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对一,教师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能力提升,能力培训,十区,教师信息素养,网络课堂,总体发展目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荷[1](2020)在《百所革命老区学校获一对一帮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周晓荷)1月2日,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23年,我省将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100所革命老区学校、实施“十区百校千人万课”工程等实招,助力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革命老区和贫困(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20-01-06)
王永军[2](2019)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基于ISTE 2017版《教育者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重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是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技术创新教学为主导思想,发布了新版《教育者标准》。在详细解读新标准的能力维度及指标、分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该新标准的创新灵魂和框架结构,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诉求,以给学生学习赋权为出发点,以教师创新型角色为依托,以教学法创新为具体内容,从而构建包含创新设计者、学习促进者、建设性评价者、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模范示范者等能力维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本文来源于《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3](2019)在《不忘初心向基层 助推教师能力提升——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承办的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广西南宁举行,试点校骨干教师共168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为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部署,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于(本文来源于《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秀玲,任姝名[4](2019)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偏远地区而言,由于学校及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很欠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该文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调研对象,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忠平[5](2019)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方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学过程当中,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充足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响应课改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文就以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培训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30期)
张辉,檀学群[6](2019)在《打造素质过硬的信息技术培训团队——以桂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培训者培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群雁高飞靠头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培训者培训,就是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者团队,并让这支团队充分发挥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近年来,桂平市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培训,尤其是在"培训者培训"方面,先后组织举办了6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培训者培训班,有效带动了各乡镇、各学校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全市(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36期)
李姿斓[7](2019)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以贵港桂平市蒙圩镇中心小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7年,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培训新路径,成为当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自己任教的桂平市蒙圩镇中心小学为例,谈一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36期)
杨日递[8](2019)在《赛课活动助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让参培者"会用",并在"会用"的基础上逐渐做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近年来,贵港桂平市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同时,配套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秀课例评比活动、(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36期)
王银寿[9](2019)在《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便捷通道——“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互联网+"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一条便捷通道。其使命感可从顶层设计紧锣密鼓的发布、提升工程纷至沓来的实施、均衡发展全力以赴的改薄等方面体现;其影响力可从"叁通两平台"工程的建设、移动端电子设备的普及、广泛性在线教育的填补方面领略;其便捷性可从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培训模式的建立、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方面认知。(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9年26期)
武生洲[10](2019)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自觉转变观念,增强信息技术能力意识;突出"应用"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注重"应用"实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科学考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重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是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技术创新教学为主导思想,发布了新版《教育者标准》。在详细解读新标准的能力维度及指标、分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该新标准的创新灵魂和框架结构,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诉求,以给学生学习赋权为出发点,以教师创新型角色为依托,以教学法创新为具体内容,从而构建包含创新设计者、学习促进者、建设性评价者、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模范示范者等能力维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荷.百所革命老区学校获一对一帮扶[N].河南日报.2020
[2].王永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基于ISTE2017版《教育者标准》[J].远程教育杂志.2019
[3]..不忘初心向基层助推教师能力提升——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4].蒋秀玲,任姝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的调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5].赵忠平.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方式探索[J].中华少年.2019
[6].张辉,檀学群.打造素质过硬的信息技术培训团队——以桂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培训者培训为例[J].广西教育.2019
[7].李姿斓.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以贵港桂平市蒙圩镇中心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9
[8].杨日递.赛课活动助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广西教育.2019
[9].王银寿.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便捷通道——“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9
[10].武生洲.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J].西部素质教育.2019
标签:一对一; 教师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 实施方案; 能力提升; 能力培训; 十区; 教师信息素养; 网络课堂; 总体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