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升温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强度,气候变化
升温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毛炜峄,姚俊强,陈静,李淑娟,李红军[1](2019)在《1961—2017年东帕米尔高原极端升温过程气候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塔什库尔干、吐尔尕特和乌恰3个气象站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逐日最高气温,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单站升温过程数据库,用百分位法基于综合强度指标遴选出极端升温过程,对比分析了该区域塔什库尔干等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强度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共出现489次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每年出现8.6次。塔什库尔干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持续3.6 d,以持续3 d的最多,占24.7%,吐尔尕特和乌恰以持续2~3 d的极端升温过程为主。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在7月出现最多,吐尔尕特在5月最多,乌恰在1月最多。(2)塔什库尔干综合强度最强的1次升温过程出现在2008年2月20—21日。东帕米尔高原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综合强度均在冬季最强。(3)57 a来,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呈显着的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57次·(10a)~(-1),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升温过程相对频发,年际间变率加剧。吐尔尕特与乌恰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着。(4)57 a来,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强度呈显着的线性增强趋势,且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加剧;乌恰的过程强度略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总之,塔什库尔干7月的极端升温过程最多,57 a来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显着增多、强度显着增强,近年来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均加剧,造成东帕米尔高原区域融冰(雪)洪水及其衍生地质灾害频发,风险加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许诚,武金斗[2](2019)在《烘干系统升温过程中TAR异常熄火问题的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状调查、真因分析的问题解决思路,采用分析排除法解决了升温过程中TAR异常熄火的问题,并提出了再发防止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涂料与涂装》期刊2019年09期)
王韬,张雨婷,李超,胡博文,徐军[3](2019)在《母代环境升温对菹草石芽形态、碳氮元素含量及子代萌发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代环境的影响在水生植物生活史以及子代生长特征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母代环境的影响将有助于预测水生植物生活史特征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研究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通过设置了3种不同升温模式,研究母代不同升温模式环境下产生的菹草石芽在形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萌发等方面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升温模式对菹草产生的石芽湿重无显着影响,但是较高幅度的升温显着促进了石芽长度和宽度的增加;石芽的化学计量学特征表明,母代高幅度的升温会导致菹草石芽总N含量显着升高,同时C/N比显着下降;母代升温环境对菹草石芽的萌发速率及幼苗生长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菹草母代环境温度的升高显着影响了石芽的形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萌发情况。(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伟,董文妍,李芳义,蒋达,宁中正[4](2019)在《升温过程中水在矿物油和纤维素界面扩散和聚集行为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取样及测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水分在油纸界面的迁移和聚集行为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分子层面对升温过程中水在矿物油与纤维素界面的迁移和聚集行为进行研究。建立了105原子量级的矿物油与纤维素复合介质模型,对其从293 K升温到353 K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扩散系数、自由体积和径向分布函数,并比较了电场和温度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纤维素中水分含量超过4%时,快速升温会导致水分子在油纸界面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聚集成水分子簇,形成局部液态水;当水分含量超过5%时,则会形成较大的液态水分区。电场的极化作用加强了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增加了高水分区出现的概率,减少了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自由体积,并使其扩散系数呈现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张汝怡,李锋,焦阳[5](2019)在《基于叁维扫描和射频加热的食品升温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模拟精度,以马铃薯为例,选取两种不规则形状的样品,运用叁维扫描仪获取精确的几何模型,导入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软件中,求解其在不同功率/电压下射频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射频加热40 min后,模拟计算结果的温度分布、最高与最低温度值以及内部点升温曲线均与试验结果较一致,两种样品的模拟精度均达90%以上。叁维扫描方法适用于射频加热不规则样品的模拟,且样品形状的差异以及极板电压的变化均未影响射频加热模拟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7期)
倪呈军,刘营凯,王白冰,祖武杰,史文[6](2019)在《Fe-15Mn-10Al-0.3C钢升温过程中κ-碳化物的析出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研究了淬火态轻质Fe-15Mn-10Al-0. 3C(质量分数,%)钢在升温过程中κ-碳化物的析出行为。由DSC曲线可以发现,δ-铁素体中淬火时形成的DO3相,先转变为L1_2相,再转变为κ-碳化物。利用JMAK方法计算了δ-铁素体中κ-碳化物的析出动力学和奥氏体分解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DO3相向L1_2相转变的激活能为145. 25 kJ/mol,L1_2相向κ-碳化物转变的激活能为81. 18 k J/mol。此外,试验钢经600℃时效30 s后,δ-铁素体的硬度最高,此时δ-铁素体中κ-碳化物的相对体积分数约为20%。(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9年03期)
张天萍[7](2019)在《超临界CO_2升温发泡有机硅橡胶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环境友好的发泡剂,采用其发泡有机硅橡胶为绿色制备过程。本文从配方组成对硅橡胶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配方组成对硫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预硫化对发泡过程的影响和发泡条件对泡孔形貌的影响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硅橡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升温发泡过程。首先考察了不同分子量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硫化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填料气相白炭黑等有机硅橡胶配方组成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发现DCP用量对体系的流变行为影响最显着;基于损耗因子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得到适合发泡的有机硅橡胶配方为100质量份分子量600,000 g·mol~(-1)的生胶、25质量份气相白炭黑和1质量份DCP。其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不同配方的有机硅橡胶非等温硫化反应动力学。该有机硅橡胶的硫化过程均表现出典型的自催化反应特征;DCP的加入明显降低了交联起始温度,导致反应前期交联度过高反而抑制了后期相对反应程度上升;硅橡胶分子量增加也会降低交联起始温度,但基本不影响相对反应程度的变化;气相白炭黑与硅橡胶基体形成结合胶,其用量对硫化过程影响是非单调的。由Kissinger法得到含DCP体系的硫化表观活化能为138.77~149.65 kJ?mol~(-1);?eatak-Berggren模型较好拟合了其非等温硫化动力学,反应级数接近1级。然后,考察了预硫化度对发泡过程的影响。发现未硫化有机硅橡胶发泡样品孔径较大;随着硫化度的增加,硅橡胶样品的弹性和粘性均增加,可以支撑泡孔,但硫化度过高则阻碍了CO_2进入和泡孔生长,因此存在能形成较好泡孔形貌的预硫化度区间。对优选的有机硅橡胶配方体系,此预硫化度区间为36.0~43.8%。最后,采用超临界CO_2升温发泡制备得到泡孔大小51.6~465.2μm、泡孔密度0.05~72.1×10~5 cells·cm~(-3)、发泡倍率1.8~3.5的有机硅橡胶发泡材料。CO_2饱和压力为10 MPa、饱和时间为120 min、发泡温度为170℃、发泡时间为80 min的较优条件下,有利于制备泡孔小和泡孔密度高的有机硅橡胶发泡材料。(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何俊忠,韩兵[8](2019)在《无烟煤在无氧程序升温过程中CO生成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煤矿井下火灾监测和预警提供依据,需要监测引起火灾的标志性气体浓度等。通过热重和红外实验分析了无烟煤在无氧程序升温过程中CO的产生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实验中无烟煤有2个阶段失重较快,第一阶段温度为30~200℃,该阶段无CO生成;第二阶段温度为400~700℃,是产生CO的主要阶段,最高浓度约26.9×10~(-6)。实际生产中,采煤机滚筒截齿与煤体碰撞的瞬间产生高温,导致煤分子中的某些共价键断裂,从而产生CO,说明高速运转的滚筒截齿与煤体碰撞过程可以产生CO,从而引起火灾危险性,需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04期)
王海英,邢燕江[9](2019)在《尉犁1961—2017年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气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尉犁1961—2017年57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高气温及其升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尉犁地区近57年升温过程数据库。按照不同的升温等级,分析各级升温过程发生的频数、持续日数及过程升温幅度等要素气候特征,以更好地为农牧业防灾减灾服务。(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普婧,张之筠,刘钱钱,段利平,阮榕生[10](2019)在《钛渣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升温特性和吸收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加热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具有均匀高效、能耗较低等突出优势。在不同条件下,钛渣在微波场中呈现出不同的升温特性,以钛渣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微波输出功率、钛渣粒度以及物料量等参数对其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微波输出功率有利于增加钛渣在微波场中温度升高的速率;物料量增多会导致钛渣在微波场中温度升高的速率变慢;钛渣粒度减小同样不利于其在微波场中加速升温。(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9年01期)
升温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现状调查、真因分析的问题解决思路,采用分析排除法解决了升温过程中TAR异常熄火的问题,并提出了再发防止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升温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毛炜峄,姚俊强,陈静,李淑娟,李红军.1961—2017年东帕米尔高原极端升温过程气候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2].许诚,武金斗.烘干系统升温过程中TAR异常熄火问题的解决[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9
[3].王韬,张雨婷,李超,胡博文,徐军.母代环境升温对菹草石芽形态、碳氮元素含量及子代萌发过程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4].王伟,董文妍,李芳义,蒋达,宁中正.升温过程中水在矿物油和纤维素界面扩散和聚集行为的分子模拟[J].电工技术学报.2019
[5].张汝怡,李锋,焦阳.基于叁维扫描和射频加热的食品升温过程模拟[J].食品与机械.2019
[6].倪呈军,刘营凯,王白冰,祖武杰,史文.Fe-15Mn-10Al-0.3C钢升温过程中κ-碳化物的析出行为研究[J].上海金属.2019
[7].张天萍.超临界CO_2升温发泡有机硅橡胶过程研究[D].新疆大学.2019
[8].何俊忠,韩兵.无烟煤在无氧程序升温过程中CO生成规律研究[J].现代矿业.2019
[9].王海英,邢燕江.尉犁1961—2017年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气候特征[J].新疆农垦科技.2019
[10].普婧,张之筠,刘钱钱,段利平,阮榕生.钛渣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升温特性和吸收行为[J].钢铁钒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