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压力论文-袁凌燕,卫敏敏

运动压力论文-袁凌燕,卫敏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氧运动,压力超负荷,心肌重构,心肌细胞凋亡

运动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袁凌燕,卫敏敏[1](2019)在《有氧运动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重构及凋亡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重构是高血压心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前期证实: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高血压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和重构,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探讨有氧运动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重构及凋亡影响的性别差异,从而为不同性别的临床患者的运动干预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8周龄野生BALB/c小鼠采用主动脉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制作压力超负荷高血压模型,以及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120只(雌、雄各60只)分为雄正常组(MCON)、雌正常组(FCON)、雄手术组(MTAC)、雌手术组(FTAC)、雄手术加运动干预组(MTAE)、雌手术加运动干预组(FTAE),每组20只。MTAC、FTAC、MTAE、FTAE组小鼠进行升主动脉缩窄手术,MTAE和FTAE组小鼠手术4天后采用渐进递增运动负荷运动时间方案,自12米/分×30分钟递增到15米/分×60分钟,第5周持续采用15米/分×60分钟,5次/周。10周后采用心脏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肌组织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TUNEL检测,分析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凋亡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基因P53的表达。研究结果:1、超声与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TAC使血压增高、心肌肥厚,心功能下降,运动不同程度的下调。具体为:与相应正常组相比,TAC手术组(MTAC、FTAC组)小鼠的主动脉收缩压、心重体重比、左室收缩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均有显着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着降低;与相应TAC手术组比,运动组(MTAE、FTAE组)小鼠的主动脉收缩压、心重体重比、左室收缩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均有显着降低(P<0.01或P<0.05);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着升高。2、HE和Masson结果显示TAC使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明显,运动可不同程度改善。具体为:与相应正常组相比,TAC手术组(MTAC、FTAC组)小鼠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明显增大,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P<0.01);与相应TAC手术组比,运动组(MTAE、FTAE)组小鼠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相对较小,心肌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3、凋亡结果显示TAC手术上调凋亡,运动可改善。具体为:与相应正常组相比,TAC手术组(MTAC、FTAC组)小鼠心肌P5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增加。与相应TAC手术组比,运动下调雌、雄鼠心肌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MTAE、FTAE组小鼠P53表达均有显着降低。4、性别差异显示正常组血压存在雌雄差异;TAC后雄性鼠心肌肥厚、心肌凋亡以及纤维化较雌鼠明显,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也较雌鼠明显;运动干预后雌、雄性各指标(除心重体重比、心肌纤维化)组间无差异,提示运动对雄性鼠改善效果优于雌鼠。具体如下:FCON的主动脉收缩压显着低于MCON,FTAC组的心重体重比、左心室舒张内径显着低于MTAC组,运动干预后,FTAE组心重体重比显着低于MTAE组,运动干预后,左心室舒张内径的降低程度雄鼠大于雌鼠;FTA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着高于MTAC组,运动干预后,两组(MTAE、FTAE)的左室射血分数无显着差异。HE和Masson结果显示,FTAC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显着低于MTAC组,运动干预后,FTAE组的心肌面积与MTAE无差异,而FTAE纤维化面积低于MTAE组,但雄性下降幅度比雌性大。提示运动改善雄性心肌肥厚、纤维化效果大于雌鼠。凋亡结果显示:与FTAC组的P53的表达显着低于MTAC组(P<0.05),运动干预后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提示压力超负荷可以显着促进心肌组织中P53的表达,并且雄性升高显着。而运动又可以显着降低P53的表达,雄鼠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说明运动对雄鼠心肌组织凋亡的改善更为明显。研究结论:1)10周的压力超负荷使雄性、雌性小鼠心肌均发生了肥大、纤维化,产生重构,心功能下降。有氧运动均可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可能与运动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有关。2)10周压力超负荷使雄性心肌出现重构具有性别差异,雄性程度大于雌鼠。3)有氧运动干预改善小鼠心肌重构、提高心肌功能效果具有性别差异,雄性改善效果优于雌鼠。4)有氧运动可减少雄性、雌性小鼠细胞凋亡,P53蛋白表达下降,具有性别差异,以雄性改善效果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晓光,李飞跃[2](2019)在《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大强度运动很容易造成对下肢肌肉的影响,如肌肉拉伤,肌肉酸痛。而且大强度运动容易造成局部骨骼肌的运动性疲劳,探究大强度运动对于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体育运动当中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大强度运动对于机体影响的生理生化研究较多,对于人体力学参数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之前有关于快走、慢跑等运动方式对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多。鲜有对于大强度运动后对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本实验以普通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大强度跑台运动前后足底压力特征测试,分析统计足底压力参数,探究性研究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自然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结果:(1)可以为人们运动健身提供一些理论研究依据;(2)可以为运动鞋的设计提供一些技术支撑;(3)可以为运动损伤后进行康复治疗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4)可以为今后研究大强度运动对特殊足底类型足底压力的影响提供对照。目的:探究大强度运动前后对年轻自然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底类型年轻女性(年龄:21±1.0岁;身高:164.2±4.5cm;体重:57.6±6.3kg;鞋码:38.3±1.1),采用实验法,用Footscan7gait2ndgeneration(比利时)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力,运动前后各选取叁次自然行走状态并有完整足底压力图像的数据,导出数据,用excel办公软件和SPSS21.0分析软件按足底十个解剖区域分别求平均值,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比较方法分析检验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力指标(压强峰值,冲量和足轴角)的差异性(P<0.05,指有显着性差异),探究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研究结果:(1)运动前后对比足底各区域压强峰值均有减小,在左足的第1趾骨和第2跖骨区域和右足的第2-5趾骨区域峰值有显着性减小(P<0.05),双足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和足跟部区域明显的减少。足底压强峰值分布较大的区域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区域。(2)运动前后冲量有减少趋势,在左足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显着减小(P<0.05),在左足的第1跖骨,第2跖骨和足跟内侧区域和在右足的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明显的减小。足底冲量分布较大的区域在左足的第叁跖骨,第二跖骨,足跟内侧,在右足的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3)大强度运动对足轴角的影响无显着性(P>0.05),左足足轴角有减小趋势,右足有变大趋势。研究分析:(1)大强度的运动之后肌肉力量下降或运动后行走时步速减小,使地面与足部之间的作用力减小,可导致足底压强峰值有所减小。大强度运动不会对足底压力主要受力区产生显着影响。(2)大强度运动后有可能会使肌肉和关节的缓冲能力增加,使足与地面的冲击力减小或是运动后行走时步幅减小,足底压力降低,从而导致的冲量减小。大强度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行走状态下的各个区域的冲量,但是未影响足底各区域冲量的大小分布。(3)左足的力量相对于右足更强,运动时右足更易疲劳,肌肉力量下降,足轴角会增大,以增大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稳定性。而左足力量强,出现左足拖带右足向前走的趋势,因此,左足也会向右偏移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呈现出身体整体的足轴角向右偏的趋势。研究结论:(1)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2)女性在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强峰值明显减少区域为足第1-3跖骨和足跟部,对足底主要受力区域的影响更加的明显,更应注意对足底这些易损伤区域的保护。(3)大强度运动的运动方式对女性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强峰值,冲量的分布区域没有显着影响,对足轴角没有明显影响,但压强峰值和冲量有减小趋势,尤其是主要受力区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博谦,张烨[3](2019)在《压力对运动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Bredemeier和Shield(1994)认为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道德困境。特别是竞技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和运动员对胜利的追求,使得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运动道德判断的问题(Shield&Bredemeier,1995)。然而,由于运动情境的特殊性,运动员的道德判断水平显着低于非运动员(Kavussanu,Boardley,&Sagar,2013)。且从运动员群体内部的比较来看,运动道德判断水平越低的个体其发生运动道德失范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Romand,Pantal,&Cabagno,2009)。因此,针对运动情境中的道德判断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根据判断的单一模型,无论是外显的道德推理还是内隐的道德直觉判断,其所依据的均可为相同的if-then规则。但现有关于运动道德判断研究中常用的道德两难情境范式,只是注重运动员在道德情境中的判断结果,而忽视判断结果产生的不同过程。因此,在实验1中,研究将利用随机回答范式来考察运动情境中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并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耿晓伟,房津如,韩彦芳,李中权,赵蜜,&杨烨,2019),研究提出假设1:运动情境中存在道德直觉判断。其次,由于压力会导致道德判断反应时的增加(Starcke,Ludwig,&Brand,2012;Zhang et al.,2018),且道德直觉判断又是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的无意识判断,因此压力很可能会削弱道德直觉判断。据此,研究提出假设2:压力会对运动道德直觉判断产生影响,个体在压力条件下与非压力条件下相比会更少做出道德直觉判断。研究方法:1.实验1(1)参与者利用G-power进行计算,在统计效力1-β=0.90,单侧检验α=0.05,效果量d=0.90的条件下,进行单样本t检验需要的被试数量为13名。最终,参与实验1的有效参与者为20名从事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专项大学生运动员。(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回答范式(The Random Answering Paradigm)。随机回答范式要求参与者像"在头脑中掷硬币"一样,尽可能随机地用"是"或"否"回答一系列简单的问题(Wegner,Fuller,&Sparrow)。随机回答范式关注在明确要求随机回答的情况下,参与者反应的正确率。如果参与者能够按照要求随机回答,那么正确率应该为50%,但由于受到已有知识的启发,人们很难控制根据已有知识回答的冲动,导致回答的正确率高于50%(Wegner,Fuller,&Sparrow,2003)。实验任务要求参与者对事先编制好的运动情境中道德材料、不道德材料以及正误填充材料进行随机判断,同意按"F"键,不同意按"J"键。如果参与者对运动情境下道德材料和不道德材料的判断正确率高于50%,则说明参与者是根据储存在长时间记忆中的已有知识进行的判断,而且这种判断过程是自动化的、意识不到的,反映了在运动情境中存在道德的直觉判断。2.实验2(1)参与者利用G-power进行计算,在统计效力1-β=0.90,双侧检验α=0.05,效果量d=0.90的条件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需要的被试数量为54名。最终,参与实验2的有效参与者为70名从事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专项大学生运动员,高、低压力组各35名参与者。(2)实验设计研究以压力情境(分为2个水平:高压力情境和低压力情境)为自变量,以道德直觉判断为因变量。在压力情境设置中共同使用了两种方法,一为公示任务成绩排名,二为观众旁观。通过对高、低压力组参与者心率和状态焦虑水平的检验,发现高压力组参与者的心率和状态焦虑水平显着高于低压力组,说明压力设置时有效的。道德直觉判断测试与实验1相同。(3)实验程序高压力组参与者要求在高压情境下完成运动道德直觉判断任务,低压力组参与者完成任务的情境及任务流程均与实验1相同。研究结果:1.实验1将参与者在道德判断测试中的正确率与机遇水平0.5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判断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下0.5正确率,t(19)=2.206,P=0.040,d=0.49。这表明参与者在运动道德判断任务中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说明参与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无意识的直觉反应,因此说明了运动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2.实验2首先,为了检验在不同压力水平下,运动道德直觉判断是否存在,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压力条件下,参与者的实际判断正确率与机遇水平(0.5)的差异,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低压力情境下,参与者的运动道德直觉判断的正确率水平显着高于0.5的水平,t(34)=2.581,P=0.014,d=0.43。而在高压力情境下,参与的运动道德直觉判断的正确率水平与0.5机遇水平之间不存在差异,t(34)=-.704,P=.486,d=0.12。说明在低压力情境时存在运动道德直觉判断,但在高压力情境时不存在运动道德直觉判断。其次,因为仅在低压力条件下存在运动道德直觉判断,所以不再进一步比较不同压力情境下运动道德判断的差异。研究结论:在运动道德判断中存在运动道德直觉判断,且与有意识参与的道德判断一样,运动道德直觉判断也会受到压力的影响。这一方面支持了判断的单一模型,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与非运动员相比,运动员群体道德判断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其在竞赛情境中所承受较大的压力有关。因此,提高运动员群体抗压能力或许是提升其道德判断水平的途径之一,从而帮助预防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常淑芝,孙延林[4](2019)在《运动压力情境下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复杂和开放的运动中,运动决策的特点是可用的决策信息较少、决策时间较短、决策压力大和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刘美珍,2015)。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作为决策者很容易受到框架的"迷惑"而做出非理性决策,这样会降低运动员应对场上焦灼局面的有效性,使事态恶化,甚至造成最终的失败。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Druekman&Mc Dermott.2008;Sunghwan,Yi&Baum-gartner,2008;Milch et al.,2009;Vreese&Kandyla,2009;黄志剑,2012;刘永革,2012;杨勇涛,2015)也表明,在运动情境下运动员会产生框架效应。因此,我们找到影响框架效应的有效因素,帮助运动员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时间压力(Reyna&Brainerd,1991;Sanfey&Chang,2008;Jorg Rieskamp,2008)和认知负荷(何桂华,金志成,2010)会对决策框架效应产生影响。但时间压力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比较复杂,大多数的研究认为,时间压力在框架效应中起着强化作用,但部分研究却认为它弱化了框架效应,而少数研究却认为,时间压力与框架效应关系无相互影响。同样,关于认知负荷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的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一致。另外,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情境下框架效应问题的研究在逐年深入,但着眼于真实压力情境下的决策框架效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在运动情境中对时间压力、认知负荷与决策框架效应关系进行验证。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篮球运动员60人,男30名,女生30名,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并有过参加重要篮球比赛的经历,所有研究参与者均报告裸眼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无色弱或色盲,均为右利手。2.研究方法:实验一,考察在无时间压力和有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时间压力是被试间变量。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时间压力问卷》。实验材料:实验分别通过指导语向篮球运动员展示框架效应的决策问题,通过刺激图片向被试展示备选决策方案以供被试选择。实验二,通过不同长度的数字串记忆任务,形成高、低两种认知负荷,要求运动员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选择决策方案。比较不同条件下,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认知负荷、低认知负荷)×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认知负荷是被试间变量。因变量包括以及受试者选择方案的次数和风险决策判断的反应时。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同实验一。实验材料:(1)风险决策材料,同实验一。(2)认知负荷材料:基于实验目的,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认知负荷含有高负荷和低负荷两个水平。两种条件通过需要记忆的数字串长度来区分,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6;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2。实验中采用的数字串是由随机数字生成器生成的随机2位数和随机6位数。研究结果:实验一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压力的主效应不显着,框架与时间压力的交互效应显着。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呈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运动员在负框架条件下风险决策得分显着高于正框架条件下被试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运动员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正负框架下差异不显着,框架效应在时间压力的影响下被减弱。实验二研究结果显示,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正框架下运动员的反应时显着低于负框架下的反应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反应时显着高于高认知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正负框架对风险倾向程度的简单效应显着。研究结论: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有时间压力时,会激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觉醒水平和适度的紧张情绪,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减弱了框架效应。在高、低两种认知负荷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面对复杂运动情境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为运动员提供了分析比赛场上形势的机会,弱化了框架效应;而认知负荷高时,虽然干扰运动员的理性思维,但不影响运动员的启发性思维,框架效应显着。本研究的结论说明,在运动领域中框架效应并不总是存在的,会受到时间压力和认知负荷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来指导和引导运动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袁翠博,丁其玉[5](2019)在《时间压力对运动决策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决策指将信息存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做出运动行为选择的过程。开放性的运动项目具有时间压力大、攻防转换迅速、干扰因素较多等特点,所以更适合进行运动决策的研究,直觉决策较认知决策具有反应快、时间短等特点,因此在复杂的运动情景中具有良好的直觉决策能有效的提高运动技能。那么,人们在运动场景中如何进行感知、判断、分析也成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运动决策的研究主要沿着考察内部机制(视觉搜索)和外部影响因素(情绪、压力、记忆)两部分展开。前人的研究发现选择性注意保证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上的加工,而情绪是影响人选择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中,学者认为正性情绪下多巴胺促进了正性情绪和认知灵活性的联系,促进决策行为;负性情绪制约了运动员决策的正确率与反应时间。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有益于提高篮球、羽毛球、足球运动员的决策正确率和反应时。国外研究发现时间压力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影响决策质量。研究发现时间压力的损耗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但是关于时间压力损耗作用的调节变量研究甚少,学者发现个人特征能缓解时间压力带来的资源损耗。时间压力是决策者感觉完成任务的期限越来越紧迫而形成焦虑程度。我们知道在足球运动场上时间的匮乏影响着场上队员的技战术发挥。本文主要探讨时间压力对足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影响;时间压力与情绪状态对足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1.1被试沈阳体育学院足球专业学生,运动水平为国家足球二级运动员或有5年以上训练经验专业学生,每组12人,平均年龄(21.56±2.39)被试均为男性,右利手,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无散光。1.2实验材料(1)自编足球决策测试系统,选择2018年世界杯决赛的比赛,截取进攻方传球的图片,图片经过后期处理画出有可能传球的2条路径。实验者的任务是在呈现的图片中选择出传球路线,正确答案为视频中该传球运动员的实际传球方向。经过筛选共选出200张图片,每组实验有3张练习图片,20张正式图片。(2)情绪材料:选择中国情绪图片库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中性情绪图片各30张诱发被试的情绪,情绪图片量表。1.3实验程序(1)被试来到实验室休息2分钟,熟悉环境和填写有效信息。(2)告知被试实验内容与要求。(3)实验结束后填写相应量表,向被试发放礼物。正式实验一、二分别在两天内完成。结果与讨论:实验一:时间压力对运动决策的影响。采用时间压力(有,无)×运动决策(准确性),运动水平为国家足球二级运动员,压力调节方式为组间变量。结果发现压力组的时间压力量表得分显着高于无压力组(P<0.05),这表明实验成功诱发了被试的时间压力。以有无压力为自变量,决策行为(准确性)为因变量,探索时间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组与实验组准确性差异显着(P<0.01)。实验二:时间压力和情绪状态对决策行为的影响。采用时间压力(有,无)×情绪(积极,消极,中性)两因素组间设计。因变量为决策行为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压力组的时间压力量表得分显着高于无压力组(P<0.05),通过情绪自评量表的前后测T检验发现,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差异显着,中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着。结果分析发现,积极情绪组被试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正性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时间压力和情绪交互作用显着(F=19.63,P<0.05)。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下,无时间压力的被试较其它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准确率(P=14.95,P<0.01)且差异性显着,在积极情绪下,有压力组的被试较中性情绪有时间压力的被试有更高的准确性(F=16.05,P<0.01)且差异性显着;但与中性情绪无时间压力的被试差异性不显着(F=20.34,P<0.05);在消极情绪下,有无时间压力被试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F=11.96,P>0.05)。实验一中时间压力组被试的准确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时间压力影响了被试的注意知觉,占用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短时记忆任务分析出现错误。实验二中情绪对运动决策的影响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发现积极情绪可以缓解时间压力给被试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积极情绪带来的效益是有限的。在消极情绪下,有无时间压力被试的准确性没有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被试的运动认知和经验帮助他们做出了合理的判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艾丽欣,张力为[6](2019)在《时间压力对表现准确性运动任务中注意定向和注意脱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的运动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视觉环境,因此,运动员的视觉注意是影响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然而,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高水平压力引发的状态焦虑会导致运动员的注意控制能力减弱,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对干扰信息的注意定向和注意脱离两个过程来解释。注意定向过程主要是指对干扰信息的注意捕获,而注意脱离过程指的是注意从干扰信息上移开。本研究通过设置飞镖任务,使用便携式眼动设备测量表现准确性运动任务中的注意定向和注意脱离,以考查压力下注意控制能力的减弱主要发生在哪一过程。研究参与者共14名普通大学生,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组间自变量为时间压力(高、低),组内自变量为刺激类型(任务刺激、干扰刺激),任务刺激指飞镖任务中应该持续关注的飞镖盘,干扰刺激指飞镖任务中可能会干扰注意的记分牌;因变量为完成飞镖任务时注视的眼动指标:使用注视次数代表注意定向,使用注视时间代表注意脱离。结果显示:高时间压力组对飞镖盘的注视次数低于低时间压力组(51.31次vs.87.10次),但是对记分牌的注视次数却高于低时间压力组(11.64次vs.1.99次)。这提示,高时间压力使得对任务刺激的注视次数减少,却增加了对干扰刺激的注意,即加强了对干扰刺激的注意定向过程。结果还显示,高时间压力组在飞镖盘上的注视时间短于低时间压力组(172.83ms vs. 265.88ms),但是在记分牌上的注视时间却长于低时间压力组(51.67ms vs. 10.25ms),说明相对于低时间压力组,高时间压力使得对任务刺激的注视时间减少,却增加了对干扰刺激的注视持续时间,从干扰刺激上的注意脱离更加困难。综上,本研究提示,高时间压力对运动任务中注意控制的减弱作用体现在注意定向和注意脱离两个过程,即不但增加了对干扰刺激的注意定向,还使得对干扰刺激的注意脱离更加困难。(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聪慧,王聪,王威,张成举[7](2019)在《纵平面回转运动通气超空泡形态及压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气超空泡技术是提高水下航行体运动速度的一种新兴技术,为研究通气超空泡在航行体纵平面回转过程中的机动性问题,本研究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非定常通气超空泡流动的叁维计算模型.通过求解多相混合物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分析了空化器模型纵平面回转运动过程的非定常多相流动特性,得到了纵平面回转运动条件下通气超空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空泡周围压力分布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通气超空泡在回转运动过程中受到离心力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空泡轴线与航行体运动轨道有逐渐重合的趋势;向下回转时空泡最大直径逐渐减小,向上回转时最大直径逐渐增大;相较于向上回转运动,纵平面回转半径对向下回转运动的空泡形态存在较大影响,且空泡尾部闭合位置的偏转方向不一致,向下回转时空泡尾部发生外漂,向上小角度回转时空泡尾部发生内漂;由于离心力以及空泡轴向的逆压梯度限制,向上回转过程空泡长细比显着增大,向下回转过程空泡长细比缓慢减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轶,曾翠兰,胡琰茹,李红[8](2019)在《空手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由学生过渡向社会的特定时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要面临着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压力,受这些压力的困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就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空手道运动调控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空手道运动具有较好的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建议普通高校推进空手道项目在本科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创办空手道协会、空手道俱乐部,并提供学习锻炼的场所,使其在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压力调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9期)

廖璐璐,高鲲鹏,杨汉嘉,王晓林,刘景全[9](2019)在《面向人体运动检测的纸基柔性压力阵列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制备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工作范围的柔性压力阵列传感器的挑战,以无尘纸作为基底,采用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涂料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混合作为涂层,利用PDMS的粘性与涂料的导电性进行电气连接,使用激光切割进行阵列设计,高灵敏度(3.29 kPa~(-1))、大工作范围(0~45 kPa)的压力阵列传感器研制成功,同时纸基材料不易连接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该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检测大幅度的肢体运动,还可以用于探测细微的人体动作。由于该传感器具有柔软、灵敏度高、制造工艺简便、成本低、电气连接简便等优点,显示了其在可穿戴传感器领域和智能机器人触觉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0期)

胡杰秀[10](2019)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接受凯格尔运动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漏尿量和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24 h漏尿量和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运动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大强度运动很容易造成对下肢肌肉的影响,如肌肉拉伤,肌肉酸痛。而且大强度运动容易造成局部骨骼肌的运动性疲劳,探究大强度运动对于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体育运动当中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大强度运动对于机体影响的生理生化研究较多,对于人体力学参数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之前有关于快走、慢跑等运动方式对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多。鲜有对于大强度运动后对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本实验以普通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大强度跑台运动前后足底压力特征测试,分析统计足底压力参数,探究性研究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自然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结果:(1)可以为人们运动健身提供一些理论研究依据;(2)可以为运动鞋的设计提供一些技术支撑;(3)可以为运动损伤后进行康复治疗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4)可以为今后研究大强度运动对特殊足底类型足底压力的影响提供对照。目的:探究大强度运动前后对年轻自然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底类型年轻女性(年龄:21±1.0岁;身高:164.2±4.5cm;体重:57.6±6.3kg;鞋码:38.3±1.1),采用实验法,用Footscan7gait2ndgeneration(比利时)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力,运动前后各选取叁次自然行走状态并有完整足底压力图像的数据,导出数据,用excel办公软件和SPSS21.0分析软件按足底十个解剖区域分别求平均值,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比较方法分析检验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力指标(压强峰值,冲量和足轴角)的差异性(P<0.05,指有显着性差异),探究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研究结果:(1)运动前后对比足底各区域压强峰值均有减小,在左足的第1趾骨和第2跖骨区域和右足的第2-5趾骨区域峰值有显着性减小(P<0.05),双足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和足跟部区域明显的减少。足底压强峰值分布较大的区域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区域。(2)运动前后冲量有减少趋势,在左足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显着减小(P<0.05),在左足的第1跖骨,第2跖骨和足跟内侧区域和在右足的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明显的减小。足底冲量分布较大的区域在左足的第叁跖骨,第二跖骨,足跟内侧,在右足的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3)大强度运动对足轴角的影响无显着性(P>0.05),左足足轴角有减小趋势,右足有变大趋势。研究分析:(1)大强度的运动之后肌肉力量下降或运动后行走时步速减小,使地面与足部之间的作用力减小,可导致足底压强峰值有所减小。大强度运动不会对足底压力主要受力区产生显着影响。(2)大强度运动后有可能会使肌肉和关节的缓冲能力增加,使足与地面的冲击力减小或是运动后行走时步幅减小,足底压力降低,从而导致的冲量减小。大强度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行走状态下的各个区域的冲量,但是未影响足底各区域冲量的大小分布。(3)左足的力量相对于右足更强,运动时右足更易疲劳,肌肉力量下降,足轴角会增大,以增大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稳定性。而左足力量强,出现左足拖带右足向前走的趋势,因此,左足也会向右偏移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呈现出身体整体的足轴角向右偏的趋势。研究结论:(1)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2)女性在大强度运动前后足底压强峰值明显减少区域为足第1-3跖骨和足跟部,对足底主要受力区域的影响更加的明显,更应注意对足底这些易损伤区域的保护。(3)大强度运动的运动方式对女性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强峰值,冲量的分布区域没有显着影响,对足轴角没有明显影响,但压强峰值和冲量有减小趋势,尤其是主要受力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袁凌燕,卫敏敏.有氧运动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重构及凋亡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陈晓光,李飞跃.大强度运动对女性足底压力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孙博谦,张烨.压力对运动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常淑芝,孙延林.运动压力情境下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袁翠博,丁其玉.时间压力对运动决策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艾丽欣,张力为.时间压力对表现准确性运动任务中注意定向和注意脱离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李聪慧,王聪,王威,张成举.纵平面回转运动通气超空泡形态及压力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8].黄轶,曾翠兰,胡琰茹,李红.空手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作用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廖璐璐,高鲲鹏,杨汉嘉,王晓林,刘景全.面向人体运动检测的纸基柔性压力阵列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10].胡杰秀.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标签:;  ;  ;  ;  

运动压力论文-袁凌燕,卫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