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评价及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山废弃地,景观质量评价,景观格局特征,美学质量评价
景观评价及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邹蕴琪[1](2014)在《矿山废弃地恢复性景观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社会建设的发展,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问题,因此新型的矿山废弃地的景观改造设计营运而产生,但是对其景观设计效果,尤其是其中生态恢复及景观美学的效果并没有衡量的标准和方法。因此,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并且参考对相关的景观设计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之后,选取景观质量评价的评价内容及具体的评价指标,试图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的景观理论进行研究,作为评价组成构建的基础,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基于APH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适用于矿山废弃地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法,构建矩阵判断模型,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确立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性景观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该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明确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恢复能够达到恢复目标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在建立了矿山废弃地恢复性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之后,为了验证其可操作性,笔者对抚顺西露天矿恢复性景观进行评价实践。通过对抚顺西露天矿按照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评价,得到其景观质量评价的综合得分为4.399分,整体处于一般偏差的水平;其中景观格局特征评价得分为3.186分;群落特征评价得分为6.611分;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最终得分为3.233分。在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后,针对其在景观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及设计指导,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抚顺西露天矿的景观格局进行评价,所得结果较差,且各部分分值都不高。说明其在景观格局特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景观设计中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对抚顺西露天矿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评价,其绝大部分数值处于中及良的水平,说明该地区的景观群落格局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物种及群落结构单一的问题,应该在之后的设计恢复中加以改进。对抚顺西露天矿的景观美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得出评价区域内景观美学质量结果为一般。该处景观在整体性方面表现相对良好,分值较高,在多样性方面分值偏低评价等级为较差。由此可见评价区域内景观要素较为单调,参与性活动少,应该进行详细设计。通过对于该评价理论的实践可知该评价体系有一定的评判意义,具有可实践性,其评价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评价区域,尤其是矿山景观的生态恢复效果和景观效果。在等到评价结果的同时,也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和具体设计、后期维护方面的意见。(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4-12-01)
许大为[2](2013)在《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是比环境影响评价更能综合体现高速公路动态环境多种景观要素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项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寒区温度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脆弱,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面临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开展寒区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区不同的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及施工工艺的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以及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宜寒区公路边坡绿化的植物种类,研究出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和经济适用的寒区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并进一步对公路林带、取弃土场、公路边坡的建设规模、树种配置模式和抗污染树种筛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SPOT5和ALOS)为主要数据源,定量提取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因子,借助于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叁层次的评价体系:公路自身景观、公路两侧本底景观和公路两侧人文景观,完成了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合GIS和层次分析法,并基于高分辨影像(SPOT5和ALOS),从公路自身景观、公路自然景观和公路人文景观叁个评价因子出发,完成寒区高等级公路的景观综合评价,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研究表明砼预制空心砖植草、铺植草砖、轮胎植草、浆砌片石骨架各方面性能表现优秀,是寒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适宜技术,而营养钵植草不提倡大面积使用,对于坡面土壤条件较好坡度较缓的边坡提倡人工种树植草。基于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和景观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在平原和湿地的公路环境、公路环境为山地森林和高陡边坡且杂木林较多的公路环境植被恢复的组合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鱼鳞坑客土绿化小区试验表明,珍珠梅、胡枝子、兴安杜鹃、樟子松生长势和成活率都表现较好,是适合岩石边坡的植物种类。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Ⅱ类所占的比例最大,且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生态恢复措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Ⅲ类面积也呈现一定增加的趋势,V类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2km试验段两侧,Ⅳ类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属于较好的水平,且生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3-01)
钟凯,辜彬,吕菲菲[3](2009)在《矿山生态恢复景观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进行生态恢复的典型矿山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对矿山景观进行了景观认同度评价及SD法评价实验,定量评价了公众对矿山景观的主观印象,并对SD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丰富的植被类型和高绿化覆盖率对矿山景观恢复有重要作用;协调性,舒适性,绿化量和美观性是评价矿山景观的重要构成因子。(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石磊,丁剑霆[4](2009)在《ES与GIS一体化在公路生态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专家系统(E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一体化现状、内容、形式等的分析,阐述其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ES与GIS一体化应用到公路生态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该系统实现过程:建立公路两侧自然本底数据、空间矢量数据、评价指标因子等为主体的数据库;同时建立由专家知识及经验构成的知识库;用相关的评价模型建立模型库和决策库;实现多库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实现对公路自身和周围景观的多样性评价,同时对不和谐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恢复方案和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石磊[5](2006)在《ES与GIS技术在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公路建设从以往的单一化进一步发展到和谐的公路景观建设,它不但注重公路自身的景观还综合考虑周边景观协调等多方面的完美结合。 本文通过将GIS与ES技术相结合应用在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以评价公路建设中、后对公路景观影响,提出对公路景观评价的结果、恢复的意见,为解决公路生态景观恢复和公路景观设计提供现实的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确定了在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的研究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弥补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各自的不足,可以为结合后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和咨询,也为专家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完善的空间数据信息。根据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知识的特点,系统中采用产生式规则与可信度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由评价指标知识、评价模型知识、评价标准知识及恢复方案知识等构建了系统知识库;通过对公路自然属性和空间数据等的采集,建立了综合数据库;评价的执行过程和知识库中的知识决定了推理机的工作流程中采用双向推理相结合,并在推理中可信度向前传播;重要的工作就是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结合的实现,在此包括定点显示空间属性信息和评价后通过修改空间数据和自然属性数据来完成此点评价后的恢复。本系统的实现不但丰富了专家系统理论知识,也拓宽了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本项目首次将专家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应用到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中,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本系统采用了多种技术,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以及景观评价和恢复等方面的知识等等,是多种技术相结合在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领域的新应用,拓宽了现有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6-05-01)
秦仁杰,张映雪,刘朝晖,秦志斌[6](2005)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路域景观评价与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受当时技术、经济、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制约,路基宽度均较小。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高速公路的交通流呈现饱和状态或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交通事故频繁、空气污染、噪声等问题日益突出,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势在必行。改扩建工程涉及到线形、结构以及路域景观环境等问题。本文从高速公路已形成路域景观的现状评价入手,在改扩建中从对现有景观的保留与利用、水土保持、生物防护、景观绿化、互通、服务区景观绿化等方面进行探讨,突出以人文本、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景观绿化设计中的运用效果,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景观绿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景观评价及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是比环境影响评价更能综合体现高速公路动态环境多种景观要素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项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寒区温度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脆弱,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面临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开展寒区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区不同的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及施工工艺的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以及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宜寒区公路边坡绿化的植物种类,研究出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和经济适用的寒区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并进一步对公路林带、取弃土场、公路边坡的建设规模、树种配置模式和抗污染树种筛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SPOT5和ALOS)为主要数据源,定量提取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因子,借助于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叁层次的评价体系:公路自身景观、公路两侧本底景观和公路两侧人文景观,完成了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合GIS和层次分析法,并基于高分辨影像(SPOT5和ALOS),从公路自身景观、公路自然景观和公路人文景观叁个评价因子出发,完成寒区高等级公路的景观综合评价,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研究表明砼预制空心砖植草、铺植草砖、轮胎植草、浆砌片石骨架各方面性能表现优秀,是寒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适宜技术,而营养钵植草不提倡大面积使用,对于坡面土壤条件较好坡度较缓的边坡提倡人工种树植草。基于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和景观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在平原和湿地的公路环境、公路环境为山地森林和高陡边坡且杂木林较多的公路环境植被恢复的组合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鱼鳞坑客土绿化小区试验表明,珍珠梅、胡枝子、兴安杜鹃、樟子松生长势和成活率都表现较好,是适合岩石边坡的植物种类。景观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Ⅱ类所占的比例最大,且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生态恢复措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Ⅲ类面积也呈现一定增加的趋势,V类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2km试验段两侧,Ⅳ类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属于较好的水平,且生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评价及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邹蕴琪.矿山废弃地恢复性景观评价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
[2].许大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钟凯,辜彬,吕菲菲.矿山生态恢复景观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石磊,丁剑霆.ES与GIS一体化在公路生态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石磊.ES与GIS技术在公路景观评价及恢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秦仁杰,张映雪,刘朝晖,秦志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路域景观评价与恢复[C].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