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吉林白山410072)
引言: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就明确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构建“嵌入式”社区是促进新疆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实施,那么构建“嵌入式”社区有哪些意义?在构建过程当中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本文将主要进行探讨的。
一、“嵌入式”社区的概念界定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创造了“社区”一词,并在他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主要详细分析比较了个人社会关系的特征、组织特征和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别等社区和社会的内在基本结构,而没有过多强调社区的地域因素和邻里关系。“嵌入”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是指: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重叠,或者某种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的社会联结中。
本文认为“嵌入式”社区主要指两个或多个民族在某一领域,通过行为上的“交流互动”,达到心理上的“交流融合”。也就是说“嵌入式”社区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有两个以上的民族;第二,通过政策鼓励或经济引导来实现这一根深蒂固的“嵌入式”结构和社区环境;第三,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内部一体化,使各民族能够在保持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从而使各民族形成一个利益、情感的共同体。
二、构建“嵌入式”社区的意义
(一)构建“嵌入式”社区,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嵌入”就是希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可以亲密无间的生活在一起,互帮互助,亲密无间。如果各民族在城市里,还是各自聚集而居,文化相同、信仰相近的民族“抱团”、“扎堆”,形成“城中村”的格局,这对促进民族交流是不利的。
而“嵌入式”社区的构建对于打破这种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一个“嵌入”的社区,不同民族的居民可以从互不了解和理解转变为邻居和朋友。这不仅使各民族在空间上更近,同时更拉近了心理上的距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对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嵌入式”社区,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国家中对自身地位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构建“嵌入式”社区,可以使社区的各族居民参与到社区的运行,切身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从社区的各项规定,致力于社会的进步,融入“社区”家庭,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
(三)构建“嵌入式”社区,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社会各界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而我们要进一步着眼于建立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嵌入式”社区可以为各族居民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进而可以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得亲和力,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然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使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不断深化。
三、构建“嵌入式”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聚居现象较为严重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中国人自古有大杂居、小聚居的传统,不同民族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从而导致了新疆地区各民族人口比例相对不均衡。以乌鲁木齐为例,乌鲁木齐市的汉族和维吾尔族群众的相对居住是比较明显的。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市区,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而少数民流动人口在选择居住地时也倾向于居住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是导致民族聚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部分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难以产生集聚效应
在新疆部分地区,尤其是南疆,经济较为落后,而这些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这种生活条件的艰苦难以吸引其他地区汉族人的迁入,甚至部分生活在这些地方汉族人迁出至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而加剧了这种民族分布单一的现象。
(三)暴恐活动频发导致民众交往恐惧心理加剧
近年来,新疆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尤其是在“7·5事件”后,乌鲁木齐市的部分汉族群众改变了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害怕、担心与少数民族交往,甚至一些汉族居民因交往恐惧心理的加剧而选择移居内地。民族分裂和暴力活动正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
四、构建“嵌入式”社区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政策引导为主
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提倡建立各民族聚居的“嵌入式”社区,并做好宣传工作,使各族群众认识到这种居住模式的好处、益处。在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时,应按照市场法则,建立在尊重自由迁徙权的基础上。
首先,对于未在户定居但已取得居留许可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逐步纳入所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对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相应企业要为他们提供符合安全卫生条件的共同居住场所。其次,对于主动从单一民族集中地区迁出,进行“嵌入式”入住的居民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二)完善社会保障民生建设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在居住地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宗教场所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社区居民的宗教活动提供便利。以北京市西城区的牛街为例,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等28个民族长时间在这里生活,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一个文化社区。北京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就位于牛街,这里是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作用
各民族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导致社区居民交流不畅通。因此社区需要搭建平台,在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下功夫、动脑筋。
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召开居民座谈会、茶会、社区娱乐、社区民族文化节、歌咏比赛、图书馆文化站、体育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象棋等比赛,启动电影进社区,成立老秧歌队、民族舞蹈队,开设家政、书画、园艺班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为各族居民提供交流交往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四)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鼓励为主,政策引导
积极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入住“嵌入式”社区,同时各地、县市可以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以政策引导的方式,对一些民族聚集区的居民结构进行重新规划,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培植感情。同时各级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防止有些干部领导为完成“任务”、“业绩”,采取强制,甚至不合法的手段,使“嵌入式”社区“变了味”、“走了样”。
2.循序渐进,科学规划
新疆各地区历史文化差异大,在构建“嵌入式”社区时,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能急于求成。以塔城地区为例,塔城地区政府通过民族团结宣传、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双语学习、创新社区管理等措施,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了“嵌入式”的格局,形成了各族群众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嵌入式”社区构建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上的混住,而是要实现由内而外的融合,使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层面上实现交流融合,最终呈现出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巧玲.关于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思考.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2]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