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克西论文-张琼

阿莱克西论文-张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莱克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当代本土裔诗歌,阿莱克西,文化差异

阿莱克西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1](2017)在《论阿莱克西的“诗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本土裔作家阿莱克西的诗歌着力揭示文化形象套式化的负面影响,反思族裔身份蕴含的多层次文化。本文聚焦其对"诗意"的探索,分析其作品中对现实的愤懑困惑及对生活的反思与想象,指出其"诗意"强烈的表演性能引发保护或传承文化传统的愿望。本文认为,阿莱克西的诗具有人际关系和力量转化的意义,诵读与倾听的情绪互动能引人进入诗人所希望的平等交流,而他坚持自己"局外人中的局外人"身份,实际上是在鼓励人们走出政治、族裔及意识形态樊笼,积极面对文化差异,从而使"诗意"超越单纯的本土裔语境意义。(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周芸芳[2](2017)在《阿库乌雾和谢尔曼·阿莱克西诗歌主题的现代转换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和美国印第安诗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在促使本族裔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学界对他们研究的热潮。本文主要从他们诗歌创作主题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诗歌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是融合了现代生存环境、文化语境和思想理念,把本族裔文学和文化推向新的阶段,真正实现了现代转换。为了详细探究中美两位少数族裔诗人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将从原住民身份、原始宗教和生态理念叁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挖掘他们在身份认知、宗教美学价值、自然观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7年02期)

黄润[3](2016)在《社会心理分析视域下美国印第安人身份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1966-),美国当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是美国文学界升起的一颗新星,他以描写印第安人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现状而闻名。阿莱克西在华盛顿州威尔普尼特镇的斯波坎印第安部落长大,保留地的生活和艰辛的成长道路,为阿莱克西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和灵感。他笔下的人物多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建立身份,追寻传统﹑文化根源和历史事实。作品涉及传统﹑历史﹑身份﹑种族压迫﹑种族冲突等主题。半自传体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以下简称《日记》)是阿莱克西创作于2007年的一部力作,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了14岁印第安少年阿诺德为改变命运离开保留地到白人中学求学的经历。该小说一经出版,就以其幽默的语言﹑新颖的卡通插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打动了读者。该书曾获得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8年“波士顿环球报好书奖”﹑2008年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等十多个奖项。本论文运用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劳拉·尤巴少数民族身份形成五阶段模式,对《日记》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文以阿诺德为线索,从叁方面阐述,即阿诺德身份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阿诺德身份构建的因素、阿诺德兼职印第安人身份的形成阶段。青少年是个体形成自我身份的重要时期,保留地中贫困与死亡等种种危机让青少年阿诺德对保留地产生了种种怀疑,他选择离开保留地去白人学校求学寻找希望,历经整合、反思和融合叁个阶段,最终通过努力获得了白人为主的学校同学们的认可和保留地的理解,成为了一名“兼职印第安人”。阿莱克西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探索印第安青少年身份问题并展现建构过程,对印第安青少年应对身份危机有指引作用,对发现、解决青少年身份危机,尤其是少数民族背景的青少年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6-05-29)

王玲,普慧[4](2016)在《谢尔曼·阿莱克西对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自我表征与身份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通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对抗表征,不仅颠覆长期以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殖民话语和刻板表征,而且批判许多其他美国印第安作家沿用和表现的"归家"范式,以及保留地为中心的部落保守主义,表明他对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真实形象与身份重构的新视角和立场。阿莱克西进而通过自我表征,真实重构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新型身份——"兼职印第安人"和"现代游牧民",他们能自如往来于两种文化之间,既不单纯受限于印第安部落传统文化的预期,也不一味附庸白人主流文化的强权。小说为我们研究21世纪美国社会的跨文化接触和关系开辟了新视窗。(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6年03期)

徐思园[5](2015)在《由《飞逸》看阿莱克西创作的主题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1966—)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印第安裔作家,其在26岁时便以《保留地布鲁斯》登上文坛。[1]由于他年轻而文笔大胆、幽默,不仅被视作印第安新一代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也入选了"美国四十岁以下最优秀的二十位小说家"阵容。在处女作之后,阿莱克西又陆续发表了4部长篇小说、12部诗集、2部剧本与大量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带有自传性质的《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11期)

徐笑添,邹惠玲[6](2014)在《论阿莱克西在《飞逸》中对印白种族冲突困境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小说《飞逸》中对印白冲突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对如何摆脱这种冲突所导致的困境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静[7](2013)在《昔日痴少年,今朝勇志士—解读谢尔曼·阿莱克西《飞逸》中的成长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是美国当代着名印第安作家,《飞逸》是其四部印第安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仅限于对种族问题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分析这部作品,阿莱克西以成长小说的模式,刻画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小主人公齐兹,让其通过时空旅行及换位思考产生了顿悟,明白了一个道理:愤怒、忌恨、暴力、战争不能够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产生仇视和敌对。人们需要忘记仇恨,学会以宽容为怀。小主人公最终接受了善意白人的帮助,与主流社会达成了妥协,实现了他从无知少年到成熟志士的蜕变。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作家的生平与作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该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介绍了成长小说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分析了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该小说中蕴含的成长理论。为下文具体分析解读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揭示了主人公的成长背景,分析了他苦难的童年经历及其与寄养家庭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出小主人公离开寄养家庭踏上奇幻成长之旅的原因。第叁章主要论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分析了他从白人骗子贾斯蒂斯身上吸取的教训,从而使主人公能够区分诡诈和诚恳、善良和邪恶。贾斯蒂斯对主人公使用暴力的建议也给后者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工具,从而引出下文的神奇之旅。第四章集中探讨了主人公如何顿悟这一过程。齐兹在这个神奇的成长之旅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时空转换,这些经历让他重新思考历史,思考人生,从而获得了面对新生活的勇气与希望。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主人公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改变,突出了他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生活,最终完成了转变。最后一部分主要对前面几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印第安青少年只有正视自己的身份,才能成功地融入主流社会。本文用成长理论探讨这部小说不仅拓宽了对《飞逸》的研究领域,也给人以启迪:暴力、战争、仇恨无助于解决问题,人们只有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达成妥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乔舒亚·纳尔逊,朱琼敏[8](2012)在《“幽默是我的绿卡”:对话谢尔曼·阿莱克西》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是着名诗人、小说家、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喜剧演员。他作为2010年普特博文学研讨会嘉宾,于3月份访问了俄克拉荷马大学校园。这段时间对他和俄大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在此期间,他得知自己最新短篇小说集《战舞》获得PEN/福克纳短篇小说奖。这本书,与他最新的诗集《脸》一样,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他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孤独的守林人与天堂肉搏战》及诗集《梦幻舞蹈业》时特有的文体创新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段多产的时期,他还发表了另外一些故事集,(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期刊2012年00期)

刘克东[9](2012)在《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后9·11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进而引发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思考。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及长篇小说《飞逸》中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刻板思维,继而以族裔视角,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从而使人物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方向,实现了心智的成长。(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2年02期)

邱清[10](2011)在《从后殖民角度论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文化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是最卓越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裔作家之一。他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出路与发展。作家的成长经历,身份特征与创作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杂和的特征。音乐是文化的媒介与符号,作品中的乐组成员和音乐形式融合了各种文化特色。宗教与相生相伴,阿莱克西坚持宗教殖民的批判立场,并把天主教义与传统部落信条融合在作品中。通过表现认同与融合,印地安人才能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探求新的印地安生存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阿莱克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和美国印第安诗人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在促使本族裔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学界对他们研究的热潮。本文主要从他们诗歌创作主题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诗歌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是融合了现代生存环境、文化语境和思想理念,把本族裔文学和文化推向新的阶段,真正实现了现代转换。为了详细探究中美两位少数族裔诗人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将从原住民身份、原始宗教和生态理念叁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挖掘他们在身份认知、宗教美学价值、自然观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莱克西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琼.论阿莱克西的“诗意”[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

[2].周芸芳.阿库乌雾和谢尔曼·阿莱克西诗歌主题的现代转换探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

[3].黄润.社会心理分析视域下美国印第安人身份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6

[4].王玲,普慧.谢尔曼·阿莱克西对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自我表征与身份重构[J].思想战线.2016

[5].徐思园.由《飞逸》看阿莱克西创作的主题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6].徐笑添,邹惠玲.论阿莱克西在《飞逸》中对印白种族冲突困境的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7].张静.昔日痴少年,今朝勇志士—解读谢尔曼·阿莱克西《飞逸》中的成长主题[D].郑州大学.2013

[8].乔舒亚·纳尔逊,朱琼敏.“幽默是我的绿卡”:对话谢尔曼·阿莱克西[J].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2012

[9].刘克东.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后9·11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2

[10].邱清.从后殖民角度论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文化融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阿莱克西论文-张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