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教思想论文-谌志远

判教思想论文-谌志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判教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慧苑,华严宗,判教,澄观

判教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谌志远[1](2019)在《慧苑判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联系唐朝前中期的社会、思想背景以及此阶段的叁教关系,通过对慧苑四教判思想、慧苑对法藏判教的批判与继承和慧苑判教思想的影响,从而全面理解慧苑的判教思想,把握慧苑判教思想的主旨及其用意,对慧苑在华严宗的地位以及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地位做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并且希望对研究唐朝华严宗教学的变革和法脉传承提供些许帮助。华严宗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是唐朝佛教代表性的宗派之一。可以说华严宗的义学,代表着唐朝佛教义学的巅峰,也是中国佛教义学的巅峰,对后世佛教乃至宋明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以“五教十宗”判释中印全体佛教,并且根据此判教体系,构建了一套圆满完备的义理系统,可以说判教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慧苑乃法藏的“上首门人”,在法藏生前深受器重。可是慧苑在法藏去世后,批判其判教思想,说法藏的五教判不能成立,因此受到清凉澄观的严厉批判。澄观以继承法藏学说为己任,对慧苑的判教思想严加批判,并对慧苑的批判做出了回应。后世华严宗人以法藏为叁祖,澄观为四祖,把慧苑排除在华严宗正统之外,视慧苑为歧出。可是慧苑对法藏的批判是否正确?慧苑的判教与法藏的判教实质关系为如何?澄观对慧苑判教思想的批判是否合理?澄观为法藏判教所做的辩护是否正确?宗密的判教思想与慧苑的判教思想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本篇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慧苑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对这个时期的叁教关系和统治者的叁教政策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结合史料,论述慧苑的生平及其着述。第二章阐述了慧苑的四教判释思想,根据慧苑本身的“叙异说”、“辨顺违”和“显正义”来划分。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叁章系统阐述了慧苑对法藏判教的批判,对慧苑批判法藏判教不合理的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慧苑判教与法藏判教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以及全面分析了慧苑批判法藏判教的原因。关于慧苑对法藏判教思想的继承以及慧苑批判法藏的原因是本文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面,笔者认为慧苑的四教判整合了法藏的四教判和五教判,慧苑为了革新华严教学才对法藏的判教进行批判。第四章分别阐述了慧苑判教思想对澄观和宗密的影响,揭示慧苑的判教思想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更好的全面把握慧苑判教思想的本意,并对慧苑的地位做一个较为公正的判断。(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菅野博史,张文良[2](2018)在《初期中国佛教判教思想的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佛教判教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一方面由于中国佛教徒没有关于印度佛教历史展开的正确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无论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都以"如是我闻"开头,这使得中国佛教徒都认为大小乘经典都是由释尊直接所说(如下所述,也有个别例外)。"如是我闻"是说,经文的内容都是以阿难为代表的佛弟子直接从释尊那里听到、然后转达给大家。无批判地接受这一(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茜楠[3](2018)在《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虚法师,法号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名姓吕,乳名为淦森,学名沛林,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于公元1947年圆寂,祖籍是在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在浙江海宁出生,太虚法师是近代时期有名的高僧。在中国佛教近代历史上,太虚法师不仅是佛教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佛教界的巨擘。太虚法师的佛学思想,是因法师好钻研各宗的教法和经典佛学而起,但是对于佛学的见解,却是来自亲身的体验。太虚法师的判教思想,是伴随着他的佛教改革的实践而产生、发展的,大体上经历了叁个时期。第一期为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的初期即发轫期,形成于光绪叁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叁年(1914年)1。这一阶段太虚法师主要从事禅宗的参究以及经教的听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佛法的整体认识。他认为“佛法不外宗下与教下二种”。离语言文字、直契本心者谓之宗,建立于语言文字之上解行则谓之教。禅宗即是宗下;讲、律、净、教这四门都可摄归于教下。第二期为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的发展阶段,即民国四年(1915年)普陀山闭关后。第二期判教思想的观念与他初期的判教思想大有不同,这期他提出了“摄小归大而八宗平等”的观念。太虚法师把中国佛教分作十叁宗的传统说法重新归纳为八宗,并且分别阐述了“小乘”和“大乘”之间的关系,认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第叁期为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的成熟期,即民国十二叁年后(1923年)。这个时期的判教思想已经比较成熟了,由于改革僧制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太虚法师兴建了许多佛学院。在僧制教育事业不断开展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于佛法判摄的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在第叁期的判教思想中,太虚法师把判摄佛法的理念共分为“教”、“理”、“行”叁个方面。本文是以太虚法师判教思想与人生佛教关系为线索,引出了太虚法师的判教思想,旨在对法师判摄一切佛法的思想进行梳理。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太虚法师叁期判教思想的叁个阶段与人生佛教从发轫到发展直至成熟过程的关系。从第二部分到四部分则是梳理太虚法师叁期判教思想的变化和判摄佛法的观念。第五部分深入剖析太虚法师理论思想为佛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太虚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新观念、新思想的开拓者,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和判摄佛法的理念推进了佛教改革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事业未来的发展轨迹。太虚法师对一切佛法的看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法师又始终保持着坚定大乘佛教的信念,并且又决定竭力为佛法事业奉献一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和学习。可以说,近百年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以及佛教的现代化进程,是同太虚法师的思想、实践和影响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8)

何杰峰[4](2017)在《多罗那他大师判教思想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何杰峰[5](2016)在《多罗那他大师判教思想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的判教是自吐蕃佛教传入藏地,直至实现本地化时期,出现在佛教内部,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而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他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圣凯[6](2016)在《半满教与一音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菩提流支是以"半满二教"为核心,确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最后归结到"一时异说""大小并陈"的"一音教"(即"一时教")。将"一时教"落实到佛陀说法的方式,即是"顿教";而将教法落实到修道者的修行历程,则为"渐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地论学派整个判教思想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12期)

何杰峰[7](2016)在《藏汉佛教判教思想比较论——基于两地佛教教派判教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汉佛教判教思想在背景、内容和影响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诸多差异。其相似性源于两地佛教对印度佛教的秉承,而其诸多差异,除因与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各异有关外,还与两大佛教系统和印度佛教的亲疏有关。(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邓莉雅[8](2016)在《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虚面对近代社会危机及佛教自身的危机,提出了新的判教体系,并展开了"人生佛教"的新佛化运动。"人生佛教"是以他对佛法的判摄和对时机的判断为基础的,从判教思想契入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教理基础,也更能理解"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一清末至民国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碰撞之下,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在民国佛教判教活动中充分表现(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2期)

胡垚[9](2015)在《论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至隋石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盘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盘》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盘经》并举的最高阶位;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盘》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顗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盘》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盘》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5年03期)

圣凯[10](2015)在《敦煌文献中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P.2908、S.613V《纲要书》、俄Φ18叁个文献为中心,探讨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智诞综合北方的华严学与南方的涅盘学,完成新的"顿渐五时"教判;道凭吸收了菩提流支"一音教"与南朝"五时判教"的特点,结合"言音"与"时"、"机"来判别教法,依"一音教"批判顿渐教判;俄Φ180的作者则形成了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一乘教、常住教的"五时教判",从而亦可看出南朝佛教"五时教判"对地论学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佛教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判教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中国佛教判教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一方面由于中国佛教徒没有关于印度佛教历史展开的正确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无论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都以"如是我闻"开头,这使得中国佛教徒都认为大小乘经典都是由释尊直接所说(如下所述,也有个别例外)。"如是我闻"是说,经文的内容都是以阿难为代表的佛弟子直接从释尊那里听到、然后转达给大家。无批判地接受这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判教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谌志远.慧苑判教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菅野博史,张文良.初期中国佛教判教思想的展开[J].佛学研究.2018

[3].陈茜楠.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何杰峰.多罗那他大师判教思想论略[J].宗教学研究.2017

[5].何杰峰.多罗那他大师判教思想论略[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圣凯.半满教与一音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7].何杰峰.藏汉佛教判教思想比较论——基于两地佛教教派判教的审视[J].甘肃理论学刊.2016

[8].邓莉雅.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J].法音.2016

[9].胡垚.论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至隋石窟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2015

[10].圣凯.敦煌文献中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J].佛教文化研究.2015

标签:;  ;  ;  ;  

判教思想论文-谌志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