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四医院产科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身份识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近半年来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80例,根据不同的住院管理方式分为新式管理组和对照组,按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每组140例,对照组对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身份识别进行常规风险管理方式,管理组运用品管圈对母婴同室新生儿身份识别风险进行管理。结果:实施品管圈的管理组,新生儿手、足腕带及胸牌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管理组产妇对护理满意程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由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导致护理缺陷和护理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新生儿身份识别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产科夜间急诊多、病情变化快、任务重,属于风险极高的临床科室。由于产科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如何缓解医患紧张关系,降低因护理引起的医疗事件,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是目前产科护理管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针对这一重要课题,我院积极开展了品管圈临床实践活动,并成功应用到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身份识别风险管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可获取完整病例资料的产妇280例,住院时间在2015年10月-2016年3月之间的住院产妇,其中年龄段分布在22岁至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0.34岁;孕周在37周-39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8±0.16)周;初产妇197例,经产妇83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学历66例,高中学历13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79例。根据管理方式分为管理组(n=140)例,对照组(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1产妇身体健康,没有其他重大合并疾病2产妇及家属知晓本次临床研究,入组前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③新生儿未因疾病原因转科、转院治疗,为母婴同室。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产妇3产妇病情危重,无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观察研究者。④因母婴疾病导致母婴分离者。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对本组140例产妇及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常规风险管理方式,。
1.4.2管理组:本组产妇及新生儿实施品管圈管理。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1产妇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加大病房巡查力度,及时收集并将产妇及家属反映的问题积极解决。2新生儿方面:选用质量好、适合新生儿个体的手、足腕带及胸牌;规范护理人员操作手法,动作轻柔地将手、足腕带和胸牌系到新生儿身上;向产妇及家属普及宣传新生儿手、足腕带及胸牌的重要性;3健康教育方面:制定产妇临床健康路径表;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临床中所有产科护理人员能有效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1.5观察指标:新生儿胸牌、手、足腕带丢失率;产妇满意率、健康知识知晓率。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9.0,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表示,在P<0.05的情况下,所有数据才有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比较两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与品管圈管理后,两组新生儿手、足腕带及胸牌丢失情况。据统计管理组手、足腕带丢失率为7.14%,胸牌丢失率8.57%,对照组手、足腕带丢失率为16.42%,胸牌丢失率19.28%,手、足腕带对比x2值为25.13,胸牌丢失x2值为19.21,手、足腕带对比P值0.0341<0.05,胸牌对比P值0.0216<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品管圈管理是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而自愿组成的小团体,全体组员具有共同的目标,而且在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评估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全体组员积极参与,加强了各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应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作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支持各圈活动,圈长应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协调,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价值感、归属感,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的特征,对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起到推动作用[3]。
参考文献:
[1]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2]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3]王玲,姜晓苓.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风险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26-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