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陈丹

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陈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地区,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配置

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1](2015)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年降水量在250-500m之间的区域为半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少。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该区域冬季寒冷、土壤偏碱性,能够适应环境存活的植物种类较少,增加了植物配置的难度。同时,该地区小城镇大多经济水平偏低,缺乏资金实力,城市绿化意识不强,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存在植物种类贫乏,植物存活率低,绿化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探索适合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小城镇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模式,对于该地区的绿化意义重大。本研究以丰镇市的马桥街、丰川路、迎宾路、光明路、新华路、迎宾大街、沿河东路、公园西路、大西街、环城北路10条街道为实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道路断面形式、道路绿带类型、植物种类、群落配置平面、植物生长状况、植物养护管理状况等得出丰镇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存在的优势与问题。结果表明,丰镇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优点是植物配置竖向结构合理。丰镇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有:(一)道路绿地植物配置资源分布不均匀;(二)道路绿地植物季相景观匮乏;(叁)植物观赏特性不丰富;(四)植物配置模式单一,道路缺乏特色;(五)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乔灌木搭配比例不协调;(六)部分树种不能适应环境生长,植物生长情况较差:(七)市政环境复杂,植物配置缺乏综合考虑:(八)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提出适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对策如下:(一)均匀分布道路绿地植物配置资源;(二)丰富植物季相景观,增加观果、观花等观赏特性较强植物的应用;(叁)优化树种选择(四)采用多种植物配置模式,丰富城市植物景观;(五)综合考虑植物近期景观与远期景观;(六)配置植物时充分考虑与周围市政设置的关系;(七)加强绿色资源维护管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晓宁[2](2015)在《干旱地区小城镇排水工程设计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某镇排水工程的建设背景,讨论了小城镇污水来源与水质、水量特点,对小城镇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分析了工程投资及环境、经济效益,为排水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07期)

牛宝中,高彦飞,朱建罡[3](2013)在《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化工程建设是现代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问题。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旨在为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绿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06期)

陈贵林[4](2011)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的经济环境带动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大力兴起,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然而在此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表现在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上:自然景观风貌的破坏,环境恶化,导致生态退化严重;地域文化的冷落,导致特色文化丧失;高标准、超前性建设,导致本土居民生活迷失等,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感痛心,究其原因,不仅仅归结为地域环境的限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上的局限和不足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融入景观生态学及可持续性发展等相关联理论,侧重从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方面进行论述,详细探讨了如何合理借助自然环境条件维护山水格局的整体连续性;利用自然景观元素营造富有乡土气息的小城镇生态绿地景观;挖掘小城镇人文历史脉络、延续小城镇风土人文精神;解读小城镇建筑风格,谱写小城镇建筑空间节奏和韵律;塑造良好的小城镇生态景观形象等系列问题,以期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使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营造环境友好、景观宜人、社会和谐的小城镇景观,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一系列实施措施。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受地域条件和环境因素的限制,新的问题和矛盾将会更加复杂,新的研究也将会不间断的深入下去。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课题庞大且复杂,本文在阐述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仅对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借以引起小城镇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关注,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南涛[5](2009)在《科学打造干旱地区绿色小城镇》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目前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绿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整体规划上,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科学规划。(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9年07期)

陈怀录,齐昊聪,荣慧芳[6](2009)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入手,以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和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将该地区小城镇与全国其他地区小城镇的对比,总结出当前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的不足及其发展模式,并提出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为:以带动农村现代化,促进大城市的发展为目标,逐步完善自身职能结构。最后详细阐述了小城镇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并以张掖市为例,分析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9年01期)

吕玉婷[7](2008)在《基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发展规模及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受损后自我恢复不易,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目前西北干旱地区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合理规模的确定和适宜发展模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加速了环境退化。环境承载力就是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基础下寻求一种最佳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研究环境承载力,可以促进符合可持续的社会和环境的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整合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框架,能够把环境的可持续性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本文从城市规划工作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区域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文献整理和针对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实际情况的分析,建立了针对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应用该模型的分析结果结合小城镇其他定性分析确定了西北干旱区小城镇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和城镇发展模式。出于明确城镇未来发展规模的需要,分析研究区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阈值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在区域环境承载力基础上的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不仅仅是传统规划意义上的人口发展规模,还包括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通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还可以揭示出区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在。针对市域内各地域单元发展模式的选择,文中提出了一种相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评价各地域单元之间的相对环境承载力的强弱,并能分析出各个地域单元之间的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再结合各地的其他条件,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各地的发展模式。文中以乌苏为例,结合环境承载力为各乡镇选择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述了某镇排水工程的建设背景,讨论了小城镇污水来源与水质、水量特点,对小城镇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分析了工程投资及环境、经济效益,为排水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张晓宁.干旱地区小城镇排水工程设计实例[J].山西建筑.2015

[3].牛宝中,高彦飞,朱建罡.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探析[J].现代园艺.2013

[4].陈贵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5].南涛.科学打造干旱地区绿色小城镇[J].甘肃科技.2009

[6].陈怀录,齐昊聪,荣慧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沙漠.2009

[7].吕玉婷.基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发展规模及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干旱地区小城镇论文-陈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