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徐坤[1](2021)在《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进展及其学术反思》文中指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在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研究到系统阐述、从宏观研究到微观探讨、从研究方法单一到研究视角多元的不断变化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如何科学把握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逻辑内涵、理论渊源、思想脉络、价值诉求、相关比较、历史评价等方面构成了研究集中聚焦的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相关研究集中关注毛泽东处理工业与农业关系的研究、毛泽东创新工业管理制度的研究、毛泽东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毛泽东平衡工业布局的研究等方面问题。尽管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现有研究已经相对系统化,但其在研究视角、学科融合、思想史透析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深化拓展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依然具备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迪[2](2021)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霜[3](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宋刚[4](2020)在《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但会上所集中讨论的经济问题和通过的文件以及毛泽东的多次讲话和插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改革农具运动、发展军垦农场、发展地方工业等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成都会议初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扩大专署部分权限的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的方针政策和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的观点,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政策观点有完全正确的、有不完全正确的、有的是理论上正确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总的来看,这些方针政策观点都是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积极的探索,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有些方针政策观点直到现在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成都会议树立的经济发展高速度思想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高指标在客观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成都会议盲目地提出把小社合并成大社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此外,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了两种个人崇拜论,并支持“正确的个人崇拜”,影响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贯彻。而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两个剥削阶级论,则助长了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上述这些都是成都会议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并造成了不良的后果,给后世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永远记取。历史地看,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是较为丰富较为积极的,但错误也不少,有些甚至还很严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智慧。
范瑞滨[5](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是与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世界历史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并注重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注重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把握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凭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中国现代化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揭示和阐述;接下来以大历史的长焦距,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历史性的审视,意图勾画出经200年来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历史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变化历程的时代画卷,阐明中国现代化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独特样态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并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关系。中国现代化作为一项旷古未见之宏大事业,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结构和层次,论文分别从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型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布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等几个具有典型性的核心要素入手,来分析和揭示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成就的独特结构和本质特征,意图通过这种结构性分析,揭示和阐释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遵循和发展。“引言”和“结语”之外,论文正文分为六章。论文的“引言”主要简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现代化问题成为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两种范式,即“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析,揭示出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简要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以及运用其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它确定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阐释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借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研究,可有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资本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作用,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第二章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论文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分析,阐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和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阐明了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的政治保障。然后,本论文依次剖析了中国在冷战时期独立自主的进行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第三章剖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本论文在阐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经验的运用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开创了多样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第四章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在把握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基础上,本论文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阶段所具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以及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探索所奠定的基础。同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成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章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础,有效把握了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利用资本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注重驾驭资本、消除资本的消极影响,同时强调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本论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利用和驾驭资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创造性贡献。第六章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本论文在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途径。在“结语”中,对论文分析和阐述的观点和逻辑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在阐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上,揭示本论文的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历史这一重大背景与具体的条件,历史性透视表明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无法真正启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闭关锁国、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代进程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的顺利推进不可能缺乏中国的现代化;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形态。
邓中华[6](2020)在《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传统的农业国家进步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过渡。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伟大的、卓越的工业化探索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形成了逐渐超越的过程。研究和分析了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渊源,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产生的国内外背景以及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因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和时代需要,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由萌芽、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进步做出举世卓绝的、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创造和生成了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革命在取得成功以后,毛泽东开始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积极探索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经过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有中国特点的工业化建设。从突出强调重工业到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一起协调发展,从大规模学习和依靠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到走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后阶段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形成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首先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毛泽东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代背景的改变,推动着毛泽东的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步和发展。其次,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方向,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目标和战略以及毛泽东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三个部分论述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则是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进行评价。考究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研究促使我们更深刻更持久更科学的认识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齐佳楠[7](2018)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在工业化发展上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共同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是中国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上的顶层设计,其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特色鲜明、逻辑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具备战略性、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全球引领性等特色,以2025中国制造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实体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使创新驱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协调供需平衡,科学的处理生态环境、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之间的各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功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解决了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引领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徐涛[8](2018)在《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化,简而言之就是废手工采机器,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必须要经历的发展过程。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屈辱中被迫开启的。为了建设一个统一、独立的工业强国。为了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开始了探寻强国之路,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然而夙愿一直没有实现,直到1949年10月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建设才开始。建国后,我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现代化工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构建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目标,这为后续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建国三十年多年曲折的工业发展历程,尽管有不少的失误和教训,但却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的汲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摸索道路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诸多思想实际上是富有建设性的。毛泽东同志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努力将我国建设为一个拥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的国家,最终确立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工业,在1956年他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了改变工业布局的不平衡,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内地的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合理处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发展关系,同时他还亲自指挥了“三线”建设。毛泽东还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强调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主张多与其他国家往来。这些思想,不仅有力的指导着当时的工业发展,而且还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以及改革开放思想的诞生发展。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区域发展、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等。本文立足于上述几方面,沿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坚持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原则,通过回顾等方法,全面总结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所做出的努力探索,所提出的建设性思想和有效发展措施,希望能够对目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春森,王义[9](2014)在《2013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黄春森,王义[10](2014)在《2013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文中指出
二、论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进展及其学术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宏观层面经典问题的研究 |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逻辑内涵研究 |
(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
(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思想脉络研究 |
(四)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价值诉求研究 |
(五)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相关比较研究 |
(六)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评价研究 |
二、关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微观层面现实问题的探讨 |
(一)关于毛泽东处理工业与农业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毛泽东创新工业管理制度的研究 |
(三)关于毛泽东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毛泽东平衡工业布局的研究 |
三、对深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的思考 |
(3)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 一 ) 选题缘由 |
( 二 )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一 ) 国内研究现状 |
( 二 )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 一 ) 研究思路 |
( 二 ) 研究方法 |
( 三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章 成都会议的召开 |
1.1 成都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会议的基本情况 |
1.2.1 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
1.2.2 会议的性质和主题 |
1.2.3 对成都会议有关问题的考证 |
第2章 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
2.1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
2.1.1 以农具改革运动推动农业机械化 |
2.1.2 以转业复员军人为主发展军垦(农垦)事业 |
2.1.3 以发展地方工业具体落实“两条腿走路”方针 |
2.2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探索 |
2.2.1 初步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2.2.2 以扩大专署权限的形式适当扩大地方权力 |
2.3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
2.3.1 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 |
2.3.2 提出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 |
2.3.3 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 |
第3章 成都会议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
3.1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积极贡献 |
3.1.1 成都会议取得的一些比较积极的探索成果 |
3.1.2 成都会议深化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论基础 |
3.2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历史局限性 |
3.2.1 成都会议助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 |
3.2.2 成都会议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蔓延 |
3.3 历史的评说 |
3.3.1 如何评价成都会议 |
3.3.2 如何看待成都会议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
3.3.3 当代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现状评析 |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
1. 研究思路 |
2. 主要观点 |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一、 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
二、 资本主义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换” |
三、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
四、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审视 |
第一节 近代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及中国革命探索 |
一、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 |
二、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探索 |
第二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一、 融入社会主义阵营及社会主义改造 |
二、 在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世界历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二、 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
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发展布局的调整 |
2.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4.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
一、 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 逆全球化运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 新时代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建构 |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来源 |
一、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
二、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来源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与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
二、 世界历史与中国革命的转变 |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
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一国胜利论”的运用和发展 |
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多样化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建设国情基础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 |
一、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三、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
四、 毛泽东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第二节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历史方位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划时代创新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历史条件 |
一、 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 世界历史下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下资本的两面性与资本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
二、 世界历史下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与资本作用的历史性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模式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借鉴 |
第六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发展 |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想背景 |
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
1.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 |
2.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
3. 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要特征 |
二、 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时代远大规划和部署 |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条件 |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规划 |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性质 |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层次 |
4.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途径 |
结语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
二、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渊源、源起与形成 |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 |
(二) 列宁的工业化思想 |
(三) 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 |
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源起 |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源起的国内背景 |
(二)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源起的国际背景 |
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
(二) 建国以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
第三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一) 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
(二) 保证实现社会主义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 |
二、工业化的目标和战略 |
(一) 工业化的目标 |
(二) 工业化的战略 |
三、工业化的道路 |
(一)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
(二)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
(三) 处理好各种关系 |
(四) 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工业化建设经验 |
(五) 努力创造和平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
第四章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评价 |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
(三)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
(二) 提高了我国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 |
(三) 初步的建立了系统的工业化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重难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重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概述 |
1.6.1 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
1.6.2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 |
1.6.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认识 |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思想 |
2.2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
2.3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思想 |
2.4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概述 |
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演进轨迹 |
3.1.1 由传统工业化思想到新型工业化阐释 |
3.1.2 由新型工业化阐释到新时代工业化重要论述 |
3.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产生 |
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内涵 |
3.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
3.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3.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
3.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特征 |
3.3.1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性 |
3.3.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的创新性 |
3.3.3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
3.3.4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的前瞻性 |
3.3.5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引领性 |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相关关系分析 |
4.1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4.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
4.3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
4.4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的价值 |
5.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
5.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 |
5.3 有助于解决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5.4 引领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 |
5.5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研究的意义 |
二、本文研究的现状 |
(一)关于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研究 |
(二)关于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
(三)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路径选的研究 |
(四)关于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研究 |
(五)关于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历史地位的研究 |
(六)关于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当代意义的研究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发展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工业化理论 |
(二)针对工业化形成做出的分析 |
(三)关于工业化推动劳动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论述 |
(四)形成工业化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推论 |
二、列宁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理论 |
(一)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构想 |
(二)列宁关于通过市场与外资来达到工业化目的的思想 |
(三)布哈林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出的构想 |
(四)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 |
三、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
(二)中国发展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
(三)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
(四)毛泽东在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工业化 |
第二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关于工业发展的思想 |
(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对于工业化的认知 |
(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思考 |
(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发展战略的思考 |
(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思想 |
二、三年经济恢复期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战略思想 |
(一)建国初期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情况 |
(二)打赢“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
(三)准确认识主要矛盾,明确发展的中心任务 |
(四)提出“四面八方”重要经济政策,讲究政策和策略 |
(五)明确提出我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 |
(六)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
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战略 |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 |
(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快速提升社会主义工业化总体水平 |
(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与工业化方面的大力支持 |
(四)建立健全工业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发展布局 |
(五)实行计划经济,促进过渡时期工业化建设 |
(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现代化同步发展 |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战略思想 |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工业发展战略思想 |
第三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构思(上) |
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前提 |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阻碍 |
(二)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发展自身工业 |
(三)前苏联发展工业的榜样效应 |
二、农业的高度发达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
(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
(二)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
(三)高度重视农业对于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作用 |
三、合理的工业布局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要素 |
(一)资源利用 |
(二)发展国防工业 |
(三)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
第四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构思(下) |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赶超战略 |
(一)从世界工业化进程看重工业的地位 |
(二)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三)赶超战略的经验和教训 |
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体制保障 |
(一)“两参一改三结合” |
(二)试办托拉斯 |
(三)提出多种所有制共存的设想 |
三、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途径 |
(一)“要来一个技术革命” |
(二)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 |
(三)中国要有大批的知识分子 |
四、对外开放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
(一)中国工业化要利用外资和外国科技 |
(二)美国是与中国“有能力合作的唯一国家” |
(三)中美经济合作可以实现互补双赢 |
(四)制定“以自力更生为主,以获得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 |
第五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
(一)国有化 |
(二)赶超战略 |
(三)处理农轻重关系 |
(四)坚持群众性、政治性 |
(五)总结教训,善于学习 |
(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七)坚持走自己的路 |
(八)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
(九)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第六章 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 |
一、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 |
(二)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着的成绩 |
(三)成就和局限的共存 |
二、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二)必须与时俱进的推进理论创新 |
(三)应深刻认识中国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四)必须坚持吸收外来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的辩证统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四、论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进展及其学术反思[J]. 徐坤. 毛泽东研究, 2021(04)
-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探索研究[D]. 王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4]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 宋刚. 湘潭大学, 2020(02)
-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D]. 范瑞滨.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6]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D]. 邓中华.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2)
-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研究[D]. 齐佳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徐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2013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J]. 黄春森,王义. 毛泽东研究(年刊), 2014(00)
- [10]2013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重要篇目辑览(中文部分)[A]. 黄春森,王义. 毛泽东研究2014年卷, 2014
标签:新型工业化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成都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