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转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词动化,转喻机制,隐喻机制
认知转喻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16)在《英语名词的动化——基于认知转喻和隐喻机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对英语中名词动化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名词动化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如何在名词动化过程中发生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朱玲霞[2](2016)在《认知转喻视角下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借助相邻性或相关性来表达人们不愿提及的或禁忌的事物,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 ;而转喻则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过程上存在相似性,使得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以深化对委婉语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4期)
张艳玲[3](2015)在《小说描写的认知转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是一种普遍的日常思维方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该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转喻在叙事小说的描写及解读中的作用。叙事小说中的描写和解读主要依赖于描述性知识结构图式(schemata)的激活和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及临近性的转喻推理原则。认知和文体的界面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必将有利于丰富和推进语言学研究及文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杨文欢[4](2013)在《“X-门”词族一词多义的认知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X-门”词族现象,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门”词缀的来源、意义与作用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范围不够全面。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中的“X-gate”词和汉语中的“X-门”词进行研究,试图分析这些词的认知动因及转喻生成机制,描述“X-门”词族的认知转喻结构及转喻模式的操作过程,以探索“X-门”词族一词多义的形成动因和词义演化路径。我们指出了“X-门”词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泛化现象。本文同时也探索性地提出了“X-门”词族认知转喻过程中的叁个要素假说,这叁个要素的凸显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不确定的和复合的,这是对于原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本文在分析“X-门”词族的转喻机制的同时,也提到了隐喻在“X-门”词族语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转喻机制所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该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目的、意义及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关于“X-门”词族的传统研究问题和“X-门”词族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前者主要包括“X-门”词族的定义、分类、语义及语用分析等。后者回顾了前人从构词法、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X-门”词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研究以及各种视角下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第叁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即认知转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的简介和一般的认知机制比如意象图示、隐喻、类比、递归等,本文只着重探讨认知转喻这一机制在“X-门”词族中的作用,将从转喻的定义、本质、分类、操作机制及转喻和隐喻的区别等方便做介绍。第四章在前面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外延内涵传承说,从而揭示了“X-门”词族的认知动因及“X-门”词族转喻过程中的叁个要素。第五章根据前一章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了“X-门”词族的认知结构,认知操作过程以及“X-门”词族的泛化现象,按照“X-门”词族所涉及的域、转喻路径和结构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以后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彭玉海[5](2009)在《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把题元看作动词语义的属性还是把动词语义描写视为题元的一种理想认知模型的刻画,都离不开题元结构。文章将结合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动词转喻语义引申机制包含的题元结构语义变异问题展开研究,具体涉及动作过程转喻动作结果、动作行为方式转喻动作事件本身。该项研究有益于进一步认识多义动词的转义、题元理论和认知语义,对词汇-句法理论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9年05期)
认知转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借助相邻性或相关性来表达人们不愿提及的或禁忌的事物,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 ;而转喻则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过程上存在相似性,使得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以深化对委婉语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转喻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英语名词的动化——基于认知转喻和隐喻机制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朱玲霞.认知转喻视角下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6
[3].张艳玲.小说描写的认知转喻机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杨文欢.“X-门”词族一词多义的认知转喻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彭玉海.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J].外语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