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极能力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济慈,消极能力,刘勰,虚静
消极能力说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15)在《济慈“消极能力说”与刘勰“虚静说”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所提出的"虚静说"是一对相似的诗学概念,两者分别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着重对这两种诗学概念进行梳理和比较,探讨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以期加深对东西方诗学和现代美学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11期)
高改革[2](2013)在《解构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以《希腊古瓮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济慈诗学创作的核心理论,"消极能力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传统诗学理论施加于想象力及真理之上的教条束缚也随之瓦解。解构主义自诞生以来撼动了哲学形而上学的大厦之基,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及文艺创作理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济慈的"消极能力说"进行阐释,并以其《希腊古瓮颂》为例分析解构主义在这一理论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淄博师专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邓奇,孙宁,关墨霖[3](2009)在《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与佛教教义,虽一为诗学,一为宗教,内涵上却有着相通之处。本文将"消极能力"说的叁个层面,即万象至美、物我合一以及抛却自我,与佛教教义一一类比,从佛学视角分析"消极能力"说的发展和内涵,希冀可以更深入系统地探究诗人的诗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16期)
高华菊[4](2009)在《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以其对于诗歌和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揭示而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家产生影响。然而“消极能力说”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究竟是什么?济慈在诗作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理念从而通达真与美的?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济慈的书信和他的诗歌《夜莺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阐示这一理论的内涵,体现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由于研究“消极能力说”的源起和形成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引言部分首先对“消极能力说”的提出过程做简要介绍,然后详细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背景。接下来的几章结合济慈的着名颂诗《夜莺颂》集中阐述“消极能力说”的叁方面内涵。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济慈将美与真作为其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来追求,他的诗歌理论当然也离不开对美与真的探讨。这一章首先分析济慈对美的重视,他的美与真的概念,以及他所强调的一切美的特点在于它的强劲。第二章进而分析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诗人的身份和作用。与他的同时代人不同,济慈认为诗人没有身份,没有自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特征。他相信艺术创作的伟大在于能够完全摆脱诗人主体中心主义的影响,还艺术以艺术的美感。诗人是艺术与人类的灵魂和心灵对话的工具,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对中性群体发挥作用。第叁章详细论述想象力的巨大作用和功能。济慈认为想象能接纳真实,并在与真实的共存中发现美。借助想象的认同性,诗人能够摒弃自我,接受并反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结合济慈的书信和他的诗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济慈诗歌艺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将“消极能力说”这一诗歌理论贯彻到他的创作实践中。济慈对美的执着追求,极大地鼓舞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他对诗人主体中心主义的摒弃,以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革新,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5-25)
罗益民[5](2005)在《完形理论与“消极能力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极能力说”是济慈诗学中最核心的理论。“消极能力说”首先起源于诗美原始的孕育和积累的过程机制。诗美的聚积过程总是和主体的痛苦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济慈主张在这种痛苦和不解的状态中滞留,契合了完形理论的整体性原则。整体的考虑可以避免堕入结构部件的分析,走上理性主义的歧途。济慈的诗学观点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秘密,但是,这些观点缺乏理论的系统支撑,只能通过他本人的实践去追踪。一方面,共时性的叙述结构为“消极能力说”的完形原则找到了实践的沃土。另一方面,梦的诗学展现了“消极能力说”的完形机制。(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周桂君[6](2005)在《“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静”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吴伏生[7](1987)在《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817年12月,当济慈象以往那样用亲切、轻松的笔调给他的弟弟乔治和托马斯写信时,可能并未想到这封寻常的家书会对西方文艺批评及美学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并引起如此多的学者对信中谈及的“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city)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意义争论不休。信中有关“消极能力”的文字并不多,原文如下:(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1987年02期)
消极能力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济慈诗学创作的核心理论,"消极能力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传统诗学理论施加于想象力及真理之上的教条束缚也随之瓦解。解构主义自诞生以来撼动了哲学形而上学的大厦之基,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及文艺创作理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济慈的"消极能力说"进行阐释,并以其《希腊古瓮颂》为例分析解构主义在这一理论中的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极能力说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曦.济慈“消极能力说”与刘勰“虚静说”之比较[J].雪莲.2015
[2].高改革.解构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以《希腊古瓮颂》为例[J].淄博师专学报.2013
[3].邓奇,孙宁,关墨霖.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J].作家.2009
[4].高华菊.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罗益民.完形理论与“消极能力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6].周桂君.“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
[7].吴伏生.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J].外国文学评论.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