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

一、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牛晓敏[1](2021)在《基于默认网络探讨易筋经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慢性疼痛的脑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易筋经功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慢性疼痛症状的影响,并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易筋经功法调控默认网络缓解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招募38名膝骨关节炎受试者,随机平均分配到易筋经组和静蹲组。两组患者均有相同的基础治疗。易筋经组需要练习每次40min,每周3次,连续12周易筋经功法训练;静蹲组需要练习每次40min,每周3次,连续12周静蹲训练。干预前后采用骨关节炎指数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估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两组受试者症状,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进行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组内、组间差异;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集膝骨关节炎患者大脑静息态、任务态数据,使用DPABI、SPM12比较组内、组间脑功能差异,提取默认网络差异脑区峰值与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易筋经组、静蹲组受试者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膝关节K-L分级、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骨关节炎指数总分、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12周干预后,易筋经组骨关节炎指数总分、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静蹲组骨关节炎指数总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骨关节炎指数僵硬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组间干预后比较发现,易筋经组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较静蹲组显着降低(P<0.05)。3.f ALFF值分析观察到,干预12周后,易筋经组KOA患者双侧舌回、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枕中回、双侧楔叶、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颞上回、右侧楔前叶、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等脑区f ALFF值较干预前增高(P<0.05)。静蹲组KOA患者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顶上回等脑区的f ALFF值较干预前降低(P<0.05)。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 ALFF差值发现,易筋经组左侧楔叶、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楔前叶等脑区f ALFF值较静蹲组显着提高(P<0.05)。Re Ho值分析观察到,干预12周后,易筋经组KOA患者右侧颞极: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枕中回、右侧中央沟盖、右侧脑岛、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颞上回、右侧缘上回、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等脑区Re Ho值较干预前增加(P<0.05)。静蹲组发现,KOA患者右侧梭状回Re Ho值较干预前增加(P<0.05)。比较两组干预前后Re Ho差值发现,易筋经组KOA患者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角回、右侧顶上回等脑区Re Ho值较静蹲组显着提高(P<0.05)。任务态(膝关节屈伸活动)脑功能激活分析观察到,12周干预后,易筋经组KOA患者膝关节屈伸运动时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舌回、左侧梭状回、左侧小脑上部、双侧楔前叶、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楔叶激活程度较干预前显着增加(P<0.05);静蹲组KOA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大脑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楔叶激活程度较干预前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观察到,易筋经组干预前后,右侧楔前叶f ALFF差值与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594,P=0.019),右侧颞极:颞中回Re Ho差值与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742,P=0.002),左侧楔叶任务态激活差值与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643,P=0.01),左侧楔前叶任务态激活差值与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578,P=0.024);两组干预前后右侧楔前叶f ALFF差值与VAS差值呈负相关(r=-0.435,P=0.014),两组干预前后右侧角回Re Ho差值与VAS差值呈负相关(r=-0.368,P=0.041),两组干预前后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 Ho差值与VAS差值呈负相关(r=-0.467,P=0.008),两组干预前后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 Ho差值与WOMAC疼痛差值呈负相关(r=-0.534,P=0.002)。结论:1.易筋经、静蹲训练能够缓解KOA慢性疼痛;且易筋经改善KOA慢性疼痛症状更有优势。2.易筋经能改善KOA慢性疼痛造成的焦虑症,而静蹲训练无缓解焦虑效果。3.易筋经、静蹲训练能够通过增强静息态下大脑疼痛、情绪相关脑区激活程度改善KOA慢性疼痛,且易筋经对静息态脑功能的影响更显着。4.易筋经、静蹲训练能够通过增强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大脑疼痛、情绪相关脑区激活程度,改善KOA慢性疼痛,且易筋经对膝关节屈伸运动时脑功能的影响更显着。5.以楔叶、楔前叶为主的默认网络相关脑区激活改变是易筋经缓解KOA慢性疼痛的主要机制之一。

朱砚,张晓亮,陈向志,王玉海,宋慧浩[2](2021)在《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进行治疗的3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进行C T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和分析两组检出率、诊断漏诊率、灵敏性、特异度、磁共振成像下膝关节损伤呈现的图像特征。结果:MRI组疾病总检出率87.87%高于CT组66.67%,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5, P=0.0398);MRI组灵敏性87.88%、特异度90.91%均高于CT组66.67%、90.00%,MRI组漏诊率12.12%低于CT组39.39%,差异具有同质性(χ2=6.4178,P=0.0112);膝关节损伤T1WI、T2WI序列提示出现了不规则中断;软骨损伤:T1WI出现地图状、网状低信号,T2WI序列上呈现出高信号;半月板损伤:半月板前后角表现出球状,线状的信号会明显的上升,并且半月板升高的信号会一直延续到关节面上;韧带损伤:韧带信号会出现升高和增厚、变形等情况。结论: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采用CT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均能够得到较好的图像信息,但磁共振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有利于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张晓明[3](2021)在《膝骨关节炎的高场强MRI表现及其与软骨损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在运动、承重、传递载荷以及为小腿活动提供力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分类上属于滑车关节,由髌骨、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的运动形式较少,主要做屈伸运动,但在半屈位时可做旋转运动。因为膝关节结构过于复杂、精细,且位于下肢的连结部位,承受的力较大,易引起脱位或骨折,特别是在竞技类活动中,韧带或半月板的损伤也较为常见。除了外伤,中老年人的膝关节疾病多见于退行性疾病,如骨质增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导致的关节软骨破坏、关节畸形等,其中骨关节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但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存在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其中接近一半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骨关节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致残率较高,超过50%,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虽然多数骨关节炎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进展到疾病晚期,并且此时逆转疾病的机会十分有限,但从骨关节炎的整个病程来看,从无症状到有症状通常需要十年以上,为临床干预提供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窗口,有可能改变其进程。骨关节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机械过载、肥胖和关节损伤等危险因素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对于关节损伤和退行性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减少骨关节炎风险,而骨关节炎疾病前状态的表征将是支持从晚期疾病缓解转向早期预防的关键。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唯一有效的干预措施,本课题主要从磁共振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入手,寻找骨关节炎的早期变化特点,为骨关节炎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变化与意义;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病变过程中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蛋白Ⅱ型(Collagen type Ⅱ,COL2)、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 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蛋白的表达与意义;3.0T磁共振成像在膝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1)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点观察9.4T磁共振下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在病程不同发展阶段(1-3月)的影像学资料,并与同期的大体标本对照观察,评价磁共振分级诊断的准确性,并探寻相关敏感指标,为骨关节炎在超高场强磁共振下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诊断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磁共振具有对软骨组织进行量化评估的优势,在关节软骨出现形态学改变之前,相关数据就已发生变化,如软骨信号强度值等,可以早期发现软骨病变,提高分级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2)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常规、CRP及ESR的变化与意义骨关节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为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诊断目前以影像学为主,但早期患者容易漏诊,希望结合临床常见的检查方法提高检出率。血常规、CRP及ESR检查是临床上使用最广的血液检验技术,可以较为准确的反应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在疾病的诊断及判定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拟观察上述指标在不同时期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与磁共振分级诊断的相关性,为骨关节炎的诊断及病变分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NLR、PLR、ESR和CRP值与磁共振软骨损伤分级呈正相关;LMR值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与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有关联,可以用于辅助骨关节炎的磁共振诊断。3)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病变过程中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涉及整个关节,包括周围的辅助结构,早在疾病的初级阶段,就已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发生。抗炎合成代谢过程是由多种中介因素驱动的,其关键作用归因于细胞因子网络的相互影响。调控这种疾病最重要的群体包括炎症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等;以及具有抑制炎症作用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等两种。本实验拟通过观察不同时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血清及膝关节液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7、TNF-α及IL-10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分析其与磁共振分级诊断的相关性,为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结果表明:IL-1β、IL-6、IL-17和TNF-α的表达与磁共振分级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与磁共振分级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膝关节软骨组织中COL2、MMP3、MMP13及TIMP-1蛋白的表达与意义MMPs可降解细胞外基质COL2和软骨蛋白聚糖,而TIMP-1可抑制其活性,因此其表达失衡在骨关节炎的发病中扮演关键角色。本实验拟观察不同时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COL2、MMP3、MMP13及TIMP-1蛋白的表达,探讨早期膝骨关节炎的损伤机制。结果表明:各造模组的COL2蛋白均有明显的丢失,且造模时间越长丢失越多。相较正常对照组,MMP-3和MMP-13蛋白的表达量则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而TIMP-1的水平虽有显着升高,但相较MMPs则较少,软骨组织仍处于明显的代谢失衡中。5)3.0T磁共振成像在膝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目前,膝骨关节炎的分级诊断大多为主观评价,缺乏量化标准,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为解决此难题,本研究选择容易量化的指标,如软骨厚度、软骨体积以及软骨信号强度值,通过观察它们在磁共振下的变化特点,分析其在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磁共振影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分级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准确率较高。在磁共振影像分级时参考软骨厚度、软骨体积以及软骨信号强度值等指标可有效提高诊断率,特别是早期膝骨关节炎,为临床分级及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唐万龙[4](2021)在《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对膝骨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对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关节镜检查,以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以超声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对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根据关节镜及影像学检查得到最终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有29例;观察组的准确度、灵敏性与特异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在膝骨关节炎具体症状的诊断中的检出率与关节镜检查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在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中相较于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灵敏性与特异性,在对膝骨关节炎具体情况的诊断中亦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临床确诊及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推广。

秦源敏[5](2021)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敏感度89.13%(41/46)、特异度85.71%(6/7)、准确度88.68%(47/53)、阳性预测值97.62%(41/42)、阴性预测值54.55%(6/11)。53个膝关节中损伤半月板84个,外侧58个,内侧26个,其中包括Ⅰ度损伤8个(表现为点状、小结节状高信号),Ⅱ度损伤22个(表现为线条状高信号),Ⅲ度损伤54个(表现为复杂形态高信号)。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

刘涛[6](2020)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目的:基于rs-fMRI数据分析研究膝关节骨性炎慢性疼痛患者相对健康人群的脑功能活性改变,并探讨功能活性改变与临床疼痛症状之间的相关性。2.资料与方法:收集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临床诊断膝关节炎患者2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5例,以此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膝关节炎组(KOA组)和健康对照组(HC组),根据剔除标准受试者头部的最大平移>1.5mm或在任何方向上的旋转角度>1.5°,分别剔除KOA组与HC组各1例数据,最终KOA组26例,HC组24例。收集KOA组与HC组的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VAS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相应两组间的统计学分析,采用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采集KOA组与HC组的rs-fMRI数据,使用DPABI工具箱分别采用低频振幅(ALFF/fALFF)、局部一致性(ReHo)、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功能连接(FC)的方法对(RS-fmri)BOLD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别对两组进行相应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提取KOA组各受试者前扣带回的FC值,使用SPSS22将KOA组各受试者FC值与VAS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3.结果:KOA组与HC组的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KOA组与HC组相比显示出:1)左前额叶皮层、双侧中央后回、左颞中回、右枕后外侧皮层、右楔叶和楔前叶的ALFF降低(P<0.005,团簇大小>20);2)右颞下回、右中央后回、右背外侧额叶皮层、右眶部额下回、右额中回、缘上回、枕叶皮层、双侧中央前回和双侧顶叶皮层fALFF降低(p<0.005,并且团簇大小>10);3)枕叶皮层、双侧额中回、左中央前回、双侧缘上回、前扣带回、和左侧丘脑ReHo降低(p<0.005,并且团簇大小>50);以右背外侧额叶皮层(DLPF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显示左枕叶皮质、左中央后回、右前扣带回、右颞下回、右缘上回、前额叶皮层及小脑区域功能连接强度降低(P<0.005,团簇大小>20)。以右DLPFC为感兴趣区的右前扣带回(ACC)区域FC值与相应VAS值呈负相关(r=-0.645,p<0.05)。4.结论:(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慢性疼痛显示出涉及疼痛感觉和调控的广泛大脑区域的功能活性降低。(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慢性疼痛造成默认模式网络内部联通性的破坏。(3)DLPFC与ACC的功能连接强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第二部分1.目的:基于rs-fMRI数据分析研究膝关节骨性炎慢性疼痛患者治疗后相对治疗前的脑功能活性改变,并探讨治疗后的功能活性改变与相应疼痛症状预后的相关性。2.资料与方法:收集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临床诊断膝关节炎患者并且经临床对症抗炎治疗者12例的治疗前、后数据分别作为为KOA治疗前组与KOA治疗后组。收集KOA治疗前组与KOA治疗后组的VAS值,使用SPSS22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采集KOA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的rs-fMRI数据,使用DPABI工具箱分别采用低频振幅(ALFF/fALFF)、局部一致性(ReHo)、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功能连接(FC)的方法对(RS-fmri)BOLD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别对两组进行相应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提取KOA治疗后组各受试者前扣带回的FC值,使用SPSS22将KOA治疗后组FC值与相应VAS做pearson相关分析。3.结果:KOA组与HC组相比在基于右背外侧额叶皮层(DLPFC)感兴趣区与前扣带回(ACC)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强(p<0.005,并且团簇大小>10)。提取DLPFC与ACC功能连接(FC值)与相应VAS呈负相关(r=-0.632,p<0.05)。KOA组与HC组两组间在低频振幅(ALFF/fALFF)、局部一致性(ReHo)、独立成分分析ICA的DMN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未发现有显着差异性脑区(P<0.005,体素大小>10)。4.结论:(1)前额叶皮质(DLPFC)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连接的增强提示了膝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经治疗后可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镇痛调节网络的增强。(2)基于DLPFC-ACC的FC值可以用来评估膝关节炎经治疗后的疼痛程度。

杨洁[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定量成像的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MRI常用于疾病的定性或者加权分析,例如比较一个组织与其周围环境时,通常使用图像强度高低来区分,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因此,MRI可能无法准确地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近年来,定量磁共振成像方法(qMRI)例如T2*Mapping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神经科学领域。T2*Mapping技术不仅能够间接地可视化微观结构以及发生生化变化的软骨基质,还能在膝盖组织发生形态学损害前就提供预警。除此以外,T2*Mapping技术对人体软骨含水量、胶原组成和组织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别敏感,可以实现对骨性关节炎(OA)具有重要诊断依据的生化参数的准确测定,因此,T2*Mapping技术可以作为诊断和随访软骨异常的有意义的评估工具。T2*Mapping技术传统上通过梯度回波(GRE)序列在多个TE间隔内探测T2*值衰变,即使用不同回波时间的一系列图像按照指数衰减来拟合,计算获取T2*弛豫时间。这样的采集方法时间非常长,于是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加快T2*Mapping技术采集的方法:(1)是像SENSE和GRAPPA等算法,它们通过多通道线圈收集欠采样信号,然后将所收集信号的数据冗余信息作为先验知识用来恢复整个k-space的信号,最后重建所需的图像以及T2*Map。方法(1)通常会增加成像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2)是采用k空间欠采样技术,它通过压缩感知、稀疏或者低秩等条件从欠采样数据中重建得到所需的图像以及T2*Map。方法(2)通过减少k空间数据的采集过程减少T2*Mapping技术所需要的时间。然而,欠采样技术的引入,会导致图像出现不可避免的伪影和噪声,影响T2*值的准确计算。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去除欠采样图像中的伪影和噪声,实现基于欠采样数据的T2*Mapping过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四步:第一步,通过3D UTE-CONGS序列采集全采样和欠采样的膝关节K空间数据,然后使用Regridding和ESPIRiT重建算法得到重建MR图像。第二步,将MR图像输入到一个带残差的三层卷积网络中,学习多倍欠采样MR图像与全采样MR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训练得到一个可以去除欠采样图像伪影和噪声的模型。第三步,用这个模型对未训练的欠采样MR图像进行优化,然后使用单指数拟合方法对优化后的MR图像进行T2*的拟合计算,最后得到一副完整的T2*Map图像的过程。第四步,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文中所提方法是否能实现基于欠采样数据的T2*Mapping过程。在本文中,我们明确了定量磁共振成像在基于客观证据来辅助医生决策的重要性,其中T2*Mapping技术就可以作为评估OA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软骨状态的可靠工具。针对欠采样技术可以加快T2*Mapping技术但会影响T2*Map准确度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残差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重建方法。通过分析,该方法在图像质量和T2*Map准确度方面优于其它常规重建算法,并且该方法所得T2*测量值和全采样MR数据所得T2*测量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文中所提方法可以提高基于欠采样数据的T2*Map准确度,甚至实现基于欠采样数据的T2*Mapping过程。

李辉[8](2020)在《DECT对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病变与疼痛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通过双能量计算机断层成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后处理虚拟去钙(virtual noncalcium,VNCa)技术评估骨髓病变(bone marrow lesions,BMLs)的诊断效能,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比较;然后联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mirer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与BMLs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最终纳入24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9.2±7.4岁;年龄范围:43-76岁),共计28个膝关节,420个区域。所有受试者进行WOMAC、KOOS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在WOMAC量表进行疼痛分级处理。受试者均采用3.0 T高场磁共振和双能量CT扫描(包括图像后处理),由骨肌放射组医生根据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系统(Knee Osteoarthritis Scoring System,KOSS)将膝关节分为15个区域进行BMLs分级,并对全膝关节进行总评分及分级。本研究以MRI为参考标准,一方面评估DECT-VNCa图像视觉定性、CT值定量诊断BMLs的效能及其优势,另一方面结合WOMAC、KOOS膝关节疼痛量表分析疼痛与DECT-VNCa图像上显示BMLs的相关性。结果:在DECT-VNCa图像视觉定性分析上,对BML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99.5%、95.3%、97.9%和89.8%、99.5%、95.7%、98.7%,观察者间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2);其次在CT值定量分析上表明VNCa图像的CT值在BMLs组和无BMLs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通过ROC曲线得出cut-off值分别为-41HU和-47HU,进一步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8%、99.5%和98.0%、99.5%。本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程度BMLs与疼痛间存在相关性(p<0.001),在WOMAC量表中,MRI、DECT-VNCa显示BMLs与疼痛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3、0.779、0.718;在KOOS量表中,MRI、DECT-VNCa显示BMLs与疼痛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1、-0.797、-0.691。结论:DECT-VNCa对BMLs的诊断及结合两种膝关节疼痛量表去预测关节疼痛具有一定可行性,能够作为MRI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对于指导临床决策及治疗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林昭伟[9](2020)在《核磁共振T1rho/T2mapping及生物力学检测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纳米压痕技术、病理分级和标准化磁共振T1rho/T2mapping扫描技术的结合,研究关节软骨不同阶段退变MR检查改变数据与关节软骨微观水平力学性质改变的匹配关系,探讨建立关节软骨退变的无创早期定量诊断方法,为临床OA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精确依据。方法:对20例OA膝关节进行X线检查、术前完善一般临床资料和核磁共振T1rho、T2mapping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研究区域为股骨内髁远端、股骨外髁远端、股骨后髁内侧、股骨后髁外侧,术后完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评分,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完善生物力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评分、MRI半定量测量结果(软骨容积分级、软骨缺损分级、软骨下骨骨髓损害评分)、功能性MR数据、力学检测结果应用ANOVA检验,按不同部位分区,对均值的差异进行比较。用回归分析评价组织病理学分级、力学数据与磁共振结果的相关关系。结果:1、膝关节内侧关节的软骨缺损比外侧关节软骨缺损严重,半定量MRI软骨缺损评分仅仅能够区分病理学第2级与第3级的区别,内侧股骨髁软骨下骨骨髓损害评分最高,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内侧股骨髁、外侧股骨髁之间的软骨容积呈依次递增。2、按内髁远端、外亲远端、内侧后髁、外侧后髁的四分区,整体而言,内髁远端的T1rho测量值和T2mapping测量值均高于其他3个部位。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T1rho/T2mapping测量值的均值依等级增大而增大。除外第1、2级或第4、5级外,T1rho测量值在各组织病理等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mapping测量值在第2-6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mapping图像可直接通过色阶的不同,直观反映组织病理学严重程度的不同。T2mapping/T1rho测量值与组织病理学分级(2级至6级)的相关性更为密切。T1rho测量值30、120以及T2mapping测量值35、125可作为术前判断组织病理学严重程度的标准。3、内髁远端软骨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高于其他三个部位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四个部位的软骨的弹性模量可以与术后软骨组织病理等级均呈正相关,其软骨弹性模量和与MRI T1rho/T2mapping测量值呈正相关,可以利用相关性曲线,术前获取关节软骨的T2mapping测量值,计算该软骨部位力学数据准确对应软骨退变病理等级,以便更早期的诊断关节软骨的退变。结论:MRIT2mapping/T1rho可用于反映软骨不同时期(组织病理学第2-6级)的退变。其定量的软骨显像检测是反映OA患者早期细胞外基质变化的有效方法。MRI T1rho/T2mapping有助于骨关节炎的诊断,从而可以早期开始治疗,避免OA进展。

曾鹏[10](2020)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疾病诊断中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价值及应用。方法:抽取本院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此2年间影像科接受诊断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84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病案资料,并结合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疾病的诊断结果。结果:接受磁共振诊断的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有84例,磁共振诊断的确诊人数有80例,约占95.24%,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较为理想(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疾病的诊断水平。

二、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默认网络探讨易筋经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慢性疼痛的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受试者招募
        2.2 研究对象的筛选
    3 样本量估算
    4 随机
    5 设盲与揭盲
    6 治疗方案
        6.1 试验组
        6.2 对照组
    7 核磁数据采集
        7.1 核磁数据采集方案
        7.2 核磁参数设置
    8 观察指标
        8.1 一般资料
        8.2 疗效指标
        8.3 安全性指标
    9 核磁数据处理方法
        9.1 静息态分析
        9.2 任务态分析
    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10.1 一般资料及症状学数据分析
        10.2 核磁数据统计分析
        10.3 相关性分析
    11 质量控制
        11.1 受试者的质量控制
        11.2 随机和盲法质量控制
        11.3 干预过程的质量监控
        11.4 结局指标测量的质量控制
        11.5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11.6 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12 伦理审查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以及基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症状学指标比较
        2.1 两组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症状基线数据比较
        2.2 干预前后膝骨关节炎患者组内、组间症状改变的差异
    3 易筋经、静蹲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大脑静息态脑功能的影响
        3.1 低频振幅率分析
        3.2 局部一致性分析
        3.3 两组干预前后膝骨关节炎患者大脑任务态脑功能的改变
    4 两组干预前后统计学差异默认网络脑区激活与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运动疗法治疗
        1.1 肌肉力量训练缓解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
        1.2 有氧运动缓解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
        1.3 身心疗法易筋经缓解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
    2 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颅脑磁共振成像研究
        2.1 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静息态脑机制研究
        2.2 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任务态脑机制研究
        2.3 默认网络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慢性疼痛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入选期筛查表
    附录B 人口学特征
    附录C 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
    附录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E 任务态fMRI扫描
    附录F 伦理审查批件
文献综述 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患者数据资料与方法
    1.3患者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检出率
    2.2 对比两组诊断漏诊率、灵敏性、特异度
    2.3 在磁共振成像下膝关节损伤呈现的图像特征
3 讨论

(3)膝骨关节炎的高场强MRI表现及其与软骨损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关节软骨退变机制
        1.2.2 滑膜病变及机制
        1.2.3 其他
    1.3 骨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1.3.1 骨关节炎的诊断
        1.3.2 骨关节炎的治疗
    1.4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选择
        1.4.1 自发与诱导性疾病模型
        1.4.2 模型效果评价方法
        1.4.3 小动物模型:小鼠、大鼠、豚鼠和兔
        1.4.4 大型动物模型:犬、绵羊和山羊
        1.4.5 非人灵长类动物
        1.4.6 动物伦理及实验设计原则
        1.4.7 总结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点
    2.1 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制备
        2.1.1 引言
        2.1.2 实验材料
        2.1.3 造模方法
        2.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1.5 结果
    2.2 9.4T超高场MR下兔膝关节成像
        2.2.1 引言
        2.2.2 材料及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2.2.5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血常规、CRP及ESR在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病变过程中的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与分组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血常规及相关指标比值
        3.3.2 CRP检测
        3.3.3 ESR检测
        3.3.4 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病变过程中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动物与分组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血清中IL-1β、IL-6、IL-10、IL-17和TNF-α的表达
        4.3.2 膝关节灌洗液中IL-1β、IL-6、IL-10、IL-17和TNF-α的表达
        4.3.3 与磁共振分级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COL2、MMP3、MMP13及TIMP-1蛋白的表达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设备与实验器材
        5.2.2 主要试剂
        5.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关节软骨组织中COL2蛋白的表达
        5.3.2 关节软骨组织中MMP3、MMP13及TIMP-1蛋白的表达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3.0T MRI在膝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6.1 引言
    6.2 实验对象及方法
        6.2.1 临床资料
        6.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3.1 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评价
        6.3.2 磁共振下软骨厚度分析
        6.3.3 磁共振下软骨体积分析
        6.3.4 磁共振下软骨信号值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对膝骨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对比
    2.2 两组的准确度、灵敏性及特异性对比
    2.3 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骨关节炎具体症状检出率
3 讨论

(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2.2 半月板损伤表现
3. 讨论

(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膝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对比健康对照组的rs-fMRI脑功能的横向研究
    1.1 目的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膝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治疗前后的rs-fMRI脑功能的纵向研究
    2.1 引言
    2.2 目的
    2.3 资料与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研究不足及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定量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T2*Mapping技术和研究现状
        1.2.1 T2*Mapping技术
        1.2.2 T2*Mapping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3 D-UTE-CONES序列
    2.2 T2*值的拟合方法
    2.3 深度学习
    2.4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第三章 快速磁共振成像采集技术
    3.1 背景技术
    3.2 三维动态MRI笛卡尔k空间采集方法
        3.2.1 方法概述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和小结
    3.3 三维动态MRI圆柱形k空间采集方法
        3.3.1 方法概述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定量成像
    4.1 相关研究工作
        4.1.1 Regridding图像重建方法
        4.1.2 ESPIRiT图像重建方法
        4.1.3 卷积神经网络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定量成像
        4.2.1 方法概述
        4.2.2 实验整体设计
        4.2.3 网络结构设计
        4.2.4 实验结果
        4.2.5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DECT对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病变与疼痛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临床资料及疼痛量表评估
    2.3 DECT扫描方案及后处理
    2.4 MRI扫描方案
    2.5 视觉定性分析
    2.6 CT值定量分析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统计
    3.2 DECT-VNCa图像视觉定性分析
    3.3 BMLs的 CT值定量分析
    3.4 BMLs与疼痛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序言
    4.2 DECT-VNCa对 BMLs评估
    4.3 MRI、DECT对 BMLs与疼痛的相关性评估
    4.4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核磁共振T1rho/T2mapping及生物力学检测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分级与X线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仪器及试剂
    第三节 实验步骤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软骨组织病理分级与磁共振成像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器材与试剂
    第三节 实验步骤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软骨组织病理分级、磁共振功能成像、软骨力学检测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器材与试剂
    第三节 实验步骤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四、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默认网络探讨易筋经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慢性疼痛的脑机制研究[D]. 牛晓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 朱砚,张晓亮,陈向志,王玉海,宋慧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8)
  • [3]膝骨关节炎的高场强MRI表现及其与软骨损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晓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对膝骨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J]. 唐万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6)
  • [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 秦源敏.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03)
  • [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刘涛. 延安大学, 2020(12)
  • [7]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定量成像的研究[D]. 杨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8]DECT对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病变与疼痛的相关研究[D]. 李辉. 南华大学, 2020(01)
  • [9]核磁共振T1rho/T2mapping及生物力学检测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及意义[D]. 林昭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价值[J]. 曾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5)

标签:;  ;  ;  ;  ;  

膝关节疾病的磁共振成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