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物学论文-王杰,戴小杰,高春霞,吴峰,刘攀

渔业生物学论文-王杰,戴小杰,高春霞,吴峰,刘攀

导读:本文包含了渔业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紫魟(Pteroplatytrygon,violacea),生物学特征

渔业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戴小杰,高春霞,吴峰,刘攀[1](2019)在《中西太平洋紫魟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魟(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作为金枪鱼延绳钓中最常见的副渔获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2017年7月-2018年2月间我国远洋渔业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作业中采集的紫魟生物学特征、渔获等数据,初步研究紫魟的生物学信息。结果发现:(1)紫魟的体盘宽范围在28~66cm间,优势体盘宽范围在35~45cm,雌性紫魟优势体盘宽(50cm)大于雄性紫魟(45cm),且紫魟雄性最大体盘宽比雌性短;(2)研究捕获紫魟基本已成年,雌雄比达到1︰2.7;(3)摄食等级以0级为主,达41.79%,胃含物中频率最高为沙丁鱼类和鱿鱼类等;(4)紫魟雌雄性体盘宽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必林,钱卫国[2](2019)在《以实验教学为抓手推进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质量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渔业资源生物学》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实验教学环节,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得教学比较乏味。由此,根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配备了极具针对性的8个实验教学项目,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2期)

牛素芳,吴仁协,孙泉勇[3](2019)在《海洋渔业专业“分子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初探——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广东海洋大学"分子生物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笔者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科研实践情况,针对"分子生物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海洋渔业专业"分子生物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章寒[4](2019)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远洋鱿钓船2018年1-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进行的探捕项目。作者对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的渔场情况、环境因子、茎柔鱼生物学以及钓捕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本文在研究渔场环境上利用了温盐深探测仪和NASA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GAM模型、SⅠ模型分析了茎柔鱼产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温度和茎柔鱼产量以及拉尼娜现象对茎柔鱼栖息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茎柔鱼生物学特性,包括茎柔鱼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1)2018年为拉尼娜年,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温度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1到2.5摄氏度,两年温度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2017与2018年第一季度海表面温度均为上升趋势,2017年的茎柔鱼中心渔场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向渔场东部、美洲沿岸靠近。2018年中心渔场较2017约向东偏移了 2°W,且捕捞点更为集中。农历日对茎柔鱼捕捞产量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周期约15天,每次持续5-7天。2017年比2018年茎柔鱼最适温度高0.5℃且存在南北半球两个最适温度,推断可能存在两个茎柔鱼种群。(2)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19.33%),30~32 cm(26.46%),28~30 cm(31.82%),雌性分别为 24~26 cm(16.8%),28~30 cm(24.95%),26~28 cm(21.79%);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28%、20.67%),600~800g(29.14%、28.25%),600~800g(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份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2、4月份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P2-3<0.01,P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 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3)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鱿鱼钓是使用海锚使船体在海面保持基本静止,利用灯光诱鱼,再由钓机捕获的一种作业方式。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鱿鱼钓的主捕对象是赤道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基本没有兼捕对象,捕捞对象较少。其主要作业区域较为固定,但是面积巨大,且现存大量渔业资源,所以竞争较少。鱿鱼钓船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渔具渔法提高产量,还需要配套的相关设备的支持。现有的鱿鱼钓船虽然作业技术先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部分改进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4-01)

张芸欣[5](2019)在《东海区小眼绿鳍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俗称绿翅鱼、绿姑等,隶鲂鮄科Triglidae,绿鳍鱼属Chelidonnichthy,是目前东海区的一种次要经济鱼类,小眼绿鳍鱼因其肉质紧实鲜美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尚有市场发展潜力。本文利用2017~2018年的单拖生产监测和2008~2009年的定点调查资料,对东海区小眼绿鳍鱼的资源状况、群体结构、繁殖特性、摄食习性以及时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简单的探讨。主要的结果如下:1.小眼绿鳍鱼体长变化范围为65~346mm,体长在150~240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79%;体重分布范围为6~798g,体重在1~300g之间的个体占总尾数的90%。由体长体重拟合方程得出,生长类型属于负异速生长。小眼绿鳍鱼的渔获量为:春季平均渔获率是0.22 kg/h、秋季是23.40 kg/h、冬季是2.69 kg/h,平均渔获率CPUE的变化趋势是秋季最高,春季最低。2.小眼绿鳍鱼繁殖力的样品中,最小体长为134mm,最小体重为44.2g。4月,雌鱼性成熟系数最大,达到了8.9。繁殖季节为3~5月,集中产卵期是4~5月。小眼绿鳍鱼的绝对繁殖力E的范围在19305~126878粒之间,平均绝对繁殖力Emean的范围在2787~10592粒之间。个体单位体长相对繁殖力(F/L),波动于59~379粒之间,个体单位体重(纯重)相对繁殖力(F/W),波动于69~612粒之间。对Ⅳ~Ⅴ期卵巢样品中的154粒鱼卵的卵径进行直径测量,结果显示,卵径范围在0.31~0.74mm之间。第Ⅳ~Ⅴ期卵巢的卵径只有一个波峰,即卵径在0.43~0.49mm之间的比例最高,占40.26%,由此可知,小眼绿鳍鱼为一次产卵类型。3.小眼绿鳍鱼的主要摄食食物种类有磷虾类、长尾类、鱼类、糠虾类和口足类等,共计15类。其中,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优势饵料是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和六丝矛尾鰕虎鱼。从食物组成来看,各个体长组的小眼绿鳍鱼主要摄食食物类群虽然各不相同,但主要以长尾类、糠虾类、磷虾类和鱼类为主。体长在39~432 mm范围内的小眼绿鳍鱼摄食习性发生明显转变。冬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为0级(即空胃)的比例为28.42%,显着高于春季9.91%,所以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在冬季时最低。4.从小眼绿鳍鱼的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图来看,小眼绿鳍鱼的资源大多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东南部,舟山渔场东北和东南部,推断此海域环境适宜小眼绿鳍鱼的生长繁殖。小眼绿鳍鱼分布海域的水深范围基本在30~80m,底温在11~18℃,盐度分布在32~34间,属于高盐种类。最后,结合小眼绿鳍鱼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此资源的建议,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4-01)

马超,沈长春,庄之栋,刘勇,徐春燕[6](2019)在《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优势体长组为120~150 mm,占总数48. 4%;体质量范围为2. 0~219. 0 g,优势体质量组为40. 0~70. 0 g,占总数43. 0%。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F=25. 161,P <0. 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 560×10-5L2. 971 7(R2=0. 983 8);雌雄性比为2. 16∶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86. 32%,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71. 11%,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着性差异(F=10. 346,P <0. 05)。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 1%,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芸欣,张洪亮,戴乾,徐开达[7](2018)在《东海北部小眼绿鳍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4月-2016年3月东海北部单拖生产监测船调查资料以及2018年1月-4月舟山渔场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数量分布和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大多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东南部、舟山渔场东北和东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7.57 kg/h,资源密度高峰期出现在秋季31.2 kg/h,其次是冬季2.69 kg/h,春季最低0.22 kg/h;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平均体长201 mm(范围为65~373mm),平均体重163.3g(范围为6~954g),其中冬季渔获个体最大(150~373mm,49.3~954g),秋季最小(103~252mm,64.8~276g);性腺成熟度春季最高,其中5-6月为集中产卵时间;研究了34尾样本的繁殖力,体长范围在167~390g之间,体重范围在62.7~640.7g之间,其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93×10~4~1.27×10~7粒;个体单位体长相对繁殖力,波动于59~379粒之间;个体单位体重相对繁殖力,波动于69~612粒之间;测量了5个Ⅳ~Ⅴ期卵巢样本中随机的154粒鱼卵的卵径,结果卵径范围在0.31~0.74 mm之间,第Ⅳ~Ⅴ期卵巢的卵径只有一个波峰,判断小眼绿鳍鱼为一次产卵类型。(本文来源于《2018年(第十叁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2-09)

陆化杰,童玉和,刘维[8](2018)在《厄尔尼诺年春季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厄尔尼诺年春季(2016年3月-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72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厄尔尼诺事件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间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59.5~207.5mm,优势胴长组为90~150mm,占样本总数的66.24%;雄性胴长范围56.5~236.5 mm,优势胴长组为60~120 mm,占样本总数的78.81%,雌雄样本优势的胴长存在显着性差异。雌性样本体重范围为7~318 g,优势体重组为20~140 g,占样本总数的70.18%;雄性体重范围为7~381g,优势体重组为0~80 g,占样本总数的92.14%。雌性鸢乌贼净重比例范围为46.59%~86.67%,平均为70.19%;雄性为42.86%~91.11%,平均为73.12%。不同性别间鸢乌贼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关系存在显着性差异:雌性胴长与体重、净重的生长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雄性则均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全部鸢乌贼样本的性别比例为41.43:58.57,雄性样本多于雌性样本;雌雄样本的性成熟度主要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61.7%和85.79%。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胃含物主要包括头足类、中上层鱼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等。厄尔尼诺年间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表温较上一年度偏低0.213℃,可能会对该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个体变小。(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陈子越,陆化杰,童玉和,刘维,陈新军[9](2018)在《基于角质颚的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大、生长快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等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大洋性头足类资源。鸢乌贼群体结构复杂,生长情况各有差异,具有较为复杂的生长情况,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是重要的待商业化开发的头足类资源。角质颚作为鸢乌贼的摄食器官,具有结构稳定、生物学信息储存丰富等特点。本文在归纳角质颚研究的基础上对鸢乌贼的群体、角质颚生长、摄食与繁殖、洄游等渔业生物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深入的研究方向,为合理开发鸢乌贼资源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金岳,陈新军,陈芃[10](2018)在《东黄海秋季短蛸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近海短蛸(Octopus ocellatus)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海域短蛸的差异。【方法】根据2015年10~11月在东海和黄海采集的272尾短蛸样本,研究其胴长和体质量组成、性别比例、性腺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东海芦潮港海域短蛸的胴长范围为38~75mm,平均胴长为53.6mm,优势胴长组为50~70 mm;体质量范围为24~92 g,平均体质量为56.7 g,优势体质量组为50~90 g;东海舟山海域短蛸的胴长范围为30~75 mm,平均胴长为56.0 mm,优势胴长组为45~70 mm;体质量范围为27~123 g,平均体质量为68.9 g,优势体质量组为60~100 g;黄海青岛海域短蛸的胴长范围为36~90 mm,平均胴长为65.6 mm,优势胴长组为55~70 mm;体质量范围为23~276 g,平均体质量为111.2 g,优势体质量组为60~140 g。不同海域的短蛸性比不同,黄海短蛸雌性多于雄性,东海雄性多于雌性。【结论】不同海域的短蛸在胴长、体质量、性比、性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渔业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实验教学环节,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得教学比较乏味。由此,根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配备了极具针对性的8个实验教学项目,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渔业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杰,戴小杰,高春霞,吴峰,刘攀.中西太平洋紫魟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19

[2].刘必林,钱卫国.以实验教学为抓手推进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质量提升[J].智库时代.2019

[3].牛素芳,吴仁协,孙泉勇.海洋渔业专业“分子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初探——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章寒.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5].张芸欣.东海区小眼绿鳍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6].马超,沈长春,庄之栋,刘勇,徐春燕.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J].渔业研究.2019

[7].张芸欣,张洪亮,戴乾,徐开达.东海北部小眼绿鳍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C].2018年(第十叁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8].陆化杰,童玉和,刘维.厄尔尼诺年春季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陈子越,陆化杰,童玉和,刘维,陈新军.基于角质颚的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金岳,陈新军,陈芃.东黄海秋季短蛸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  

渔业生物学论文-王杰,戴小杰,高春霞,吴峰,刘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