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期财务绩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
长期财务绩效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雪,彭灿,杨晓娜[1](2019)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创新驱动视角,探究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检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9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双元创新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但两种创新的影响路径完全不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作为共同中介变量,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长期竞争优势作为中介变量,在探索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利用式创新的总效应大于探索式创新的间接效应。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7期)
张仪华,王园[2](2018)在《上市公司动态协调和长期均衡发展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上市公司钢铁行业1996-2016年的环境与财务数据,通过研究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额外成本将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会导致财务绩效减少等问题,报告了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的作用,认为其不仅能改善社会和环境绩效,同时可以提高财务绩效现状。文章采用自相关模型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和调查,反映了我国20年间钢铁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环境资本投入、环境费用,环境评估方面的吨钢二氧化硫排放、吨钢化学需氧量排放等内在相关性问题,得出钢铁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基本结论,提出加强环境绩效管理、合理投入环境资本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上市公司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管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赵敬敬[3](2015)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财务绩效长期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层收购成为西方世界新经济兴起的重要手段,中国在21世纪初也迅速实施了多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学者们研究了管理层收购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但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管理层收购对财务绩效的中短期影响,较少研究MBO的长期影响效果。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实施MBO对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在长期内是否具备足够的长期竞争力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故研究MBO对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国泰安数据库中上市公司的数据,借鉴前人研究样本规模大小及限定MBO交易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剔除资料不全样本后,最终选取了15家于2003年至2004年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统计软件SPSS17.0为数据处理工具,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代表公司的财务绩效,并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叁项财务指标代表公司盈利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综合绩效得分模型,通过比较实施管理层收购前一年和后十年的财务绩效得分,论证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5家样本公司中,有9家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得到提升,占样本总数的60%,有6家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为下降,占样本公司的40%,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样本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后的十年间绩效得到了明显提升。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不考虑财务绩效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长期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同时,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实证结论。根据实证结论,本文认为在建立与完善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良好有效的监管机制下,管理层收购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应该鼓励实施管理层收购。(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5-05-09)
李磊[4](2014)在《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其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比可转换债券发行后样本组公司与对照组公司绩效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样本组公司与对照组公司各年的长期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并对样本组公司的长期财务绩效综合得分进行威尔克森符号秩检验,验证二者是否具有显着差异;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造成样本组公司长期财务绩效得分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4年36期)
戈琼[5](2014)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司合并已经成为公司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活动。本文主要对2006——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收购方式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成分分析法并购发生前后的财政情况,以此来分析与研究公司并购的长期财务绩效。(本文来源于《财经界(学术版)》期刊2014年06期)
申光辉[6](2014)在《长期借款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长期借款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借款和公司业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长期借款能够提升公司的业务绩效,对财务绩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01期)
杨婷[7](2013)在《关于投资银行声誉与长期财务绩效、长期投资回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直接融资和市场投资者广泛参与的重要市场,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其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偏低。随着参与证券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证券市场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的运行,更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证券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证券市场主要是在发行市场上实现其资金配置功能,但是发行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即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金融中介角色的投资银行的出现,在理论上能够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然而,投资银行要能正常发挥这种作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有效的机制,使其能够出色的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问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回顾了投资银行声誉相关的理论,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声誉理论的源起和发展,从理论上解释了投资银行角色的产生,描述证券发行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叁类市场参与者各自的行为动机和动态博弈过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解释了投资银行声誉机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声誉机制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约束,阐述了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维护市场效率方面的重要性。随后,本文介绍了投资银行声誉的意义、度量方法、形成机制及制约因素,并介绍了投资银行声誉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和长期投资收益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投资银行声誉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后,本文发现国外成熟市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国外证券市场的普遍存在,并且投资银行声誉在证券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声誉与公司质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中的投资银行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那么国外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证券市场呢?中国承销商声誉与上市公司质量之间是否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呢?因此,本文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验证已有投资银行声誉的相关理论结论和国外的实证结论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否成立。具体说,本文将结合中国证券发行市场上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政策动态,通过理论推导加实证分析的方式来研究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投资银行声誉有效性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在梳理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理论和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是否能够消除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体说,本文将考察投资银行的声誉能否帮助投资者区分公司的优劣,IPO公司能否通过选择高声誉的投资银行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息。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选择了2001至2008年间在沪深主板IPO上市的A股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公司IPO后约3年的公司财务绩效、长期投资回报与投资银行声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确定我国投资银行声誉与IPO公司长期财务绩效、投资银行声誉与IPO公司长期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间有显着地正相关关系,那这将为IPO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参考,发行者可以通过选择投资银行来向投资者发出信号,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投资银行声誉来辨别拟上市公司的优劣,这将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和成本;如果它们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则说明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我国失灵。本文具体研究思路是引入代表投资银行声誉、IPO公司上市后长期财务绩效、长期投资回报的相关变量建立两个回归模型,.通过回归结果来分析投资银行声誉与投资银行承销的IPO企业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以此来实证检验我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股票市场中的有效性如何。根据上面的研究思路,本文结合相关文献选取相关的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并对变量进行统计性描述,观察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然后结合研究目的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将原始样本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分类计算得到所需的虚拟变量及相关变量。将投资银行声誉解释变量和上市公司长期财务绩效及长期投资回报被解释变量带入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利用Eviews软件回归出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并通过考察各变量的系数统计显着性对回归结果进行确认。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OLS)对所构建的两个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回归,首先将声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回归,然后将声誉指标对长期收益指标进行回归,并分别对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考虑到样本期间的牛熊市影响、样本公司是否为国企的影响、保荐人制度的影响、投资银行声誉衡量的加权比差异影响,本文通过取分样本或者引入相关虚拟变量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相关的稳健性检验,结合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进一步验证牛市或熊市、国企或非国企、保荐制度实施与否、投资银行声誉衡量加权比变化与否是否会影响到我们最初的实证结果。通过对2001年—2008年样本区间内的274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本文得到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银行声誉与中国IPO公司长期财务绩效和长期投资回报间关系的一些结论:一是,关于投资银行声誉对长期财务绩效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声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发行者不能通过选择承销商来向投资者发出信号,而投资者也不能通过承销商声誉来辨别拟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优劣。二是,关于投资银行声誉、长期财务绩效对长期投资回报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声誉与企业长期投资回报之间并不存在显着、一致且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财务指标中仅有部分财务绩效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ROA)对长期投资回报表现出了显着且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性的验证了投资银行声誉与IPO长期投资回报间的正相关关系。叁是,保荐人制度实施以后,以GNTop5、GNR、RGNR这些代表市场中承销IPO公司数目的投资银行声誉指标变量和保荐人制度虚拟变量DSS的乘积项与长期投资回报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与保荐人制度改革之前相比,投资银行更加重视自身声誉,提升自身的执业水平,投资者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也更加看重,对高声誉的投资银行更加信任,它们所承销的证券的长期投资回报也更高。这说明保荐人制度改革有助于提升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作用,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设3相符合。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保荐人制度的改革是正确的,虽然在目前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尚未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显着的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一市场机制会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有效的约束投资银行的行为,提升证券市场效率。根据相关理论和本文实证部分得到的结论,本文认为现阶段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中国存在部分失灵,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本文认为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我国失灵是有其特殊原因。原因一,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满足投资银行在市场上发挥信息生产和信息传递作用所必备的条件;原因二,我国的承销市场存在严格准入门槛,无法自由进入;原因叁,我国缺乏对投资银行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机制。原因四,股市发行机制本身不合理。为了改变声誉机制这种失灵的状况,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适度放松投资银行准入管制。二要加快投资银行声誉档案建立,为惩罚其违规行为提供依据。叁要进一步推进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03-01)
倪燕,毛小松[8](2012)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长期财务绩效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7~2008年已实施定向增发的14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选取10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构造并检验样本公司增发前一年、当年及后叁年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定向增发前后五年间增发公司的财务绩效均值在统计上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2年29期)
李辉[9](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司并购是公司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动。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勒(Stigler)所言“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或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依赖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正因如此,公司并购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2006-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收购方作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年度样本在并购当年及并购两年后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目的是研究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财务绩效,其中本文第四章实证部分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属于会计研究法。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6-2008年大部分上市公司并购样本在并购当年的财务绩效会得到提升。但是,2006年公司并购后第二年相对并购后第一年财务绩效改善的公司比率下降,2007年公司并购后两年内的财务绩效恶化的公司比率均过半,2008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两年内的财务绩效改善比率均约50%。但是,在细分行业后,不同的行业财务绩效改善情况表现差异很大,有的表现为逐步上升或不断下降,有的则表现为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和并购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上市公司自身、政府和中介机构叁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期刊2012-05-30)
刘晓旭[10](2012)在《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来,证券市场上的再融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办法》首次对非公开发行股票(即定向增发)的条件做出了规定,与其他再融资方式相比较,定向增发具有门槛低、定价灵活、可以通过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帮助一些集团公司实现整体上市等优点。因此,定向增发成为了证券市场上最受青睐的再融资方式,仅从2006年和2007年来看,证券市场共实施再融资223例‘,融资金额为3678.15亿元,其中定向增发182例,融资金额为2949.94亿元。可见,定向增发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大于其他再融资方式。为了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9月17日颁布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其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定向增发的原则、发行对象与认购条件、新增股票的核准与发行等。自《实施细则》实施后,定向增发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2008年-2011年分别实施定向增发102例、112例、153例、190例,其间证券市场的再融资总数分别为144例、136例、183例、224例。可见,《实施细则》的颁布并没有抑制定向增发的热潮,相反,定向增发所占再融资的比例在逐年上涨。学术界有关定向增发的研究也不断丰富起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定向增发的定价研究、定向增发与大股东财富转移和定向增发对公司短期经营绩效的影响等等。国外研究的代表有Masulis&Korwar用比较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公司的超额收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增发新股后的公司平均累计收益率为负数;Lougran&Ritter研究定向增发公司在增发前后的利润变动情况,发现研究样本普遍存在增发股票前利润持续上涨,而发行后利润却不断下降的现象;Mclaughlin等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发行新股的公司在定向增发后业绩变化的情况,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表明增发新股的样本在增发后会出现经营业绩的下滑等等。国内研究的代表有黄华继和陈立贵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开发行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打分,以考察定向增发后叁年公司的经营绩效,研究结论表明公开发行确实有助于提升公司的长期经营绩效;李菊对定向增发公司在增发前一年和增发后一年的经营绩效进行排名,通过对平均排名的比较,发现定向增发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章卫东和李海川研究资产注入型定向增发公司的短期公告效应和长期财务绩效,结果发现定向增发的短期公告效应为正,而定向增发的长期财务绩效与注入资产的类型相关;郭兰英、纪磊磊和侯增杰以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定向增发会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并在整体上市后公司的财务绩效保持稳定的增长等等。然而学术界关于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还没有人进行过专题研究,有关定向增发对公司财务绩效长期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研究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对公司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定向增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剖析,包括定向增发理论、财务绩效的概念、定向增发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定向增发的特征、募集资金的用途、定向增发的对象等等。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市场在2006年-2008年实施定向增发的253家上市公司作为总样本,通过翻查《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筛选出其中181家以项目融资为募集资金用途的上市公司作为初步研究样本,再进一步筛选出其中的融资项目在2010年之前完工的123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研究样本。笔者选取经行业调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五个控制变量,分别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发比例、财务杠杆、公司规模和营业收入增长率,选取了四个解释变量,分别为资金用途、业务结构、发行对象和关联交易,并依此建立了四个回归模型,对选取的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观察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在融资项目完工后叁年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以及募集资金用于项目融资的比例、募集资金是否改变公司原来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认购新股的比例和增发前是否发生关联交易对融资项目完工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在实证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对影响研究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意见。具体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提出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定向增发的相关理论。首先,介绍了定向增发的相关理论和财务绩效的概念;然后,概括了定向增发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特征;最后,分别按照定向增发的对象和募集资金的用途对定向增发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它们对公司财务绩效可能造成的影响。第叁章,实证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确定数据来源和选取研究样本;第叁,在选取变量后开始构建回归模型;最后,对变量描述性统计后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回归结果。第四章,结论、政策建议与后续研究展望。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项目融资型的定向增发公司在融资项目完工后叁年,公司的财务绩效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融资项目完工后两年公司的财务绩效均比完工前一年有所上升;在融资项目完工后第四年开始,公司的财务绩效开始逐渐上升,但由于样本量较少,此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2)上市公司将募集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的比例越大,项目完工后公司的财务绩效越好,在项目完工后第叁年表现显着;(3)从长期来看,融资项目改变公司原有的业务结构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提升作用,在项目完工后第一年到第叁年均表现显着;(4)在定向增发中,机构投资者认购的比例越大,融资项目完工后公司的财务绩效越能得到改善,在项目完工后第二年开始表现显着;(5)上市公司在增发前发生关联交易的,对融资项目完工后公司的财务绩效没有显着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叁点: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以项目融资型的定向增发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研究时间段的创新,本文关注的是融资项目完工后叁年公司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即固定研究期限而不固定具体年限;第叁,财务绩效概念的创新。本文将定向增发的财务绩效定义为融资项目完工后的财务绩效。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到样本研究期限和样本数量的限制,对融资项目完工叁年以后公司的财务绩效未能有足够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此外,为了扩大样本量,本文对2008年12月31日融资项目完工程度达到85%的样本视为已完工,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2-03-01)
长期财务绩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上市公司钢铁行业1996-2016年的环境与财务数据,通过研究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额外成本将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会导致财务绩效减少等问题,报告了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的作用,认为其不仅能改善社会和环境绩效,同时可以提高财务绩效现状。文章采用自相关模型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和调查,反映了我国20年间钢铁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环境资本投入、环境费用,环境评估方面的吨钢二氧化硫排放、吨钢化学需氧量排放等内在相关性问题,得出钢铁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基本结论,提出加强环境绩效管理、合理投入环境资本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上市公司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管理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期财务绩效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雪,彭灿,杨晓娜.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2].张仪华,王园.上市公司动态协调和长期均衡发展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3].赵敬敬.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财务绩效长期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4].李磊.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其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4
[5].戈琼.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J].财经界(学术版).2014
[6].申光辉.长期借款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
[7].杨婷.关于投资银行声誉与长期财务绩效、长期投资回报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8].倪燕,毛小松.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长期财务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
[9].李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10].刘晓旭.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