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助者论文-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

灾难救助者论文-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灾难救助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灾难救助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1](2014)在《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赴川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研究积累实证资料,为控制替代性创伤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9—11月,采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252名男性赴川灾难救助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有4.8%(12/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总分上超过理论中值,而在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因子上分别有8.7%(22/252)和13.5%(34/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超过理论中值。(2)接受过培训的男性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因子、生理反应因子得分和总分低于未接受培训的救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有灾难救助经历的男性救助者在生理反应及生活信念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没有灾难救助经验的救助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灾难救助者社会支持总分与替代性创伤中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因子和总分呈负相关。(5)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除生活信念因子外,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6)灾难救助者P量表和N量表得分与替代性创伤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E量表除与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无线性相关外,与其余各因子得分及总分都呈负相关。(7)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因子和人格特征的E因子、有无救灾经验因素可以有效预测替代性创伤总分。结论 (1)男性灾难救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创伤。(2)专业培训经历、灾难救助经历、社会支持度、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因素对替代性创伤有影响。(3)消极应对、有灾难救助经历、内外向人格是替代性创伤的危险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4年13期)

李丽娜,杨阳,张伟,杜君,陈晓美[2](2011)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替代性创伤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1名灾难救助者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救助者在替代性创伤上行为反应这一维度得分存在显着差(t=-2.335,P<0.05);②灾难救助者消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了认知反应这一维度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r=0.381,P<0.05);积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r=-0.286,P<0.01);③社会支持总分与情绪反应呈显着负相关(r=-0.252)。结论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低;而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高;灾难救助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则其情绪反应越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李丽娜,王怡,崔建强,程淑英,吴玲玲[3](2010)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05名赴川灾难救助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已婚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情绪反应因子得分显着低于未婚救助者(t=-2.025,P<0.05);接受培训的救助者与未接受培训的救助者相比,前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t=-3.521,P<0.01)、生理反应因子得分(t=-2.543,P<0.05)和总分(t=-2.287,P<0.05)均显着低于后者;经历短时间救援工作的救助者与经历长时间工作的救助者相比,前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t=3.687,P<0.001)、生理反应因子得分(t=2.104,P<0.05)和总分(t=2.674,P<0.01)均显着高于后者;2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行为反应(P<0.05)、认知反应(P<0.01)和总分(P<0.01)分别与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着的负相关,情绪反应与社会支持总分也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结论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状况,已婚救助者轻于未婚救助者,接受培训的轻于未接受培训的,经历长时间工作的轻于经历时间短的。社会支持状况越好的救助者,其所受的替代性创伤的程度越轻。(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韩雪[4](2009)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替代性创伤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义的替代性创伤可以理解为非直接遭受创伤伤害的人们以任何方式接触到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不适反应。其中,灾难救助者群体的替代性创伤研究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鉴于目前国内相关实证性研究较少,且缺乏标准化测量工具,编制适用于我国灾难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问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旨在编制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并初步探讨救助者替代性创伤的基本特征。在开放式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哈尔滨、北京、唐山、保定等地211名5.12地震救灾志愿者进行测量。通过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问卷信、效度,并通过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替代性创伤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由心理和生理两部分组成,心理部分由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活信念四个因素组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在年龄、职业、是否曾接受过专业培训以及工作历时等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变量上仅行为反应因素存在显着性差异;心理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中,志愿者与非志愿者替代性创伤无显着性差异,而在学生、媒体工作者及其他职业工作者中,志愿者替代性创伤表现程度较非志愿者严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9-04-01)

Peter,Lee,曹莉萍,林鄞,胡赤怡[5](2008)在《灾难中的心理救助者》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在灾难时期,“救助”对于救助者和受助者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概念,也是一个高要求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心理救助者在为受灾人群提供成功的援助服务前,有必要对自身的局限、能力和需要进行恰当的和现实的评估。任何谨慎和负责的专业救助人员在平静及和平时期都应努力维(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灾难救助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替代性创伤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1名灾难救助者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救助者在替代性创伤上行为反应这一维度得分存在显着差(t=-2.335,P<0.05);②灾难救助者消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了认知反应这一维度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r=0.381,P<0.05);积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r=-0.286,P<0.01);③社会支持总分与情绪反应呈显着负相关(r=-0.252)。结论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低;而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高;灾难救助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则其情绪反应越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难救助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

[2].李丽娜,杨阳,张伟,杜君,陈晓美.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3].李丽娜,王怡,崔建强,程淑英,吴玲玲.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4].韩雪.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5].Peter,Lee,曹莉萍,林鄞,胡赤怡.灾难中的心理救助者[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

标签:;  ;  ;  ;  

灾难救助者论文-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