词时存在的偏误类型并且探讨成因,研究现有教材中关于获取类动词的教学设计情况,为获取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词汇表,整理出获取类动词词表,作为本文研究的具体范围,接着梳理了获取类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从动词的性质与特点、动词分类、对获取类动词的定义及描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分析获取类动词偏误类型。根据目前学界的偏误分析的常见类型和留学生偏误语料情况,将获取类动词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杂糅以及误用固定搭配等,并对这几个偏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第叁章重点探讨获取类动词的偏误成因,主要从留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以及学习策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第四章主要考察《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获取类动词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五章结合第叁章的成因分析及第四章的教材考察,从教师教学、教材编排以及留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获取类动词的教学策略和教材编写意见,同时对留学生的获取类动词学习给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30)
郑红燕[3](2012)在《汉英“获取”类动词语义对句法的预测性——以“买-buy”“偷-steal”“拉-pull”为例的语料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事件结构——题元结构——认知结构——句法结构"理论模式下,基于LCMC和FROWN语料库,考察了汉英"获取"类动词在语义和句法方面的异同及语义句法联接模式差异。研究发现,动词的内在语义特性基本上能预测其句法行为,彼此相异的语义特性导致纷繁多样的句式结构;汉语多分析式少综合式,而英语则与此相反。(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04期)
郑红燕[4](2012)在《汉英“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取”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频繁出现于日常生活。本研究主要探究汉英“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及其句法行为的异同。所谓“获取”类动词,在此就是指具有“获取义”的动词。在本研究中,“获取义”动词被限定于表示自主有意识地索取以致对方失去某物并至少有叁个及以上常规组配构词能力的单音节动词。本研究结合Levin(1993)关于“获取”类动词的分类(总共52个“获取义”动词)和孟琮、郑怀德等(2003)的《动词用法词典》,依据我们对“获取义”动词的定义以及原型理论,并以汉语为参照,选取“买---buy、偷---steal、抢---rob、拉---pull、取---take”五组词为汉英“获取义”动词的典型代表作为考察对象。本研究在联接理论框架下,参考“事件结构---题元结构---认知结构---句法结构”理论模式,基于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和FROWN语料库,考察汉英“获取义”动词在语义和句法方面的异同及语义句法联接模式差异。研究发现:(1)汉英“获取义”动词都表示“一个实体作用于另一个实体,使得某一物体从后者转移到前者”,但它们在方式、作用力、合法性和方向等语义特征方面表现出差异。(2)汉语“获取义”动词只有“获取义”,然而英语“获取义”动词既可以有“获取义”,也可以有“给予义”,并且汉语往往需要借助复合词组或者句法结构来表示获取的状态或结果,而英语却往往只是单个词。如“买好了酒菜、偷他人财物”,其对应的英语仅为“have bought food and wine、steal”。汉语往往在“获取义”动词后加形容词、副词、名词等成分,如“买贵了、买通、买账”,与之对应的英语也仅需一个单词“overcharge、buy”。(3)几乎所有汉语“获取义”动词均可用于“V+NP”、“V光杆”、“V+结果补语”结构,并可与另一单音节动词构成动词词组。“NP”在“V+NP”中体现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含转喻意义名词的层级差异。虽然英语“获取义”动词也可用于“V+NP”结构,但介词结构在英语中具有绝对的凸显作用,如“buy off、steal of、pull off”等。(4)“获取义”动词均可用于“NP1+V+NP2+NP3”结构,NP1往往为有生命的实体,具有[+人性]、[+可控制]和[+自主]的语义特征,NP2具有[+细节]、[+拥有]和[+被动]的语义特征,NP3具有[+被动]、[+可转移]和[+独立]的语义特征。(5)汉英“获取义”动词皆可用于“NP1致事+V获取+NP2终点/起点+NP3客体”和“NP1致事+V获取+NP3客体”结构,然而,汉语“获取义”动词还可用于“NP2终点/起点+V获取+NP3客体”结构,并且还可以在施事和动词之间加处所成分表示获取物的来源,如“他从商店买了条裙子”、“他从银行抢了500万”、“他从国防部偷了份情报”。(6)汉语可以在“获取义”动词前或后加上形容词来表示获取的状态或结果,并且隐藏评价结果,如“这本书好买/买红了/买贵了/买错了”,而英语“获取义”动词此类用法却甚为罕见,仅“pull”这一动词具有类似用法。(7)汉英“获取义”动词均含有致使、客体终点和路径终点的语义特征,可汉语“获取义”动词有两种联接模式,而英语却有四种。由此可见,汉英“获取义”动词在语义关系、句法结构和语义句法联接模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本研究有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动词的内在语义特性基本上能预测其句法行为,彼此相异的语义特性导致纷繁多样的句式结构;二是汉语多分析式少综合式,而英语则与此相反。本研究认为,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差异性是绝对的,类同性是相对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2-01-10)
王眉[5](2009)在《英汉“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Goldberg构式语法联接理论为理论背景,结合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物体所有权转移的“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的异同,旨在揭示该类动词的语义与论元结构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联接模式。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以及文章的组织结构,同时提出我们的工作假设。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英汉“获取”类动词的研究现状以及旨在研究句法语义接口问题的联接理论的两大主要范式。第叁章主要介绍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背景。第四章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角度入手,结合Langacker的保龄球模式,探讨英汉“获取”类动词的语义框架及其表征模式,分析“获取”类动词所蕴含的语义特征的异同并分别对其进行分类。第五章探讨英汉“获取”类动词的句法表现的异同,揭示“获取”类动词的语义与双及物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连接规律。第六章为结论。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获取”事件来源于人的经验,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识解方式息息相关。“获取”动词反映一个特殊的语义框架。对于一个“获取”类动词的理解需要借助在这个语义框架中的其它概念。所有的“获取”类动词凸显共同的语义内容但却具有不同的背景框架(background frame)。其次,我们发现,英语的“获取”类动词本质上大多是两价动词,也即在其语义框架中凸显两个题元角色。而在汉语中,尤其是带有强烈“剥夺”意味的“获取”类动词本质上大多是叁价动词,在其语义框架中增加了一个凸显的“被剥夺者”题元。再次,一部分英语“获取”类动词和一部分汉语的单音节“获取”类动词都能进入双及物构式但表达相反的意义。我们认为,当构式义与动词义自相矛盾的时候,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句子在概念上呈现出语用异常;二是构式义或动词义中一者占据优先地位,产生语义压制(semantic coercion),使构式义或动词义产生一个新的与原义相关联的释义。同时,当论元结构构式所凸显的论元在数量上与动词所凸显的参与者角色不符的话,构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动词的论元结构进行“增容”,从而生成可接受语句。最后,英汉“获取”类动词在语义,句法及其联接模式上所表现的共性和个性证实了以下假设:英汉“获取”类动词的句法表现,尤其是它们的论元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类动词的语义特性。但是一旦某种结构形成,被固化,它就具有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并对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义有限制和修改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构式义与动词义相互加强还是相互斗争和压制,一方必须妥协以形成合法的表达式,实现语义和句法的和谐联接。(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9-02-14)
韩婷婷[6](2008)在《“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句式之一,对于这个句式,现在语法学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带双宾语的动词上,主要分歧在表示”获取”意义的动词是否能带双宾语,本文拟从句式变换、语义指向、语义关系及古代汉语语法等四个方面来讨论“获取”类动词带两个名词性成分的结构不属于双宾语句的范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8)
任小芳[7](1998)在《“获取”类动词与双宾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由“获取”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1 +名2 ”的句式不属双宾语句。这类句式不能分化出两套动宾结构 ,而且名1 与名2 之间隐含着领属关系。结构助词“的”可以作为鉴定此类句式为单、双宾句的鉴定字(本文来源于《嘉应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获取类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词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类,从词义概括的角度对动词进行分类,可以将具有"获得"、"得到"、"取得"一类意义的动词归为获取类动词。学界对给予类动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描述,但对相对的获取类动词则论述较少,尤其在获取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拟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获取类动词偏误情况,归纳留学生在学习运用获取类动词时存在的偏误类型并且探讨成因,研究现有教材中关于获取类动词的教学设计情况,为获取类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词汇表,整理出获取类动词词表,作为本文研究的具体范围,接着梳理了获取类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从动词的性质与特点、动词分类、对获取类动词的定义及描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分析获取类动词偏误类型。根据目前学界的偏误分析的常见类型和留学生偏误语料情况,将获取类动词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杂糅以及误用固定搭配等,并对这几个偏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第叁章重点探讨获取类动词的偏误成因,主要从留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以及学习策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第四章主要考察《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获取类动词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五章结合第叁章的成因分析及第四章的教材考察,从教师教学、教材编排以及留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获取类动词的教学策略和教材编写意见,同时对留学生的获取类动词学习给出可行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获取类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杨学娇.现代汉语获取类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严俊彤.基于HSK语料库的获取类动词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京大学.2017
[3].郑红燕.汉英“获取”类动词语义对句法的预测性——以“买-buy”“偷-steal”“拉-pull”为例的语料库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4].郑红燕.汉英“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考察[D].宁波大学.2012
[5].王眉.英汉“获取”类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09
[6].韩婷婷.“获取”类动词带双宾语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任小芳.“获取”类动词与双宾句[J].嘉应大学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