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承宇,李淑晶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承宇,李淑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伦理标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承宇,李淑晶[1](2019)在《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兼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与非》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伦理标准,研究者关注的语言现象会有所差异,对相同现象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中体现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主要批判内容之一,但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学核心概念本身却鲜有深入的讨论,甚至有所误解。本文首先回顾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各种表现,并逐一讨论其不合理性;然后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内涵的梳理、生态危机及价值本质的深入讨论,认为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具有适切性,但"人类中心"一词已经无法体现其真实语义,适宜以"以人为本"作为替代概念;最后提出"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以期对生态语言学研究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5期)

台雪纯[2](2019)在《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五千多万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即生态文学。生态文学通过对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的观察与研究,表达出对人类整体命运深刻的忧患意识。以《白鲸》、《寂静的春天》两部作品为经典案例,分析生态文学视阈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为生态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孙爽[3](2019)在《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叁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胥洁[4](2019)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周易》思想的契合——以“生态哲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或称"后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这种理论与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周易》有许多契合点。从结构看,本文先对各自思想进行了内部横向简要概括,最后一节重点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在时间维度上纵向分析了两种思想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精神培养对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9年02期)

曹曦,陈翔,魏志祥[5](2018)在《弱人类中心主义下技术生态风险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进步不仅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但也为自然界带来了威胁、危机和毁灭。技术生态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人类直面应对。在弱人类中心主义下,人类应端正技术生态的价值理念、培育技术理性、崇尚中间技术理论、构建技术创新的高级价值体系、深化技术生态风险的责任意识、建立全球性的生态预警机制和惩罚机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生态风险的危害,才能将技术生态风险及危害降到最低。(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6期)

落瀚卿[6](2018)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重视。这两种理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尤为重要,并且存在很多分歧。为此,探讨了两种理论分别对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李明[7](2018)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对地球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能源资源的枯竭,不仅严重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以威胁人类生存的根基。而要摆脱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不仅要转变发展方式,更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在对待自然问题上的态度与价值观念。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更加依赖自然。人类依赖自然的同时也通过实践积极的改造自然,进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的极度开采和破坏,警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推进。从创世纪到近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最早的诠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家相关论述和科学实验,还原了世界图景,人们开始将自然拆分、化解为各种独自存在的基本单位。这种主客观的概念分离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人类渴望改造自然。国内外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造成人类现实困境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误解等。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众说纷纭,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它,而是在现实背景下,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寻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找出物质变换断裂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论证生态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解决途径。尤其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以自由、开放为前提,其实践性、人文性的本质属性为我们剖析生态危机提供了鲜明的立场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文章以人类生存发展现状为背景,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主线,以“人类中心主义”相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相关研究,对比相关理论,就当前社会形势、生态环境以及可行性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以人为本,重塑人与自然的价值,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家銮,韦清琦[8](2017)在《不可靠的宠物叙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宠物文学"中充满了脉脉温情,但是这种宠物叙事往往是不可靠的。当今的宠物饲养行为在育种方式、饲养方式、遗弃等叁大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都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从根本上有害于包括宠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福利和权利,反过来又会反噬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的根本利益。根植于中国古典生态思想和当代西方生态主义的生态美学,可以从哲学根本上反拨人类中心主义,为当下宠物饲养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李勇[9](2018)在《护生: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尖锐对立的症结在于两种立场背后思考方法的差异。人类中心主义立论的基础乃是实然,即人类目前所处的实际状况;生态中心主义的立论基础则是应然,即人类应该具有的立场与生存状态。生态中心主义应该在人类如何使用自己的智能满足自己的何种需求方面与人类中心主义展开对话。护生是人类由实然处境到应然理想的纽带。护生作为理念,在人的意识之中增加了生态伦理的道德之维;作为一种行为,它把人的善心扩大到自然万物,以主动参与的方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从护生的角度看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护生理念把问题的讨论引导到生态伦理的更高境界之中。人的高贵不在于他有技术手段可以统治其他物种,而在于他有道德意识去呵护其他物种。(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孙天牧[10](2017)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争论聚焦于自然界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是否具有权利、以及能否从"是"中推导出"应该"等根本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离开人去谈价值与权利,必然会陷入无法自证的理论困境。(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五千多万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即生态文学。生态文学通过对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的观察与研究,表达出对人类整体命运深刻的忧患意识。以《白鲸》、《寂静的春天》两部作品为经典案例,分析生态文学视阈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为生态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承宇,李淑晶.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兼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与非[J].中国外语.2019

[2].台雪纯.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J].大众文艺.2019

[3].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

[4].胥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周易》思想的契合——以“生态哲学”为视角[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

[5].曹曦,陈翔,魏志祥.弱人类中心主义下技术生态风险抑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8

[6].落瀚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探析[J].绿色科技.2018

[7].李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D].河南师范大学.2018

[8].李家銮,韦清琦.不可靠的宠物叙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反思[J].文化研究.2017

[9].李勇.护生: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J].鄱阳湖学刊.2018

[10].孙天牧.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标签:;  ;  ;  ;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承宇,李淑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