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公交走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选址,遗传算法,公交走廊
城市公交走廊论文文献综述
肖肖[1](2018)在《城市多级公交走廊的多目标选址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级公交走廊的多目标选址方案的研究,能够更客观反映城市公交走廊实际运行特性,为寻求切实可行的公交走廊规划方案提供基础依据。文章通过服务分级概念解析公交走廊的客流集聚能力,构建了城市多级公交走廊的多目标选址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对城市多级公交走廊的多目标选址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小型网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在投资水平为30000万元时,建设多级公交走廊相比于现状未设置公交走廊的路网,乘客总出行时间降低了81.3%,提高了路网的客流服务能力及通行效率;随着投资成本、公交走廊数量的增加,路网出行时间成本节约、公交客流量水平、运行效率均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狄迪,杨东援[2](2016)在《基于人群分类的城市公交走廊客流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随机用户均衡理论基础上,在静态均衡模型中引入时间变量及人群属性分类,建立基于人群分类的城市公交走廊动态客流分析模型,描述了走廊内出行者对于出发时刻和路径的选择问题,并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差异.给出了模型的基本假设及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动态化及人群分类特征,不仅能够真实反映走廊内不同属性客流的时空分布情况,还能够仿真不同交通措施的作用及效果.算例通过采取错峰上班及调整票价,使高峰时刻走廊断面客流下降24%;选择轨道交通的客流由82%下降71%,选择巴士交通的客流由11%提升至20%,有效降低了公交走廊的交通负荷,并使各方式分担率更加均匀.此动态客流分析模型为城市公交走廊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谭英嘉,葛宏伟,利敏怡[3](2015)在《城市快速公交走廊建设思路及实践——以深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国内外城市快速公交发展经验,本次研究从"降低车内时耗"和"减少车外时耗"两方面着手提出了快速公交走廊建设思路,其中,"降低车内时耗"主要包括提高车辆在途速度、降低车辆路口延误和降低车辆站点延误,"减少车外时耗"主要包括减少乘客到离站时间和减少乘客等候时间,并针对轴向型和脊柱型两类公交走廊提出了对应的公交快速化改造模式。本次提出的城市快速公交走廊建设思路在深圳梅林关-华强北客流走廊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可为国内城市快速公交走廊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5)
[4](2014)在《城市公交走廊规划与建设必要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14年5月发布了《江苏省城市公交走廊规划编制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该《要点》阐述了规划建设城市公交走廊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公交走廊自身建设要求以及公交走廊与慢行交通(步行、非机动车)、小汽车等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组织模式,提出了公交走廊与沿线用地的统筹协调布局要求以及公交走廊沿线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营造要求。《要点》对于我省城市公交走廊的规划建设、公(本文来源于《江苏城市规划》期刊2014年11期)
单博文,罗辑[5](2014)在《城市公交走廊系统规划探讨——以松北空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城市公交走廊系统的概念,指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公交走廊应该基于公交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城市路网对公交走廊系统的作用从而进行规划。本文重点以公交廊道效应、走廊沿线布局、走廊沿线土地开发强度、城市路网形态、道路等级和路网密度等因素入手分析土地利用与城市路网对公交走廊系统规划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相互协调的关系。最后结合哈尔滨松北空间布局项目,进行公交走廊系统规划。(本文来源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17)
[6](2014)在《我公司中标“乌鲁木齐城市交通改善项目Ⅱ——总体设计及一体化公交走廊工程”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7日,我公司中标的"乌鲁木齐城市交通改善项目Ⅱ——总体设计及一体化公交走廊工程"项目签约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张韵总经理与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张铭书记代表双方在合同书上签字。乌鲁木齐城市交通改善项目Ⅱ是我公司近年中标最大的世界银行贷款的交通项目,项目总投资22亿元。世行贷款项目对技术和管理要求高,要顺利通过世行组织的后续审查设计项目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资讯》期刊2014年05期)
张伶婉[7](2014)在《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系统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发展多方式多层次的综合公交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方法。城市发展走廊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走廊地带汇集多种元素,在走廊地带发展综合公交系统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走廊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走廊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进行了层次划分。在综合公交系统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公交走廊系统配置的内容。建立了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系统配置的方法体系,确立了走廊的判别方法和城市综合公交走廊覆盖范围研究的方法,总结了综合公交线网规划的约束条件、各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条件要求和各公共交通方式站点的设置方法和思路。围绕走廊区域合理配置的目标,研究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的系统覆盖范围的研究方法。提出结合各走廊断面客流情况和走廊内各公交线路的吸引范围差异,确定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的系统覆盖范围。在确定了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的骨干道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综合公交走廊客流分配优化模型,模型考虑骨干道路上大中容量公共交通同常规公交的客流差异,主要考虑了两者的阻抗不同,常规公交受到城市道路车流的影响,可以选择BPR函数描述,而大中容量公共交通由于拥有专用路权阻抗不受城市车流的影响,目标函数同时考虑用户费用和投资费用。在模型能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大中容量公共交通同常规公交的线路或线路段的初步配置内容和方法。建立算例求解模型,由于算例设置较简单,没有选择复杂算法进行计算,通过人工分析和Excel规划求解功能求解算例,算例表明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20)
胡赛阳,贺寒辉,李嘉[8](2013)在《基于公交走廊规划的中小城市公交引导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小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和交通问题,提出了通过公交走廊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思路是:明确公交走廊,保障公交路权,倡导用地围绕公交走廊呈梯度式混合开发。以清远市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以CO2减排量作为效益评价指标,并提出了相应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公交走廊规划和公交引导发展可带来重大的节能减排直接效益和相关间接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3年03期)
王志成[9](2012)在《中国城市快速公交走廊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公交(BRT)系统已经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建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BRT投资速度最快、建成网络最大、BRT建设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未来BRT系统的快速建设步伐还将持续。针对目前国内对BRT走廊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的空缺,本文将第一次分析中国城市实施BRT服务后出行者的方式选择行为。本文选择北京BRT1号线、北京BRT3号线、常州BRT1号线、济南BRT1号线、昆明BRT1号线、广州中山大道BRT走廊位于五个城市的六条代表性的BRT走廊作为案例研究。利用各走廊BRT、常规公交、小汽车、非机动车四种方式的使用者RP(revealed preferences)调查数据建立了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Mixed Logit(ML)模型和基于Box-Cox转换的Multinomial Logi(tBCL)模型、Mixed Logit (BML)模型四种模型,通过对几个模型的最大似然比、命中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对随机项假设条件完全放宽可以改善似然率但是对于改善命中率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甚至造成命中率下降。另外,其对似然率的改善并不总是有效,如广州BRT走廊ML模型对于MNL并没有改善。而针对出行时间和费用的非线性效用转换可以改善模型的最大似然值和命中率。模型结果表明出行者的社会经济特性(性别、年龄、收入)、出行相关的特性(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出行费用)都会对出行者的方式选择产生显着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在不同城市影响的显着性并不完全相同,这也说明在制定BRT发展策略时需要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交通系统特性和出行者特性的差异。另外,小汽车使用者向BRT转移的比率较小,只有约3%-8%的小汽车使用者向BRT转移,通过敏感性分析及情景分析发现,单独通过节约BRT的出行时间对小汽车的影响有限。在改善BRT服务的同时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一定的经济限制则能使小汽车出行者显着地向BRT转移。(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2-04-25)
姜梅[10](2008)在《城市公交走廊线路协调优化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交走廊是城市公交出行需求的主要载体。随着城市公交线网密度的增加,交通走廊上的线路重复情况日益严重,走廊内运行的公交车辆数急剧增加。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公交车辆自身及社会车辆的运行,同时对公交站台的服务水平提高造成巨大压力。如何合理的调度走廊内公交车辆运行,实现走廊交通资源及客流的均衡分配成为提高公交走廊服务质量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公交走廊线路调度协调优化的方法。本文对公交走廊的进行识别,明确公交走廊的定义与界定方法;分析公交走廊的公交服务设施以及交通流分布情况;从线路和站点两个方面分析公交走廊的公交客流需求分布情况。调度模式及调度绩效的分析,是公交调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调度模式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模式选择;通过调度绩效的分析,掌握影响调度质量的因素并揭示其相互关系。在全面掌握公交调度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线路的协调优化方法,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线路与走廊的相关关系,采用信息融合算法确定研究的线路范围,通过时段分布优化确定走廊客流的时间分布状态。然后确定选定线路的优化发车间隔,在此基础之上,寻找各线协调调度的方案,并通过协调优化模型完成方案优选,最终实现线路在走廊内的协调优化。以成都市公交走廊为实例,采用前述方法对走廊、公交线路、线路运营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该协调优化方法进行试算获到协调优化方案,从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12-01)
城市公交走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随机用户均衡理论基础上,在静态均衡模型中引入时间变量及人群属性分类,建立基于人群分类的城市公交走廊动态客流分析模型,描述了走廊内出行者对于出发时刻和路径的选择问题,并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差异.给出了模型的基本假设及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动态化及人群分类特征,不仅能够真实反映走廊内不同属性客流的时空分布情况,还能够仿真不同交通措施的作用及效果.算例通过采取错峰上班及调整票价,使高峰时刻走廊断面客流下降24%;选择轨道交通的客流由82%下降71%,选择巴士交通的客流由11%提升至20%,有效降低了公交走廊的交通负荷,并使各方式分担率更加均匀.此动态客流分析模型为城市公交走廊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公交走廊论文参考文献
[1].肖肖.城市多级公交走廊的多目标选址方法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8
[2].狄迪,杨东援.基于人群分类的城市公交走廊客流分配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谭英嘉,葛宏伟,利敏怡.城市快速公交走廊建设思路及实践——以深圳为例[C].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4]..城市公交走廊规划与建设必要性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4
[5].单博文,罗辑.城市公交走廊系统规划探讨——以松北空间为例[C].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6]..我公司中标“乌鲁木齐城市交通改善项目Ⅱ——总体设计及一体化公交走廊工程”项目[J].中国建材资讯.2014
[7].张伶婉.城市综合公交走廊系统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8].胡赛阳,贺寒辉,李嘉.基于公交走廊规划的中小城市公交引导发展研究[J].中外公路.2013
[9].王志成.中国城市快速公交走廊方式选择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2
[10].姜梅.城市公交走廊线路协调优化调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