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试验论文-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

层间试验论文-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部分自复位连接,PEC柱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自复位功效,抗震可修复性

层间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1](2019)在《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修复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的抗震修复性,设计1榀1∶2缩尺比例PEC柱–钢梁摩擦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件进行修复前后的两次抗震试验。根据试验现象和实测数据,对试件滞回性能、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可通过摩擦T形件螺栓长圆孔合理设置以实现"设计地震水平下发挥自复位连接性能和大震设计水平转化为承压型"传力模式,进而发挥主体构件材料耗能自复位性能设计理念;摩擦耗能T形件对穿螺栓和预拉杆将梁端受拉侧拉力转为对节点区混凝土的压力,实现了节点区混凝土压力带传力,且节点区加强盖板设置使得节点区混凝土处于叁向受压状态,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更好满足了"强节点"的抗震要求;在设计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11%和0.13%,满足了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要求,基本实现完全复位,而在罕遇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承载力均呈增长趋势,且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42%和0.44%,仍小于小震层间侧移限值0.5%,试件仍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仅通过简单修复,即可实现受力发展进程、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和损伤耗能演化机理的基本恢复,具有良好的抗震可修复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黄欢,扈惠敏,李刚,高攀,张泽川[2](2019)在《层间状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铺筑厚度的制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实际中多采用分层施工,形成层间非连续状态,降低了基层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层的承载能力,这对基层受力是不利的。层间连接状态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及回弹模量指标。叁种不同层间状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由高到低:完全连续状态>半连续状态层间有连接>光滑状态。对于水泥含量5%的试件,完全连续状态试件的抗折强度比半连续状态高51.2%,比光滑状态高73.5%。90d龄期时,层间连续试件的回弹模量比层间半连续状态高11.3%,比层间光滑状态试件高13.5%。(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郭一飞,王克鸿[3](2019)在《CMT增材制造层间温度影响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CMT焊接技术的增材制造系统,研究层间冷却温度对多层单道增材制造件的宏观结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参数范围内,当送丝速度、熔覆速度、电流电压一定时,层间温度越高,熔覆层塌陷越严重,影响增材构件的成型。由于前熔覆层的预热作用,晶间铁素体生长时间更充分,变得更加粗大,使得构件的拉伸强度下降,且拉伸试样断裂类型为韧性断裂。试验研究表明,层间温度≤150℃时,可以得到晶粒较细、性能较好的构件。(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蔡靖,李岳,常欢[4](2019)在《机场复合道面转弯区层间力学行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间破坏是机场复合道面转弯区破坏的主要形式,现有研究及规范仅限于复合道面直线区,缺乏转弯区层间力学行为研究及设计建议,而转弯区由于转弯侧推力作用,往往较直线区先破坏,亟待对其层间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复合道面转弯区层间黏结接触应力分析模型,依据转弯区受力情况设计复合道面压剪试验,获得相关层间黏结接触参数及层间剪切强度。利用复合道面层间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复合道面转弯区与直线区层间应力变化情况,探究转弯速度、加铺层厚度对其影响规律,得到如下结论:转弯区层间水平应力呈非对称分布且大于直线区层间水平应力,水平应力最大值相差54%;转弯区层间竖向应力呈对称分布,最大值与直线区相同但位置向右偏移;随转弯速度的增大,层间水平应力最值增大,不对称性增强,转弯速度从5 kN变化到15 kN时,外侧、内侧机轮最大水平应力分别增加38.33%和15.52%,层间竖向应力最大值几乎不受速度影响;加铺层越厚层间水平应力最大值越小,内外侧轮的水平应力最大值差值越小,加铺层厚度从10 cm增加至20 cm时,最大水平应力减少33%;层间水平应力随道面深度增加而衰减,10 cm深度处已经基本稳定,因此建议机场复合道面转弯区加铺层设计厚度应大于10 cm,层间设计容许剪应力取0.94 MPa。(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周平,王志杰,雷飞亚,杜彦良,侯伟名[5](2019)在《考虑层间效应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考虑层间接触效应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内力分布规律,自行设计考虑层间效应的单层衬砌模型并研制竖向油压5MPa和侧向压力1.5MPa作为逐级施加的卧式加载试验台架,开展不同荷载作用下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层间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与考虑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在拱腰和墙角处的安全系数均为最低,最容易出现弯矩和轴力突变;考虑层间接触特征的单层衬砌最大弯矩与最大轴力均出现在拱脚处,层间接触面存在明显黏结力,结构的轴力增加和弯矩减小,内力变得均衡,结构的整体安全性高于不考虑层间接触面,相对不考虑层间效应,受力最不利的左右拱脚处的安全系数分别增加143.7%、149.4%;当竖向油压达到3MPa、侧向油压值达到0.9MPa时,仰拱周围层间接触面压力增长速度显着加快,仰拱处混凝土由线弹性转变为塑性,竖向油压达到4MPa,侧向油压值达到1.2MPa时,仰拱、拱角与拱顶层间接触面应力值有减小或反向增长的趋势,仰拱、墙角等界面发生破坏;钢纤维在单层衬砌裂缝扩展在30%~70%之间阻裂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卫军,杜永潇,梁家熙,黄敦文,陈涛[6](2019)在《多种纤维层间混杂黏贴对钢筋混凝土梁延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碳纤维黏贴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增强和延性改善不一致的现象,采用多种纤维层间混杂黏贴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处理,通过叁分点加载试验研究纤维的种类、黏贴顺序以及混杂比例对试验梁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越大,配布量越大,对试验梁极限承载力提高越明显,与无加固梁相比提高了38.8%~65.3%;纤维材料的断裂延伸率越大,加固梁的变形能力就越好;各试验方案中,芳纶/玄武岩/碳纤维层间混杂黏贴的方式对试验梁的延性提升作用最明显,其综合延性指标和能量延性指标相比于碳纤维梁分别提高了44.8%和125.0%,该混杂纤维加固方式可为有抗震要求的加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华小歌[7](2019)在《GLARE层板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试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LARE层板(Glass Fiber Reinforced Aluminium Laminates)因其优异的疲劳性能和高的损伤容限,是飞机机身、机翼蒙皮等结构的重要选材。界面分层作为该材料的主要失效模式,是决定其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I型层间断裂韧性作为表征层合板材料界面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GLARE层板界面失效机制复杂,尚未有合适的测试方法能有效评价其I型层间断裂韧性。本文在深入探索GLARE层板界面断裂性能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双悬臂梁法(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和单悬臂梁法(Single Cantilever Beam,SCB)分析层板的界面断裂行为,探索双悬臂梁法用于评价GLARE层板I型层间断裂韧性的不足以及单悬臂梁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首先,本文采用双悬臂梁法开展GLARE层板I型层间断裂韧性研究。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双悬臂梁试验叁者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铺层GLARE层板在双悬臂梁法I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时不同加载速率(1mm/min、5mm/min和10 mm/min)条件下的失效行为和界面断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GLARE层板双悬臂梁法I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产生I型/II型混合界面断裂失效,界面断裂韧性值偏大。另外,加载速率在1mm/min-5mm/min时对GLARE层板界面断裂韧性无较大影响,当其增加到10mm/min时影响显着,导致试验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层板的I型层间断裂性能。此外,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纤维层存在面内剪切破坏,即产生一定程度的II型层间断裂,验证了双悬臂梁试验关于I型/II型混合界面断裂失效的结论。同时,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裂纹扩展初始阶段,双悬臂梁试验和理论计算界面断裂韧性值基本吻合;随着裂纹长度扩展,界面断裂韧性的试验值和理论计算值误差逐渐变大,且其与裂纹长度之间符合线性函数的关系。随后,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单悬臂梁试验结合的方式开展了GLARE层板I型层间断裂韧性研究。基于自行设计加工的试验夹具,在研究纤维铺层方式和加载速率对于该材料I型层间断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单悬臂梁法用于评价该材料I型层间断裂性能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悬臂梁法试样发生纯I型层间断裂,界面断裂表现为粘着失效和内聚力失效混合的断裂失效模式。另外,在加载速率为1mm/min-5mm/min时,GLARE单向和正交层板均可获得合理有效的I型层间断裂韧性。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纤维层无面内剪切破坏,单悬臂梁试样产生纯I型层间断裂,与试验现象基本吻合。最后,为了进一步从力学原理和失效形式上论证单悬臂梁法评价GLARE层板I型层间断裂韧性的合理性及准确性,本文分别基于Al/Epoxy/Al层状材料和GLARE3/2层板对比研究了双悬臂梁法和单悬臂梁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加载阶段,载荷和加载点位移之间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随后,当载荷达到最大值后,裂纹开始扩展。双悬臂梁法的载荷迅速下降,裂纹以不稳定模式迅速扩展。相比之下,在稳定模式下,单悬臂梁法载荷下降缓慢。另外,对于Al/Epoxy/Al层状材料,双悬臂梁法和单悬臂梁法所得界面断裂韧性的一致性证明了单悬臂梁法用于评价层合板材料I型层间断裂韧性的可行性。因此,相比于双悬臂梁法,单悬臂梁法因具备裂纹稳定扩展、单一界面断裂失效的优势,可以作为评价GLARE层板I型层间断裂性能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陈少贞[8](2019)在《橡胶沥青超薄磨耗层层间粘结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SBS改性沥青、均相废橡胶沥青以及复合均相橡胶沥青等4种改性粘层油,根据室内组合试件,模拟层间,对材料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确定了较好的材料以及材料的最佳用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惠致富,拾方治,吕建伟,张恒,李秀君[9](2018)在《沥青路面养护层层间粘结材料试验方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层间粘结材料满足路面耐久性要求,根据沥青路面养护层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采用直剪试验可直接评价层间粘结作用;通过设计复合马歇尔试件的成型方法,并对比复合车辙板取芯试件的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水煮粘附性试验能有效地表征粘层材料的抗水剥落性能,是层间粘结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乳化沥青的粘附性试验,以沥青的质量裹覆率代替面积裹覆率进行指标的量化能更加准确有效地评价其抗剥落性,其试验结果同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飞富,彩雷洲[10](2018)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层间结合措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层间结合措施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作用效果,文章依托广西柳南高速公路改建工程,结合项目所在地区降雨量、交通量及原材料特性,采用室内直剪和斜剪试验评价手段,研究评价层间界面状态、沥青混凝土性质特点、黏层材料选用等因素对层间结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层间界面干燥且具有良好的粗糙度、采用较大粒径的沥青混凝土或提高沥青面层的压实度水平,有利于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面层间的层间抗剪切能力;而采用不同黏度黏层材料的室内剪切试验,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建议后续研究中应结合现场层间的实际粘结效果对比验证。(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层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铺筑厚度的制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实际中多采用分层施工,形成层间非连续状态,降低了基层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层的承载能力,这对基层受力是不利的。层间连接状态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及回弹模量指标。叁种不同层间状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由高到低:完全连续状态>半连续状态层间有连接>光滑状态。对于水泥含量5%的试件,完全连续状态试件的抗折强度比半连续状态高51.2%,比光滑状态高73.5%。90d龄期时,层间连续试件的回弹模量比层间半连续状态高11.3%,比层间光滑状态试件高1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修复性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黄欢,扈惠敏,李刚,高攀,张泽川.层间状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9

[3].郭一飞,王克鸿.CMT增材制造层间温度影响规律试验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4].蔡靖,李岳,常欢.机场复合道面转弯区层间力学行为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9

[5].周平,王志杰,雷飞亚,杜彦良,侯伟名.考虑层间效应的钢纤维混凝土隧道单层衬砌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6].卫军,杜永潇,梁家熙,黄敦文,陈涛.多种纤维层间混杂黏贴对钢筋混凝土梁延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7].华小歌.GLARE层板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试验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8].陈少贞.橡胶沥青超薄磨耗层层间粘结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9

[9].惠致富,拾方治,吕建伟,张恒,李秀君.沥青路面养护层层间粘结材料试验方法设计[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10].吴飞富,彩雷洲.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层间结合措施的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8

标签:;  ;  ;  ;  

层间试验论文-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