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化论文-杜乐庭,李晓庆,张斌

文化演化论文-杜乐庭,李晓庆,张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煎饼文化,地域文化,鲁南文化

文化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乐庭,李晓庆,张斌[1](2019)在《鲁南地区煎饼产业文化的演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风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为探究鲁南地区煎饼文化的产生与演化,我们总及其特点得出结论:(1)煎饼的产生和煎饼作为主食的主要原因,应是先民们为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促进稳定生产和生活从而在极端条件下的一种食物储存尝试。(2)由于煎饼简单的制作方法致使其含有较低的水分,所以煎饼具有便于储运存放的特征。(3)煎饼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但是没有较为官方的分类方法,当前学术界和民间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为地域分类下再进地域、制作方法、用料的二次分类形式。(4)煎饼的外观符合圆满饱和的的象征意义,其在当地风俗中的影响极为深刻。(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2期)

陈春花,尹俊[2](2019)在《组织文化研究的演化路径、知识图谱及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以往关于组织文化研究的定性综述不同,本文首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7本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在1983—2018年刊发的518篇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的引文和主题词进行定量的共引分析,绘制了35年来组织文化研究领域的演化路径和知识图谱。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现有组织文化领域的研究范式,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以组织文化基本假设的研究为例,对互联网时代情境下企业"长期主义"基本假设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蒋淑媛,罗娴妮[3](2019)在《小镇青年文化消费的演化及其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小镇青年曾经是被淹没在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中的社会阶层。在社会普遍认知中,有着对其文化消费偏好的刻板印象:文化惯习上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文化品味停留在对流行、时尚的追随和模仿层面,文化空间主要是歌舞厅、录像厅等大众娱乐场所,媒介形象呈现出缺乏审美、落伍土气的群体特征。而在新媒介环境下,小镇青年通过文化消费重新进行身份的建构,在消费时序上实现了同步性,在消费形态上实现了多样化,在消费场景上实现了实体空间的升级换代,并追求网络虚拟场域中的体验感,在消费行为上实现了由被动接受者向生产型消费者的转变。这其中的演化逻辑主要是城镇化建设造成了社会空间的分化并加速了社会流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消弭了知识鸿沟,经济资本推动了文化符号的重构。但在社会变革不断深入和新技术革命还将继续影响小镇青年文化消费的趋势下,有必要警惕经济资本对于小镇青年文化偏好的绑架和文化消费能力的制约,深度挖掘小镇青年文化需求的同时要给予正面积极引导,从而带动全社会的文化消费升级。(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伟伟,李焕妮,王微[4](2019)在《现代审美下的盛唐禅意文化形态特征分析与设计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禅宗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之美,至今仍带给人以人生感悟。其"心性论"、"顿悟说"、"空"等思想也给当代产品设计以指引。方法以盛唐时期禅意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器物及文献书籍的深入分析,从盛唐时期的器物和意境入手,构建盛唐禅意文化因子的提取模型,挖掘可用的设计元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特征语义与用户需求的权重分析,最终通过用户的审美需求分析,将设计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从而进行创新设计。结论用现代的手法,将感性的禅意文化植入到理性的产品设计中去,使盛唐禅意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中找到契合点,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产品实践。(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廖岚钦,胡娟[5](2019)在《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叁个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飞[6](2019)在《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兼述旅游于其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性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的遗产巨系统,它是容纳多种遗产类型的大型文化聚落,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基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这两条重要线性遗产的文化符号提出的。近年"古道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它进一步强化了遗产、旅游和空间叁者间的关系。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究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将有助于把握其发展轨迹和功能演进,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主要研究结论有:1)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要素包括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叁者以"点-轴"、"点-辐"和"轴-辐"交互影响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2)建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通过6个发展阶段和3条发展路径来解释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3)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空间理论可用于解释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理论解读过程正是线性文化遗产新兴课题的发现过程,期待更高水平学者介入此领域研究,从而助推其发展;4)晚近旅游发展成为推动线性文化遗产复兴的重要因素,很多线性文化遗产正因旅游而被保护和挖掘,旅游对其未来演化之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徐婧,李斌,马驰骋[7](2019)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大运河村镇聚落空间演化研究——以天津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运河(后简称为"大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邃博远。关于大运河的研究起始于国家在总体层面对大运河提出了统筹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2017年国家领导提出:要把京杭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金色名片。面对如此之高的空间战略地位,大运河沿岸的城乡发展建设也就必然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天津段大运河的规划研究也全面展开。作为天津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遗产,天津大运河村镇聚落在环境变迁、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独有的地区空间特色。在新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传统文化也在经受快速地变革,只有在新的文化生态现状中寻找到和谐、共生的方法,才可使传统村镇聚落可持续的延续、发展下去。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入手,梳理文化生态演变与聚落形态发展的关系,探寻其生长演化的规律,为天津大运河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据,以希望能够为其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于海瀛,董沛武[8](2019)在《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情景演化与系统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多处于"文化逆势"的情境之下,在分析跨国并购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文化逆势障碍基础上,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文化整合过程的SD模型,根据文化整合的成本与收益探究企业文化整合的四种情景,利用Vensim Dss仿真软件分析自我实现、工作价值、沟通交流、认可信任、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对文化整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能有效促进并购企业双方的文化整合,且叁者存在互补效应。因此,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完善和发展并购整合理论体系,而且能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陈晓华,程佳[9](2019)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功能演化适应性特征——以黄山市黟县屏山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如何适应村民和游客的需求,是保护发展的前提。本文以徽州传统村落屏山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文化空间功能演化适应性评价模型,对传统村落主要文化空间的功能演化适应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屏山村大部分文化空间的传统文化功能衰退,对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活态传承较少,因此没有体现出不同文化空间的特色,空间同质化严重;②文化空间功能单一,更倾向于游客,忽略了村民对生活功能的需求;③文化空间功能缺乏深度,不具备可体验性,大都是对风貌和景观的静态观赏,不能使游客获得动态的娱乐感受。④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功能演化的适应性研究能够较好的描述文化空间的功能现状,对其功能活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程聪,巴殿君[10](2019)在《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的演化与驱动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文化作为实现区域合作的决定性变量而备受关注。但是,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依然面临低水平、无组织、不稳定和非制度性等诸多问题。因此,可以在超循环理论的视角下,探讨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与超循环理论结合的可行性。基于超循环理论,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环境的构建、文化合作中涨落的形成、文化合作的动力共同阐释了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的超循环机理。而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系统的协同进化揭示了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的超循环演化过程。超循环机理和超循环演化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只有二者和谐发展和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的超循环运行。因此,从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驱动机制来看,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政策、强劲的动力及更加完善的交流平台,更要注重在保持开放性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并善于利用文化合作中的突变来促进文化合作的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8期)

文化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以往关于组织文化研究的定性综述不同,本文首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7本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在1983—2018年刊发的518篇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的引文和主题词进行定量的共引分析,绘制了35年来组织文化研究领域的演化路径和知识图谱。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现有组织文化领域的研究范式,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以组织文化基本假设的研究为例,对互联网时代情境下企业"长期主义"基本假设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杜乐庭,李晓庆,张斌.鲁南地区煎饼产业文化的演化探析[J].科技风.2019

[2].陈春花,尹俊.组织文化研究的演化路径、知识图谱及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

[3].蒋淑媛,罗娴妮.小镇青年文化消费的演化及其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19

[4].王伟伟,李焕妮,王微.现代审美下的盛唐禅意文化形态特征分析与设计演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9

[5].廖岚钦,胡娟.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李飞.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兼述旅游于其中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7].徐婧,李斌,马驰骋.文化生态视角下大运河村镇聚落空间演化研究——以天津段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8].于海瀛,董沛武.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情景演化与系统仿真研究[J].商业研究.2019

[9].陈晓华,程佳.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功能演化适应性特征——以黄山市黟县屏山村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

[10].程聪,巴殿君.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东北亚区域文化合作的演化与驱动机制探析[J].学术交流.2019

标签:;  ;  ;  

文化演化论文-杜乐庭,李晓庆,张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