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摩擦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C,C,C-SiC,高温热处理,摩擦学性能
高温摩擦学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曦,李专,肖鹏,陈冠一,李金伟[1](2019)在《高温热处理C/C对C/C配对C/C-SiC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然后在2 300℃处理其中一个C/C试样。通过化学气相渗透法结合液体硅渗透法(LSI)制备C/C-SiC复合材料。为了提高制动的稳定性并期望克服C/C和C/C-SiC自磨的缺点,在MM-3 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C/C配对C/C-SiC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经2 300℃高温热处理(HTT)的C/C配对C/C-SiC的平均摩擦系数(COF)为0.280,稳定摩擦系数为0.65,而没有经过高温热处理的C/C配对C/C-SiC摩擦副的平均摩擦系数及稳定摩擦系数分别为0.451和0.55。经过2 300℃高温热处理和没经过高温热处理的C/C的线磨损率分别为8.9μm/(slide cycle)和3.7μm/(slide cycle)。由于高温热处理会引起碳软化,导致了经过2 300℃高温热处理的C/C磨损率增加。总之,经过高温热处理的C/C配对C/C-SiC在提高稳定摩擦系数的同时不能改善其他摩擦磨损性能。C/C配对C/C-SiC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疲劳磨损。(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刘育林,朱圣宇,于源,程军,宋承立[2](2019)在《铝掺杂WC-Co基硬质合金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磨损机理及抗氧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能球磨和电火花等离子烧结,成功制备了(x Al-WC)-6Co(x=0.2,0.33)叁元复合材料,并研究了铝掺杂WC-Co基硬质合金在空气环境中500、600和700℃下的摩擦学性能.所制备的铝掺杂WC-Co,基体由WC和Co耦合而成,Al在烧结过程中发生氧化,基体上弥散分布细小的Cr_3C_2和Al_2O_3增强相.(0.2Al-WC-6Co)的硬度与断裂韧性明显高于WC-6Co,(0.33Al-WC)-6Co的断裂韧性较低.脆性钨类氧化物的形成是Al-WC-Co硬质合金高温磨损的主要原因.随着Al元素加入量的提高,硬质合金的高温抗软化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提高,磨损表面的剥落和破碎行为减弱,材料的高温耐磨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琪,卢礼灿,易戈文,王文珍,贾均红[3](2019)在《等离子喷涂Cr_3C_2/NiCr金属陶瓷基高温润滑涂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研究Cr_3C_2/NiCr-Ag-MoO_3-CaF_2和Cr_3C_2/NiCr-CaF_2金属陶瓷涂层与Zr O2配副在宽温域(室温~800℃)内的摩擦磨损行为和磨损机理。方法以Cr_3C_2/NiCr作为基底材料,CaF_2、Ag、MoO_3作为固体润滑剂,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718高温合金钢基体表面,制备Cr_3C_2/NiCr-Ag-MoO_3-CaF_2和Cr_3C_2/NiCr-CaF_2金属陶瓷涂层。采用UMT-3高温摩擦磨损实验机评价涂层从室温~800℃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显微硬度计和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涂层的显微硬度和粘结强度,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光谱仪分析涂层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磨痕的微观形貌。结果 Cr_3C_2/NiCr-CaF_2和Cr_3C_2/NiCr-Ag-MoO_3-CaF_2金属陶瓷涂层结构致密,显微硬度和结合强度均随着固体润滑剂含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结合强度分别为46.45、36.65MPa,显微硬度分别为524.61HV0.3、478.29HV0.3。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800℃时Cr_3C_2/NiCr-CaF_2和Cr_3C_2/NiCr-Ag-MoO_3-CaF_2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最低,最低摩擦系数分别为0.30和0.19,最低磨损率分别为3.84×10-5、2.89×10-5 mm~3/(N·m)。结论 CaF_2可以改善600℃以上的摩擦学性能,Ag、CaF_2、MoO_3在涂层磨损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的钼酸银和钼酸钙,可以有效地改善Cr_3C_2/NiCr涂层在600℃以上的摩擦学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文杰,崔功军,杨振伟,师睿博[4](2019)在《含BaSO_4钴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高温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3种含不同BaSO_4质量分数的钴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研究其在室温到1 0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在载荷为15 N、滑动速度为0.19 m/s的条件下,采用球-盘式高温摩擦试验机与Si_3N_4陶瓷球配副研究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学性能。采用X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复合材料的物相成分和摩擦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aSO_4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密度逐渐降低。从室温到800℃,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上升,复合材料的摩擦表面逐渐形成了由铬酸盐、钼酸盐和氧化物等组成的润滑膜,使得复合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具有了较优良的减摩耐磨性能。在3种钴基复合材料中,含10%BaSO4的钴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在400~800℃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马英杰[5](2019)在《双壁耐高温自润滑微胶囊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自润滑微胶囊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传统自润滑微胶囊多以单壁为主,其壁材的致密性及机械强度较差,在高温条件下难以加工应用。因此,研制出一种耐高温、致密性和机械强度较高的双壁甚至多壁微胶囊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制备了叁种双壁自润滑微胶囊。同时,以聚丙烯(PP)和环氧树脂(EP)为基体,探讨了微胶囊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的自润滑机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溶剂挥发法与溶胶—凝胶法相结合制备了润滑油@PSF/SiO_2双壁微胶囊。该微胶囊具有规则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及壁厚分别约为90μm和6μm,起始热分解温度为300℃。另外,以PP为基体,制备了含双壁微胶囊的自润滑PP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在不同载荷、不同摩擦速率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指出,在中等载荷(1.0 MPa)和中等摩擦速率(0.5 m/s)下,含10 wt.%双壁微胶囊的PP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纯PP分别降低了54.9%和54.3%。(2)通过原位聚合法与表面负载法相结合制备了润滑油@PUF/CNTs-o-PDA双壁微胶囊。该双壁微胶囊具有规则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约为110μm,初始热分解温度较润滑油@PUF单壁微胶囊提高了75℃。将不同质量分数的单、双壁微胶囊分别填充于EP中制得自润滑EP复合材料并测试其摩擦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20 wt.%双壁微胶囊的EP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同含量下单壁微胶囊填充的EP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33.79%和74.28%,较纯EP分别降低了64.07%和99.54%。另外,通过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测试证实,单壁微胶囊表面接枝的CNTs-o-PDA可有效改善其与EP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3)通过界面聚合法与原位聚合法相结合制备了[BMIm]PF_6@PU/PUF双壁微胶囊。首先以[BMIm]PF_6为芯材,通过界面聚合法优化出了[BMIm]PF_6@PU单壁微胶囊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该微胶囊间存在粘连,致密性有待提高,光滑的外壁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性差。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Pre-UF发生缩聚反应形成PUF吸附于单壁微胶囊的表面来制得[BMIm]PF_6@PU/PUF双壁微胶囊。该双壁微胶囊具有规则的球形结构和粗糙的外表面,芯材含量约为71.29%,平均粒径及壁厚分别约为52±18μm和3-6μm。最后探究了含双壁微胶囊的EP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双壁微胶囊的添加量为20 wt.%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较纯EP降低了约83.6%和218倍。(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勇刚,刘和剑,回丽,职山杰,刘海青[6](2019)在《激光熔覆原位自生碳化物增强自润滑耐磨复合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11合金表面成功制备NiCrBSi-Ti_3SiC_2-CaF_2-WC耐磨自润滑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熔覆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利用显微硬度仪对其硬度进行了测量。分别在室温(25℃),300℃和600℃条件下对涂层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实验,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γ-Ni共晶相,M_(23)C_6,TiC,(Ti,W)C,Ti_5Si_3硬质相以及少量的Ti_3SiC_2,CaF_2,TiF_3润滑相组成。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大幅度提高,显微硬度平均值为863.63HV_(0.2),约为基体的2.46倍,熔覆层总体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明显低于基体,在300℃条件下,涂层具有最低的摩擦因数(0.275)和磨损率(4.8×10~(-5)mm~3·N~(-1)·m~(-1))。(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付景国,李思远,马圣林,朱新河,王静思[7](2019)在《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高温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高温工况下摩擦学性能和抗黏着性能,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添加石墨烯的基础油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用XRD对石墨烯进行表征,用基础油和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润滑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润滑油中添加石墨烯能显着提高摩擦副在高温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和抗黏着性能。在质量分数为0. 03%时,其摩擦系数约降低22. 5%,磨斑直径约减少48. 9%,抗黏着时间约增加44. 9%。(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刘晓红,卢小伟,何乃如,吉利,李红轩[8](2019)在《退火温度对氧化铬薄膜结构和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GH-4169高温合金基体上沉积氧化铬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500、600、700和800℃)对薄膜形貌、薄膜结构、薄膜力学性能及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升高,薄膜表面缺陷减少,氧化铬晶化趋于完善,薄膜硬度下降.高温摩擦学性能方面薄膜经500和600℃退火后,在环境温度从室温到800℃宽温域范围内摩擦系数较退火前均有所增加;经800℃退火后的薄膜在环境温度为400~600℃时的摩擦系数均明显下降,但室温摩擦系数明显升高,宽温域内摩擦系数波动较大;700℃退火后薄膜宽温域内摩擦系数在0.21~0.33之间,波动较小.(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曹雪[9](2019)在《镍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变传统润滑油(脂)在高温工况下发生失效的现象,增强固体材料在宽温域下服役的稳定性,减少摩擦与磨损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Ni60合金粉末作为基体材料,分别制备出了不同SrSO_4含量以及不同LaF_3含量的镍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研究了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机理以及不同润滑剂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HT-10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在大气环境下从室温(25℃)到800℃宽温域摩擦系数及磨损率进行测试,利用SEM、XRD等分析了磨痕形貌及物相组成,研究了镍基复合材料在宽温域范围内的自润滑机理。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协调组元匹配与优化工艺参数,分别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与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出了镍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2.随着SrSO_4的加入,降低了镍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稀土化合物LaF_3的添加,使得复合材料硬度提高。3.采用真空烧结法制备的镍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随着SrSO_4的添加,材料的摩擦系数先升高后降低,磨损率降低。当SrSO_4含量为10%时,材料从室温到800℃范围内均表现出最优的摩擦学性能,平均摩擦系数在600℃时达到最低为0.211,平均磨损率在400℃时达到最低为4.63×10~-44 mm~3/N·m。随着LaF_3的添加,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当LaF_3含量为6%时,平均摩擦系数在400℃时达到最低为0.222,平均磨损率在400℃时达到最低为1.23×10~-44 mm~3/N·m。这是由于摩擦过程中La_6MoO_(12)的出现,与SrMoO_4的协同效应降低了磨损率,使得此条件下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优。4.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复合材料在整个温度范围内,随着SrSO_4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SrSO_4含量为10%,在高温800℃下,整个滑动时间内平均摩擦系数为0.157。试样的磨损率虽然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但添加了SrSO_4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优于未添加的材料。当SrSO_4含量为10%时,从室温到400℃下的磨损率为10~-66 mm~3/N·m数量级。随着LaF_3的添加,复合材料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从200℃到800℃的范围内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当LaF_3的含量为6%时,平均摩擦系数在600℃下表现最低为0.189,平均磨损率在10~-55 mm~3/N·m数量级。这是因为SrMoO_4、La_6MoO_(12)等盐类转移膜一方面防止了对偶材料表面直接接触,另一方面减小了接触薄层的剪切强度,从而显着地提高了宽温域环境下材料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范祥娟[10](2019)在《Ni_3Al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比镍基合金更高的熔点和更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同时比陶瓷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因此被认为是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本文采用高能球磨结合喷雾造粒制备微米结构的球形Ni_3Al-Cr_2O_3-Mo-Ag-BaF_2/CaF_2喷涂喂料,利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Ni_3Al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通过HT-1000销-盘式高温摩擦试验机测试大气气氛不同温度、不同载荷和不同摩擦对偶条件下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涂层在25℃-800℃与Inconel 718配副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涂层在宽温域内具有良好的减摩、耐磨性能,摩擦系数在0.14-0.42之间,磨损率在2.41-5.76×10~(-4)mm~3/(N·m)之间。Ni_3Al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强度的反温度屈服效应保证了涂层的耐磨性;而涂层宽温域内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得益于软金属Ag和BaF_2/CaF_2共晶的“析出效应”,以及高温摩擦反应生成的NiO、Ag_2MoO_4和NiCr_2O_4等高温润滑相的“协同润滑效应”。通过不同载荷(5 N、10 N和20 N)下宽温域内(25℃-800℃)的摩擦学性能,结合SEM、EDS和Raman分析磨痕、对偶销和磨屑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对比分析载荷对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25℃-200℃时,载荷增加促进了润滑相的“析出效应”,但载荷增至20 N时涂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封闭效应”,使涂层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载荷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400℃-600℃时,载荷增加导致的摩擦热加速了氧化进程,降低磨损表面剪切强度,从而使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持续降低;800℃时,磨损表面形成富含NiCr_2O_4、Ag_2MoO_4和NiO的连续、光滑釉质层,但在20 N时局部过高的接触应力使润滑膜破裂而发生剥落,导致摩擦学性能下降。对摩副的力学性能和磨损化学作用显着影响不同对摩副体系(316L、Al_2O_3和WC)在宽温域内(25℃-800℃)的摩擦学性能。在25℃-400℃,随温度升高不同摩擦副体系的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均呈下降的趋势。由于室温时WC球较高的硬度导致涂层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抑制了Ag润滑相的析出;而随温度升高,WC的红硬性与温度共同作用促使磨损表面形成部分NiO润滑膜,使WC体系在该温度段的摩擦系数下降幅度最大。在400℃-600℃,软金属Ag发生氧化失去润滑性能,BaF_2/CaF_2共晶脆-塑性转变不完全,而高温氧化及摩擦诱导反应生成的NiO、NiCr_2O_4、Ag_2MoO_4和BaMoO_4等高温润滑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该温度段不同摩擦副体系的摩擦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在600℃-800℃,随温度升高BaF_2/CaF_2共晶脆-塑性转变更加彻底,磨损表面均形成含有大量NiO、NiCr_2O_4、Ag_2MoO_4和BaMoO_4等高温润滑相的釉质层。与此同时,316L对偶球与涂层材料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形成了不连续的转移膜;WC对偶球发生高温氧化形成部分氧化膜。转移膜与氧化膜有效阻挡对摩球对涂层材料的破坏,使涂层的磨损率显着降低至0.03×10~(-4) mm~3/(N·m)和0.09×10~(-4) mm~3/(N·m)。(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高温摩擦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高能球磨和电火花等离子烧结,成功制备了(x Al-WC)-6Co(x=0.2,0.33)叁元复合材料,并研究了铝掺杂WC-Co基硬质合金在空气环境中500、600和700℃下的摩擦学性能.所制备的铝掺杂WC-Co,基体由WC和Co耦合而成,Al在烧结过程中发生氧化,基体上弥散分布细小的Cr_3C_2和Al_2O_3增强相.(0.2Al-WC-6Co)的硬度与断裂韧性明显高于WC-6Co,(0.33Al-WC)-6Co的断裂韧性较低.脆性钨类氧化物的形成是Al-WC-Co硬质合金高温磨损的主要原因.随着Al元素加入量的提高,硬质合金的高温抗软化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提高,磨损表面的剥落和破碎行为减弱,材料的高温耐磨性能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摩擦学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曦,李专,肖鹏,陈冠一,李金伟.高温热处理C/C对C/C配对C/C-SiC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9
[2].刘育林,朱圣宇,于源,程军,宋承立.铝掺杂WC-Co基硬质合金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磨损机理及抗氧化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9
[3].周琪,卢礼灿,易戈文,王文珍,贾均红.等离子喷涂Cr_3C_2/NiCr金属陶瓷基高温润滑涂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J].表面技术.2019
[4].王文杰,崔功军,杨振伟,师睿博.含BaSO_4钴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高温摩擦学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马英杰.双壁耐高温自润滑微胶囊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6].王勇刚,刘和剑,回丽,职山杰,刘海青.激光熔覆原位自生碳化物增强自润滑耐磨复合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J].材料工程.2019
[7].付景国,李思远,马圣林,朱新河,王静思.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高温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刘晓红,卢小伟,何乃如,吉利,李红轩.退火温度对氧化铬薄膜结构和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9
[9].曹雪.镍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10].范祥娟.Ni_3Al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