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绮倩[1](2021)在《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自拟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对患者血压值、血尿酸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评价其降压、降尿酸及证候疗效。方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符合纳入和排出标准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患者45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单纯降压药组(A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每日一次;降压药结合中药组(B组),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基础上予以自拟化湿降浊汤(基础方主要组成:桂枝6g,苍术30g,土茯苓30g,绵萆薢30g,车前子30g),统一采用本院中药房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两次,早晚分服;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C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非布司他40mg口服,每日一次。4周为1疗程,每周复诊,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压、血尿酸值、中医证候积分、三大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前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指数、病程、吸烟及饮酒情况)、血压、血尿酸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血压水平变化及降压疗效:各组治疗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压幅度和有效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压幅度和有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变化及降尿酸疗效:A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未见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血尿酸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尿酸幅度和有效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尿酸幅度和有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和疗效均显着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拟化湿降浊汤结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具有降压、降尿酸疗效,且效果优于单纯降压药组,与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一致。(2)自拟化湿降浊汤结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能改善症状,效果优于单纯降压药组和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3)自拟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具有降尿酸疗效,兼能降血压,并能改善症状,且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
张旭东[2](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靳若旭[3](2020)在《“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活血散风”针刺法的降压疗效,为临床降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药物组和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两组均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治疗(20mg,一天一次),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12周后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本研究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两组受试者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降低(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基础药物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基础药物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4周后,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基础药物组,说明针刺降低血压、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近期疗效。(2)治疗12周后,基础药物+“活血散风”针刺组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基础药物组,说明针刺降低血压、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远期疗效。(3)针刺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不明显。
覃晓红[4](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院内制剂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以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血压参数为主要观察指标,探讨其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作用,以期能为临床早期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中医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60例高血压病证属阴虚阳亢型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指南推荐钙通道阻滞剂作为基础降压西药进行干预(氨氯地平片,每次5m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潜阳育阴颗粒治疗(每次10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双侧颈动脉PWV、IMT、RI及血压参数PP、PPI的改变,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经治后其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改善显着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试验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PWV-BS、PWV-ES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RI改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两组SBP、PP、.PPI较其治疗前改善均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SBP、PP、PPI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DBP下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降压治疗能有效缓解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5](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章建梁,秦永文,郑兴,邱健力,曹爱芳,于小红,刘明[6](2003)在《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血糖和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138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复方降压片治疗(n=39),福辛普利和吲达帕胺联合治疗(n=48)以及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n=51),平均疗程14个月(12-16个月)。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为胰岛素抵抗(IR)指标,以ISI 50%位点,作为判断胰岛素抵抗的切割点,把高血压病病人分为IR亚组与胰岛素敏感(IS)亚组,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1)3组间降压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组内两亚组降压幅度无显着差异。(2)复方降压片治疗后两亚组ISI提高和血糖下降的幅度无显着差异,IR亚组三酰甘油显着下降,IS亚组血脂无显着变化。(3)福辛普利和吲达帕胺治疗后两亚组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下降,ISI下降幅度IS亚组显着大于IR亚组。(4)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治疗后IS亚组血糖显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和ISI显着下降;IR亚组无显着变化。结论:高血压病人用复方降压片治疗对胰岛素敏感性、血糖和血脂代谢有改善作用,胰岛素抵抗者较胰岛素敏感者可能更加明显;而用福辛普利和吲达帕胺联合治疗及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对ISI、血糖和血脂代谢可产生不利影响,胰岛素敏感者较胰岛素
王芸素[7](2002)在《补肾益心片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得出如下结论: ※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通过对胰岛素抵抗致高血压病的机理及各类降压药对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回顾,认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独立因素。对降压药的评价不仅要看其降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 ※高血压病不同证型之间胰岛素抵抗不同,胰岛素抵抗可作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 研究目的:评价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机理。 研究方法:在临床研究之前,随机选取30名健康人,观察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以确定本研究中诊断高胰岛素血症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认为空腹胰岛素大于17.02μIU/ml时可诊为高胰岛素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在临床研究中,选取高血压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同时参照HOT研究方案,以尼群地平10mg Tid、倍他乐克25mg Bid、HCT12.5mg Qd为基础用药,以135/85mmHg以下为目标水平逐步控制血压,治疗组加用补肾益心片4# Tid,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OGTT或空腹血糖、IRT或空腹胰岛素值、血脂、血尿酸进行比较;将50例患者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瘀血阻络五型,观察不同证型间ISI、血脂、血尿酸的不同;将50例患者按血压分级不同分为高血压病1级、高血压病2级、高血压病3级三组,观察不同血压分级之间ISI、血脂、血尿酸的不同;将治疗组26例患者亦辨证分为上述五型,观察治疗前后不同证型间ISI、血脂、血尿酸的改善情况。 观察结果:补肾益心片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胰岛素水平、ISI、血脂、血尿酸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改善脂质代谢方面,可降低TG、LDL,升高HDL、ApoA,对TC无明显影响。高血压病不同证型之间ISI均数的顺序为:阴阳两虚>瘀血阻络>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补肾益心片可改善五种不同证型高血压病的胰岛素抵抗,而不偏重于某一型。另外,不同血压分级之间IR不同,分级越高IR越明显。 结论:补肾益心片可提高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
刘力生,龚兰生[8](2000)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文中研究表明 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了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
彭玉霞[9](2021)在《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患者运用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的变化,对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价值。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组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来筛选临床病例,确定纳入本课题后,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患者,先提前拟定1份1-90研究对象序列,用SPSS26.0软件进行随机分组,产生随机数字表,设定奇数为A组,偶数为B组,A组采用试验对照组方案(坎地沙坦酯片),B组采用试验治疗组方案(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观察并记录A、B两组试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整个疗程为4周,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中医证候积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1),而治疗组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压疗效:两组在降低诊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上均有疗效(P<0.01),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④降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P<0.01);⑤中医各证候疗效:两组在改善患者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耳鸣、胁痛、口苦、面红、目赤、便秘、溲黄、失眠等证候方面均有疗效,但在改善眩晕、头痛、耳鸣、面红、目赤、便秘、溲黄、失眠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急躁易怒、胁痛、口苦等方面差异不显(P>0.05);⑥实验室指标疗效:两组均能显着改善LDL-C、HCY、FBG、TG、TC、UA(P<0.01),而在改善HDL-C效果不显(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FBG、TG、LDL-C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HCY、HDL-C、UA、TC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⑦随访血压疗效: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第2周、4周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着改善(P<0.01),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治疗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⑧安全指标:两组在整个疗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确,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血脂、尿酸、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疗效指标,而且安全性好,未出现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运用和推广。
张蓓蓓[10](2021)在《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评价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40例中医辨证属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标准方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治疗基础上,探讨潜阳育阴颗粒能否通过抑制纤维化反应、降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方面,试验组有效率为61.1%,对照组有效率为22.2%,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相比,组间无差异性(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脉压差优于其治疗前(P<0.01)。③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TGF-β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血清HA、LN、PⅢ-N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差异(P<0.05),血清Ⅳ-C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尿NGAL、KIM-1、IL-18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的差异(P<0.01);⑤治疗后试验组的杨氏模量Emean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杨氏模量值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①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可显着改善阴虚阳亢型的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②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水平;③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显着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NGAL、KIM-1、IL-18的含量。④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中TGF-β、HA、LN、PⅢ-NP的表达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⑤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协助评估高血压肾损害的程度,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改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肾脏纤维化的程度,恢复肾脏弹性,从而降低其肾脏的杨氏模量值。
二、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疗效评价相关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立项依据 |
3.2 中医理法 |
3.3 自拟化湿降浊汤组方合理性 |
3.4 小结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2.5 中止标准 |
1.2.6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措施 |
2.研究所需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其他耗材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对照方法 |
3.4 盲法 |
3.5 技术路线图 |
3.6 治疗方案 |
3.6.1 分组及治疗 |
3.6.2 观察周期 |
3.7 观察指标 |
3.7.1 一般性指标 |
3.7.2 实验室指标 |
3.7.3 疗效指标 |
3.7.4 安全性指标 |
3.8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3.8.1 疗效评价标准 |
3.8.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9 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
3.10 受试者权益保护 |
3.10.1 伦理审查 |
3.10.2 知情同意 |
3.11 质量控制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1.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4.1.2 病例脱落、中止情况 |
4.2 基线结果 |
4.3 治疗结果 |
4.3.1 组内比较 |
4.3.2 组间比较 |
4.4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5.1 祖国医学对EH的认识 |
5.1.1 病名的探究 |
5.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5.1.3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5.2 现代医学对EH的认识 |
5.2.1 分类及危险分层 |
5.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5.2.3 治疗 |
5.3 针刺调节血压的机制研究 |
5.3.1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5.3.2 针刺对内分泌方面的作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认识 |
1.2 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 |
1.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病的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危险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高血压病的治疗 |
2.6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 |
2.7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 |
3.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
3.1 潜阳育阴颗粒药物组成 |
3.2 潜阳育阴颗粒前期研究成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条件 |
2.6 提前终止研究的条件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 |
3.2 试验药品 |
3.3 干预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3.6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病情资料分析 |
4.3 疗效结果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的中医认识 |
1.2 阴虚阳亢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 |
1.3 潜阳育阴是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基本治法 |
2.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潜阳育阴颗粒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3.2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
4. 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问题 |
4.2 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6)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给药方法 |
1.3 测量血压方法 |
1.4 观测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高血压病病人基础情况和治疗后变化 |
2.3 对血糖及ISI的影响 |
2.4 对血脂的影响 |
3 讨论 |
(7)补肾益心片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胰岛素抵抗 |
(一) 胰岛素抵抗的提出 |
(二)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
(三)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 |
(四) 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
(五)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 |
(六) 胰岛素抵抗的检测方法 |
(七)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概况 |
三、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研究 |
(一) 传统论述 |
(二)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对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
(四)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四、 高血压病与胰岛素抵抗 |
(一)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现象的相关研究 |
(二)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致高血压的机制 |
(三) 各类降压药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理 |
(四)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治疗研究结果 |
五、 中医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中医药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 |
(二) 针刺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下篇: 临床研究 |
一、 健康人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观察 |
二、 研究目的 |
三、 观察对象及方法 |
四、 临床资料及结果 |
五、 讨论 |
(一) 补肾益心片的组方思路 |
(二) 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 |
(三) 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及其机制的探讨 |
(四) 高血压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胰岛素抵抗的不同 |
(五) 胰岛素抵抗研究中的不足 |
(六) 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展望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附录(二) |
中英文对照 |
附录(三) |
补肾益心片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表 |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观察表 |
附录(四) |
1999年WHO/ISH治疗指南有关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研究概述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1.4 临床治疗 |
1.4.1 中药汤剂 |
1.4.2 中成药 |
1.4.3 针灸 |
2.现代医学对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研究概述 |
2.1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认识 |
2.2.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病的病因 |
2.3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
2.3.1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 |
2.3.2 交感神经(SNS)系统活性亢进 |
2.3.3 氧化应激反应失衡 |
2.3.4 免疫应答失调 |
2.3.5 胰岛素抵抗(IR) |
2.4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
2.4.1 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目的与原则 |
2.4.2 非药物治疗 |
2.4.3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1.1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2.1.2 中医证候积分诊断标准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2.2.2.1 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 |
2.3 试验病例的纳入标准 |
2.4 试验病例的排除标准 |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标准 |
2.6 试验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病例分组方法 |
3.2 试验病例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性项目 |
3.3.2 安全性指标观测 |
3.4 疗效性指标观测 |
3.5 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判定标准 |
3.6 实验室检查疗效判断标准 |
3.7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分级 |
3.9 数据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1.1 两组患者各性别分布比较 |
4.1.2 两组患者遗传史、吸烟、饮酒分布比较 |
4.1.3 两组患者各年龄分布比较 |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分布比较 |
4.1.5 两组患者治疗前诊室血压(CBPM)收缩压比较 |
4.1.6 两组患者治疗前诊室血压(CBPM)舒张压比较 |
4.1.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4.1.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证候比较 |
4.1.9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4.2 疗效指标观察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诊室血压(CBPM)分布比较 |
4.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2.3 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比较 |
4.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各证候疗效比较 |
4.2.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各证候疗效柱状图比较 |
4.2.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7 治疗后两组患者诊室血压(CBPM)降压总疗效比较 |
4.2.8 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
4.2.9 两组患者停药2周、4周随访血压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理论依据 |
1.1 肝火上炎证与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关系 |
1.2五运六气与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关系 |
1.3 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的优势 |
2.开阖六气针法和牛膝木瓜汤组成分析 |
2.1.牛膝木瓜汤的组方分析 |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2.3 开阖六气针法的选穴依据 |
3.试验结果分析 |
3.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3.2 临床中医疗效分析 |
3.3 诊室血压疗效分析 |
3.4 24h动态血压疗效分析 |
3.5 停药2周、4周随访血压疗效分析 |
3.6 中医各证候疗效分析 |
3.7 实验室指标疗效分析 |
3.8 安全性评价 |
4.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机制 |
1.2 评价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生化指标 |
1.3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程度评价 |
1.4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 |
2.中医学对高血压肾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名认识 |
2.2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高血压肾病的辩证分期 |
2.4 高血压肾病的中医治疗 |
3.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经验浅析 |
4.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
4.1 潜阳育阴颗粒的组成配伍及药理作用 |
4.2 潜阳育阴颗粒通过调控肾纤维化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假说建立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法 |
3.1 随机 |
3.2 分组 |
3.3 给药方法 |
3.4 疗程 |
3.5 合并用药及规定 |
4.实验药品和仪器 |
4.1 实验药品 |
4.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5.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 |
5.1 中医证候积分 |
5.2 血压参数 |
5.3 血清纤维化指标 |
5.4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
5.5 肾脏杨氏模量值 |
5.6 安全性观察 |
6.统计方法 |
7.研究结果 |
7.1 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7.2 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讨论 |
1.1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2 潜阳育阴颗粒对早期高血压肾小管损害标志物的影响 |
1.3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1.4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
2.总结 |
3.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问题 |
3.2 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主要缩写词 |
附表2: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3: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4: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5: 病例随访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D]. 陈绮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估[D]. 靳若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6]不同胰岛素敏感状态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治疗后代谢变化的影响[J]. 章建梁,秦永文,郑兴,邱健力,曹爱芳,于小红,刘明.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04)
- [7]补肾益心片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王芸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 刘力生,龚兰生. 中国医药导刊, 2000(01)
- [9]开阖六气针法联合牛膝木瓜汤治疗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玉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D]. 张蓓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