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肺侧支论文-冯吉贞,姚志刚,凌春香,徐菡,李加美

体肺侧支论文-冯吉贞,姚志刚,凌春香,徐菡,李加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肺侧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血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肺侧支论文文献综述

冯吉贞,姚志刚,凌春香,徐菡,李加美[1](2018)在《66例儿童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患者体-肺侧支血管(APCAs)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66例经手术确诊的TOF合并APCAs患者的CTA资料,总结并分析APCAs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结果:(1)66例患者共发现APCAs 176支,平均2.67支/例。起源部位以胸主动脉中段为主(64支),其后依次为胸主动脉上段和下段、主动脉弓上血管和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及升主动脉。按APCAs类型,Ⅰ型(支气管动脉来源)5支(2.84%),Ⅱ型(主动脉直接来源)144支(81.82%),Ⅲ型(主动脉间接来源)27支(15.34%)。开口狭窄的APCAs 11支,占总数的6.18%。大部分APCAs走行迂曲(166支,占比94.32%)且具有分支(137支,占比77.84%)。(2)APCAs开口起自近心面77支(占48.73%);起自侧面81支,占51.27%;未见开口于背心面的APCAs。APCAs起始部管径以2~4mm最多,为90支,约占51.14%;小于2mm者83支,约占47.16%;大于4mm者最少,仅3支,约占1.70%。(3)APCAs与肺动脉的连接方式以中心融合为主,共243支,约占60.90%;其次为远端融合,共116支,占29.07%;单独分布者最少,为40支,占10.03%。结论:TOF患者中APCAs的分布和形态呈现多样性,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8年08期)

吕震宇,金梅,郭保静,王霄芳,肖燕燕[2](2017)在《体肺侧支血管封堵治疗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体肺侧支介入封堵治疗的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并发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介入治疗。中位年龄36个月(7~288个月),体质量6.9~64kg,平均15.96kg。本组患儿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CT检查确诊,54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4例术后封堵侧支血管。结果:全组58例患者体肺侧支血管共115支,其中63支(54.7%)起源于降主动脉(胸主动脉)。对94支血管进行了封堵(82%),释放弹簧圈204枚。每位患者封堵侧支血管1~6支,放置弹簧圈1~14枚。本组10例因肺动脉未达到根治条件未手术,48例行外科根治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1例肝、肾衰竭,1例低心排、灌注肺,1例重症感染、多器官衰竭。结论:本组病例提示对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合并体肺侧支血管,先期采用经皮介入封堵侧支,再行外科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病死率。(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刘良华[3](2017)在《肺血减少型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体肺侧支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血减少型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常合并体肺侧支循环的形成,如何有效地处理体肺侧支是外科矫治的难点和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肺血过多,术后易导致灌注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心室负荷过重引发低心排量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由于体肺侧支病理生理复杂和解剖位置多变,以及体肺侧支对肺的供血的不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7年07期)

古燕晖[4](2016)在《成人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人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护理,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27岁,平均(20.3±4.5)岁,体重48~56 kg,平均(50.8±3.9)kg。包括病房和导管室护士及心外手术室的密切配合,术后做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心包纵隔引流管等的观察及护理以及介入封堵术侧伤肢的护理。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简化了手术过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12个月,均存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成人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可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1期)

万俊义,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金敬琳[5](2016)在《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mplatzer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3月3日至2015年4月1日7例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选用ADOⅡ栓塞体肺侧支,栓塞后行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 7例介入栓塞患儿,年龄5~71个月,体质量4.2~22.0 kg。有6例患儿栓塞成功,1例栓塞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放弃介入治疗,择期行外科体肺侧支结扎术。介入栓塞15支体肺侧支,共用ADOⅡ7枚、COOK公司不可控弹簧圈22枚和波科公司可控微弹簧圈2枚。即刻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4例,少-中量残余分流1例。6例介入成功患儿立即行外科术,其中5例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1例行体肺分流术。外科术中回血不多、未见死亡,随访未见溶血及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DOⅡ可控性高、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应用于幼儿合并较粗大、迂曲体肺侧支的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郑力,秦智,龚永驰[6](2015)在《64层螺旋CT对婴儿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和主要体肺侧支血管的诊断准确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婴儿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To F-PA)和主要体肺侧支血管(MAPCAs)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8例法洛四联症合并To F-PA和MAPCAs的婴儿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334 d,平均年龄6 d。通过CTA分析MAPCAs数量、直径、起源和所供应的肺叶以及中心肺动脉存在与否和它们的直径,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计算CTA与DSA(n=16)或手术证实(n=2)所测量的管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所有病例中CTA与DSA或术中发现的MAPCAs的数量、直径、起源和所供应的肺叶有着一致性,在18例中的11例患者中,CTA准确显示中心肺动脉。同时我们发现CTA和DSA对MAPCAs(r=0.83)和中心肺动脉(r=0.82)的管径测量值上有着比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CTA能够有效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及中心肺动脉,能够明确体肺动脉侧支血管的数量、起源、走行、直径和所供应的肺叶。(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33期)

黄智慧,杨小蓉,郑静,龚仁蓉[7](2015)在《杂交手术治疗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杂交手术治疗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护理要点,分享该类手术护理经验。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2月开展的15例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行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和效果。结果 15例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有效的护理干预下手术顺利完成,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灌注肺、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神经精神障碍、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涉及多学科协作,手术步骤复杂,术中可变因素多,手术风险大,有效的手术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冯吉贞[8](2015)在《法洛氏四联症患者体—肺侧支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发病率在婴幼儿紫绀型心脏畸形中位居首位,发病率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十分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按临床症状一般分为轻症、重症两大类,重症法洛四联症患者由于缺乏或没有来源于心脏的肺血供应,多合并体—肺侧支(aorta-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 APCAs)形成。尽管法洛氏四联症手术后的总的早期病死率已降至2%-3%左右,但其中合并体肺侧支的重症法洛四联症患者约占一半,因此,针对APCAs的研究与治疗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APCAs的成因复杂,胚胎学基础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由胚胎时期主动脉弓异常发育形成,部分由于肺缺血代偿血供所致,这种血管往往起源于主动脉或分支血管,可以与外周肺动脉相连接,也可以为提供肺动脉血流至肺段或肺叶,而与中央肺动脉无连接的血管。APCAs被认为是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代偿肺血流不足的一种机制,体循环的血液经过这些侧支血管进入肺循环。这种血管起源于主动脉或其分支血管,一般与外周肺动脉相连接供血至相应的肺组织,部分与肺动脉无连接单独供应分布区的肺组织。肺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闭锁者,多需要APCAs参与肺血供应以供应机体需要。然而,APCAs血管所供应的血主要是来自于体循环,压力相对较高,持续冲击肺血管床容易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虽然部分APCAs在开口或肺内的狭窄和迂曲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肺动脉形成保护,避免发生肺动脉高压,但长期严重的狭窄和迂曲又会引起所供应肺段肺血管发育不良。这种合并APCAs的TOF患者肺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往往呈多样性,明显增加了心脏矫治手术的难度。无论采用任何一种手术方式,如果未提前处理较粗大的APCAs而直接矫治心内畸形和重建右心室流出道,体外循环建立后,大量来自体循环的动脉血经APCAs进入肺循环回流至左心室,可能导致灌注肺损伤和左心室充血性心力衰竭,从而增加患者死亡率。可以说,APCAs的起源、数量、大小、走向和分支及肺血管病理改变等方面常呈多样性改变,直接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因此术前详细了解、术中妥善处理APCAs极为重要。法洛四联症为最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心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组织缺血,程度主要取决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两种畸型的相互影响,严重者除了明显影响患者的身体生长发育之外,还可影响到智力发育,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对于APCAs与患者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依旧较少,关于其影响因素的筛查目前资料也很零碎,直接影响临床及影像医师对APCAs的理解与判断。因此,探讨APCAs的分布规律和形态学特征以及APCAs多样性与TOF患者自身复杂而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病理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总结APCAs的分布规律和形态学特征,并初步探讨APCAs与TOF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关系,以期加强对APCAs的了解,寻找APCAs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医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理论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负担,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第一部分法洛四联症患者体—肺侧支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研究目的总结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患者体—肺侧支(Aorta-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 APCAs)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67例我院手术确诊且合并APCAs的TOF患者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图像原始资料并结合重建图像,记录并总结APCAs数量、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结果1.全组67例患者中共发现APCAs178支,平均2.66支/例。APCAs起源部位包括升主动脉及主要分支、主动脉弓上动脉、主动脉弓部、胸主动脉上、中、下段和腹主动脉及主要分支,本组病例APCAs起源以胸主动脉中段为主,共发现65支,约占36.52%,其次为胸主动脉上段、下段、主动脉弓上血管,主动脉弓,共发现APCAs分别为48支、25支、18支和15支,所占比例分别约为26.97%、14.05%、10.11%和8.43%;腹主动脉及升主动脉分别发现5支和2支,约占总数的2.80%和1.12%。根据APCAs起源位置、与肺循环连接的方式将其分为叁型:Ⅰ型,支气管动脉分支;Ⅱ型,主动脉直接分支;Ⅱ型,主动脉间接分支。本组病例中,Ⅰ型支气管动脉分支来源的APCAs共发现5支,约占总支数的2.80%,分布于胸主动脉上、中、下段;Ⅱ型主动脉直接分支共发现146支,约占82.02%,主要分布于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上中下段,比例均大于本部位所有APCAs的90%,其中主动脉弓来源的APCAs均为直接体肺分支;Ⅲ型主动脉间接分支的APCAs共发现27支(约占15.17%)分布较广泛,除升主动脉与弓上血管均为间接分支外,腹主动脉来源的APCAs也以间接侧支为主,仅见1例直接来源于腹主动脉的APCAs。本组病例共发现开口狭窄的APCAs 11支,所占比例为6.18%。大部分APCAs走行迂曲且具有分支,发现的支数分别为168支和139支,所占比例分别为94.38%和78.09%。2.本组病例发现APCAs开口起自近心面77支,占48.13%;起自侧面83支,占51.87%;未见开口于背心面的APCAs。3. APCAs与肺动脉连接方式以中心融合为主,共发现247分支,所占比例为60.99%,其次为远端融合,118支,占29.14%,单独分布者最少,为40支,为9.87%。结论在TOF患者中,体肺侧支起源部位以胸主动脉中段为主,其次依次为胸上段、下段和主动脉弓上血管和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升主动脉最少。体肺侧支类型以直接体肺分支占绝大多数,间接体肺分支较少,支气管动脉来源分支最少。体肺侧支大部分起始部开口无明显狭窄,狭窄者比例较小,但应引起注意。进入肺组织前大部分APCAs走行迂曲,且具有分支。绝大部分体肺侧支起源于血管近心面,其次为侧面,未见起源于背心面侧支。体肺侧支与肺动脉融合方式以中心性融合为主,其次为周围性,单独供应者较少,弥漫融合者罕见。总之,APCAs分布与形态呈现多样性,应引起重视。第二部分法洛氏四联症患者体—肺侧支与部分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法洛氏四联症患者APCAs与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收集并整理第一部分67例患者中具备超声检查资料的61例病例,分析其CTA及超声检查资料。计数每位患者体肺分支数目,测量并计算体肺侧支起始部血管总面积与血管总面积/体表面积比值,并将其与各自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肺动脉狭窄程度、室缺大小、骑跨率、右室流出道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右室壁厚度、McGoon指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 APCAs数目与所选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偏相关分析后发现,在诸多影响因素中,APCAs数目与肺动脉狭窄与数目偏相关系数最高(r=0.432,P<0.05),且差异具有显着性,与其余参数相关性系数r均小于0.19,且P>0.05。2.本组数据中,APCAs总面积均值为0.254±0.132 cm2,与年龄、身高、体表面积、肺动脉狭窄程度成中度正相关(r=0.543、0.443、0.576、0.674,P<0.05),与体重、室间隔缺损成低度正相关(r=0.355、0.287,P<0.05),与骑跨率成极低度正相关(r=0.176,P<0.05),与右室流出道内径成低度负相关(r=-0.368,P<0.05),与主肺动脉内径成极低度负相关(r=-0.184,P<0.05),与右室壁厚度和McGoon指数无显着相关。APCAs总面积/BSA均值为0.453±0.065(cm2/m2),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成高度正相关(r=0.785,P<0.01);与室间隔缺损、骑跨率、右室壁厚度成低度正相关(r=0.337、0.305、0.159,P<0.05),与右室流出道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呈低度负相关(r=0.374、0.236,P<0.05),与年龄、身高、体重、McGoon指数无显着相关。结论在TOF患者中,APCAs的数目主要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成中度正相关,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相关性。APCAs总面积与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相关,是肺动脉狭窄与室间隔缺损为主的先天畸形导致的缺氧与机体生长所要求的的需氧量增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APCAs总面积/BSA可以消除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影响,与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肺动脉干内径、右心室厚度、右心室流出道内径等病理生理参数相关性更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3-31)

卢蓉,尚小珂,沈群山,张刚成[9](2014)在《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血管一站式镶嵌治疗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5.7)kg,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全组患者在术前行64排心脏增强CT检查,肺血管无不良发育,McGoon指数为1.7±0.6,Nakata指数为176.7±7.3。76例初步筛查有体肺侧支血管,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漏诊,术后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5.1%。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侧支血管直径最小2.5 mm,最粗9.4 mm,平均(5.3±2.1)mm。每例患者最少放置弹簧圈2枚,最多21枚,平均10.2枚;其中一支血管最多置入弹簧圈9枚。封堵血管最少1支,最多11支,平均3.7支。1例患者术后出现侧支血管再通(或出现新的侧支血管),再入导管室行侧支封堵术。术后1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3例出现肺水肿。75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均存活。4例TOF行心内修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好于Ⅱ级。结论合并有体肺侧支的TOF患者在围术期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技术处理体肺侧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黄凯,韦斌,郑宝石,张炳东,伍伟锋[10](2014)在《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于手术当天在导管室行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体肺侧支血管造影,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体肺侧支血管进行栓塞,随后立即移至外科手术室行外科矫治手术。结果 7例患者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15支,除其中的1支使用ev3公司可控性弹簧圈2枚栓塞外,其余均使用COOK公司非可控弹簧圈共20枚达到完全栓塞,顺利完成外科矫治手术。未出现介入治疗并发症,未发生体肺侧支栓塞后严重低氧血症,无矫治术后脱离体外循环机困难,外科根治术后未出现灌注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需行补救性体肺侧支栓塞。结论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是可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体肺侧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体肺侧支介入封堵治疗的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并发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介入治疗。中位年龄36个月(7~288个月),体质量6.9~64kg,平均15.96kg。本组患儿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CT检查确诊,54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4例术后封堵侧支血管。结果:全组58例患者体肺侧支血管共115支,其中63支(54.7%)起源于降主动脉(胸主动脉)。对94支血管进行了封堵(82%),释放弹簧圈204枚。每位患者封堵侧支血管1~6支,放置弹簧圈1~14枚。本组10例因肺动脉未达到根治条件未手术,48例行外科根治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1例肝、肾衰竭,1例低心排、灌注肺,1例重症感染、多器官衰竭。结论:本组病例提示对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合并体肺侧支血管,先期采用经皮介入封堵侧支,再行外科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病死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肺侧支论文参考文献

[1].冯吉贞,姚志刚,凌春香,徐菡,李加美.66例儿童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8

[2].吕震宇,金梅,郭保静,王霄芳,肖燕燕.体肺侧支血管封堵治疗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

[3].刘良华.肺血减少型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体肺侧支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7

[4].古燕晖.成人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

[5].万俊义,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金敬琳.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

[6].郑力,秦智,龚永驰.64层螺旋CT对婴儿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和主要体肺侧支血管的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7].黄智慧,杨小蓉,郑静,龚仁蓉.杂交手术治疗合并体肺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护理[J].华西医学.2015

[8].冯吉贞.法洛氏四联症患者体—肺侧支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

[9].卢蓉,尚小珂,沈群山,张刚成.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血管一站式镶嵌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

[10].黄凯,韦斌,郑宝石,张炳东,伍伟锋.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的临床探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

标签:;  ;  ;  ;  ;  

体肺侧支论文-冯吉贞,姚志刚,凌春香,徐菡,李加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