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碱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革屑,氧化钙,铬含量,四甲基氢氧化铵
碱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袁艳,赵才德,葛淑华,桑立风,胡晓[1](2018)在《利用氧化钙/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灰碱体系水解废革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氧化钙/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灰碱体系水解废革屑制备多肽水解液,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水解条件。一次水解采用氧化钙为主的碱水解体系,以铬含量作为主要标准,研究发现:在氧化钙用量9%,温度90℃,反应时间4 h,固液比1∶7时,脱铬率最高,水解产物中铬含量为149μg/g,脱铬率达到97.3%。二次水解采用有机碱四甲基氢氧化铵为主的水解体系,以水解率作为主要标准,研究发现:四甲基氢氧化铵用量为9%,反应时间为6 h,固液比为1∶10,反应温度为50℃时,水解率为1.5%。(本文来源于《皮革与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赵觅[2](2018)在《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和采出水的特性与稳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大庆油田北二西试验区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的采出液和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驱油剂返出高峰期的采出液和采出水性质进行跟踪监测,考查该采出液和采出水的pH值、矿化度、组成、相结构及分离特性,再通过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驱油剂中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叁种物质单独和不同组合对采出液的油水分离特性、界面性质、体相流变性的影响。通过模拟叁元复合驱注入液中水相微乳液的演变过程,探索了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纳米和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来源和形成机理。并通过研究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界面性质和流变性质,确定了影响该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主要因素,探求了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的采出水的特性、成因以及难以处理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油水分离效果的解决办法。在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剖析中发现了粒径为0.08μm~1μm的纳米、亚微米油滴,这些油滴形成了O/W型、W/O/W型等多重乳状液,油滴的大小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高度重合,一直未被认定是乳状液的分散相。由于这些油滴粒径小,聚并和浮升能力差,用常规的处理工艺难以除去,导致采出水中的含油量远超回注地层水的控制指标。碱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有两方面作用:(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高含量的碱压缩油水界面扩散双电层,减弱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促进油滴之间的聚集和聚结。这两种相反作用的迭加结果使得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的水相含油量随碱含量增加而降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叁个方面:(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增大油珠表面的过剩负电荷密度和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阻碍油珠的聚集和聚并;(3)通过Marangoni效应阻碍油滴聚并过程中平板水膜的排液,增加稳定性。以上叁种作用都是使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水相的含油量随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大而增大。聚合物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增大水相粘度,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加,油珠粒径变小,油珠上浮速度下降;(2)通过空位絮凝作用促进油珠的聚集和聚并,使油珠上浮速度增加。在这两种相互对立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使采出液相分离时水相含油量随聚合物含量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对ASP注入液在油藏中运移和地面集输过程中演变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是ASP注入液中的膨胀胶束在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至临界胶束浓度以下时发生崩溃的结果,膨胀胶束崩溃时释放出其中增溶的原油形成了粒径小、高度分散的油滴。如何有效地去除这些纳米、亚微米尺度的油滴,是影响这种采出水能否回注达标的关键。采用具有水溶性嵌段聚醚和聚丙烯酸衍生物结构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具有良好脱水作用的油溶性嵌段聚醚成分的活性剂等复配制成的油水分离剂SP1013,能高效地促进油滴特别是小油滴与大油滴之间聚并,显着提高油水分离效果。在现场试验区应用上,将加药点从转油站前移到油井井口,在管道集油输送过程中,采出液与化学药剂在这段时间进行剪切和反复混合,大大增加了油滴之间的碰撞机会,强化了大油滴对小油滴的捕获和聚并,有效减少了叁元复合驱采出液和分离采出水中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数量,降低后续采出水的除油难度。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使用同类型驱油剂采出液的油水分离和采出水的深度处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12-14)
迟治平,李朝阳,刁静静,张丽萍[3](2018)在《不同酸碱体系中绿豆蛋白功能及构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不同酸碱体系中绿豆分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构象和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绿豆分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在酸性体系中溶解度、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较低,随着pH的升高其功能特性随之升高;绿豆分离蛋白的α-螺旋结构在接近等电点时较低,随着pH的升高,α-螺旋结构升高,β-折迭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随pH的增大而降低;绿豆球蛋白在碱性体系中,β-折迭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β-转角结构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绿豆清蛋白在酸性条件下的α-螺旋结构含量、β-转角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较高,随着pH值的升高,β-转角结构逐渐向的α-螺旋、β-折迭、无规则卷曲等结构变化;在不同酸碱体系中绿豆蛋白的空间构象不同,造成各条件下所暴露的基团不同,进而影响绿豆蛋白的功能特性。这为绿豆蛋白加工利用过程中功能特性变化规律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8年07期)
殷代印,杨孔航,黄凯[4](2018)在《Winsor相图法研究盐和醇对十二烷基甜菜碱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体系,通过Winsor相图法研究了NaCl和正丁醇加量对十二烷基甜菜碱/正丁醇/正己烷/NaCl微乳液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及相体积变化对微乳液增溶能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评价了按最佳配方制备的BS-12微乳液体系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NaCl和正丁醇对微乳液相态的影响较大。随NaCl和正丁醇加量增大,微乳液相态经历WinsorⅠ型到WinsorⅢ型再到WinsorⅡ型的转变。4%BS-12、9.3%正丁醇、3.8%NaCl形成的WinsorⅢ型(中相)微乳液(油水比1∶1)增溶能力最强、界面张力最低、驱油潜力最大。室内岩心驱替结果表明,该中相微乳液增油降水效果较好,可在水驱基础上降低含水率9.4%、提高采收率8.34%。(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崔爱莉,欧伦宇,王竑烨,谢天择,殷方锐[5](2018)在《废弃V-W/Ti脱硝催化剂碱体系络合除As工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废弃V-W/Ti脱硝催化剂在碱体系下的络合除As工艺方法,研究超声、碱浓度、络合剂种类等工艺除As条件及其机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仪对中毒催化剂进行As质量比分析,以As质量比数据对不同的清洗液体系进行实验评估,得出废弃脱硝催化剂最佳除As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碱体系中,络合剂存在的条件下,超声处理能够显着除去废弃催化剂中的As。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废弃脱硝催化剂经该方法处理后平均As质量比从约为22 000μg/g降低至约为700μg/g。(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06期)
江涛,许伟钦,蒋辽川,柳晓俊[6](2018)在《广义酸碱体系电极电势的设计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路易斯酸碱理论,把任何广义的酸碱反应,设计出一定形式的可逆电池,计算电池电动势,可以判断酸碱加合反应的方向,生成的加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广义酸碱的酸碱性强弱等性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02期)
石志军,王蠡,李思祥,胡叁明,杨光[7](2017)在《低温尿素/碱体系制备功能化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微生物合成的天然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BC对多种细胞均无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基因毒性,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如可作为人工皮肤、人造血管、药物缓释载体等。细菌纤维素的合成依赖于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受环境的影响,如温度,pH,离子种类与浓度,营养物质,细菌活性等。使得发酵产物的结构与性质在每一批次都会受到影响。利用低温尿素/碱体系处理细菌纤维素,可获得结构性质均一的纤维素凝胶产品。在这里,我们以低温尿素/碱体系处理改性细菌纤维素,获得多种功能化的水凝胶材料:包括功能化的纤维素凝胶微球、高强度透明凝胶、导电/压电再生水凝胶等。并探索其在细胞微载体、光热治疗、硬脑膜、电活性组织工程支架、仿生能量俘获器件与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期刊2017-10-10)
马安德,龙菲,潘加亮[8](2017)在《酸碱体系pH统一公式及Mathematica精确求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碱体系pH计算是大学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教材涉及繁多的计算公式和近似条件,局限于常见的简单体系。采用酸离解常数(K_a)对酸、碱、两性物质的酸碱反应平衡进行统一描述,建立质子平衡方程,推导得到适用于所有酸碱体系的pH计算统一公式,并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便捷地解决精确求解的问题。学习通法通式,并采用计算机精确计算pH,有助于学生整体掌握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中pH计算的理论基础及解决复杂体系精确计算问题。(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7年12期)
陈君伟[9](2017)在《甜菜碱体系大庆叁类油层应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类油层粘土含量高导致表面活性剂吸附损耗严重的问题,采用20 cm、50 cm和100 cm等3种长度,渗透率为(343~482)×10-3μm2的大庆天然洗油油砂填砂管,在注入速度为1m/d及实验温度为45℃条件下,研究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吸附运移规律并评价驱油效果。为了与常规驱油剂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开展了石油磺酸盐表现活性剂叁元体系吸附实验和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甜菜碱二元体系,在无油和有残余油存在的天然油砂油填砂管模型中,吸附作用使活性剂前缘运移均表现出非活塞式推进特征;当甜菜碱二元复合体系的注入量为16.0~34.0 PV时,采出液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动态饱和吸附量为6.67~22.41 mg/g,且在无油模型中吸附量高于含油模型中的吸附量;甜菜碱二元复合体系注入量达到1.6 PV以后,在出口均稳定产出具有一定粘度的含聚液。与石油磺酸盐叁元体系对比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叁类油层中吸附损耗更严重。由于甜菜碱体系、石油磺酸盐体系在填砂管中的吸附作用,使驱油效率降低,甜菜碱体系在填砂管中吸附更强,不利于提高采收率,但甜菜碱体系有较好的注入性。为了优选适合大庆叁类油层甜菜碱二元体系的助剂,用京1号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大庆四厂杏一联模拟油及大庆四厂杏二中试验区回注污水,以室内乳状液析水率与中相体积为指标,在对乳化剂及助聚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渗透率为(94~199)×10-3μm2的贝雷岩心,进行了甜菜碱二元体系乳化剂配方优选、二元体系乳化剂-助聚配方优选、二元体系乳化剂-助聚段塞优化以及二元体系乳化剂比例优化共4类驱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2000mg/L+(京1+Ⅱ(8)复配)0.3%+Co-polymerⅠ1000 mg/L(粘度84 m Pa.s)化学驱采收率最高,达到22.17%,且阻力系数居中(3.455),可作为优选的配方。(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6-07)
李弋[10](2016)在《负载型催化剂在无碱体系下催化醇的选择性氧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醚羧酸具备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在表面活性剂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醇醚羧酸(AEC)的制备过程,需要加入大量的碱和H2O2。因此在无碱体系下,研究负载型催化剂,以氧气为氧化剂,催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氧化得到醇醚羧酸,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的工作中,我们以一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作为模板反应,考察了不同载体材料、金属种类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氮气吸附(BET)、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形貌及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探讨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制备了5%Pt/ACl催化剂,其在无碱体系下催化AEO3的氧化,转化率达到68%,选择性达到85%,产率达到60%左右。2.探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的量、氧气压力、pH值的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探索了不同的贵金属以及载体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3.重复利用后,催化剂性能略微提高,并研究了其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12-13)
碱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课题以大庆油田北二西试验区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的采出液和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驱油剂返出高峰期的采出液和采出水性质进行跟踪监测,考查该采出液和采出水的pH值、矿化度、组成、相结构及分离特性,再通过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驱油剂中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叁种物质单独和不同组合对采出液的油水分离特性、界面性质、体相流变性的影响。通过模拟叁元复合驱注入液中水相微乳液的演变过程,探索了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纳米和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来源和形成机理。并通过研究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界面性质和流变性质,确定了影响该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主要因素,探求了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的采出水的特性、成因以及难以处理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油水分离效果的解决办法。在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剖析中发现了粒径为0.08μm~1μm的纳米、亚微米油滴,这些油滴形成了O/W型、W/O/W型等多重乳状液,油滴的大小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高度重合,一直未被认定是乳状液的分散相。由于这些油滴粒径小,聚并和浮升能力差,用常规的处理工艺难以除去,导致采出水中的含油量远超回注地层水的控制指标。碱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有两方面作用:(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高含量的碱压缩油水界面扩散双电层,减弱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促进油滴之间的聚集和聚结。这两种相反作用的迭加结果使得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的水相含油量随碱含量增加而降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叁个方面:(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增大油珠表面的过剩负电荷密度和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阻碍油珠的聚集和聚并;(3)通过Marangoni效应阻碍油滴聚并过程中平板水膜的排液,增加稳定性。以上叁种作用都是使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水相的含油量随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大而增大。聚合物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增大水相粘度,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加,油珠粒径变小,油珠上浮速度下降;(2)通过空位絮凝作用促进油珠的聚集和聚并,使油珠上浮速度增加。在这两种相互对立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使采出液相分离时水相含油量随聚合物含量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对ASP注入液在油藏中运移和地面集输过程中演变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是ASP注入液中的膨胀胶束在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至临界胶束浓度以下时发生崩溃的结果,膨胀胶束崩溃时释放出其中增溶的原油形成了粒径小、高度分散的油滴。如何有效地去除这些纳米、亚微米尺度的油滴,是影响这种采出水能否回注达标的关键。采用具有水溶性嵌段聚醚和聚丙烯酸衍生物结构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具有良好脱水作用的油溶性嵌段聚醚成分的活性剂等复配制成的油水分离剂SP1013,能高效地促进油滴特别是小油滴与大油滴之间聚并,显着提高油水分离效果。在现场试验区应用上,将加药点从转油站前移到油井井口,在管道集油输送过程中,采出液与化学药剂在这段时间进行剪切和反复混合,大大增加了油滴之间的碰撞机会,强化了大油滴对小油滴的捕获和聚并,有效减少了叁元复合驱采出液和分离采出水中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数量,降低后续采出水的除油难度。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使用同类型驱油剂采出液的油水分离和采出水的深度处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碱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袁艳,赵才德,葛淑华,桑立风,胡晓.利用氧化钙/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灰碱体系水解废革屑的研究[J].皮革与化工.2018
[2].赵觅.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叁元复合驱采出液和采出水的特性与稳定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3].迟治平,李朝阳,刁静静,张丽萍.不同酸碱体系中绿豆蛋白功能及构象[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8
[4].殷代印,杨孔航,黄凯.Winsor相图法研究盐和醇对十二烷基甜菜碱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8
[5].崔爱莉,欧伦宇,王竑烨,谢天择,殷方锐.废弃V-W/Ti脱硝催化剂碱体系络合除As工艺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18
[6].江涛,许伟钦,蒋辽川,柳晓俊.广义酸碱体系电极电势的设计和应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7].石志军,王蠡,李思祥,胡叁明,杨光.低温尿素/碱体系制备功能化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2017
[8].马安德,龙菲,潘加亮.酸碱体系pH统一公式及Mathematica精确求算[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
[9].陈君伟.甜菜碱体系大庆叁类油层应用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10].李弋.负载型催化剂在无碱体系下催化醇的选择性氧化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