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组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大环,生物高分子,大环化学,自组装
功能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强,龚翰林,尚洁,潘铁铮,葛岩[1](2019)在《生物蛋白大环自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生物蛋白大环自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的新进展,针对目前开发较为深入的蛋白大环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功能化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蛋白大环作为一类生物源高分子环状结构,其研究是高分子化学、大环化学的延伸与拓展。蛋白质大环结构为功能性高分子的构筑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设计与研究思路。随着蛋白自组装行为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得到更为深入的解析,操控蛋白自组装过程将变得更为娴熟。(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沈启慧,周新宇,吕洋,单驿轩,刘岩[2](2019)在《功能化微球组装膨胀石墨同时吸附重金属和染料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水热技术,在膨胀石墨的表面及孔道内部组装大量的功能化二氧化硅微球,形成新型的复合吸附材料。通过对含有甲基橙和铜离子污水的处理,结果表明,该吸附材料在吸附甲基橙的同时,完成对铜离子的化学键合,这是由于二氧化硅微球表面的大量的巯基能够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并且吸附、螯合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表征,证明该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吸附染料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染料分子。(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陈庆霞[3](2019)在《功能纳米线的精准合成、可控组装及组装体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维(1D)纳米结构,由于其半径尺寸一般在玻尔半径、光的波长、声子平均自由程、磁畴临界尺寸和激子扩散长度等特征长度以下,近年来被认为是理想的量子粒子运输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2010年杨培东等人发表了关于半导体纳米线(NWs)的综述以来,纳米线的研究成为纳米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应用方向也逐渐拓展到电子、能源存储、光电器件、催化、传感器和生物领域等,甚至在新兴的人造皮肤、纳米电子器件、光伏电池乃至生物电子器件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并展现出长足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精准有效合成形貌、组分可控的均匀纳米线仍然是个极其重要的科学问题,而纳米线材料的种类多样化对发现新的现象、开发新的性能具有基础性、不可替代的作用。纳米材料面向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纳米组装单元的粉体本征属性,如何将纳米组装单元加工到具有特定功能的宏观尺度块材将是今后长期的研究挑战。目前,纳米组装及组装体制备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新型精巧的叁维(3D)网络结构的设计、宏观组装体在防火隔热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等。组装方法、组装单元属性和组装体结构将会对组装体的性能输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组装单元、组装体与组装体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利用超细碲纳米线(Te NWs)为材料储备、以气-液界面组装为技术手段,在1D超细轴向分段异质结构的可控精准合成、1D超细纳米线组分的精准控制和1D超细纳米结构的组装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欠化学计量比反应的精准合成1D轴向分段异质结构的湿法化学方法,并利用相场模型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向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Te NWs中加入欠化学计量比的金属前驱物,得到了碲和碲化物轴向交替分布的异质纳米线。相场模拟结果验证了分段结构的叁阶段演化过程,即岛屿生成-径向贯穿-分段有序化。弹性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能量最小化原则下,不规则分布的条状结构在相近相吸-相远相斥的机制下发生界面迁移、结构重整,生成有序规整的周期性分段结构。经过后续的化学转化,制备了多达25种轴向分段的纳米线-纳米线(NW-NW)和纳米线-纳米管(NW-NT)结构,涉及周期表中的13种元素。这一简单、普适的湿法合成策略的提出,以及对分段结构周期性形成机理的探索,将为丰富1D纳米材料种类和设计功能导向的新型周期性结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2,发展了一种简单的、组分可控的铂(Pt)基多元电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并探究了组分与甲醇氧化(MOR)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在合成的叁种1D电催化剂(二元 PtTeeNWs、叁元 PtAgTeeNWs、四元 PtRuAgTe NTs)中,PtRuAgTeeNTs得益于其管状结构和粗糙表面,以及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表现出最优的MOR性能。这是由于银(Ag)、钌(Ru)元素的加入共同改变了 Pt的电子结构,使Pt的d带位置发生蓝移,促进了 Pt表面中间产物的脱附,提升了 MOR性能。此外,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表明,MOR过程中PtRuAgTe NTs发生了结构演变,生成了表面富Pt的Pt“皮肤”结构。这一组分调控带来性能优化的催化剂设计思路,将对未来高性能催化剂的商业化具有重要意义。3.提出了一种定向微电场(MEF)诱导“表面反应物流重整(RSF)”的策略,提升了电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将模型催化剂Pt NTs排列成周期有序阵列,电极表面会产生定向分布的MEF,这一 MEF迫使催化剂表面的甲醇分子流发生重整,因此模型反应MOR性能得到提升。基于自由能密度泛函理论,建立了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反应物分子流向催化剂表面的整个过程。模拟结果表明,“RSF”策略的优势来源于有序结构催化剂表面形成的MEF,该MEF梯度永远指向催化剂,能更有效地使反应物分子聚集到催化剂表面,极大地优化了反应动力学过程和电催化性能。这一“RSF”策略可以很容易地拓展到其他催化系统,或者使用其他具有不同组分和维度的纳米结构组装单元来提高电催化性能。我们相信这一有序性设计将在能源转换领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优化电催化性能提供一个巧妙的结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0-01)
赵玮,曹洪涛,汪莎莎,解令海,黄维[4](2019)在《可溶液加工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功能化、自组装及在智能信息器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一种苯结构无限延伸的纳米与介观分子,表现出多层次迥异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本文从机械剥离法制备的石墨烯的奇特物理性质追溯氧化石墨烯(GO)相关化学反应的开展,再到其共价/非共价功能化及应用,用分级化学的视角梳理了该领域的化学进展.重点论述了化学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及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在溶液分散态下的功能化方法和自组装结构.针对环境友好的可溶液加工GO/rGO工艺面临的问题,总结了纳米片分散性、片间相互作用及其薄膜工艺的相关进展,为研究其墨水配方、成膜工艺和薄膜微结构的控制提供了指导.最后在总结rGO薄膜材料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在智能信息器件中的应用,并对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6期)
王波,徐海津,乔明强[5](2019)在《真菌疏水蛋白HGFI自组装分子机制和材料表面修饰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疏水蛋白是高等丝状真菌在特定生理时期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两亲性蛋白质,其可以在两相界面处通过自我装配形成纳米级蛋白膜,改变介质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疏水蛋白独特的自组装性质使其在不同的领域均具有应用潜力,如材料表面修饰、乳化、蛋白纯化、药物传送和生物传感器制作等.本文主要介绍了真菌疏水蛋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针对本课题组发现的灰树花真菌疏水蛋白,介绍其自组装分子机制、在材料表面修饰以及药物缓/控释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时雅滨,许晓娟,贾启华,高丹,田明[6](2019)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薄膜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在分子水平控制成膜材料的层数、厚度及其结构。介绍了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医药领域、医用材料领域、食品领域、纺织行业、传感器、阻燃材料领域、超疏水材料和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陈小威,宁雪莹,马传国[7](2019)在《天然皂苷自组装及其对食品胶体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皂苷(Saponin)作为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界中的一大类糖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分子结构上,天然皂苷是以叁萜或甾体苷元的疏水基为支架并附着亲水性糖链所构成,从而表现出高界面活性。天然皂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不仅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物理化性质,促进其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对天然皂苷结构特性、自组装和界面特性的研究,试图探究皂苷结构如何影响其在水相、气-水界面、油-水界面和固-液界面的组装行为,以及其对食品胶体功能特性的影响。自组装和界面结构可能因植物来源和分子结构而不同:具有叁萜结构的皂苷最有助于形成粘弹性界面膜,产生稳定的食品胶体;而甾烷类皂苷更倾向于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其中天然皂皮皂苷表现最为优异,已被证实可形成稳定的胶束、纳米乳液、乳液凝胶和泡沫等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输送,目前已被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多数国家批准用于食品。(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思奇[8](2019)在《有机光电功能分子在固体表面自组装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是一类具有光电活性、光电转换功能的有机小分子材料,在多种有机光电器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器件的性能不仅与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更与器件的有机半导体活性层中光电功能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有关,包括分子的取向、排布、是否有结构缺陷等因素。光电功能分子在微纳米尺度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排列后将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器件的光学、电学等性能都能得到显着的提高。由有机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力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是一种获取有机分子的大规模有序排列结构的有效途径,实现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的可控自组装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利于各种新型光电材料的开发和有机光电功能器件性能的优化。本论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选取了一些特殊的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研究了它们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基底表面上的二维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在基底表面上构筑出了多种结构复杂的有序自组装结构,探究了溶液浓度、温度、主客体等因素对自组装结构的调控作用。一方面对有机光电功能分子自组装过程的相关机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对开发自组装的实际应用功能性进行了探索。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调控客体分子的溶液浓度,研究了一组主客体分子在基底表面上的共组装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首先,H3TTCA(triphenylene-2,6,10-tricarboxylic acid)主体分子可在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力的驱动下自组装形成带有序纳米空腔的蜂窝状主体模版。在加入叁种不同溶液浓度的COR(coronene)客体分子后,主体模版的结构适应性地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叁种不同的H3TTCA/COR主客体共组装结构。这项研究工作为在固体表面上构筑光电功能分子的复杂共组装超分子纳米结构并对结构进行简易调控提供了方法。(2)选用了一对具有刚性直线形骨架的分子(H1和H2分子),观察了它们在基底表面上形成由纯氢键连接的特殊超分子共组装结构的行为,并利用温度因素对组装结构进行了调控。H1和H2分子的两端都连接着氨基官能化的叁嗪基团,在自组装过程中可以提供丰富的氢键给体和受体并且结合位点较多。将这对骨架长度不同的分子共混,成功得到了由纯氢键连接形成的带四边形空腔的共组装网格,同时该共组装网格结构能在加热退火处理后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转变。这项研究工作扩展了纯氢键自组装中组装基本结构单元的选择范围,得到了一种新的组装拓扑结构,为构建更复杂多样化的纯氢键共组装纳米结构提供了思路。另外,H1和H2这一类分子由温度诱导的组装结构转变行为可以在诸如传感器和分子开关器件中提供潜在的应用价值。(3)研究了一系列磷光发光材料分子在基底表面上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包括具有不同骨架和侧链长度的低聚芳撑乙炔分子(L1、L2-6、L2-12)及以它们为配体的有机金属铂(Ⅱ)配合物分子(C1、C2-6、C2-12)。这项研究工作实现了有机金属铂(Ⅱ)配合物在基底表面上的长程有序二维超分子自组装,这对于基于这类分子的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加工具有重要意义。详细地分析了各自组装结构形成的机制、自组装结构的稳定性、分子结构的差异带来的自组装结构的差异,总结出了低聚芳撑乙炔分子和有机金属铂(Ⅱ)配合物分子自组装行为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于进一步设计出具有更优异的自组装性能的光电功能分子具有借鉴意义。实现对分子结构单元的充分控制,可使光电功能分子按照人们所需的方式自发地组装成超分子纳米结构,这将有利于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进一步开发。(4)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光电转化活性层的刚性供体-受体(D-A)型大环分子与富勒烯的复合体模型。选用了叁苯胺(TPA)基团作为给电子基团,苯并噻二唑基团(BTTh2)作为吸电子基团,通过乙炔键或丁二炔键将两种基团相连,通过调整基团的排列得到了两种形状和空腔大小不同的D-A型刚性共轭大环分子,分别是3B2A和4B2A分子。发现这两种D-A型大环分子都能在HOPG表面自组装形成受溶液浓度控制的纳米多孔单分子层结构,并且两种大环分子的空腔都可以有效地捕获富勒烯客体分子(C70或PC71BM)。通过理论模拟对大环分子-富勒烯复合体的电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3B2A-C70和4B2A-2C70复合体均具备产生光诱导电荷转移的电子能级条件。该项工作可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中的D-A型有机小分子电子供体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图43幅,表8个,参考文献196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张希,王力彦,徐江飞,陈道勇,史林启[9](2019)在《聚合物超分子体系:设计、组装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科学和超分子化学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聚合物超分子体系,其可能具有丰富的超分子结构,并由此带来特殊的性质与功能.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聚合物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并在高分子自组装、超分子聚合以及功能超分子体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由于篇幅有限,此综述只选择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研究实例,展示了如何从分子设计出发,发展和建立自组装的方法,将结构构筑与功能组装结合,构建多种多样的聚合物超分子体系的思想和成果.(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Dimberu,Geremew,Atinafu(底巴罗)[10](2019)在《多孔碳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可控合成、功能组装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型复合定型相变材料(PCMs)的多孔固体支撑材料的设计与表征,并将其应用于热能存储与热转换领域。介绍了储能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多孔支撑材料,并重点介绍了氮掺杂多孔碳材料(NPC)和由金属有机骨架(MOF)、金属有机凝胶(MOG)或生物质等材料合成的多孔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最后在文献部分结合具体实例总结了有机相变储热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NPC是用MOF通过原位合成法合成,或用市面可得原材料(叁聚氰胺和葡萄糖)通过后合成法合成。所得的NPC具有中孔的比例高、比表面积大、平均孔容大和对豆蔻酸-硬脂酸共晶混合物(MA-SA)的负载率高等优点。结果表明,由原位合成法所得的NPC/MA-SA的负载率高达88%,潜热值(164.3 J/g)比后合成法所得的氮掺杂多孔碳(MGC)/MA-SA高出45.7%,导热系数比纯芯材高出117.6%,比MGC/MA-SA高74.6%。将发色团引入NPC体系,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一种光热转换的复合相变材料。功能性染料分子的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了178.3%,光热转换能力达72.1%。在相变过程中,载体与和PCM共价连接的染料分子相互作用,使其复合物单位储能效率达到180.3 J/g。在不同的热解温度下,以Mg(OH)2为模板从棉花中提取合成多孔碳,并负载1-十六醇得到一系列新型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在700、800和900℃温度下碳化所得多孔碳的承载能力分别达到85%、90%和88%,潜热值分别比预期储能大107.9%、109.4%和109.8%。此外,该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多孔载体的高石墨化、高孔隙度和与PCM之间的可逆氢键对其热性能的提高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此外,以石蜡为储能材料,以MOG制造多孔碳,并掺入氮化硼(BN),合成了新型形状稳定的叁元复合材料PCMs。该复合材料在固相和液相的导热系数都有所提高。叁元复合材料经过200次热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热稳定性、降低的过冷程度和可靠性。本文中制备的所有复合材料均克服了有机相变材料的基本缺点,有望在中温相变领域的家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等大型热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功能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微波-水热技术,在膨胀石墨的表面及孔道内部组装大量的功能化二氧化硅微球,形成新型的复合吸附材料。通过对含有甲基橙和铜离子污水的处理,结果表明,该吸附材料在吸附甲基橙的同时,完成对铜离子的化学键合,这是由于二氧化硅微球表面的大量的巯基能够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并且吸附、螯合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表征,证明该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吸附染料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染料分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1].徐强强,龚翰林,尚洁,潘铁铮,葛岩.生物蛋白大环自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2].沈启慧,周新宇,吕洋,单驿轩,刘岩.功能化微球组装膨胀石墨同时吸附重金属和染料污水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9
[3].陈庆霞.功能纳米线的精准合成、可控组装及组装体构效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赵玮,曹洪涛,汪莎莎,解令海,黄维.可溶液加工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功能化、自组装及在智能信息器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9
[5].王波,徐海津,乔明强.真菌疏水蛋白HGFI自组装分子机制和材料表面修饰功能的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6].时雅滨,许晓娟,贾启华,高丹,田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7].陈小威,宁雪莹,马传国.天然皂苷自组装及其对食品胶体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9
[8].张思奇.有机光电功能分子在固体表面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张希,王力彦,徐江飞,陈道勇,史林启.聚合物超分子体系:设计、组装与功能[J].高分子学报.2019
[10].Dimberu,Geremew,Atinafu(底巴罗).多孔碳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可控合成、功能组装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