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寐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腾辉,不寐证,经验
不寐证论文文献综述
巫继承[1](2019)在《四川省名中医叶腾辉治疗不寐证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四川省名中医叶腾辉主任中医师治疗不寐证经验,探析其学术思想。叶老治疗不寐证尊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强调"心血不足,脑失所养"是关键,多采用益气养血,交通心肾,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并辅以心理治疗,疗效甚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张祥伟,韩亚翠,蓝常青[2](2019)在《月经周期与不寐证候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月经周期与不寐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不寐证候调查问卷,采集356例不寐证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月经周期与不寐证的相关性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月经开始前1周、月经期及排卵期前后,不寐主症以入寐困难、寐而易醒居多;月经结束后1周,不寐主症以寐而易醒与醒后难寐居多。月经开始前1周,不寐证型以肝郁化火证最为多见,占62.9%;月经期与月经结束后1周,不寐证型以心脾两虚证最为多见,分别占42.3%、44.7%;排卵期前后,不寐证型以阴虚火旺证最为常见,占40.9%,肝郁化火证次之,占31.8%。结论:月经周期不同,女性不寐患者主症和中医证型表现各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18期)
王洪霞,胡金霞,胡晓灵[3](2019)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不寐证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胃不和与不寐证通常为两种不同的症状,肝胃不和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恶心、胀气、并伴有干呕等现象,该类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不寐证主要是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肝胃不和与人自身情志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半夏泻心汤在中医治疗中主要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临床中肝胃不和之不寐证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万贝,陆品端,李绮玲[4](2019)在《自血注射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血注射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郁化火型不寐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艾司唑仑口服,给予观察组放血拔罐配合自血注射,两组治疗结束后行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及爱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血注射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证效果显着,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且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在临床非药物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症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潘立文,杨先振,张明,韩朝智[5](2018)在《不寐证治规律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寐病位在心,病因多端,病机主要为心神不宁,阳不入阴。其治疗大法应以调整寒热虚实为主,以宁心安神,调和营卫为宗。具体可用清心泻火法、清肝泻火法、疏肝理气法、益气温胆法、清热化痰法、滋补肝肾法、温补心肾法、温化寒饮法、交通心肾法、健脾生血法。此外,还应注重综合治疗,结合中医情志疗法,或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法,才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杨立波,毛湘漪[6](2018)在《浅谈陈良夫不寐证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良夫先生,字士楷,自号静庵,生于清·同治八年十月四日,卒于民国九年十二月七日,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人。其祖、父均从事教育工作,亦晓医理。先生受术于同邑名医吴树人,树人先生授张希白、吴云峰着作与他。陈良夫先生亲自抄录,日夜诵读,并研读中医各大经典,深习其妙,广读各大医家着作,博采众方、融会贯通。先生行医叁十年,名噪一时,长于时症,亦善调理,慕名而来求治者良多。其弟子先后近叁十人,桃李遍布浙沪一(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黄剑卫,王曼苏[7](2018)在《王曼苏运用温针治疗不寐证的临床经验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失眠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王曼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是广州市名老中医,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王曼苏主任医师3年余,受益颇丰。现将王曼苏主任医师治疗不寐经验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也称不寐为"不得眠""失寐""不得卧",为临床常见病证,容易反复发作,为非独立性疾病。不寐的典型症状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实或醒后难以入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8年09期)
冯小红,张红峰[8](2018)在《柴胡桂枝五味汤治疗不寐证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柴胡桂枝五味汤治疗不寐证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0例不寐证患者分为柴胡桂枝五味汤治疗组与复方枣仁胶囊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变化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8.75%,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改善睡眠效率,但治疗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均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柴胡桂枝五味汤在主要睡眠指标及烦躁、易怒、多梦等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复方枣仁胶囊,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胡桂枝五味汤治疗不寐证患者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复方枣仁胶囊。(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8年09期)
王畅,樊旭[9](2018)在《“肝主疏泄”理论与不寐证治疗的内在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脏的疏泄功能在调节五脏方面有重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舒畅可有效调节情志,维持正常睡眠;若肝疏泄失职则导致气机郁滞、情志不舒、气血失和、心神不宁,发为不寐。对肝生理功能与睡眠的关系及肝失疏泄与不寐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探讨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04期)
杨亚波,韩田生,于殿宏,刘强[10](2017)在《应用疏肝清热,镇静安神法治疗不寐证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应用疏肝清热,镇静安神法治疗不寐证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不寐证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平均分组,予以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参照组,予以疏肝清热,镇静安神法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最后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不寐证应用疏肝清热,镇静安神法治疗,疗效确切,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7年19期)
不寐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月经周期与不寐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不寐证候调查问卷,采集356例不寐证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月经周期与不寐证的相关性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月经开始前1周、月经期及排卵期前后,不寐主症以入寐困难、寐而易醒居多;月经结束后1周,不寐主症以寐而易醒与醒后难寐居多。月经开始前1周,不寐证型以肝郁化火证最为多见,占62.9%;月经期与月经结束后1周,不寐证型以心脾两虚证最为多见,分别占42.3%、44.7%;排卵期前后,不寐证型以阴虚火旺证最为常见,占40.9%,肝郁化火证次之,占31.8%。结论:月经周期不同,女性不寐患者主症和中医证型表现各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寐证论文参考文献
[1].巫继承.四川省名中医叶腾辉治疗不寐证经验[J].现代中医药.2019
[2].张祥伟,韩亚翠,蓝常青.月经周期与不寐证候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9
[3].王洪霞,胡金霞,胡晓灵.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不寐证的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9
[4].万贝,陆品端,李绮玲.自血注射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
[5].潘立文,杨先振,张明,韩朝智.不寐证治规律新探[J].中医学报.2018
[6].杨立波,毛湘漪.浅谈陈良夫不寐证治[J].浙江中医杂志.2018
[7].黄剑卫,王曼苏.王曼苏运用温针治疗不寐证的临床经验浅谈[J].中国民间疗法.2018
[8].冯小红,张红峰.柴胡桂枝五味汤治疗不寐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
[9].王畅,樊旭.“肝主疏泄”理论与不寐证治疗的内在联系[J].亚太传统医药.2018
[10].杨亚波,韩田生,于殿宏,刘强.应用疏肝清热,镇静安神法治疗不寐证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