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睡眠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持续状态,癫痫性,DeSanto-Shinawi,睡眠期
睡眠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龑囧,姚佩丽,周渊峰,邱甜,王佶[1](2019)在《WAC基因致病性变异致DeSanto-Shinawi综合征伴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例5岁8月龄女性患儿,全面发育迟缓,3岁首次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有特殊面容和肌张力减低,视频脑电图证实存在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家系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发现WAC基因致病性变异NM_016628:c.1373delC(p.Pro458Leufs*11),为移码变异。DeSanto-Shinawi综合征(DESSH)是WAC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姚活,许芳群,关芬礼[2](2019)在《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微型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予以研究组患者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病患者采取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果与疗效,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冯启蒙,邓星强[3](2019)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ESE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VP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脑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脑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5.3%与90.7%,较对照组(72.1%与69.8%)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6个月后,两组操作智商(PIQ)、言语智商(VIQ)、全量表智商(FIQ)分值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1),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能有效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和脑电图,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胡选青[4](2019)在《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临床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RBD),两者关系紧密,互相影响,目前研究推断诱发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病理机制为脑干相关结构异常。临床上主要诊断方式除了症状外结合相关的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进行指导诊断,治疗方向以纠正患者睡眠期行为障碍症状为主,并且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少数患者睡眠期间出现具有危险性动作则根据个体情况给与药物治疗。(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1期)
黎声姣[5](2019)在《不同治疗方法对BECT并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患者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并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患者的有效性及耐受性。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0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7例癫痫发作未控制的BECT并ESES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1)根据出现ESES后是否加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分为:抗癫痫药物(AEDs)+甲强龙组(N=31)和单用AEDs组(N=46),(2)根据甲强龙冲击疗程分为:1个疗程组(N=24)和2个疗程组(N=7),(3)在单用AEDs组中,添加氯硝西泮(CZP)治疗的患者(N=9)进行自身前后对比。以治疗后6个月为评估点,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治疗组癫痫发作的疗效,脑电图ESES的疗效,脑电图ESES的疗效与癫痫发作疗效间的关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ESES出现后影响BECT患者神经心理功能的有关因素。结果:1.治疗后6个月,AEDs+甲强龙冲击组癫痫发作总有效率高于单用AEDs组(P=0.049);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癫痫发作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AEDs组中9例添加CZP治疗的患者癫痫发作较前改善,总有效率为88.9%(8/9)。2.治疗后6个月,AEDs+甲强龙冲击组脑电图ESES改善率高于单用AEDs组(P=0.039);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脑电图ESES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AEDs组中9例添加CZP治疗的患者脑电图ESES较前改善,ESES改善率为77.8%(7/9)。3.治疗后6个月,ESES改善者的癫痫发作控制率高于ESES无改善者的癫痫发作控制率(P=0.036)。4.AEDs+甲强龙冲击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用AEDs组(P=0.022);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AEDs组中9例添加CZP治疗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9)。5.首次监测到ESES的年龄<7岁者、治疗后ESES无改善者更容易出现神经心理功能损害(P均<0.05)。结论:1.AEDs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对BECT并ESES患者的癫痫发作和脑电图ESES的疗效优于单用AEDs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且均可耐受。2.添加CZP治疗对BECT并ESES患者癫痫发作和脑电图ESES改善有效。3.脑电图ESES改善者癫痫发作达到控制的可能性更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万晓勇[6](2019)在《睡姿影响脑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无论在白天的生活,还是在夜晚的休息,总是伴随着姿势的转换,例如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的站立和坐立,夜晚休息时的侧卧和仰卧。合适的姿势不仅可以使人舒适,而且对人们会对人们的认知、生理和睡眠产生影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姿势对感知觉和认知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具身认知”,“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能力、持续感觉状态和周围环境间的复杂关系。在生理层面,姿势能影响各种心脑血管指标,这些指标还与功能磁共振研究(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血氧依赖水平(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息息相关。虽然在神经成像领域对姿势的关注还较少,但已有一些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证据表明姿势会对静息态大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环境变化对大脑的影响,构建“具身大脑”模型,以更好的解释大脑、身体和环境的持续交互。如今使用广泛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主要有EEG和fMRI。在fMRI实验中,通常要求被试以平躺姿势;在EEG实验中,通常要求被试以坐立姿势。从fMRI的设计角度而言,它比较适合平躺(仰卧),但平躺的姿势大多是人们在睡眠时采用的。即使在睡眠时,人们采取最多的姿势也是侧卧,尤其是右侧卧最多,其次才是仰卧,因此,似乎fMRI的姿势限制使得它特别适合于研究睡眠。在神经成像领域也有少数研究表明姿势可以影响静息态脑电,但是缺少直接的证据表明姿势影响fMRI的BOLD信号。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进行推测,首先,姿势能够影响心脑血管的指标,这些指标与fMRI测量的BOLD信号息息相关;其次,姿势能过影响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的信号,fNIRS测量的信号与fMRI极其相似。因此,从这些角度而言,姿势很可能对fMRI的数据产生影响。现今尚未有实证研究表明姿势对fMRI数据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设备存在限制,fMRI不能进行直立姿势的扫描,从而难以验证那些在垂直角度(平躺/仰卧,坐立,站立)上变化的姿势对神经信号的影响。本研究挑选了fMRI环境所允许的右侧卧姿势和仰卧姿势进行研究,并且分别比较了静息态和慢波睡眠状态下两个睡姿大脑活动的差异。在研究一中,使用同步EEG-fMRI技术采集了右侧卧和仰卧各5分钟的清醒静息态。对清醒静息态fMRI数据使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s analysis,ICA)分解成分后提取了所识别成分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和功能连接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两个指标与问卷(PSIQ和睡姿问卷)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还进行了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的分析。对清醒静息态fMRI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睁眼静息态条件下,平躺(仰卧)相比于右侧卧在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和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上都有更高的ALFF,但只有感觉运动网络两个子成分(SMN-m和SMN-b)的ALFF在两种姿势下的差异达到Bonferroni校正后的统计显着水平。在功能连接上,DMN、感觉运动网络和DAN间的功能连接也都被姿势改变了,平躺姿势下都高于右侧卧姿势,但只有DMN-mPFC和SMN-b以及DMN-ang和DAN的功能连接达到Bonferroni校正的统计显着水平。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ALFF在两种姿势间的差值与问卷得分均无显着相关;功能连接在两种姿势间的差值则表现出与问卷得分的显着相关。具体为DMN-mPFC和SMN-b的功能连接差值与仰卧偏好得分负相关,与右侧卧偏好得分正相关;SMN-b和SMN-m的功能连接差值与PSQI正相关。在心电的分析中,发现心率在右侧卧时高于仰卧,虽然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这一趋势与前人研究一致。对于心率变异性,LFP、HFP、TP和nLF在右侧卧时都高于仰卧。在研究二中,使用同步EEG-fMRI技术采集了右侧卧和仰卧各50分钟的睡眠数据。先是对EEG进行伪迹去除处理后,根据EEG特征进行睡眠分期,提取相应慢波睡眠期的fMRI数据。对慢波睡眠的fMRI数据使用ICA分解成分后提取了所识别成分的ALFF和功能连接进行分析,然后把这两个指标与问卷(PSIQ和睡姿问卷)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fMRI的指标分析发现:慢波睡眠期间的平躺(仰卧)姿势比右侧卧姿势在小脑区域有着更高显着的ALFF;在DMN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平躺虽然表现出更高的ALFF,但是不显着。相关分析发现:ALFF和功能连接在两种姿势间的差值表现出与问卷得分的显着相关。小脑网络的ALFF在两个姿势间的差值与PSQI得分显着负相关;右侧卧偏好得分与慢波睡眠期间的SMN1和小脑的功能连接差值显着正相关,与SMN2和DMN2的功能连接差值显着负相关。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清醒期间和慢波睡眠期,姿势都能改变BOLD信号:无论清醒静息态期间还是慢波睡眠期间,在仰卧姿势下大脑活动水平有高于右侧卧的趋势。其二、姿势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的意识状态依赖性:在清醒静息态期间,姿势对感觉运动网络的影响更明显;在慢波睡眠期间,姿势对小脑网络的影响更明显。其叁、姿势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与平常的睡眠姿势偏好有关。我们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展示了姿势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并探索了与睡眠姿势偏好的相关,为姿势改变大脑活动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王升辉[7](2019)在《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的黑质异常功能连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伴与不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的帕金森病(PD)患者左、右黑质分别进行全脑功能连接,探讨伴RBD的PD患者黑质的异常功能连接脑区,为PD合并RBD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2016-2018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39例,将其分为PD不伴RBD组(PD-nRBD组,20例)和PD伴RBD组(PD-RBD组,19例),同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20例),对叁组人群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选择cluster>30的脑区并记录。结果与NC组相比,PD-nRBD组右黑质与左右扣带回后部、左右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低;与NC组相比,PD-RBD组左黑质与左侧丘脑、左右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低,右黑质与左中央后回、左右楔前叶、左小脑、右扣带回中后部的功能连接减低;与PD-nRBD组相比,PD-RBD组左黑质与左右小脑、左丘脑功能连接增强,右黑质与左右楔前叶、左右扣带回、左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PD的默认模式网络功能受损,伴RBD的PD默认模式网络及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受损更加严重,也提示黑质在RBD/PD发展成PD伴RBD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岩,刘振华,赵英姿,王尊奇,赵永俊[8](2019)在《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期颏舌肌肌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和健康成年女性的整夜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和颏舌肌肌电,研究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与颏舌肌肌电变化的关系。方法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包括符合OSAHS诊断标准的女性30例,对照组为健康成年女性30例。观察指标包括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及颏舌肌连续表面肌电数据。结果①观察组颏舌肌肌电活性在清醒期和N3睡眠期显着增高(P<0.01),在REM期显着降低(P<0.01)。②AHI指数和最低血氧饱和度与N3期、REM期、清醒期颏舌肌肌电均相关(P<0.01)。结论女性OSAHS患者在不同的睡眠周期期颏舌肌肌电有不同的改变,且改变幅度与AHI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白莹莹[9](2019)在《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蓝斑下核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REM睡眠启动核心蓝斑下核为切入点,从功能连接的角度对合并及不合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此两类患者中SLD的功能连接变化。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一合并/不合并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蓝斑下核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的研究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合并/不合并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的蓝斑下核进行全脑功能连接,探讨两类患者脑区是否存在与SLD的功能连接异常。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2013-2017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的PD-RBD患者23例、PD-nRBD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21例,进行RBD筛查问卷(RBDQ-HK)、运动、认知功能评估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PD-RBD、PD-nRBD和NC的左侧SLD与左侧小脑、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梭状回、左侧舌回;右侧SLD与双侧小脑、小脑蚓部、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丘脑、左侧中央前回、双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比较叁组存在差异。进一步组间对比发现PD-RBD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左侧SLD与双侧颞下回、双侧舌回、双侧梭状回、双侧楔前叶、左侧扣带回中部、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枕下回、左侧小脑、右侧额中回眶部、右侧中脑腹侧功能连接减弱;右侧SLD与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后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的功能连接减弱;PD-nRBD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左侧SLD与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下回连接减弱;右侧SLD与右侧小脑功能连接增强;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PD-RBD患者较PD-nRBD患者左侧SLD与双侧小脑、双侧中脑腹侧、双侧丘脑腹外侧及内囊后肢功能连接减弱,右侧SLD与双侧小脑、左侧颞下回、颞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左侧丘脑、左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减弱。上述结果经过Alpha Sim校正(P<0.005)。PD-RBD患者左侧SLD与右侧中脑、左侧小脑、左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右侧SLD与左侧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枕叶的功能连接与运动量表某些项目得分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和PD-nRBD患者相比,PD-RBD患者SLD存在与全脑某些特定脑区的功能连接下降,或为PD-RBD患者会发展为更严重认知和运动障碍的病研究二特发性RBD、合并/不合并RBD的PD患者蓝斑下核相关的视觉环路的研究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研究SLD、外侧膝状体、楔叶、梭状回、舌回之间功能连接的相关性,探讨正常人、特发性RBD、合并/不合并RBD的PD患者是否存在SLD-外侧膝状体-视觉处理中枢这一视觉环路。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2013-2017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的iRBD患者19例、PD-RBD患者23例、PD-nRBD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21例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在正常人、iRBD患者、PD不合并RBD患者和PD合并RBD患者中均存在SLD-外侧膝状体-视觉处理中枢视觉环路。而在这四组人群中,iRBD患者和PD合并RBD患者节点间的相关性连接减少。结论:存在SLD-外侧膝状体-视觉处理中枢视觉环路,在PD-RBD患者的视觉环路存在损伤,可能为此类患者容易发展为视空间功能障碍和视幻觉的临床现象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白莹莹,张红菊,李中林,王升辉,李永丽[10](2019)在《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认知与脑功能连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disorder,PD-RBD)患者认知功能以及其蓝斑下核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纳入PD-RBD患者20例,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 with no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PD-nRBD)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NC)21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对叁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双侧蓝斑下核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结果 PD-RBD组DOT-A(P=0.004)、SDMT(P<0.001)、SCWTB(P=0.001)、SCWT C(P=0.013)、AVLT N1 (P <0.001),N2(P <0.001),N3(P <0.001),N4(P <0.001),N5(P=0.003),N6(P=0.004)和PD-nRBD组DOT-A(P=0.011)、SDMT(P<0.001)、SCWTB(P=0.007)、SCWT C(P=0.011)、AVLT N1(P<0.001),N2(P<0.001),N3(P<0.001),N4(P=0.003),N5(P=0.011),N6(P=0.002)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与NC组相比,PD-RBD组双侧蓝斑下核分别与双侧楔前叶、双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均减弱,PD-nRBD组右侧蓝斑下核与双侧小脑连接增强;PD-RBD组左侧蓝斑下核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与ROCFT临摹部分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507,P=0.038),右侧蓝斑下核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与SCWTC、ROCFT临摹部分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501,P=0.041;r=0.628,P=0.007)。结论 PD-RBD和PD-nRBD患者均存在注意力/执行力及记忆力损害,但仅PD-RBD患者蓝斑下核与认知相关脑区出现功能连接异常,并参与引起PD-RBD患者注意力和视空间能力的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睡眠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分析微型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予以研究组患者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病患者采取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果与疗效,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睡眠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龑囧,姚佩丽,周渊峰,邱甜,王佶.WAC基因致病性变异致DeSanto-Shinawi综合征伴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2].姚活,许芳群,关芬礼.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3].冯启蒙,邓星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胡选青.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临床研究现状[J].人人健康.2019
[5].黎声姣.不同治疗方法对BECT并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患者疗效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6].万晓勇.睡姿影响脑网络[D].西南大学.2019
[7].王升辉.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的黑质异常功能连接研究[D].郑州大学.2019
[8].张岩,刘振华,赵英姿,王尊奇,赵永俊.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期颏舌肌肌电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9
[9].白莹莹.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蓝斑下核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0].白莹莹,张红菊,李中林,王升辉,李永丽.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认知与脑功能连接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标签:电持续状态; 癫痫性; DeSanto-Shinawi; 睡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