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场主动控制论文-袁志群,杨明智,张炳荣

流场主动控制论文-袁志群,杨明智,张炳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场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动阻力,阻流板,侧裙,底部抽吸控制槽

流场主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袁志群,杨明智,张炳荣[1](2019)在《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的主动和被动控制减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以降低气动阻力为目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侧风工况下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的主动和被动控制减阻方法,设计了阻流板、侧裙、底部抽吸控制槽和尾部气流喷射控制槽4种减阻方案,分析了各方案对气动阻力的影响和减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减阻效果与横摆角、阻流板高度、侧裙高度、底部控制槽抽吸速度和尾部控制槽气流喷射的速度与角度有关,4种减阻方案的气动阻力最大降幅分别为9.4%,10.4%,13.5%和4.7%。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宜根据汽车运行环境采用动态控制方法,以达到最优减阻效果。汽车模型风洞实验验证了本文中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汽车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袁全勇,李春,杨阳[2](2019)在《垂直轴风力机流场主动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垂直轴风力机叶片攻角连续性变化导致的非稳定流动,提出一种改善叶片攻角的主动变桨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实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其次对变桨控制前后风力机流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得到风力机在不同变桨条件下的气动特性及流场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变桨控制可使叶片在不同方位角下处于更合适的攻角,进而获得较优的气动性能,变桨控制后的风能利用系数有所增加。随着最大变桨角度的增加,风能利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可提高33.2%,同时主动变桨可抑制叶片尾缘流动分离,使得叶片尾涡耗散轨迹更贴合风轮旋转圆周。从而降低转矩系数波动幅值,提高风力机运行寿命。(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荣吉利,王超,赵瑞,袁武[3](2016)在《舰船艉部流场主动控制技术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钝体结构的机库一般位于飞行甲板前方,这种钝体效应产生的大分离流动包含了随时间变化的湍流结构,且伴随着不稳定的分离剪切层和涡流,形成了舰船艉流场。本文首先使用脱体涡模拟方法(Detached-eddy Simulation,DES)对护卫舰简化船型SFS2展开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与风洞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舰载机起降的安全性,本文研究主动控制技术(机库侧方吹吸气、甲板吹吸气以及混合吹吸气技术)对舰船艉部大分离流场的抑制作用,使用DES方法探究了不同吹吸气组合条件下艉部回流区的范围以及下洗速度规律。结果表明,在甲板上方增加吹气装置可以有效的抑制艉流场中的下洗速度;在机库侧方增加吸气装置可以有效的控制回流区的中心位置和纵向长度,从而有利于直升机的起降环境;采用混合吹吸气技术,即在甲板上方吹气速度约为0.5%U∞、机库侧方吸气速度约为2.7%U∞时,可使艉流场回流区的纵向范围减小25%,同时使艉部流场关键区域的最大下洗速度减小50%,如图2所示。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郭亚超,吴玉斌,郝永平,赵达,乔磊[4](2016)在《微气泡尾翼弹丸流场主动流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主动流控制研发了基于硅酮橡胶材料的气泡型微致动器及其阵列技术。首先分析了微气泡薄膜变形高度与压力的关系,并对微致动器阵列下的尾翼弹丸进行了空气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该微致动器扰动弹丸流场边界层的分离;在弹丸上对微致动器进行合理阵列布置,能够有效增大射程和减小横向偏移。因此,通过微致动器对弹丸的致动作用,可以实现对弹丸飞行流场的有益主动控制,达到增升减偏等控制目的。(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常浩,董金钟[5](2015)在《矩形转圆形S弯进气道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合成射流和定常射流两种主动流动控制方法改善矩形转圆形S弯进气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详细讨论了合成射流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对使用两种控制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射流角度显着影响控制效果。在合成射流角度为45°时,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0.71%,总压畸变系数减少了59.5%。动量系数相同时,合成射流控制效果优于定常射流,具有更高的能效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长叁角能源论坛——互联网时代高效清洁的能源革命与创新论文集》期刊2015-11-06)

吴清宇[6](2013)在《圆柱绕流场行波壁主动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索作为桥梁中对风致振动敏感的构件,长期的涡激振动会造成疲劳寿命的下降和使用舒适性的降低斜拉索风致振动是由于尾流非定常旋涡脱落引起的,因此研究圆柱绕流场及其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采用行波壁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对圆柱非定常绕流场进行控制研究首先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二维圆柱绕流及其行波壁控制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对该数值模拟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动网格实现行波壁的运动然后分析行波壁的波速和振幅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当行波波速与来流速度之比达到1.0后,原有的涡旋脱落被抑制,行波的频率锁定原涡脱频率当行波的振幅与波长之比低于0.025后,行波壁控制效果减弱进一步采用行波壁对圆柱涡激振动进行控制研究,分析行波壁对圆柱涡激振动的控制效果和机理最后,本文基于N-S方程,建立行波壁边界层的简化方程,得到行波扰动速度的解,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前人提出的行波流体滚动轴承的概念,分析扰动速度对涡的影响,解释行波壁流动控制方法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刘玄鹤[7](2013)在《后向台阶流场的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飞行器机翼的后沿的空气流动及工业生产中的流动现象中,边界层与固体壁面分离是常见的现象。发生分离的流场中存在剪切率很大的区域,大尺度涡旋结构会在这些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这些涡旋结构富含脉动动能,可以有效传递动量和热量。通过控制手段影响剪切层内的大尺度涡旋结构的发展对减小飞行器阻力、保障工业生产安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意义非常大。本文首先讨论了几种控制剪切层内大尺度涡旋结构发展的方法,包括被动控制方法及开环和闭环主动控制的方法。为了对大尺度涡旋结构进行实验研究,本文设计了一个后向台阶流动的流场实验台,用来对这个有代表性的分离流进行全面的开环控制实验。为了测试在开环主动控制器的作用下流场中的分离流特征,本文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的手段采集流场中某一时刻的宏观速度分布情况。为了给下一步的闭环控制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本文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多通道压强传感器、热线风速仪等实验器材并获得部分实验结果。在数据的处理方面,本文采取相位平均的方法处理粒子图像测速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获得了在主动控制器在不同频率下激励信号在各个相位时流场的速度分布。从而发现了主动控制器在低频和高频情况下所激发出的物理现象的差异。合理的解释了与当前的数值模拟结果之间的不同之处,并给出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此项研究对于闭环流动控制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林,罗振兵,夏智勋,刘冰,邓雄[8](2012)在《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是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对于保证高速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改善飞行器可操纵性和提高飞行器推进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速飞行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激励器的不断出现,同时也为激励器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对现有可用于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的典型激励器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激励器的分类和激励器不同工作性能评价参数,重点分析了流体式、机械式和等离子体式叁种类型激励器的结构设计、工作机理和应用特性,并结合高速流动控制的实际需要和现有激励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励器设计方法.最后本文对各激励器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对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赵凌寒[9](2012)在《软性磨粒流光整加工中直角约束流道的流场特性及其对冲扰动湍流场主动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面向具有直角形态的结构化表面时,约束流道中具有与普通直线或圆曲线约束流道所不同的流场特征。为了实现对直角约束流道中流场的控制,优化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对直角形态模具表面的效果,本文对具有典型形态的矩形截面直角约束流道流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对冲扰动手段,面向软性磨粒流加工的流场主动控制方法,并完成相关观测实验,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Finnie微切削理论与颗粒动理学理论分析了影响软性磨粒流加工效率与效果的重要参数,并对两相流中磨粒对流体的跟随作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磨粒拟流体湍动能场重要参数与流体湍动能场的关联表达式,为利用流体湍流控制手段干预磨粒的无序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可实现k-ε模型和混合(Mixture)模型对直角约束流道的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流场参数理论分析手段建立多个优化两相流流场重要参数的理论依据:基于颗粒输送理论建立了近壁面分离区中流体速度梯度与磨粒体积分数梯度的解析关系;针对磨粒拟流体湍动能输运方程,利用微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湍流涡旋场中磨粒速度梯度与流体速度梯度在典型尺度上的关系,利用磨粒速度跟随关系获得了磨粒湍动能输运方程交换项的源项条件。(3)基于自由剪切场形成湍流的机制,以加强湍流为主要目标,提出了利用对冲流扰动手段对流场湍流参数实施主动控制的方法,并利用湍流场谱理论对主动控制方法扰动湍流场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主动控制方法对其他软性磨粒流加工中重要流场参数的影响,并以典型的扰动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与实际观测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对冲流扰动的主动控制方法对湍流场以及多个影响软性磨粒流加工性能的重要参数有明显调控与优化作用,证明了本文提出主动流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张光林[10](2012)在《翼型流场电磁力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置于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翼型表面包覆电极磁极,利用其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于翼型绕流流场,可以改变流场结构,改善翼型的动力学特性,抑制流体脱体,抑制或延缓失速,减少翼型的阻力,提高升力,减振降噪,提高流动的稳定性,翼型这些性能的改善有助于提升舰船的续航能力,操控性,隐身性等性能。与其他流动控制方式相比,电磁力主动控制技术可以对流场进行无接触控制,机构简单可靠,并且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在回顾电磁力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涉及的电磁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之后,从数值模拟和实验两方面对翼型绕流电磁力控制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在第叁章中,首先基于Maxwell方程,使用ANSYS的电磁学分析模块对翼型周围的电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叁维电磁力力场,其分布规律如下:翼型表面电极磁极产生的电磁力沿翼型表面的切线方向,大小沿翼型表面的法向指数衰减,并沿翼型的展向方向周期分布。然后根据电磁力的分布规律,提取相应位置处的电磁力数据,利用FLUENT的用户自定义编程将电磁力数据加入到流体控制方程的动量方程中,采用脱体涡模拟方法对电磁力作用下的翼型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攻角和电磁力作用系数对翼型绕流流场结构及其升阻力系数的影响机理和规律;在第四章中,首先使用染液法,在雷诺数Re ? 6000和Re ? 15000下,对有和没有电磁力控制下翼型流场进行了流态显示实验,然后利用PIV技术对在稳态和动态电磁力控制下的翼型绕流场进行了流场测量,得到了其速度场、涡量场等流场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电磁力能消涡、抑制翼面附近的回流和流动分离现象,能有效改善翼型绕流场和尾流场结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2-01)

流场主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垂直轴风力机叶片攻角连续性变化导致的非稳定流动,提出一种改善叶片攻角的主动变桨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实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其次对变桨控制前后风力机流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得到风力机在不同变桨条件下的气动特性及流场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变桨控制可使叶片在不同方位角下处于更合适的攻角,进而获得较优的气动性能,变桨控制后的风能利用系数有所增加。随着最大变桨角度的增加,风能利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可提高33.2%,同时主动变桨可抑制叶片尾缘流动分离,使得叶片尾涡耗散轨迹更贴合风轮旋转圆周。从而降低转矩系数波动幅值,提高风力机运行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场主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袁志群,杨明智,张炳荣.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的主动和被动控制减阻方法研究[J].汽车工程.2019

[2].袁全勇,李春,杨阳.垂直轴风力机流场主动控制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3].荣吉利,王超,赵瑞,袁武.舰船艉部流场主动控制技术数值模拟研究[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4].郭亚超,吴玉斌,郝永平,赵达,乔磊.微气泡尾翼弹丸流场主动流控制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

[5].常浩,董金钟.矩形转圆形S弯进气道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C].第十二届长叁角能源论坛——互联网时代高效清洁的能源革命与创新论文集.2015

[6].吴清宇.圆柱绕流场行波壁主动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7].刘玄鹤.后向台阶流场的主动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8].王林,罗振兵,夏智勋,刘冰,邓雄.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

[9].赵凌寒.软性磨粒流光整加工中直角约束流道的流场特性及其对冲扰动湍流场主动控制方法[D].浙江工业大学.2012

[10].张光林.翼型流场电磁力主动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标签:;  ;  ;  ;  

流场主动控制论文-袁志群,杨明智,张炳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