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论文-沈素平,马晓霞,崔自治,孙长昊,徐韩宝

银川平原论文-沈素平,马晓霞,崔自治,孙长昊,徐韩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川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细砂,压缩性,关系模型,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沈素平,马晓霞,崔自治,孙长昊,徐韩宝[1](2019)在《银川平原粉细砂的压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细砂在银川平原分布广泛,埋藏浅,土层深厚,是建筑物的主要持力层,考虑干密度和饱和度两个重要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银川平原粉细砂的压缩性,探索各因素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地表下1~7 m范围内,砂土的压缩性较低,压缩系数a_(1-2)最大的不过0.2 MPa~(-1),为中低压缩性土。压缩性随干密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压缩性的降幅亦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压缩性随饱和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但压缩性的增幅随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a_(1-2),干密度的影响很显着,饱和度的影响显着,提高干密度是降低银川砂土压缩性非常有效的措施,而提高饱和度对提高银川砂土的压实性有较好效果。建立的压缩性关系模型,相关性好,显着性高,对银川平原砂土压缩性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5期)

徐韩宝,崔自治,沈素平[2](2019)在《封闭系统条件下银川平原压实砂土的冻融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当地工程地质和气候特点,设计L_9(3~4)正交试验方案,应用单向循环冻融试验方法,研究了银川平原地区压实砂土在压实度、饱和度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封闭系统冻融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度不小于30%的压实砂土,以水的结冰膨胀效应为主导,表现为冻胀,冻融后体积增大。融沉变形占冻胀变形的比例较大,约80%。冻融变形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冻融循环次数呈双曲线关系。饱和度和压实度的共同影响明显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但也不等于两种因素单独作用结果的简单迭加。饱和度和压实度对压实砂土的冻融变形影响都非常显着,均是主控因素。为减轻冻融的危害,压实砂土工程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压实度,运营中应严防饱和度增大。研究结果对银川平原冬灌区压实砂土工程的冻害评价与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孙玉芳[3](2019)在《基于遥感监测指数模型的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在全球范围具有广泛性,是灌溉农业生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银川平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对该区域盐渍地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监测指数模型(SDI),利用Landsat-TM/ETM数据对银川平原2000-2017年盐渍化信息进行提取和分类,从而对土壤盐渍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较2000年盐渍化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呈现出整体减轻的态势,2000年以中度盐渍化为主,2017年以轻度和中度盐渍化为主,部分中度盐渍化地转化为轻度盐渍化地。但盐渍化分布面积没有减少,研究结果以期为盐渍化防治提供依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5期)

陈玺,朱亮,刘景涛,周冰[4](2019)在《银川平原饮用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银川平原饮用地下水中25种化学污染物饮水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结合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银川平原饮用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致癌风险值介于国际上最严格风险尺度1×10~(-6)和最宽松风险尺度1×10~(-4)之间的地下水比例为50.6%,大于1×10~(-4)的地下水比例为14.5%,砷、铅、Cr(Ⅵ)、氟等无机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大于苯、叁氯乙烯、甲苯、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等有机污染物,其中,砷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率分别为47.3%、8.6%,远大于其他物质,是银川平原地下水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高砷地下水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黄河近岸及冲洪积平原前缘地区,以天然成因为主,浅层水中砷含量高、波动较大,深层水中砷含量低且稳定;通过改进成井工艺、分层开采承压水和优化开采量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对高砷风险水体的控制,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水质监测预警是实现可持续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白莉,刘希胜[5](2019)在《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采用质量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硫酸盐、锰、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挥发性酚类、氨氮、耗氧量等,地下水水质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苏芝屯,吴春燕,何彤慧,乔斌,冯艳琼[6](2019)在《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阐明草甸湿地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在银川平原选取3种生境的草甸湿地(沼泽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及植物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平梯度上,除全磷(TP)外,3种草甸湿地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层020cm变化显着(P <0. 05)。②在垂直梯度上,全氮(TN)、碱解氮(AN)在盐生草甸中垂直变化不显着(P> 0. 05),但在典型草甸与沼泽草甸垂直方向上波动幅度较大; TP在草甸湿地土壤中垂直变化不显着(P> 0. 05);速效磷(AP)与速效钾(AK)在草甸湿地表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效应,并且在不同草甸湿地土层垂直方向上变化显着(P <0.05)。③土壤中C、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AK与土壤P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 <0. 05)。④草甸湿地植物养分均表现为N限制,其中C∶N、C∶P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植物N∶P受土壤有机碳(SOC)、AN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徐梦群[7](2019)在《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诞生与演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导致的城镇空间扩展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过程,快速的城镇化会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功能结构重复、土地利用集约度低等等,为了实现城镇增长管理与土地资源保护,现如今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研究已成为城镇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城镇空间扩展主要是人类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多智能体模型不仅可以通过拥有认知、学习、反馈能力和自主行为的智能体实现对人类个体行为的客观描述与表达,还能通过“自下而上”的建模思路,对城镇空间用地格局演化进行模拟,可以更好地解决城镇空间扩展研究中的难题。论文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区,以复杂适应系统与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为基础,以3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与多智能体建模为手段,重建银川平原城镇空间扩展过程,并设定叁种情景预测2025年与2030年城镇空间扩展趋势。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对1989-2018年银川平原城镇空间景观格局与扩展驱动力进行分析,确认影响研究区城镇空间扩展过程的条件与因素。银川平原城镇面积在1989-2018年间不断增加,主要来源于农业用地、未利用地与绿地的转化;研究区景观格局整体异质性较低但景观破碎度与分散度有所增加;影响城镇空间扩展的驱动力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投入及产业结构变化为主。二、确认智能体类型并拟定智能体行为规则,分析智能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内部联系与互馈机制,并基于Netlogo软件平台进行模型搭建、调试与运行,并对2018年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分析误差来源。结果显示,2018年模拟结果与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的真实情况拟合度良好,总体模拟精度为84.06%,误差是由数据处理信息损失和智能体行为局限造成的。叁、基于大都市发展情景、小城镇带发展情景与农田保护发展情景对银川平原2025年与2030年城镇空间扩展进行预测。研究区在大都市发展情景下,整体表现出以银川市为重心的扩展趋势;在小城镇带发展情景下,南部利通区、青铜峡市与灵武市逐渐扩展相连;在农田保护发展情景下,城区扩展速度较慢,村镇减少且集中。四、结合叁种预测结果与现有政策规划,对银川平原城镇规划提出如下建议:以银川市发展为主,南北小城镇带发展为辅;实行差异化调控对策,优先开发未利用地,核减不合理资源占用;构建农田保护体系,兴建农民住宅小区,促进乡镇集约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冯艳琼,何彤慧,吴春燕,乔斌,苏芝屯[8](2019)在《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的分形特征、粒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对研究区土壤分形维数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做初步探索。【方法】以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分和盐分差异将研究区分为低湿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3种生境,采用粒径质量分布表征土壤的分形特征,选用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作为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以粘粒的微团聚体为主,分形维数值趋于2.28~2.84;3种草甸湿地的土壤分形维数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典型草甸(2.74)>盐生草甸(2.72)>低湿草甸(2.66);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土壤垂直剖面上表层粘粒和粉粒含量较高,深层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较高,中砂粒波动较大,粗砂粒仅出现在表层或深层;低湿草甸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达1.15。【结论】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粒径和分形特点受局部地形环境的水文关系影响较明显;水土过程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产生直接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起间接驱动作用,同时人为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城,杨宇山,刘天佑,朱丹,安百州[9](2019)在《根据重力资料定性与定量解释银川平原断裂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川平原是活动断层发育的地区,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联系密切,研究银川平原的断裂体系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银川平原1∶2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分析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并利用重力异常边界识别方法划分了断裂体系;运用断裂参量图法、欧拉反褶积法、最优化反演以及2.5D人机交互反演等方法对研究区83503线剖面做定量反演,并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约束。笔者利用现有的重力资料,探讨了根据重力资料解释平面断裂体系以及剖面断裂定量反演的方法,得出了银川断裂有北延趋势、黄河断裂部分段相对前人断裂划分结果向西偏移等新认识,为活动断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9年01期)

虎新军,李宁生,周永康,白亚东,陈涛涛[10](2018)在《银川平原断裂体系划分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北部,夹持于贺兰山与灵盐台地之间。大地构造隶属于鄂尔多斯西缘冲断带,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五级构造单元)。区域上,受阿拉善微陆块NE向的挤压及鄂尔多斯西缘EW向的拉张作用,银川盆地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地震灾害威胁严重。针对第四系厚覆盖区断层难以定位及划分的难题,本研究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边界识别技术,分析处理1∶20万区域重力数据,相互比对、印证,共划定断裂43条,确立了银川平原断裂体系,并针对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等6条主要断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银川平原断裂活动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银川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当地工程地质和气候特点,设计L_9(3~4)正交试验方案,应用单向循环冻融试验方法,研究了银川平原地区压实砂土在压实度、饱和度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封闭系统冻融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度不小于30%的压实砂土,以水的结冰膨胀效应为主导,表现为冻胀,冻融后体积增大。融沉变形占冻胀变形的比例较大,约80%。冻融变形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冻融循环次数呈双曲线关系。饱和度和压实度的共同影响明显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但也不等于两种因素单独作用结果的简单迭加。饱和度和压实度对压实砂土的冻融变形影响都非常显着,均是主控因素。为减轻冻融的危害,压实砂土工程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压实度,运营中应严防饱和度增大。研究结果对银川平原冬灌区压实砂土工程的冻害评价与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川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沈素平,马晓霞,崔自治,孙长昊,徐韩宝.银川平原粉细砂的压缩性[J].土工基础.2019

[2].徐韩宝,崔自治,沈素平.封闭系统条件下银川平原压实砂土的冻融变形[J].岩土工程技术.2019

[3].孙玉芳.基于遥感监测指数模型的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动态研究[J].地下水.2019

[4].陈玺,朱亮,刘景涛,周冰.银川平原饮用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白莉,刘希胜.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J].宁夏工程技术.2019

[6].苏芝屯,吴春燕,何彤慧,乔斌,冯艳琼.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9

[7].徐梦群.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扩展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冯艳琼,何彤慧,吴春燕,乔斌,苏芝屯.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分形特征[J].广东农业科学.2019

[9].刘城,杨宇山,刘天佑,朱丹,安百州.根据重力资料定性与定量解释银川平原断裂体系[J].物探与化探.2019

[10].虎新军,李宁生,周永康,白亚东,陈涛涛.银川平原断裂体系划分与研究[J].矿产与地质.2018

标签:;  ;  ;  ;  

银川平原论文-沈素平,马晓霞,崔自治,孙长昊,徐韩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