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降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文实验,降雨入渗,产流过程,实验系统
人工降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默远,王中根,潘兴瑶,刘昌明[1](2017)在《一种新型人工降雨入渗实验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降雨入渗实验是产流过程与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人工实验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技术升级改造,研制了一种新型人工降雨入渗实验系统,主要包括下垫面系统、人工降雨系统和数据观测记录系统叁部分。开展了25场人工降雨入渗实验对该系统的各项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并用Horton下渗公式对各场次下渗过程线进行拟合,各场次的拟合结果良好,均方根误差小于0.15,相关系数和纳西效率系数分别在0.97和0.95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降雨时间过程的平稳性与空间分布的均匀性、流量观测的精度与时间分辨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便携性等方面表现优异,能够为降雨入渗产流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7年01期)
郭东静,陈锡云,马晶,乔云峰,杨默远[2](2015)在《基于雨滴谱的人工降雨系统效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德国HSC-OTT Persivel32激光雨滴谱探测仪,结合中国科学院水循环与陆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的人工降雨系统,从均匀性、雨强、雨滴谱、雨滴终点速度和动能5方面评估人工降雨系统模拟降雨的特征及其与自然降雨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该降雨系统模拟降雨均匀系数为0.83,降雨均匀性较好;当模拟雨强I≤1.0mm/min时降雨可靠性较高,模拟雨强I>1.0mm/min时,受降雨系统喷头孔径等因素影响,实际雨强小于设计值,可靠性较低;短历时模拟降雨开始的第1min和结束的最后1min实际雨强远小于设计雨强,数据不可靠;建议开展短历时模拟降雨试验时恰当延长降雨时间,选取其中较可靠的数据以减少试验结果误差。(2)该模拟降雨雨滴直径在0.1~1.9mm之间,平均直径0.9mm,比自然降雨的雨滴直径0.1~6.5mm要小;该模拟降雨的雨谱分布符合自然降雨Best函数分布。(3)直径在0.3~0.7mm范围内的雨滴其终点速度与自然降雨拟合较好,当雨滴直径<0.3mm和>0.7mm时,雨滴终点速度可靠性较低。(4)该系统模拟降雨的雨滴动能可靠性不高,当雨滴直径≥0.6mm时,该雨滴动能小于自然降雨;当雨滴速度>2.0m/s时雨滴动能大于自然降雨。建议通过选择合适的喷嘴内径尺寸和数量组合提高雨滴直径可靠性,从而实现雨强和降雨动能与自然降雨的一致。(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许迎,刘永光,郭辉[3](2013)在《人工降雨系统喷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工降雨系统中喷头的特性进行了建模仿真,根据喷头在不同压力下雨强分布的数据,拟合出了雨强与半径的关系曲线,并验证了建模的准确性。用多种类型的喷头进行组合降雨,实现了降雨的连续变化,并且利用多个喷头有效喷射半径之间的重迭来达到降雨均匀度的最大均匀。编制了人工模拟降雨仿真软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喷头布局,最终喷头确定为正方形布置,大大地提高了降雨的有效面积。对喷头的选取和布局及人工降雨系统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3年07期)
侯立柱,冯绍元,丁跃元,张书函[4](2006)在《人工降雨条件下多层渗滤介质系统产流与入渗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水性铺装地面是雨水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通过建立透水砖铺装地面物理模型,采用3种透水砖铺装形式(垫层由不同厚度的无砂混凝土、碎石、中砂组合而成)和1种不透水砖铺装(对照),研究不同垫层结构的透水砖铺装地面在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与入渗规律。结果表明:3种透水砖铺装地面系统对地面产流均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在模拟降雨强度为59.36 mm/h的情况下(相当6年1遇1h降雨量),无砂混凝土10 cm和石子15 cm垫层结构的入渗效果最优,此时无地面产流,其径流系数比不透水性铺装对照处理减小85%。(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5](2000)在《降龙唤雨 民兵人工降雨显神威 洪灾泛滥 “大禹”为民治水立功劳——全区人武系统“发扬抗洪精神”抢险救灾》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6日夜晚,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旱情的四川自贡市又普降了一场大雨,使旱情再次得到缓解,至此,四川省自贡军分区已组织人武干部和民兵人工高炮降雨22次,出动人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抗旱保生产数10万人次,为大灾之年夺得农业生产丰收立下功劳。(李联宽)(本文来源于《西南民兵》期刊2000年Z1期)
张甫宽,刘纯天[6](1997)在《人工降雨径流模型水位采集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土壤径流的一种测试方法,采用STD总线插件板设计数据采集系统,讨论系统结构及功能实现。(本文来源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刘文,李连银[7](1997)在《飞机人工降雨3S集成应用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飞机人工降雨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特点出发,对飞机人工降雨作业中气象卫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技术(GPS)4台集成做了初步分析,介绍了集成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配置、软件功能和主要技术方法。实际应用证明,3S集成技术可以为飞机人工降雨实时监控、实时指挥提供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1997年03期)
吕国芳,杨奠华,魏秋花,经常友,郝振纯[8](1997)在《人工降雨径流测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人工降雨径流测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它是一种以工业控制机为核心的集散系统,可实现各种不同强度、时空分布的人工降雨,通过计算机完成雨量、土壤含水量、水位、环境等参数的采集。系统的控制、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采用BorlandC++语言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设计(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1997年03期)
刘清[9](1996)在《贵州省人工降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降雨防范作业指挥系统由监测及资料采集系统、通信系统、指挥系统、管理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分省指挥中心、地区指挥分中心、炮点叁个层次建设。省指挥中心人工降雨防雹作业指挥工作站既与714数字雷达系统通过甚高频、调制调解器相连,又和贵州省天气预报警报实时业务系(本文来源于《贵州气象》期刊1996年04期)
石怀理,郭长武[10](1990)在《人工降雨径流量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论证,提出了由计算机采集地表径流水位并按实验得出的 H—Q 公式计算地表径流的瞬时、累积流量并实时打印流量过程的先进方法。为此,研制了一套人工降雨径流量自动检测系统,给出其工作原理。系统由量水槽、编码式跟踪水位计、光电隔离—电平转换电路、消抖电路及单板机系统构成,软件用 Z-80汇编语言和 FORTRAN-80语言混合编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精度较高,在人工降雨场正式试验,一次获得成功。(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1990年03期)
人工降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德国HSC-OTT Persivel32激光雨滴谱探测仪,结合中国科学院水循环与陆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的人工降雨系统,从均匀性、雨强、雨滴谱、雨滴终点速度和动能5方面评估人工降雨系统模拟降雨的特征及其与自然降雨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该降雨系统模拟降雨均匀系数为0.83,降雨均匀性较好;当模拟雨强I≤1.0mm/min时降雨可靠性较高,模拟雨强I>1.0mm/min时,受降雨系统喷头孔径等因素影响,实际雨强小于设计值,可靠性较低;短历时模拟降雨开始的第1min和结束的最后1min实际雨强远小于设计雨强,数据不可靠;建议开展短历时模拟降雨试验时恰当延长降雨时间,选取其中较可靠的数据以减少试验结果误差。(2)该模拟降雨雨滴直径在0.1~1.9mm之间,平均直径0.9mm,比自然降雨的雨滴直径0.1~6.5mm要小;该模拟降雨的雨谱分布符合自然降雨Best函数分布。(3)直径在0.3~0.7mm范围内的雨滴其终点速度与自然降雨拟合较好,当雨滴直径<0.3mm和>0.7mm时,雨滴终点速度可靠性较低。(4)该系统模拟降雨的雨滴动能可靠性不高,当雨滴直径≥0.6mm时,该雨滴动能小于自然降雨;当雨滴速度>2.0m/s时雨滴动能大于自然降雨。建议通过选择合适的喷嘴内径尺寸和数量组合提高雨滴直径可靠性,从而实现雨强和降雨动能与自然降雨的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降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默远,王中根,潘兴瑶,刘昌明.一种新型人工降雨入渗实验系统研制[J].水文.2017
[2].郭东静,陈锡云,马晶,乔云峰,杨默远.基于雨滴谱的人工降雨系统效能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15
[3].许迎,刘永光,郭辉.人工降雨系统喷头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3
[4].侯立柱,冯绍元,丁跃元,张书函.人工降雨条件下多层渗滤介质系统产流与入渗规律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
[5]..降龙唤雨民兵人工降雨显神威洪灾泛滥“大禹”为民治水立功劳——全区人武系统“发扬抗洪精神”抢险救灾[J].西南民兵.2000
[6].张甫宽,刘纯天.人工降雨径流模型水位采集系统设计[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7
[7].刘文,李连银.飞机人工降雨3S集成应用系统[J].遥感信息.1997
[8].吕国芳,杨奠华,魏秋花,经常友,郝振纯.人工降雨径流测控系统的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
[9].刘清.贵州省人工降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J].贵州气象.1996
[10].石怀理,郭长武.人工降雨径流量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J].水土保持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