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尹绢,寇光,邱元芝,王晓华,彭乐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尹绢,寇光,邱元芝,王晓华,彭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心血管预测价值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尹绢,寇光,邱元芝,王晓华,彭乐[1](2018)在《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在接受降压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在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评估动脉僵硬度及预测心血管事件临床价值。方法 39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水平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tion,ISH)(n=132例)组和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n=266例),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后,记录入选者基本资料及用药情况,抽血查血生化相关指标、检测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24h动态血压并计算AASI,比较两组ba-PWV、AASI等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两组的AASI与ba-PWV、24h脉压(24hour pulse pressure,24hPP)指标的相关性。随后对老年ISH组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2年内心血管事件进行记录,终点事件是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衰、心源性死亡、脑卒中,根据记录结果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并对所使用的降压药物类型的数目分组,定量分析各组AASI的差异和AASI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⑴接受降压治疗后,老年ISH组AASI、年龄、ba-PWV、24hPP均高于老年非ISH组。⑵老年非ISH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的AASI与24hPP、Ba-PWV无相关性。而老年ISH患者接受降压干预治疗后的AASI与ba-PWV正相关(r=0.432,P﹤0.05),与年龄、24h脉压(24hPP)相关。⑶在老年ISH组中,只使用1类降压药物联合组AASI值显着低于使用3类药物联合治疗组(P<0.05)。⑷接受降压干预治疗后老年ISH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组AASI、baPWV均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P<0.05)。⑸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年龄、24pp、ba-PWV、AASI是老年ISH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年龄、ba-PWV、AASI与老年ISH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老年ISH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的AASI仍可作为评价动脉硬化的参考指标,对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李俊伟,王红宇,薛文生[2](2017)在《降压治疗后短时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僵硬指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变异性(BPV)与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患者的233例,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控制组和未控制组。结果 (1)高血压未用药组和高血压药物未控制组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和AASI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天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未用药组和高血压药物未控制组的全天、白天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AASI呈负相关(P<0.01),而全天、白天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与AAS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高血压药物控制组的全天、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与AASI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经药物控制后AASI与BPV不相关,高血压药物未控制者AASI与BPV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36期)

李俊伟,王红宇[3](2016)在《动态动脉僵硬指数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动脉硬化可以引起动脉系统的弥漫性病变,预示着不良的心血管病结局[1]。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是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artery pulse wave velocity,cf PWV)。2006年来自中国的LI等[2]提出了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的概念,并提出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死率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5期)

林涛[4](2015)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12月福建省叁明永安市立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未治疗或停服降压药至少5个半衰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Non-CAS)组,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及标准差,计算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以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情况。结果1、入选病例数110例,平均年龄(69.1±10.5)岁,其中男性56例,女性54例;根据IMT分为CAS组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70.9±11.1岁),Non-CAS组5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1例,67.4±10.1岁)。2、CAS组24h收缩压(24h SBP)、白昼收缩压(d SBP)、夜间收缩压(n SBP)高于Non-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24h舒张压(24h DBP)、白昼舒张压(d DBP)、夜间舒张压(n 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S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65.4%)高于Non-CAS组(5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S组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标准差,即血压变异性(BVP)均明显高于Non-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AS组的AASI高于Non-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AS组的IVST、LVPWT、LVMI均高于Non-CAS组(P<0.05),CAS组的心室肥厚比例(61.5%)高于Non-CAS组(46.6%),(P<0.05)。7、AASI与IMT及LVMI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结论1、高血压病患者,CAS组的血压、血压变异性、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及AASI值均高于Non-CAS组。2、高血压病患者,AASI与IMT和LVMI呈正相关,提示AASI可能预测靶器官损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韩全乐,刘晓堃,张琦,刘晓明,张庆华[5](2014)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动态脉压指数与hs-CRP、MMP-9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和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相关性,探讨EH患者AASI增高和APPI增高与对心血管疾病有预示作用的炎症因子hs-CRP、MMP-9的关系。方法对136例EH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PPI≤0.35、0.36~0.50和>0.50对EH患者分3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内各亚组APPI、AASI、hs-CRP、MMP-9差异有显着性,随着AASI和APPI的增加hs-CRP、MMP-9也增加(P<0.01或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混杂因素后,AASI或APPI与hs-CRP、MMP-9呈正相关(P均<0.01)。③在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相关性方面,AASI与APPI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A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 AASI增大和APPI增大与预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的炎症因子hs-CRP、MMP-9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4年13期)

陈莉,姜红,华琦,杨汉跃,郑家通[6](2013)在《阿雷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研究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以及对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开放、剂量递增的临床研究。74例95 mm Hg≤舒张压<110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140 mm Hg≤收缩压<180 mm 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在2周安慰剂清洗期后给予5 mg/d阿雷地平肠溶胶囊,4周后如诊室谷值坐位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 Hg,维持原剂量治疗,血压未达标者剂量增至10 mg/d。8周时诊室谷值坐位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 Hg者,维持原剂量5 mg/d或10 mg/d,血压未达标者剂量增至20 mg/d服药至第12周。在第0周(治疗前)和第12周(治疗后12周)时分别各进行一次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AASI的变化。结果试验共入组74例,脱落及剔除7例,意向性数据集(ITT)为67例。(1)阿雷地平肠溶胶囊治疗12周后,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14±13)mm Hg、11(-5,3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总体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75.3%和78.2%。(2)阿雷地平肠溶胶囊治疗12周后,患者AASI的下降幅度为0.13(0.0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AASI异常增高的患者,患者AASI的下降幅度为(0.37±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阿雷地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主要是轻度的头晕、面色潮红和心悸。结论阿雷地平肠溶胶囊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不仅能有效降低24 h血压,还能显着降低AASI,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3年31期)

李村淑,姚福梅,彭威,周兴虎,孙英贤[7](2013)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03-2011-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9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ASI定义为1减去24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系数。依据AASI水平,分为4组:AASI<0.30、0.30~<0.41、0.41~<0.52、≥0.52。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AASI分别与年龄(r=0.301,P<0.01)、24h收缩压(r=0.276,P=0.001)、白昼收缩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8-22)

莫小丽,安巍,万国华[8](2012)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和24h脉压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24h脉压(24hPP)的相关关系。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按照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非合并高血压组(n=32例)和合并高血压组(68例)。记录患者临床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记录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脉压(24hPP)、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比值(nDBP/dDBP)。然后按AASI=1-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斜率计算每个个体的AASI值。结果:两组患者在ACR、24hSBP、24hDBP、24hPP和AASI差异有显着性(均P<0.05)。AASI与年龄、ACR、24hPP、nSBP/dSBP和nDBP/dDBP有显着性相关性(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存在高血压,AASI均与24h脉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动脉的僵硬度。(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6期)

李村淑,姚福梅,彭威,周兴虎,孙英贤[9](2012)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03-2011-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9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ASI定义为1减去24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系数。依据AASI水平,分为4组:AASI<0.30、0.30~<0.41、0.41~<0.52、≥0.52。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AASI分别与年龄(r=0.301,P<0.01)、24h收缩压(r=0.276,P=0.001)、白昼收缩压(r=0.225,P=0.008)、夜间收缩压(r=0.366,P<0.01)、24h脉压(r=0.510,P<0.01)、24h收缩压标准差(r=0.297,P=0.001)呈正相关,而与24h舒张压标准差(r=-0.256,P=0.002)、24h平均心率标准差(r=-0.205,P=0.017)及24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r=-0.202,P=0.01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ASI与24h脉压和24h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β=0.321,β=0.725,均P<0.01),与24h舒张压标准差和24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呈负相关(β=-0.428,β=-0.346,均P<0.01)。结论 AASI与BPV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王晓燕[10](2011)在《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已比较明显。血压的增大将会引起动脉管壁弹性的进行性损伤,引起僵硬度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管壁压力搏动负荷增加,相关内皮功能受损,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这正是增加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原因。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是最近发现的一个建立在动态血压监测基础上的反映动脉血管硬化程度的新指标。它是1减去24h舒张压(24hDBP)/24h收缩压(24hSBP)的线性回归关系,外周动脉血管硬化可导致收缩压(SBP)上升的幅度超过舒张压(DBP),或使SBP上升而DBP下降,这一斜率的数值就会降低,AASI就会增高,这是AASI反映动脉血管硬化的主要理论依据。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AASI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5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168例,女82例,年龄27-80岁,平均(57.70±10.26)均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h动态血压,记录的参数为: 24h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晚平均舒张压(NDBP),以DBP为纵坐标, 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 ,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 = 1 -β(单位)。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叁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着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AASI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1)AASI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AAS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3-17)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变异性(BPV)与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患者的233例,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控制组和未控制组。结果 (1)高血压未用药组和高血压药物未控制组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和AASI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天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未用药组和高血压药物未控制组的全天、白天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AASI呈负相关(P<0.01),而全天、白天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与AAS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高血压药物控制组的全天、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与AASI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经药物控制后AASI与BPV不相关,高血压药物未控制者AASI与BPV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尹绢,寇光,邱元芝,王晓华,彭乐.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在接受降压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8

[2].李俊伟,王红宇,薛文生.降压治疗后短时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僵硬指数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7

[3].李俊伟,王红宇.动态动脉僵硬指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

[4].林涛.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

[5].韩全乐,刘晓堃,张琦,刘晓明,张庆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动态脉压指数与hs-CRP、MMP-9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6].陈莉,姜红,华琦,杨汉跃,郑家通.阿雷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

[7].李村淑,姚福梅,彭威,周兴虎,孙英贤.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2013

[8].莫小丽,安巍,万国华.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和24h脉压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

[9].李村淑,姚福梅,彭威,周兴虎,孙英贤.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

[10].王晓燕.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论文-尹绢,寇光,邱元芝,王晓华,彭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