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结直肠癌,诊断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恬,陈锦南,王奇雯,李晓波[1](2019)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究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观察经PD-L2荧光抗体孵育后的离体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荧光强弱的差异。结果·PD-L2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在病灶T分期和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D-L2表达水平的高低与T分期、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4,P=0.009;r=0.216,P=0.039);PD-L2膜表达强弱与病灶T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r=0.201,P=0.037)。生存分析表明,PD-L2高表达患者的存活率显着低于PD-L2低表达患者(P=0.000)。PD-L2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蛋白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早期结直肠癌的荧光强度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结论·结直肠癌中PD-L2高表达预示了患者的不良预后,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可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朱振华,刘林林[2](2019)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内镜下达到粘膜愈合的左半结肠炎或广泛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进行CLE检查,采用Qilu分类评估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同时对CLE检查部位行病理活检,采用Geboes评分评估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获取符合评估质量的匹配的直肠及乙状结肠CLE及病理结果 34份,7份(7/7) CLE-A级病变Geboes评分均≤3,1份(1/9) CLE-B级病变Geboes评分>3,13份(13/15) CLE-C级病变Geboes评分> 3,3份(3/3) CLE-D级病变Geboes评分均> 3,其中CLE-C级及CLE-D级提示活动性炎症,其诊断内镜下粘膜愈合患者活动性炎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 1%、88. 2%、88. 9%。结论:CLE是一种判断缓解期UC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愈合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指导医师临床用药。(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明明[3](2019)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及其深度学习模型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胃上皮下病变是临床上内镜检查的常见疾病,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常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上皮下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多样,一般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性病变、潜在恶性肿瘤性病变和恶性肿瘤性病变),其生物学行为表现差异极大。胃上皮下病变的胃镜下表现极其相似,通常表现为被覆正常组织粘膜的半球形或球形的隆起型病变。因而,仅仅依靠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难以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是临床上评估胃上皮下病变的最常用手段之一。通过白光内镜和超声的有效结合,EUS可以充分评估胃上皮下病变的病变部位、大小、起源层次、形状、边缘以及回声强度等情况。但EUS检查后无法获取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标本,其对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仅能达到45.5%~66.3%。近年来,多种先进内镜技术如EUS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和EUS 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术(EUS-guided trucut biopsy,EUS-TCB),亦被广泛用于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这些内镜技术希望通过对病变的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从而实现对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弥补EUS对胃上皮下病变形态学诊断的不足。然而,既往研究发现,EUS-FNA对胃上皮下病变的组织获取率为38%~82%,无法取得理想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而EUS-TCB虽然可以获取更多的组织标本,但由于设备自身的缺陷(如穿刺组织所需的角度较大时,外切鞘管不易弹出),使得EUS-TCB具有较高的穿刺失败率。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nCLE)是近年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技术的新发展,不同于探头式CLE应用于消化道粘膜浅表性病变的诊断,nCLE能够在常规EUS检查的同时,经由19 G穿刺针穿刺进入病变部位(粘膜深层或深部脏器组织),在体实时显示病变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从而对病变进行诊断,实现“光学活检”。目前已有将nCLE用于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实性病变、恶性淋巴结诊断的研究报道,但该技术用于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尚无相关研究。在CLE对病变进行成像诊断时,这种新型的内镜技术会成像出类似病理组织学图像的黑白影像结果,这种图像特征要求内镜医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病理组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CLE图像诊断。此外,内镜医师在长时间进行操作检查后容易发生视觉疲劳,也将可能导致漏诊和误诊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减轻内镜医师对nCLE的学习负担,快速、准确地对nCLE图像进行诊断,将成为进一步临床应用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亟需考虑的问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迅猛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致力于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医学图像识别领域,如病理切片图像识别、影像学图像识别、消化内镜图像识别等。因此,本研究围绕胃上皮下病变的显微内镜诊断及其深度学习辅助诊断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所述:(1)探究nCLE在深部脏器组织中的成像特点,初步评估nCLE诊断应用的可行性;(2)通过对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和其相应的病理组织学图像的比对分析,总结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特征,建立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利用上述制定的nCLE诊断标准,前瞻性评估nCLE实时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诊断价值;同时系统地评估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3)构建用于辅助内镜医师诊断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评估深度学习模型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体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实验兔经耳缘静脉推注3%戊巴比妥钠溶液(1 ml/kg)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沿实验兔腹部做正中切开,充分暴露腹腔脏器组织。利用构建的nCLE穿刺模型分别对实验兔的大网膜、肝脏、胰腺、腰大肌进行穿刺成像,观察各腹部脏器组织的nCLE成像特征并保存清晰的nCLE图像。待上述所有脏器组织nCLE成像结束后,留取nCLE穿刺成像部位的组织标本。由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与1名消化系统病理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各扫描部位nCLE图像与相应部位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非盲法比对分析,评估nCLE在各腹部脏器组织中的成像特点。第二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本部分研究共分为2个研究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和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1)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经胃镜检查发现胃上皮下病变(大小≥2 cm)拟行EUS检查的患者。由1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首先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常规EUS检查并评估,然后行EUS引导下nCLE检查,同时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完整nCLE视频信息。所有患者在全部内镜检查结束后均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变的最终诊断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由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和1名消化系统病理学专家组成专家小组,通过对nCLE图像与相应病变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非盲法比对分析,总结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特征,最终建立胃上皮下病变(包括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癌)nCLE诊断标准。2)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经胃镜检查发现胃上皮下病变(大小≥1 cm)拟行EUS检查的连续患者。由1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首先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常规EUS检查并做出初步EUS诊断,然后根据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制定的nCLE诊断标准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nCLE实时诊断,同时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完整nCLE视频信息。内镜检查结束后,评估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以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nCLE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实时诊断的诊断效能。1个月后,该内镜医师再次对所有病变的nCLE视频进行事后诊断。为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和nCLE图像质量,所有nCLE视频被随机分配给3名未参与实时诊断的显微内镜医师进行盲法诊断和图像质量评分(5点量表评分法;图像质量差:1分;图像质量一般:2分;图像质量中等:3分;图像质量好:4分;图像质量极好:5分)。第叁部分:深度学习模型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中的应用研究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图像数据库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将所选取的nCLE图像进一步分为训练集图像、验证集图像和测试集图像。3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结合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将所有nCLE图像分成梭形细胞肿瘤(包括胃肠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癌3大类进行人工标注。算法工程师把标注好的nCLE图像进行图像裁剪、图像缩小、数据归一化、白化等一系列图像预处理,以便更好地展现nCLE图像特征。利用Inception ResNet V2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集图像和验证集图像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训练完成后,测试集图像用于测试经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对nCLE图像分类的诊断效能。同时,邀请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同一测试集图像进行盲法分类诊断,并记录其完成所有测试集图像诊断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体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5只实验兔(雄兔3只,雌兔2只),所有实验兔均成功完成nCLE成像。nCLE成像清晰显示了大网膜、肝脏、胰腺和腰大肌的细胞形态、腺体结构以及微血管等显微结构。各腹腔脏器组织的nCLE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图像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具体如下:1)大网膜:nCLE成像表现为大小一致、排列规则、较透亮、圆形或类圆形的细胞结构,细胞间因相互重迭而呈现出立体感,其间可见白色血管结构;2)肝脏:nCLE成像表现为规则放射状排列的黑色索状结构,其间可见白色条索样血管,血管内有黑色小颗粒样结构流动;3)胰腺:nCLE成像表现为腺泡形态饱满,呈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一致,排列规则;黑色腺泡结构间可见网状结构血管;4)腰大肌:nCLE成像在纵切面中肌纤维呈宽度一致、黑色、长条带状结构,肌纤维间可见白色血管结构;而在横切面中肌纤维呈粗细均匀、排列规则的类圆形或多边形结构,可见黑色线性轮廓。第二部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1)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本阶段研究最终纳入33名患者(男/女:14/19;平均年龄:55.6±11.2岁),共有33处胃上皮下病变(平均大小:3.9±3.1 c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EUS引导下nCLE检查。在内镜检查结束后,20例病变经内镜治疗完整切除;其余13例病变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胃肠间质瘤14例(极低或低风险9例,中等或高风险5例)、异位胰腺8例、平滑肌瘤6例、癌5例(低分化腺癌[内镜活检阴性的可疑革囊胃]4例,转移癌1例)。专家小组通过对nCLE图像与相应病变组织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制定出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如下所述:1)a,胃肠间质瘤(极低或低风险):致密、浅灰的束状结构,无腺体成分;血管增多伴轻度荧光素钠渗漏;b,胃肠间质瘤(中等或高风险):异质性的束状结构;扩张迂曲的血管伴异质性荧光素钠渗漏;2)异位胰腺:规则的黑色小叶状结构,呈“咖啡豆样”外观;规则的网状结构血管;3)平滑肌瘤:均质、疏松、深灰色交织或束状结构,无腺体成分;血管增多,无荧光素钠渗漏;4)癌:异型腺体/不规则、黑色细胞聚集;扩张迂曲的血管伴异质性荧光素钠渗漏。2)第二阶段临床验证研究本阶段研究最终纳入61名患者(男/女:25/36;平均年龄:54.1±11.0岁),共有61处胃上皮下病变(平均大小3.0±2.6 cm)。除1名患者因穿刺失败而无法进行nCLE成像外,60名患者成功完成EUS引导下nCLE检查,且无操作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以内镜切除(35例)或外科手术切除(26例)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61例胃上皮下病变中包括胃肠间质瘤19例(极低或低风险13例,中等或高风险6例)、异位胰腺17例、平滑肌瘤13例、癌12例。在12例癌中,8例为内镜活检阴性的可疑革囊胃(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隆起型病变表现的低分化腺癌,2例为隆起型病变表现的转移癌。根据第一阶段先期临床研究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对胃肠间质瘤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7%vs.84.2%、95.1%vs.95.1%和88.3%vs.91.7%;对异位胰腺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vs.100.0%、97.7%vs.100.0%和98.3%vs.100.0%;对平滑肌瘤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1.7%vs.83.3%、93.8%vs.93.8%和93.3%vs.91.7%;对癌实时诊断和事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3.3%vs.100.0%、95.8%vs.97.9%和93.3%vs.98.3%;其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nCLE实时诊断在诊断各类胃上皮下病变的准确度以及总体准确度方面均显着高于EUS诊断,其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胃肠间质瘤,88.3%vs.70.0%,,P=0.01;异位胰腺,98.3%vs.81.7%,P<0.0l;平滑肌瘤,93.3%vs.75.0,P=0.0 1;癌,93.3%vs.80.0%,P=0.03;总体准确度,86.7%vs.51.7%,P<0.01)。根据5点量表评分法,nCLE图像质量评分为3.6±0.1分。nCLE诊断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和癌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4、0.95、0.68和0.77。第叁部分:深度学习模型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上皮下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本部分研究共收集6628张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包括训练集图像4371张、验证集图像1457张、测试集图像800张。而在测试集图像中,梭形细胞肿瘤nCLE图像260张、异位胰腺nCLE图像243张、癌nCLE图像297张。经测试集图像测试,深度学习模型诊断梭形细胞肿瘤、异位胰腺和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99和0.95。当以0.33为诊断阈值时,深度学习模型对梭形细胞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3.1%、96.7%和95.5%;对异位胰腺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9%、98.2%和98.1%;对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2.3%、96.4%和94.9%;深度学习模型完成诊断所需时间为34秒。而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显微内镜医师1和显微内镜医师2)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同一测试集图像进行分类诊断,其诊断梭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4.6%和93.9%,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4.1%,准确度分别为95.1%和94.0%;其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分别为96.7%和97.5%,特异性分别为98.6%和98.2%,准确度分别为98.0%和98.0%;其诊断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0.6%和88.2%,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7.0%,准确度分别为94.4%和93.8%;2名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完成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2147秒和2528秒。除在诊断梭形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方面,深度学习模型显着高于显微内镜医师2(96.7%vs.94.1%,P=0.04)外,其他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深度学习模型、显微内镜医师1和显微内镜医师2对胃上皮下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度分别为94.3%、93.8%和92.9%,其比较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深度学习模型诊断所需时间仅为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的1.3%~1.6%(34秒vs.2147秒和2528秒。研究结论1.nCLE在体成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图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在EUS引导下,nCLE可对胃上皮下病变的显微结构进行清晰成像;胃肠间质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癌等胃上皮下病变的nCLE图像具有其特征性表现。3.根据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能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实时、快速、安全地诊断,同时取得较高的准确度。4.通过对nCLE观察者间一致性进行评估,nCLE诊断胃上皮下病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5.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进行分类诊断,其诊断效能不劣效于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可作为内镜医师诊断胃上皮下病变的辅助诊断手段。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利用nCLE对胃上皮下病变进行诊断,证实nCLE可清晰识别胃上皮下病变的细胞形态、腺体结构、微血管等显微结构;利用制定的胃上皮下病变nCLE诊断标准,nCLE可提供实时、准确、安全、可靠地光学病理组织学诊断,从而有利于内镜医师即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随访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贻误病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本研究初步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nCLE图像识别领域,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胃上皮下病变nCLE图像进行分类诊断,证实深度学习模型可在极短时间内准确地诊断胃上皮下病变,其诊断效能不劣效于有经验的显微内镜医师,这种新的诊断手段可进一步用于内镜医师对nCLE的学习培训以及辅助内镜医师在nCLE检查过程中进行临床诊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2)
李璇璇,狄扬,郝思介,金忱,钟良[4](2018)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囊性病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检出率逐渐升高,但其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难点,误诊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手术风险或影响预后。PCLs现有的诊断依据主要是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囊液分析等。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EUS-nCLE)可实现对PCLs的实时体内组织学观察,目前研究已证明其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对n CLE在PCLs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8年12期)
高亚东,屈亚威,刘海峰[5](2018)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荟萃分析方法探究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nCLE)对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数据库,搜集n CLE诊断PCLs的相关文献,根据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表(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2)对纳入文献行质量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erSimonian-Laid)合并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似然比(likelihood,+LR/-LR)、诊断比值比(diagnositic odds ratio,D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SROC)拟合分析,获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判断是否存在因阈值效应所致的异质性,通过χ~2检验、I~2定性定量评价由非阈值效应所致的异质性,当存在明显异质性后,进一步进行亚组和敏感性分析来判断产生异质性来源;采用Deek's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情况。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总计536例患者。10篇文献间无阈值效应(r=-0.061,P=0.867);各研究结果间Sen(χ~2=25.97,P=0.0021,I~2=65.3%)、Sep(χ~2=9.43,P=0.3986,I~2=4.6%)、DOR(Cochran-Q=7.38,P=0.5977,I~2=0.0%)。采用DerSimonian-Laid模型进行合并计算,结果显示合并Sen(95%CI)=0.83(0.76~0.88)、Spe(95%CI)=0.97(0.92~0.99)、+LR(95%CI)=9.63(4.78~19.37)、-LR(95%CI)=0.23(0.12~0.42)、DOR(95%CI)=65.34(24.46~174.56)。AUC为0.9622。结论基于本荟萃分析的结果发现,nCLE对PCLs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8年11期)
金玉琴,钟良,金忱,狄扬,郝思介[6](2018)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胰腺占位穿刺术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EUS-FNA)在临床的广泛运用使胰腺实质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有了显着提高。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技术(needl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nCLE)可将共聚焦(本文来源于《上海护理》期刊2018年10期)
李璇璇,郝思介,狄扬,金忱,钟良[7](2018)在《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腺占位性病变包括囊性与实性、良性与恶性病变,且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不同,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现有的诊断手段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囊液分析等。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实现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实时体内组织学观察,相较于其他诊断方法更加准确和直观。此文综述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本文来源于《国际消化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静,欧阳佳,周文静,徐山山[8](2018)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腺疾病大多为占位性病变,而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鉴于胰腺囊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胰腺癌的发现常偏晚、胰腺解剖位置深等原因,胰腺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1])。胰腺病变的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与超声内镜(EUS)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国际上新近应用于临床的技术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型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陈涛[9](2017)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肿瘤性病变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诊断胃肿瘤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胃部恶性病变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白光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检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敏感度91.1%;特异度96.3%;阳性预测值93.2%;阴性预测值92.9%。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κ=0.85。共聚焦内镜诊断敏感度91.1%;特异度90.9%;阳性预测值89.1%;阴性预测值92.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κ=0.8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与共聚焦内镜在诊断胃肿瘤性病变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肿瘤性病变与病理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7年20期)
刘少鹏[10](2017)在《SNFYMPL荧光探针结合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然是患病率第五位和死亡率第叁的肿瘤,东亚地区更是胃癌的高发地区。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提高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手段。普通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较为困难,对内镜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CLE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内镜检查技术,在诊断胃肠道粘膜微小病变上具有明显优势,CLE与分子探针结合(m CLE)实现特定靶分子的成像,可以在在体情况下检测分子表型的异常。目前,相关研究使用的探针一般为荧光标记的抗体和短肽,相比抗体,荧光标记的短肽探针,具有诸多优点。线性七肽SNFYMPL是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和全细胞差减法,用Barrett食管组织筛选出的新型靶向肽。研究表明,该靶向肽可通过连接片段标记荧光分子成为荧光探针,短肽荧光探针可以特异性结合食管腺癌细胞系OE33。荧光探针孵育离体组织,表明探针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粘膜选择性结合,亲和性明显高于鳞状上皮和肠化生组织,具备在黏膜局部发现食管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能力。由于胃癌和食管腺癌有着相似的组织来源和疾病演变过程,SNFYMPL制作的荧光探针用于胃癌诊断成为可能。前期工作中,我们对该短肽与胃癌细胞的结合能力做了初步检测,该短肽同样可以与胃癌细胞系结合,但其在体内外胃癌细胞上结合的特异性以及潜在的人体应用价值尚不明确。【目的】1、合成荧光探针SNF~*-FITC,并验证其与胃癌细胞系的结合能力;2、验证荧光探针SNF~*-FITC与胃癌组织的结合能力。【方法】1、合成荧光探针SNF~*-FITC,并验证与胃癌细胞系的结合能力。(1)在试剂公司协助下,从头合成荧光探针,使用HPLC和ESI-MS等技术纯化鉴定成品质量;(2)使用荧光探针SNF~*-FITC对两种胃癌细胞系进行荧光染色,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度。无关序列肽探针GGG*-FITC作为对照探针,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系;(3)使用荧光探针SNF~*-FITC和胃癌细胞悬液进行孵育,使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检测结合比例和荧光强度。GGG*-FITC作为对照探针,GES作为对照细胞系;(4)使用生物素标记的短肽SNFYMPL-biotin对胃癌细胞系进行免疫化学染色,并进行竞争结合实验比较其与未标记肽的结合能力。2、验证荧光探针SNF~*-FITC与胃癌组织的集合和能力。(1)胃癌手术切除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的快速冰冻切片,使用两种探针进行荧光染色,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度,统计阳性率;(2)胃癌手术切除组织块和邻近非肿瘤组织使用探针进行荧光染色,使用探头式活体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观察分辨能力,统计阳性率;(3)每例患者样本均做HE染色,结果作为金标准。3、验证在内镜检查中使用荧光探针SNF~*-FITC发现胃癌组织的能力:建立胃癌的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使用IVIS观察荧光探针在动物活体上与肿瘤组织的结合能力。【结果】(1)合成了短肽荧光探针SNF~*-FITC,纯度达到95.99%。(2)肿瘤细胞系的荧光染色,可见SNF~*-FITC探针优先结合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几乎不结合;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肽探针GGG*-FITC。(3)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两种胃癌细胞系与SNF~*-FITC的平均结合荧光强度均在102左右,结合比例高于95%,对照探针以及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荧光强度和结合比例均低于100和1%。(4)细胞的免疫化学染色,SNFYMPL-biotin与肿瘤细胞结合呈强阳性,与GES结合呈弱阳性。用过量未标记的短肽SNFYMPL与之竞争结合,细胞仍可与标记生物素的肽结合、呈色,表明连接成为探针的短肽和未标记短肽都有相似的靶向肿瘤细胞能力。(5)冰冻切片的荧光染色,SNF~*-FITC对胃癌组织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1.25%(39/48),明显优于无关序列肽探针的14.58%(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NF~*-FITC对癌旁组织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27.08%(13/48),明显低于对胃癌组织荧光染色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组织块的SNF~*-FITC荧光探针染色,使用探头式活体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测,胃癌组织的染色阳性率为83.33%(5/6)。【结论】SNFYMPL制备的荧光探针SNF~*-FITC与胃癌细胞系有较强结合能力和特异性,明显优于无关序列肽探针GGG*-FITC。其结合靶标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SNF~*-FITC探针与胃癌组织有较强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表明SNF~*-FITC可以在胃黏膜局部应用,对癌组织进行分子成像,具备潜力成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癌诊断中使用的新型靶向分子探针。(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内镜下达到粘膜愈合的左半结肠炎或广泛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进行CLE检查,采用Qilu分类评估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同时对CLE检查部位行病理活检,采用Geboes评分评估肠道黏膜活动性炎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获取符合评估质量的匹配的直肠及乙状结肠CLE及病理结果 34份,7份(7/7) CLE-A级病变Geboes评分均≤3,1份(1/9) CLE-B级病变Geboes评分>3,13份(13/15) CLE-C级病变Geboes评分> 3,3份(3/3) CLE-D级病变Geboes评分均> 3,其中CLE-C级及CLE-D级提示活动性炎症,其诊断内镜下粘膜愈合患者活动性炎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 1%、88. 2%、88. 9%。结论:CLE是一种判断缓解期UC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愈合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指导医师临床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昕恬,陈锦南,王奇雯,李晓波.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朱振华,刘林林.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评估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组织学炎症活动中的价值[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3].张明明.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及其深度学习模型在胃上皮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李璇璇,狄扬,郝思介,金忱,钟良.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囊性病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8
[5].高亚东,屈亚威,刘海峰.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
[6].金玉琴,钟良,金忱,狄扬,郝思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胰腺占位穿刺术的护理配合[J].上海护理.2018
[7].李璇璇,郝思介,狄扬,金忱,钟良.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
[8].张静,欧阳佳,周文静,徐山山.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8
[9].陈涛.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肿瘤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7
[10].刘少鹏.SNFYMPL荧光探针结合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7
标签: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 结直肠癌;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