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涛,郭占军[1](2019)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内科行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IMT分为IMT<1.0mm(正常组)和IMT≥1.0 mm(增厚组),检测这些患者的血清sdLDL-C和Hcy水平,并与颈总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总动脉IMT增厚组sdLDL-C和Hcy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且增厚组sdLDL-C、Hcy与颈总动脉IMT呈显着正相关(rsdLDL-C=0.838,P<0.001;rHcy=0.801,P<0.01)。结论 sdLDL-C和Hcy水平对颈总动脉IMT的评价具有价值。(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21期)
何伟明,支春妹,李少君[2](2019)在《超声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CAS)性质对预测脑梗死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以50例确诊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0例确诊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MT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IMT厚度为(1.25±0.21) mm,积分为(2.61±0.4)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63±0.09) mm、(1.22±0.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总数为78个,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2个,软斑发生率为59.0%、混合斑发生率为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和2.4%,硬斑发生率为2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厚度为(3.02±0.23) mm、面积为(0.49±0.14) cm~2、血管狭窄率为(68.3±11.2)%,均明显大于或高于对照组的(2.01±0.12) mm、(0.30±0.04) cm~2、(44.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T、CAS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立泓,曹黎明,罗利聪[3](2018)在《脑梗死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明确颈动脉彩超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诊断明确的11例脑梗死组和17例后循环TIA组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血流峰值和椎动脉内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后循环TIA组,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高于后循环TIA组;所有患者左侧椎动脉内径大于右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彩超在脑梗死和后循环TIA评估中有重要价值,能体现动脉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陈捷,姜立新,吴蕾,倪才方[4](2017)在《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管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射频数据处理(RF-data)技术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弹性的价值,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AS的患者60例,以及同期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志愿者30名。利用RF-data技术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扩张值(CD)、脉搏波传播速度(PWV)、硬度指数(β)。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颈总动脉IMT、CD、PWV、β值,以年龄、病程、BMI、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为变量,采用Pearson分析AS患者颈总动脉IMT和PWV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AS组的CRP水平和ESR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AS组左、右侧颈总动脉的IMT、PWV、β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侧(P值均<0.05),CD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同侧(P值均<0.05)。AS患者的颈总动脉IMT和PWV与年龄(r=0.386和0.425)、病程(r=0.459和0.528)、ESR(r=0.276和0.316)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BMI(r=0.225和0.241)、CRP(r=0.196和0.218)均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RF-data技术可自动、准确地检测颈总动脉IMT和血管弹性参数的变化。AS患者颈总动脉IMT、PWV和β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上述参数随着患者的年龄、病程、ESR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7年08期)
孙萍[5](2016)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临床中,广泛采用超声成像技术获取颈动脉图像,一般采用人工手动标定测量IMT,该过程耗时、繁琐,且主观性强,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全自动、快速、准确、鲁棒性强的IMT测量算法。该算法主要分为叁个步骤: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识别出超声颈总动脉图像血管壁远端,进而获取包含颈动脉内膜、中膜部分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其次,基于堆栈式自编码器(Stacked Auto Encoder,SAE)构造两个不同的深度模式分类器,分别记为SAE_NB和SAE_LM,SAE_NB将ROI中的像素分为非边界像素和边界像素;SAE_LM再将后者分类为管腔-内膜边界(Lumen-Intima Interface,LII)像素和中膜-外膜边界(Media-Adventitia Interface,MAI)像素。最后,先利用分类区域的位置信息对分类结果进行粗筛选,再结合区域位置信息和面积信息对分类结果进行精细筛选,并运用最小均方误差曲线拟合原理提取最终边界,完成测量任务。本文采用塞普洛斯神经医学院提供的图像库进行颈动脉超声图像IMT测量,金标准(Ground Truth,GT)由两名专家四次测量的平均值产生,自动分割(Automatic Segmentation,AS)的测量结果依据本文所提算法产生。实验表明,利用本文所提算法,得到的GT与AS绝对误差的均值和标准差为0.0133±0.0205mm,协方差系数为0.9907,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1-01)
王岩,徐慧敏,杨颖[6](2016)在《养心止痛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家兔模型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变化及其病理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观察养心止痛汤对近似不稳定性心绞痛家兔模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变化及颈动脉病理形态的影响,得出结论:养心止痛汤可以降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血流变化、对维持血管病理结构完整形态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32期)
王晓荣,李先浪,郑志军,杜纯忠,叶淮松[7](2015)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IA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与颅外血管事件和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212名TIA患者,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资料、临床特征和疾病情况,进行头部CT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CCA-IMT与TIA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分析CCA-IMT与颅外血管事件以及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效应。结果共发生24例颅外血管事件(18例冠心病和6例外周血管病)和16例脑卒中复发。CCA-IMT与TIA多种风险因素相关,男性年龄>60岁以及具有高血压、冠心病患病史的患者中CCA-IMT显着增加。生存分析结果 CCA-IMT对颅外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应,CCA-IMT值>0.939mm患者颅外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P=0.000)。结论 CCA-IMT较高TIA患者颅外血管事件风险增加,CCA-IMT对TIA患者颅外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预测手段。(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王英娜[8](2015)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1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8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的斑块种类和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膜增厚度增加和斑块的发生明显,其变化能反应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5年15期)
李兴,肖扬,钟慧,姚岚,陈小燕[9](2015)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66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病程在1年以内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的6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LCN2浓度。结果校正年龄、性别之后,2型糖尿病组的血浆LCN2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将2型糖尿病组按照血浆LCN2浓度叁分位分组,高浓度LCN2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低浓度LCN2组(P=0.026)。在校正多个因素后,血浆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197,P=0.007)。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LCN2浓度是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相关因素之一。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LCN2浓度高于正常人,其血浆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血浆LCN2浓度上升可能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杜燕,马慧,刘烽[10](2015)在《冠心病患者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内中膜厚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及其内中膜厚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4例,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41例)和叁支病变组(38例),另选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患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内中膜厚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冠心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P<0.05),其中叁支病变组为最高。2心外膜脂肪层厚度与右侧颈总动脉僵硬度、压力应变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692,0.635,0.674,0.778,均P<0.05),与血管顺应性呈负相关(r=-0.685,P<0.05)。3当心外膜脂肪层厚度超过6.29 mm时,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1%,76%,57%;当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超过0.82 mm时,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0%,77%,57%。结论冠心病患者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变化及其内中膜厚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叁者可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01期)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CAS)性质对预测脑梗死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以50例确诊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0例确诊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MT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IMT厚度为(1.25±0.21) mm,积分为(2.61±0.4)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63±0.09) mm、(1.22±0.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总数为78个,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2个,软斑发生率为59.0%、混合斑发生率为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和2.4%,硬斑发生率为2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厚度为(3.02±0.23) mm、面积为(0.49±0.14) cm~2、血管狭窄率为(68.3±11.2)%,均明显大于或高于对照组的(2.01±0.12) mm、(0.30±0.04) cm~2、(44.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T、CAS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孟宪涛,郭占军.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何伟明,支春妹,李少君.超声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9
[3].蔡立泓,曹黎明,罗利聪.脑梗死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
[4].陈捷,姜立新,吴蕾,倪才方.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管弹性[J].上海医学.2017
[5].孙萍.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算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6].王岩,徐慧敏,杨颖.养心止痛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家兔模型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变化及其病理形态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7].王晓荣,李先浪,郑志军,杜纯忠,叶淮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5
[8].王英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
[9].李兴,肖扬,钟慧,姚岚,陈小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
[10].杜燕,马慧,刘烽.冠心病患者右侧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内中膜厚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5
标签: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